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计划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2:4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建设计划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模块设计下的教学建设论文
1模块整体设计
按照训练处、政治处、后勤处不同机关部门,教研室、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学员队、学兵队等不同基层单位设项,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职能,确定教学建设与管理范围。这样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把院校建设和管理与机关各部门、基层诸单位的责任、权限,平时的工作状况、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实现建与管的平衡发展和有机统一。教学建设与管理模块整体设计见表1。
2模块设计重点
从表1看出,机关各部门、基层各单位共设计教学建设与管理大项355项、次项692项,其中训练机关、教研室、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共设计大项210项、次项496项,分别占设计大项、设计次项的59.15%和71.67%。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是考虑要在保证建设与管理设项方面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同时,应将训练机关、教研室、图书馆和信息管理中心作为设计建设与管理模块的重点环节。教务科(办)和教研室建设与管理项目要素见表2。
3模块设计特色
根据学校以往自主设计开发“课程质量评估系统”、“双向评价系统”、“教学工作评价系统”等教学管理软件的体会和经验,针对“教学建设与管理模块”功能需要,在本模块设计方面主要体现以下特色[1-4]。
建筑施工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方案
摘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建筑施工组织”在线开放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方案设计,以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布置为例,构建了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应用实施,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为“建筑施工组织”在线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1“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简介
“建筑施工组织”是建筑施工技术及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是土建类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准备工作、建筑工程流水施工、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与应用、建筑施工组织实训六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子项学习任务,且内容紧密相连相互依托。
2“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观点是密切联系实际,以“工学结合”办学思想为引导,以我院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利用翻转课堂,使“建筑施工组织”成为学生喜爱的、操作性更强的并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精品课程,保证教学目标的精准实现。二、具体目标。根据建筑行业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资源库等。通过建立线上“建筑施工组织”精品课程资源库,让学生能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学习。同时教师能够利用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①完善教学资源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②建立线上精品开放课程,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增加学生的自我学习机会;③相对缩减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包装设计新课改研究分析论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实践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综合素质
摘要:“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几年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围绕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等方面来实施。探讨高等职业包装设计教育特色,能够提升包装设计教学质量,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再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包装设计”课程,于200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2年成为国家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商业美术设计中的主干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加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是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设置与管理对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探索了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实践的过程。
关键词: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与实践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一系列政策。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建设计划、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和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高职高职院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应包含激励学生乐于参加企业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着重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和展示。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为例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实践。
一、精品课程的选题及目标设定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将技术与商务融合将传统与网络对接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现有的课程教学一般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期取得最优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商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会进行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会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和营销方法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和网络促销;会利用即时沟通工具进行在线洽谈和客户服务,能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创业。[1]选择<网络营销>课程为精品课程经历了课程申请,所在系部进行初审并推荐,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学院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院长办公会议审批等过程。精品课程的选择就是要整合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及课程,提升学院的教学实力、知名度。同时也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相应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工程管理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
一、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组成与建设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是对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系列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地包括以《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代表的技术、经济、管理与法规等四个系列中的专业特色必修课课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建设的目标包括:(1)在内容上,加强系列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加大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并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内容搭接;(2)建设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考核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共性与个性的建设;(3)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深化和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4)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按照系列课程教学要求来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系列课程建设还必须体现强化基础理论、处理好学科重点与内容交叉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整体优化等目标。系列课程必须相互支撑,构成合力,不能是单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二、工程管理系列课程的共性与特性建设
1.系列课程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各课程具有共同的建设标准与内容:(1)完善教学文件的建设。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库、实验指导书等齐全完备,质量高,并能严格执行。1)组织参与各门课程建设的教师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使教学大纲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的要求,课程内容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既重视基本理论、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知识知的讲解,又注意介绍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加强试题库及案例库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系列课程的试题库。试题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还能规范和完善考试制度。同时根据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大量案例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大量工程实践或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编制各门课程的案例库,重在进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可结合工程实例编写读书报告,或撰写科技小论文,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系列课程的特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系列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研制、购买、收集整理等途径增加多媒体教学资料,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修改性强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系列课程建设为契机,从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的目标出发,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相关的教学培训,参加相关教学会议,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加强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程应设置与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搞好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架起学生和老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5)注重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将讲课及教学环节(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考核等)的质量较长时间内稳定在较高水平,注重学生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讲教师授课效果要获得听课学生和后续课程任课教师的好评。(6)注重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成果总结。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如图2。
2.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的建设特色
包装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我院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时,将课程建设视为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商英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出发,着重分析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并对保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使该商英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符合商贸职业学院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1引言
