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1:28: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不同树种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1青海省抗旱造林的意义
1.1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党和政府都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注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青海省推广造林技术是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会减少青海省水土流失情况,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肆虐。还可以大量的涵养水源,促进地下水的增加,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为青海省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栖息的住所,保护了植物多样性,增加珍稀动物的繁衍数量,吸引更多的稀有动物来青海省定居,推动青海省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1.2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大气环境。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缺少水资源,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为改善干旱的情况,就需要抗旱造林。多种植一些抗旱效果较好的树木,有利于提高青海省植被覆盖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大气之中的气体成分,净化水源和空气,对缓解我国气候变暖也存在重要意义。而且,植树造林还可以吸收空气之中的有毒气体,消除一些噪音,促进青海省空气的清新度。1.3提高居民经济水平,保护居民健康。在以前都是通过消耗环境来达到经济的发展,而现在就需要保护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青海省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而且种植的树木种类有许多,不仅有观赏性的植物还有经济作物,从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另外,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功效,释放大量的氧气,为居民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提高青海省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减少呼吸性疾病的发生。
2对抗旱树种的研究
2.1抗旱树种的应具备特性。抗旱树种顾名思义,就必须耐旱。因此,抗旱树种应具备以下特征,才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成活。首先,抗旱树种的根系要比较发达,尤其是侧根,这样能才能扎根土壤快速生长;其次,必须耐旱、耐寒、耐高温,而且还得适应酸性和碱性土壤,具有强大的生长性;再者,树木的抗病虫灾害要强,繁殖能力强的,这样在贫瘠的地区树木成活率也会很高。最后,在引进树种时要引进已经栽培成功的树种,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2.2抗旱树种的种类。目前,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进1.2万种,经济植物和油料植物也较多,但抗旱树种的种类有限,因此,要大量引进抗旱树种进行种植。现阶段,抗旱比较好的树种有新疆杨、榆树、白蜡、侧柏、国槐、油松、栾树、五角枫、银杏、雪松、白皮松、龙爪槐、柏树、苹果树、梨树、桃树等等,这些树木的抗旱性比较强,而且对土壤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对空气的净化力度要较好。2.3抗旱树种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抗旱树种之前要对土地进行整理,对土地整理可以减少土壤中的一些杂草,促进土壤吸水性和采光条件,有效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再者,还可以使用新型的抗旱造林材料,例如,吸水保水剂、抗旱造林粉、蓄水渗膜、可降解抗旱造林地膜等[1]。在栽植时需要用根系裸露或是带土的苗木或容器进行栽种,必须是已经成长好的小幼苗,而且还可以采用穴播、条播等播种方式。
3青海省抗旱造林实施措施
3.1改善造林技术,提高技术研发。不同的土壤和不同区域种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造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土条件和树种的选择。现阶段青海省造林就适合使用容器育苗技术。所谓容器育苗是指将树苗放入相应的容器之中,让其能够在容器中的土壤当中吸收养分[2]。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进树苗的存活率,而且还可以使树苗避免在植入土壤的时候出现死根的现象,对节省造林资金的投入有重要意义。其次,政府要加大对造林技术的研发,引进新的技术手段,从树种和土壤、灌溉等方面都进行改革,促进树苗的成活率,提高青海省水资源的保持。3.2做好土壤整理,覆膜造林。青海省土壤不是很肥沃,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在抗旱造林是要注意树种的灌溉和保湿。造林之前,选择灌溉便利、土壤排水较好的土地。对土地进行整理,在土壤中施肥,保证土壤的通风效果,没有结块,增加土壤的肥沃性,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土壤之中的一些病虫,提高土壤质量。种植时可以应用蓄水渗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促进树种根系吸水,将土壤之中的水分聚集减少蒸发,最大限度的保证树种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而且这样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随时浇水,给工作人员节省很多时间。这种技术的应用还不会造成树种由于一次性浇水太多而出现烧苗的现象,值得大力推广。3.3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使用毛细渗灌技术。青海省气候条件有限,因此要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造林。现在我国抗旱的树种有很多,而且许多树种对生态环境要求低,抗旱、抗寒、酸碱性等适应性较强,因此,可选择的树种还是较多的,但是虽然有些树种抵抗性较强,在种植时还是需要采用毛细渗灌技术,这样可以让树种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快速使树种增长,减少浇水次数,提高树种存活率。3.4做好后期树苗管理工作。树种栽培完之后,护林人员要做好后期工作,保障栽种的树木茁壮成长。经常给树木修剪残枝,保证生长的水分等需求,还可以合理使用保水剂给树木打营养液,促进树木生长,注意后期的病虫害防止。
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及应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
