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享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1:0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分享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分享总结

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学习任务单的策划、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加完善的课程设计,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任务完善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改进方向。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学多媒体技术

1“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教育也逐步跟进发展。在新形势下,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传统教学通常是在课堂中进行,在固定时间里上固定的课程,由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时知识的接收范围也十分有限。在信息化进程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教学,需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完善。混合式教学将一节课程分为多个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含了不同的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本文基于对“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整体的了解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任务方案构思。

2混合式教学下学习任务单的策划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医学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基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搜集、处理、整理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信息的处理能力。该课程的学习主题即是围绕对医学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能力的提升。其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内容围绕课程主题开展,从对多媒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具体的应用,将其应用至医学领域中去。再次,明确学习方法。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线上进行课前预习、操作练习、阶段测验、课后延伸等工作,线下则是教师引导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最后,明确学习任务的形式。学习任务形式主要有资源浏览型、问题探索型、疑问收集型等。资源浏览型任务可以利用现有的慕课、微课和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阅读材料等资源。问题探索型任务可以布置研究主题,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尝试解决。疑问收集型任务一般要求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旨在了解学情。另外,任务的布置还需要注重对个人信息搜集、从小组合作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考虑。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课堂分享与点评研究

摘要:分享和点评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典型的语言类教学,这种来自户外拓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训项目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完成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点的学习掌握,结合点评过程优化心理层面的收获感,整体提升培训的效果。综合提炼分享、点评模式中的精华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并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维度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优化高校体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体能、体质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分享与点评

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大多数的学校使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添加了对于学生练习的纠正与辅导,但整体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低,无法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要求。与此同时,课堂氛围始终无法优化提升,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带入十分,困难。而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均占有或多或少的比重,长此以往,体育教学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技术要素,更加不能从课堂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分享与点评”应用于高校体育课堂的优点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区别于中小学生,在高校中的体育教育面对的主要学习者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从生理及心理等多个维度,都已经到达了成人的水平,同样其对于体育运动与教学的诉求往往更加丰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沿袭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然教学效果将会十分低下,利用现阶段十分流行的翻转课堂等多种手段,将分享和点评这一要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必将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感兴趣。(二)影响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往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大多局限在老师对于课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师在对于大学生思想模式形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大学体育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有提升大学生体能素质,传授必要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巧,还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强化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其独立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也就是分享与点评模式中最重要的翻转课堂环节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当前在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形成的人格、精神内涵修养通常会决定这一个人的下半生,而在学生时代,教师作为非常重要的启蒙与引导者,对于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塑造,已经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平台,努力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内在修养的优化提升。(三)提升学生之间互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往往局限在如何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间沟通交流欠缺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改善沟通较少的问题,在学生练习之余,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提问,促进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相互协作中提升运动技巧的掌握。分享和点评就是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分享环节可以促进学生们互相了解各自的运动技巧,在点评环节可以增设学生间的互评,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关键技术的掌握。(四)合理布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大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并协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体育运动教学来说,主要是纠正运动中的技术错误,给出正确的技术指导,规避运动造成的损伤。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的树立自身的位置,努力的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但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控,不能存在一切任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应该具有课堂的把控能力,通过对于学生运动状态和交流沟通的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这也正是分享与点评过程中,点评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分享与点评”教学法应用于高校体育课堂的应用原则

查看全文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微探

摘要: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是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和“设定主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实践升华”六个步骤紧密结合的过程,以此来真正的做到将德育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知识分享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搭建德育提升的平台,真正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

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职学校就是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自然而然的肩负起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中职学生的重任,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创设高效德育课堂迫在眉睫,为了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而更好的实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是德育课程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解析