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是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简称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不久的专业,所以要将商务英语创办成为课程观明确、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完整、课程活动多样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商务英语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心,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两个基本点。以“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来进行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拟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保障措施来阐述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建设更优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为了提高语言能力,学生必须巩固已学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系统地掌握商务英语的基本词汇及表达方式。在专业适用领域,学生要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熟悉各种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有关行业的基本术语及其内涵,了解涉及国际贸易、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词汇,并熟悉其意义;要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务文书(例如商务信函、备忘录、商务报告、企划书)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了解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商务交流中的技巧和礼仪,建立有效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所学英语语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知识等运用到实际的商务环境中,练习和提高英语沟通技能,掌握设计、组织和完成商务模拟活动的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
简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机制,探讨从共建共享、统一评价推进学分互认和成果共享等三个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使用的水平,提升课程的使用效率,更好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机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快速拓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工具。应用型本科高校规模和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占比超过半数[1]。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快速发展,建设完成了一批课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的范围,形成课程建设使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和运行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力建设,成为今年“疫情”下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如下特点:(一)课程运行平台众多。课程建设需求推动了整个平台的快速发展,当前形成了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状态,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也有各企业平台,如“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各地区高校成立了区域性课程联盟如“优课联盟”平台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使用推广等工作,应用型高校成立的区域性联盟平台在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推出了课程平台服务、拍摄制作服务等内容,推出了“平台+课程建设”和“企业端+校内平台”等多种选择组合模式,各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二)课程数量快速增长。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专项建设计划,课程建设在数量上面得到了快速增加。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2019年和2020年分别立项建设33门和27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已建设完成35门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建设的在线课程基础上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如首个全国地方高校优质MOOC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优课联盟平台,截止到2020年7月,其上线课程有477门,加盟高校有153所,选课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当前的课程建设基本覆盖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同时也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在线实践类课程的快速发展。(三)高质量特色课程不足。建设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情况,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同一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同一课程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建设有20余门内容相近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时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数量不多,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课程不多,课程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尚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了当前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意义和困境。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介绍基于成果导向开展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凝练构建优质研究型课程应具备的三个特点,助力推进建设高质量一流课程。
关键词:成果导向;研究型课程;人才培养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行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两性一度”要求,实施科学考核评价。在高阶性方面,强调打破传统授课思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创新性方面,要求将科技前沿引入课程,适当开展研究型、项目制授课;在挑战度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以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研究型课程的改革思路正是与一流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是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自2006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逐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陆续支持建设了二百余门精品研究型课程。2016年,为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启动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课程整体进行改造和重塑,通过立项建设和教改研究,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2019年,为进一步规范“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与运行,研制了基于OBE理念的研究型课程认证标准,并进行了首批课程认证。2020年,学校“绿色能源飞行器总体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多门研究型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多年的教改实践结果表明:研究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及从事创新研究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型课程改革为例,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就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意义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高度符合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中,三者相辅相成,“价值塑造”依托于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实现,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效果不佳,“价值塑造”也无法实现,故研究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通过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来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高度参与,将课程思政、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上,采用基于项目开发、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结构、锻炼思维能力、实现人格培养。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形态,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在课程内容编排、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多是依靠教师个体的教学技巧。加之讲授方式程式化、实验过程程序化、作业试题标准化、答案评判单一化等现象,传统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之后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困境学校在开展研究型课程立项、申报和认证的过程中,多轮次组织名师研讨,深入总结共性问题,迭代推进课程的持续改进。如果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讲授中表现出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理解不透、对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政策了解不深、对教学资源和师资团队调度不够等原因,将不利于课程建设的推进。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不准确。课程教学目标应写明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具体表现在:描述长篇大论,动词使用不准确,教学实践无法抓住重点;“知悉”“理解”“了解”等弱动词的过度使用使得课程设计高阶性不够;教学目标设计不清晰,或过于弹性化,无法落实与评价。2.课程教学策略针对性不强。教学策略应描述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具体表现在:策略设计未能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互对应,教学目标较宏观,导致无法落实;教学策略过于追求“研究性”的形式,课程内容缺少理论知识的讲授环节;教学策略缺乏对原课程中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甚至能力训练要点的全面覆盖,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一知半解。3.课程考核评价对持续改进支撑不够。课程考核应针对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进行逐条设计,并且通过评价佐证学生学习效果,即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具体表现在:课程考核没有针对教学目标逐条设计,导致考核评价过于笼统;仅仅用课程平均分和优良率来作为教学效果达成情况的证明,缺乏针对性;用个别学生的总结和感悟无法支撑课程教学达成度等。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是破局的关键研究型课程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于一体,以团队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形式开展教学,既强调理论学习,也强调理论应用,更强调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以及从事创新研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研究型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牢牢把握课程的主导地位,明确自身在课程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2.围绕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研究型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产出为导向,围绕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评价体系,并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进行持续改进。课程要求理清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评价、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课程要素,而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三者更是关键要素,只有三者设计得当,才能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3.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研究型课程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要点:一是课程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大环节上聚焦预期学习成果;二是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做法,可以按照“说要清楚、做要对齐、证要齐全、改要有据”四个方面开展相应改革与实施。教学设计具体包含:准确地描述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做些什么;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考评办法并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收集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证据进行评估;应用评估结果改进和加强课程。此外,还要注意在课程、课程组、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上,做好预期学习成果的协同设计和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的研究型课程“北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