摘要:为提升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建设,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指出了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抗旱树种的选择、操作流程有待完善、林业工程管理模式滞后等,提出了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做好前期准备,选择适宜的树种,创新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合理把控抗旱造林工程进度,加强抗旱造林工程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构建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系统。要想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应加强抗旱造林工程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抗旱工程管理,不断创新,促进抗旱造林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目前,造林工程发展缓慢,林区过度开发使林业面积不断减小。林业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技术,我国加大了荒漠化治理的林业工程投资力度,应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保持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分层。
1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主要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选择的造林方式。抗旱造林针对林区地理环境,从地理特性和区域特性入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设计了建设方案。抗旱造林工程适用于干旱少雨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少,树木存活率不高,绿化面积难以扩大,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程的发展。应针对林区环境气候进行分析,在进行林区恢复建设时,提升树苗存活率,有助于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于林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究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林业工程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对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的意义,对目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针对如何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抗旱造林;林业工程;效益
当前我国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林业工程发展中抗旱造林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抗旱造林,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但是抗旱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的探索应用,才能有效提高成效。因而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意义深远。
1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意义分析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探索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保证育林护林成效。抗旱造林主要是以抗旱为目标,通过相关的造林活动等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且耕地需求量大,而公众在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建设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外可以看到虽然国家森林面积不断增长,但是抗旱造林形势也异常严峻。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针对森林资源保护等进一步加强抗旱管控,通过积极采取相关的造林工程建设等进一步提高森林管理成效,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应用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对目前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因地制宜提高森林资源储存与开发利用效能,减少工作人员的负荷,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目前林业工程抗旱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林业工程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林业工程发展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喜人的成绩。其中抗旱造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抗旱造林,顾名思义是以抗旱为目的,以造林为手段的活动,其终极目标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国初期,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对耕地的需求量大,再加上当时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不科学开垦,毁林开荒非常普遍,导致我国植被大面积减少,部分开辟出来的耕地因自然条件恶劣或者经营不善,又退化为荒地,对当地及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每年春天,我国北方都会出现大面积的沙尘暴。为了及时遏止生态恶化,我国开始推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已有所增长,但抗旱造林技术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制约着林业工程的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的问题