中职德育课程“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德育素养培养顺序为依据,将德育课程分成“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和“设定主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实践升华”六个步骤,目的在于真正的做到将德育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知识分享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搭建素养提升的平台,真正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一)“三阶段”的主要内容。“三阶段”指的是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和课下实践阶段,三个阶段的设置确保了德育课程的高效性,更好的结合了学生的成长过程,构筑起了学生道德成长的阶梯。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学生上课之前,包括设定主题、搜集资料两个步骤。教师会提前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学习主题,提示学习方法,确定学习步骤,要求最终呈现形式,并告知具体评价方式。课前准备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保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同时,这个阶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清楚知识的认知过程、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2.课中学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是发生在课堂过程中,包括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三个步骤。这个阶段是由每个小组的组长结合的主题和组内成员实际搜集的材料,按照教师要求的最终呈现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和解说,并结合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二次信息的重新整理,进而形成书面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完成该知识点的梳理工作,并对该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重点在于对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这一阶段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谨慎、谦虚、公平、宽容的良好品格。3.课后实践阶段。课后实践阶段主要指的是实践升华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形成的道德领悟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确实做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方向的转变,实现德育由外化向内化过程的过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实现德育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阶段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抽查跟踪访谈以及小组组长的及时督促。在课后实践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真正帮助学生学习和完成对自我的自我管理、自我德育以及自我教育,这是“三阶段六步骤”德育课程教育新模式的关键环节。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和课后实践阶段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彼此缺一不可、无法替代,通过将每个阶段制定的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形成阶梯,并自成一个学习单元,完成每一个学习单元后又将接受新的主题,如此循环往复帮助学生实现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习惯的逐渐培养,最终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二)“六步骤”的主要内容。1.设定主题。教师在授课前结合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中的授课三维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基础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确定德育课程的教学主题。这些教学主题的确定要严格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职业和贴近社会,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2.搜集资料。小组内的每位学生利用教材、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手段根据教师布置的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要注意查证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通过个人搜集和小组信息汇总两个环节,完成搜集资料的步骤。组长将作为这个环节的评价者根据成员的参与度和信息贡献度对每个组员进行打分,帮助学生学会和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从而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3.分享交流。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长作为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资料搜集结果,分享可以采用PPT、微视频或WORD文档等方式。在资料分享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和质疑,汇报小组要进行答疑和解释,教师将记录展现过程,并以过程中学习小组的临场表现力为依据对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完成相应的评价解释工作。这个步骤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及时应对能力、提升学生的展示自我的意识,还有利于形成学生团结互助、勇敢质疑的品格。4.形成报告。在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由各组的组长将汇报材料和质疑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这个步骤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整理意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总结提升。教师将每个小组形成的总结报告公布展示,梳理、整合出该主题的具体知识要点、能力发展以及学生的品格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各组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对于存在的问题要给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这个阶段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发展需求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后期的道德提升奠定基础。6.实践升华。这是“三阶段六步骤”中的实践阶段,也是发展提升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道德水平从道德认知阶段过渡到道德习惯阶段,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管理,构成学生道德自觉的关键。

二、“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查看全文

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高中语文体验学习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将介绍体验学习的含义、特征和进行体验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探索分析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学习。

【关键词】体验学习;必要性;运用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的体验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体验学生能够感受美丽与丑陋、善良与恶毒。对于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成功的体验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积极自信的性格,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呢?

1.体验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学习中实践的过程,不仅包括动作和体验还包括内心的感受和体会。具体是指学生进行体验、想象、总结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过程。体验式学习要求老师必须营造特定的氛围,学生必须亲自体验。高中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的含义是指语文教师在教授高中阶段学生过程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理念,通过相关的情景指导学生去体验、想象和感知,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一项新技能或是一种新方法。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运用中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必须做到让学生自己亲自体会某一教学过程并进行体验和感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2.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移动网络基础生命科学教学研究

