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2:24: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建设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校方强化对课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文章就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启动课程建设就是想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准以及教学水准。课程建设就是为了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与保障,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文章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给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希望对我省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一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1.1课程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及评估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其他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个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管理的无意识。1.2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是将课程建设看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向上申报,在课程建设时也只为了评定而建设,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没有长远、统一的策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课程管理主体过于单一、课程管理方式过于机械、课程建设的目的、任务、举措以及保障机制均比较模糊。1.3对课程建设指导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外观做得非常美观,并且还给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缺少内涵的教学录像以及改革效果,再加之缺乏课程管理经验,致使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重立项检查,轻课程评估,导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甚至没有效果。1.4教学资源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是因为课程的评审对网站实施了简单的建设,却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此类教学资源都被闲置了起来。并且花费成本引进的网络授课平台没有真正意义上达成授课的网络化,导致此些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被浪费。

2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式

查看全文

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是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设置与管理对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探索了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实践的过程。

关键词: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与实践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一系列政策。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建设计划、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和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高职高职院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应包含激励学生乐于参加企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着重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和展示。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为例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一、精品课程的选题及目标设定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现有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期取得最优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商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会进行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会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和营销方法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和网络促销;会利用即时沟通工具进行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能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创业。[1]选择<网络营销>课程为精品课程经历了课程申请,所在系部进行初审并推荐,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学院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院长办公会议审批等过程。精品课程的选择就是要整合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及课程,提升学院的教学实力、知名度。同时也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查看全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机制,探讨从共建共享、统一评价推进学分互认和成果共享等三个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使用的水平,提升课程的使用效率,更好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机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快速拓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工具。应用型本科高校规模和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占比超过半数[1]。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快速发展,建设完成了一批课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的范围,形成课程建设使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和运行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力建设,成为今年“疫情”下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如下特点:(一)课程运行平台众多。课程建设需求推动了整个平台的快速发展,当前形成了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状态,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也有各企业平台,如“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各地区高校成立了区域性课程联盟如“优课联盟”平台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使用推广等工作,应用型高校成立的区域性联盟平台在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推出了课程平台服务、拍摄制作服务等内容,推出了“平台+课程建设”和“企业端+校内平台”等多种选择组合模式,各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二)课程数量快速增长。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专项建设计划,课程建设在数量上面得到了快速增加。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2019年和2020年分别立项建设33门和27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已建设完成35门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建设的在线课程基础上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如首个全国地方高校优质MOOC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优课联盟平台,截止到2020年7月,其上线课程有477门,加盟高校有153所,选课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当前的课程建设基本覆盖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同时也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在线实践类课程的快速发展。(三)高质量特色课程不足。建设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情况,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同一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同一课程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建设有20余门内容相近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时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数量不多,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课程不多,课程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尚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分析

摘要: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出台以后,地方高校积极应对,但在思想认识上对一流课程的建设目的及其内涵“两性一度”的理解等均存在一定偏差,这将严重影响一流课程建设实效。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对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尝试从不同层面对一流课程的本质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内涵建设

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国家实施了一流课程“双万计划”[1]。地方高校积极应对,对少量建设基础较好的课程,加大投入,重点培育,力争在“双万计划”中取得一定份额。这样,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一些省级以上标志成果,这些教学建设成果的确可以彰显自身的本科教育水平,但对于整体课程建设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改变。因此,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建设理念去推动实施本校课程建设与改革,这将最终关系到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整体建设成效,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提升,关系到高校能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建设一流课程的本质:是高水平建设还是内涵建设

这个讨论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上的思想认识问题。地方高校在面对高水平建设时其实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从高水平的一般意义上来理解,更多的是指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层次等,从长远来看,一些地方高校肯定能实现高水平的发展,但在短期内学科建设水平、学校综合实力难有跨越式发展。地方高校对高水平建设既期待,同时又信心不足。在国家“双一流”高校公布以后,很多地方高校并没有放弃自身追求高水平建设的愿景,而是结合实际,把自己的“双一流”目标调整为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本科教育一定要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流课程,就是为了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高水平本科教育。从建设这个角度来说,一流课程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建设高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流课程从课程建设水平层次以及立项建设门数(双万)来看,是高水平建设;从建设目的来看,是要全面解决课程质量低下(“水课”)的问题;从建设标准来看,赋予了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即“两性一度”[2];从改革动机来看,是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综合分析,一流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内涵建设。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进程中,课程同样经历了一个量的迅速扩增的过程,由几十、几百发展到现在几千门的规模。大家对课程建设的真正重视,源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真正实施之前,大家对课程的认识是肤浅的,设置是随意的,管理是松散的,建设是滞后的,质量是低下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当前一个普遍性的短板。因此,国家号召建设一流课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不仅仅是让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而是按照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课程质量。“两性一度”是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同时亦是治疗“水课”的良方,它应该成为新时代所有课程的建设追求,成为无论是高水平大学还是一般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地方高校同样需要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自己内涵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二、一流课程目标:是少量标杆还是整体推进

