课程建设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23:5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程管理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
一、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组成与建设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是对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系列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地包括以《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代表的技术、经济、管理与法规等四个系列中的专业特色必修课课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建设的目标包括:(1)在内容上,加强系列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加大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并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内容搭接;(2)建设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考核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共性与个性的建设;(3)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深化和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4)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按照系列课程教学要求来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系列课程建设还必须体现强化基础理论、处理好学科重点与内容交叉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整体优化等目标。系列课程必须相互支撑,构成合力,不能是单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二、工程管理系列课程的共性与特性建设
1.系列课程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各课程具有共同的建设标准与内容:(1)完善教学文件的建设。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库、实验指导书等齐全完备,质量高,并能严格执行。1)组织参与各门课程建设的教师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使教学大纲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的要求,课程内容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既重视基本理论、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知识知的讲解,又注意介绍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加强试题库及案例库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系列课程的试题库。试题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还能规范和完善考试制度。同时根据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大量案例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大量工程实践或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编制各门课程的案例库,重在进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可结合工程实例编写读书报告,或撰写科技小论文,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系列课程的特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系列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研制、购买、收集整理等途径增加多媒体教学资料,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修改性强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系列课程建设为契机,从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的目标出发,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相关的教学培训,参加相关教学会议,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加强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程应设置与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搞好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架起学生和老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5)注重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将讲课及教学环节(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考核等)的质量较长时间内稳定在较高水平,注重学生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讲教师授课效果要获得听课学生和后续课程任课教师的好评。(6)注重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成果总结。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如图2。
2.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的建设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机制,探讨从共建共享、统一评价推进学分互认和成果共享等三个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使用的水平,提升课程的使用效率,更好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机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快速拓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工具。应用型本科高校规模和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占比超过半数[1]。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快速发展,建设完成了一批课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的范围,形成课程建设使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和运行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力建设,成为今年“疫情”下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如下特点:(一)课程运行平台众多。课程建设需求推动了整个平台的快速发展,当前形成了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状态,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也有各企业平台,如“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各地区高校成立了区域性课程联盟如“优课联盟”平台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使用推广等工作,应用型高校成立的区域性联盟平台在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推出了课程平台服务、拍摄制作服务等内容,推出了“平台+课程建设”和“企业端+校内平台”等多种选择组合模式,各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二)课程数量快速增长。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专项建设计划,课程建设在数量上面得到了快速增加。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2019年和2020年分别立项建设33门和27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已建设完成35门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建设的在线课程基础上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如首个全国地方高校优质MOOC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优课联盟平台,截止到2020年7月,其上线课程有477门,加盟高校有153所,选课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当前的课程建设基本覆盖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同时也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在线实践类课程的快速发展。(三)高质量特色课程不足。建设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情况,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同一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同一课程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建设有20余门内容相近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时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数量不多,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课程不多,课程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尚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校方强化对课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文章就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启动课程建设就是想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准以及教学水准。课程建设就是为了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与保障,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文章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给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希望对我省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一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1.1课程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及评估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其他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个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管理的无意识。1.2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是将课程建设看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向上申报,在课程建设时也只为了评定而建设,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没有长远、统一的策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课程管理主体过于单一、课程管理方式过于机械、课程建设的目的、任务、举措以及保障机制均比较模糊。1.3对课程建设指导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外观做得非常美观,并且还给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缺少内涵的教学录像以及改革效果,再加之缺乏课程管理经验,致使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重立项检查,轻课程评估,导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甚至没有效果。1.4教学资源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是因为课程的评审对网站实施了简单的建设,却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此类教学资源都被闲置了起来。并且花费成本引进的网络授课平台没有真正意义上达成授课的网络化,导致此些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被浪费。
2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式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关系之比较论文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将从是“品牌的竟争”,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木要素合格产品”到“是一项最基本用户满意”。高午学校教学工作是永恒的主题,质童的竟争将、最主要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教学质童辩证统一关系,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各,是学科建设的基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法学课程改革与优化
据报道,法学专业近几年来持续进入就业排行低的行列。在当今形势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如何迎接挑战、摆脱困境呢?反思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与优化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针对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我校(即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主要从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建设的重心、课程建设的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考虑其目的,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服务。同样,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目的,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由于受我国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密切关系,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本科院校,以培养学科型人才或理论型人才为目的,而实际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通法学理论,又不通法律实务操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要求,科学定位自身的课程建设目的。独立学院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与那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型高校不同,其法学专业学科根基浅,研究能力薄弱,难以承担培养研究型人才或学科型人才的任务。又加之从法学专业的性质而言,属于应用性专业,其专业性质及自身特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社会提供法律职业者和社会服务者。可见,“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在任何国家中,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非指惟一的任务)毫不例外地都是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1]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应从专业特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出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不能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研究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从知识上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从能力上而言,强调专业职业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素质上而言,强调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2]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明晰了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和知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和处理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法院书记员、法官、(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助理)、行政执法人员、立法人员、仲裁员等法律职业岗位群的法律实务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重心:
强化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基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课程建设目的,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法学专业应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应用性、实践性。为了构建新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从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框架,从“减”“并”“增”三方面对原来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以“必需”和“相对完整”为准则,裁减某些基础性、学科性、理论性强的法学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为增开的新课程做准备。“并”,就是将两或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法学课程按“相关”和“精干”的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增”,就是根据实际要求,以“应用”和“必需”为原则,增开一些与法律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课程,同时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充实课程中去。我校通过以上改革途径所建构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三大子系统组成。这三个课程子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其一,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是培养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涉及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形势与政策等;第二个模块是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二,专业核心课程系统,是法学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他们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面上法学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课程,如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第二个模块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法律职业内部分工的需要,如婚姻家庭法、公司法等。第三个课程子系统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改革的重点,由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应用性课程,包括法律文书与司法实务基础、法律逻辑学、法医学、证据法学、刑事侦查学以及把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部分内容开成综合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司法观摩、司法实习、模拟法庭、民法诊所、刑法诊所、毕业论文等。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这些实践性课程“走过场”,才能实现这些课程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
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分析
摘要: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ESP教学理论,以理论来带动实践,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积极构建商务英语课程管理体系,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在应用ESP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出那些精通英语又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启示作出了科学分析。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在日常教育中积极运用ESP教学理论来进行实践,顺应了时展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及时明确ESP教学理论,掌握ESP教学理论,这不仅推动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还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得到了最佳体现。[1]时代背景下ESP教学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和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商务英语课程管理体系,积极创新商务英语课程管理模式,将有效丰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ESP教学理论的相关介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教学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3]商务英语属于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将ESP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建立在语言系统基础上,充分借助工作背景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从而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SP教学理论将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了商务英语的广泛运用,意识到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起到的主要推动作用,注重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产生的影响,掌握了行文结构的技巧,在确定目标情境的同时,快速实现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进行。
二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启示
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现状和问题,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以期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一定参考范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本文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化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满足创意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即以该专业的学科视角科学构建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懂艺术、能设计、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人才。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3]。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视角与核心素养,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据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了基础型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新媒体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艺术市场项目策划,以及本文的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案例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为主体的品牌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延伸,通过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品牌设计、项目管理等训练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下面,笔者以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层级,阐释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理念
高职营销策划教学探析
摘要:对高职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和融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技能竞赛对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构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建设融通的路径,为提高我国高职市场营销技能竞赛资源转化、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专业竞赛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注于培养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客户管理、网络营销等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是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如何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营销技能型人才,成为现今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拟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达到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的目的。
1研究透彻市场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标为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工商企业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且满足区域性人才需求。相关调研表明,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群一般包括四大类:市场类、销售类、客服类、其它专业类。市场类岗位群包括市场调查员、策划专员、市场促销员、市场拓展员、市场督导等[1];销售类岗位群包括销售顾问、营业员、业务员等;客服类岗位群包括客户专员、客户代表、售后服务员、业务咨询员等;其它专业类岗位群包括网络营销员、销售物流员、销售培训专员、会展服务员等。这些岗位能力要求千差万别,其主要工作任务(见表1)。针对市场营销岗位群各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表达、交流、推理、判断及运算能力。由此可知,职业院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方式、路径等方面应遵循人才市场、社会需求的规律和企业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2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科学设计课程建设方案
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是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设置与管理对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探索了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实践的过程。
关键词: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与实践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一系列政策。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建设计划、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和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高职高职院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应包含激励学生乐于参加企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着重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和展示。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为例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一、精品课程的选题及目标设定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现有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期取得最优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商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会进行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会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和营销方法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和网络促销;会利用即时沟通工具进行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能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创业。[1]选择<网络营销>课程为精品课程经历了课程申请,所在系部进行初审并推荐,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学院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院长办公会议审批等过程。精品课程的选择就是要整合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及课程,提升学院的教学实力、知名度。同时也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简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