1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概述

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是借助移动网络实施PBL教学,使学生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问题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来说,深入把握PBL教学法的内涵及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是将其正确运用到“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需要首先关注的内容。1.1PBL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问题挂钩,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己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教师会首先设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式学习。(2)以教学情境为依托。为了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3)以协作学习为方式。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均为解决问题的主体,为了确保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协作,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1.2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是借助微信、微博、蓝墨云、雨课堂等移动网络客户端搭建教学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渠道,使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内容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得以有效实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信息反馈即时。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充分吸收了移动网络即时交互的优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的方式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上传到移动网络平台,并得到教师即时的答疑解惑,从而提升学生问题学习的效率。(2)探究式学习。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学习群中,学生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下载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资料分析来进行自主的问题探究,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极大地迎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灵活的情境中学习。(3)交互式学习。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均成为问题解决者,原有的角色界限被打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各自分享自己作为一名学习者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丰富问题的解决思路,使学生与教师进行更加自由、顺畅的交流沟通。

2“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运用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运用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这两个因素的考虑。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运用该教学法的必要性体现。2.1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生命科学”是以传授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懂得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当前所开展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活动仅仅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复述,并且学生除了知道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顺利解题以外,对于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缺乏真正的了解,课程教学的目标出现了明显的错位。2.2教学的交互性差。目前开展的“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主要遵循的是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格局,教师以讲课为任务,学生以听课为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相对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一知半解。并且,学生课下预习、复习中遇到问题时,虽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教师,却很难及时获得正面的答复,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偏大。2.3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会借助PPT动态演示的方式展示“基础生命科学”课程中各课程单元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具体的内容讲解过程中,更多地是从特定的章、节范围内展开,并未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导致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在基础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缺乏直接性的感知。

3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础生命科学”教学开展中的教学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的课程特点要求。但除了要从理论上把握该教学方法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外,还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实性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综合来看,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课前学习素材分享、课堂问题分析解决和课后总结交流三个阶段。3.1课前学习素材分享。为了丰富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备课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在学习群中进行分享,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并通过素材的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按照本节课程要点、本节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本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等不同的栏目主题制作出课程小视频,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进行自由的学习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分享到学习群中,与学生共享。3.2课堂问题分析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互动,分享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对那些讨论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反馈的学习问题对教学内容展开讲解,并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以后,教师要通过复盘的方式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尤其是关键问题的认识。3.3课后总结交流。在课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安排学生通过课外作业或课程总结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练习,将知识真正消化掉。同时,为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罗列,并通过学习群中的投票功能来安排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直观的评价,通过投票结果来了解学生总体的课程学习效果,对于投票得分比较低的问题,要在下一节课中重点解读。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模式陈旧、内容枯燥等问题。文章以G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秉持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开启“5G”体验式课堂,首创“无桌教室”,构建了“3343”(三个转变、三个度、四个保障和三个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及育人效果双提高。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课堂

2011年J省试行注册入学制度,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了较大的变动,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课程教学也面临变革。G学院提出“不断寻求教育的突破创新”、“将办学标准从‘满意度’提升为‘感动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突破口,结合民办高职的特殊学情及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开展了教学改革。经过六年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实践,学校成功打造了“5G”体验式课堂,首创“无桌教室”,构建了“3343”(三个转变、三个度、四个保障和三个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

1“三个转变”[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观念和态度,对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G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时即决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1.1将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人的素养提升转变。教书是为了育人,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如: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等。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效果展现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若通过这样的标准,当下民办高职的学生则竞争力较弱。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高职学生成绩不佳但思想活跃,自信不足但乐于合作,自律缺乏但单纯直率,目标不高但心态务实。只要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合理施教,让他们正三观、懂感恩、乐助人、愿付出,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所在。1.2将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简单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充满智慧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在学校课程改革中,所有教学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强化团队意识,激发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得学习个体想去学、认真学。团队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自我定位、自主探索,形成富有情趣的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喜欢这样的老师与课堂,最终热爱学习。1.3将理论主导向行为主导转变。“行知合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乐意分享、自主认知,产生持久的内驱力和行动力。“行知合一”关键的引导因素就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严谨的教学研究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做到“说我做的,做我说的”,才能引领学生懂得“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2“三个度”——打造全新课堂