查看全文

地质工程课程构建方法综述

自20世纪9O年代末期以来,长江大学为了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先后开展了多批校、院级重点课程建设,投入巨资对一些重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教学基础条件建设。通过这些建设,无疑对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课程建设大多数获得较高评价]l(。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一些重点课程建设存在目的不明确,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少针对性,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方法,以推动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

进行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通用课程,通过立项,在专项资金扶持下,有利于重点改善这些课程的教学条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湖北省在“普通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评价方案”中就课程建设评价目的指出“评价目的是调动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管理水平”。从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不难看出,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条件,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服务于课程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是为课程教学服务。总结《工程地质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只有认真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课程建设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只有明确课程建设的目的,才能明确建设什么,才能回答如何建设。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要抓住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条件这两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能使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因为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这两方面人手。课程教学最终是通过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去实现的,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教学条件完善才能避免任课教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性环节进行建设,才能真正使课程建设达到目的。

二、课程建设实施方法

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建设只有坚持为课程教学服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即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条件,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从而通过课程建设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加之完善各种教学条件,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查看全文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研究

一、协同创新思想对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价值判断

1.协同创新思想的基本内涵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创新思想认为组织内部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前进、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理论和创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领域创新的主体从单主体演变为多主体,创新的过程从线性创新演变到网络状创新,创新方式也实现了从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的演变,并逐步向协同创新演变。[2]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3]协同创新主要有三个特点(:1)协同放大。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实现创新组织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从而达到系统功能的整体放大,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1>2(;2)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3)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不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而是根据组织内外各种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应贯彻协同创新思想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思想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参与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了建成科学的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而聚合在一起,通过有效合作与沟通,形成相互协调、联合行动的创新联盟,从而增强网络营销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适用性。具体来说,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一样,同样具有多角色参与、机制上协调、求同存异原则及非线性效果的特征。多角色参与,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需要打破单个主体独自作战的局限性,要形成融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以及所在院系为一体的建设共同体,协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机制上协调,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要预先建立保障建设共同体规范运行、高效推进的保障制度,包括共同体的章程、议事规则、评价机制等。求同存异原则,是指要尊重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文化上的差异,尽量在多元主体之间利益的结合点上来推进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非线性效果,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作用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是各方主体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而将产生“1+1>2”的非线性效果。

二、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多维协同模型

查看全文

高职课程质量评价论文

1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问题分析

(一)评价结果不准确以及形式单一化

(1)现在高职院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的传统方式,少有对课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评价,多是采用学生评教,教师或督导听课模式对课程教学质量打分进行评价。打分也存在着漏洞,从而产生不准确的地方,如评价的时间不科学,评价的分数标准不一致等等,不能准确反映课程教学效果。而教师、督导听课模式评价,往往也会因为印象、人情、面子、利益等因素影响到课程教学分数的准确性。(2)课程质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众多因素,不同类型的课程,质量评价有着不同的标准,评价形式的单一化,加上结果的不准确,会局限教师的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学方式,降低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求,可能会导致教师一味的讨好学生,反而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二)评价反馈不理想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往往以简单的分数来体现,不能反映课程的整体情况,对课程建设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帮助不大,而且信息延迟,结果多数未公开,对教师保密,不能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2]。学生座谈反映的课程教学问题,多数是与教师缺乏沟通的结果,如何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教师是否进行了调整……往往后继无力了,没有措施机制保障,仅靠教师自觉完成。

2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与监控文化内涵的优化

查看全文

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深化,整体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尽管当前诸多高校推动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建设工作,但是受限于自身教学理念与师资等因素,整体的教学效果存在明显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确,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研究,针对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不同院校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来看,必须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满足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当前多元化时代到来以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从自身的教学特色出发,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加强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我国当前的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的升级,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从当前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看,用人单位不仅会进行专业基础的考核,同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能够看懂相关的技术资料与说明书等,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国外专家以及客户的交流。而通过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提升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在强化与实践教学联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中,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查看全文

教育资源建设推动论文

[摘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出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出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