查看全文

互动式课程教学实践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性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1】社会互动理论(SocialInteractionTheory)认为,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2】社会互动理论注重学习的社会环境,把师生、生生之间借助活动载体建立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视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性。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以社会互动理论所包含的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是以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得的,该理论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根据这一观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实质是学生个体对相关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必然需要注重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情境对于个体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之间的互助协作式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个体完成意义建构而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知识传授。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树立起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自主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利用课程提供的专业知识、测评工具和方法完成一份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且可付诸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这也就决定了课程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建构。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分享活动,灵活运用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主题开展诸如演讲、游戏、表演等训练活动,在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参与度和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学习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教育的目的既要帮助学习者好好学习,更要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使学习成为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人是“终身学习者”,而且学习者应居于主体地位。这一观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要传递给学生的意识高度一致。同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由于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人的活动,而团体常常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团体不但能够协助成员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所以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由此可见,小组学习和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利手段。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从第一次课开始,就把一个教学班级分成若干5人左右的小组,以小组作为活动团体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反思和升华,在互动中积累更加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切身感受,促使他们通过朋辈间思维和想法的碰撞而激发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灵感和火花,较好地实现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提高掌控自我生涯发展的能力,切实把“我的生涯我做主”的课程宗旨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游戏教学法下物流教学论文

1游戏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1.1物流教学需要应用型特色

物流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能够适应具体操作并兼顾高层管理的高级工程或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应用型的物流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现实中,由于物流类专业在我国开办比较晚,不像其他传统专业有多年积累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战略定位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国内对物流游戏内容的设计研究不能够很好地和现有的本科教学体系相配合,远落后于实际课堂教学需求,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况,急待进一步的开发设计出一些成本低,规则简单、操作实施性强的游戏以丰富物流教学手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总结出了与课程配套的游戏,来丰富课堂的内容。

1.2以《运作管理》课程为例,介绍物流教学游戏的设计

《运作管理》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全球视野讲述企业运作管理的各方面内容。笔者根据章节结构,引入了大量的游戏。以第一章为例,在第一章物流运作的本质介绍中,引入了“签名游戏”、“无敌风火轮游戏”、“共搭新桥游戏”、“物资飞机公司游戏”以及“楚河汉界公司的竞争游戏”等五个游戏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中的兴趣。以“签名游戏”为例介绍如下:

(1)游戏目的。①了解《物流运作管理》知识的基本框架和需要决策的关键问题;②培养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运作管理的能力;③了解影响一个流程运作的基本要素(流程时间、流程能力、参与者效率)。

查看全文

三明治教学思路与旋转木马交谈研究

[摘要]在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中,鼓励将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而旋转木马式交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教学,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运用一对一的语言沟通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与知识处理能力,并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三明治式教学设计为框架,以旋转木马式交谈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清晰,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特别适合需要记忆、理解的理论知识学习。

[关键词]三明治教学思路;旋转木马式交谈;学习金字塔;最近发展区

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出台,强调按照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基本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其后,随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进程已刻不容缓,但纵观当前国内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的矛盾。

(一)课堂教学

“新三菜”1.日常授课“销售菜”。日常的教学任务和课改前的教学模式、形式几乎一致。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依然不够,较少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2.拿得出手的“展台菜”和“比赛菜”。职业学校在努力打造精品课的同时,在公开课、示范课的课堂上可以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能起到学习示范的作用。但老师也表示准备这样一节课费时费力,日常教学做不到这样的精心准备。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高校转型的时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在阐述体验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管理》为例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构建。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旅行社管理

一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

1984年,美国学者大卫•库铂在其著作《体验式学习——让体验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模型。将其归纳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经历,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运用到教育领域,称为“体验式教学”。国外学者将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分成如图1所示的四个阶段。通过“学生的体验——形成直觉表象——回忆或反思——深度理解——培养能力”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亲历感受中主动地理解并建构知识。体验式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育单一、被动的状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符合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创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拓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转型的创新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