1、抗旱树种选择中的问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古谚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用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同样适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和自然环境差异大,个别地区对抗旱造林地区的自然气候调查研究不到位,或是对于树种本身的特性研究不深入,或是犯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照搬了其他地区抗旱造林的成功经验,总之,其结果是种下的树种不适应当地环境,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大量的树木资源后,树木的成活率依旧不高,抗旱造林的目的依旧没有达成。2、抗旱造林中的技术应用问题。抗旱造林的政策方针是简单的,其过程却是复杂的。我国现有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但是先进的技术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抗旱造林技术标准进行。但是现在的现状是,一线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对于一些先进的、有效地抗旱造林技术了解不多,仍采用原始的、粗暴的植树和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得不到推行。这种现象一旦大规模的出现在造林工程中,就会导致整个抗旱造林工程失败,造成经济和环境的损失,这是林业工程管理层面的问题,需要在管理层面入手进行解决。3、水资源缺失问题。造林的目的是抗旱,这是利用了树木成活之后的保持水土作用,但是树木在存活生长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幼树种下之后、存活之前这一段时间。但是抗旱造林的树大多都种在自然环境恶劣,缺少水资源灌溉的地区。这就形成了以水资源为中心的矛盾,如何解决抗旱造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是抗旱造林的关键问题。
解决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有效措施
1、合理选择树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过程中,选择树种是重中之重。其树种选择不当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有以下两点:一是技术人才问题,部分地区由于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所以在树种研究、当地自然环境研究等方面能力不足,造成树种选择失当;二是观念问题,部分地区为了达到抗旱的目标,在选择树种时,单方面考虑树种的耐旱、抗旱能力,忽视了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土壤问题,还有一些地区为了缓解抗旱造林的资金紧张问题,倾向于种植经济价值较大的作物,却忽略了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造成树木大面积死亡。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选择树种的标准,其因素应该包括当地环境和树种本身两方面。当地环境方面,土壤、气候、湿度、地形、种植历史、光照、常发病虫害等是需要被考虑的;树种方面,树木的耐旱、抗旱、耐寒、耐热、抗病虫害、光照需求、肥料需求、价格、生长速度等是主要考虑内容。这样一个完整的选择标准能够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提供参考。2、推行先进的植树技术。我国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抗旱造林需求,研发了集中比较先进、使用的种植技术,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是容器苗造林技术和覆膜造林技术。(1)容器苗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是在装有营养土的特定的容器中培育林木幼苗,其根部的营养土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与根部紧密粘连,被称为根际土团,培育成型后,将幼树和根际土团一同移出容器,作为一个整体栽种到移植地。这种方法在移植过程中,根际土团会保护幼树的根部不受伤害,缩短移植过程中的缓苗耗时,也可以起到保墒作用,使幼苗可以尽快扎根,从而提高存活率。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于贫瘠土地、干旱土地和沟坡、梁峁等山区地形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幼树的成活率,一般适用于柏树、松树等体型较大的树种。具体操作过程也大大简化,传统的植树技术需要多人配合、需要考虑树苗入穴深度、如要观察根部伸展情况,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而容器苗造林技术可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现阶段只要现实条件允许,一般都采用这种造林技术。(2)覆膜造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改变的环境因素是土壤的湿度。众所周知,水分蒸发是影响土壤湿度的重要原因,在干旱地区,一般气候都比较干燥,水分蒸发量大,但是如果在地表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簿膜,薄膜就会阻挡住从地表蒸发的水蒸气,再返还给地表,那么,在薄膜与地表之间,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水分。树木的根系蒸发率被有效控制,所得的水分将用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树木提供了水资源。同时,白天的时候,薄膜能够保存一部分热量,在夜幕降临后再返给地表,起到微型“大气层”作用,薄膜内的温度相对恒定,这样的温度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因此薄膜造林技术能够促进幼苗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先进的造林技术需要一线造林人员切实实施,对此,林业工程项目负责单位应该加强造林人员的造林技术培训,确保先进的造林技术能够被每一位造林人员熟知并运用到造林工程中。此外,造林技术相应的设备也应该配备齐全,从各个方面提高造林的效率和成功率。3、利用先进技术解决水资源矛盾问题。为应对抗旱造林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我国研发出两种方案,一是在地势条件允许的地区施行上述所说的覆膜造林技术,依靠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是树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比较多的水资源供应,这一技术在幼苗期的效果最为客观。二是保水剂保水法,保水剂又称土壤保墒剂,这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它能吸收土壤中的各种水分,使其成为一种固态的水,这部分水不再渗透、不再流动,但是却能够被植物吸收。这种固态水如果长久的存在于树木的根部,就能保证其根部湿润,为树木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保水剂被大范围的应用于荒漠治理、防风固沙,在抗旱造林过程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
林业工程是一个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它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解决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相关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个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树木在当地环境下是否能够生存,还要考虑树木成林以后能否起到抗旱的目的。其中,技术因素应该首先被提及,现代科技下的抗旱造林技术,已经能够依靠技术解决大多数问题,如容器苗造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保水剂保水法等。此外,现代技术的推广学习和应用应该引起注意,这是现代抗旱造林技术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的条件。
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造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主要目的是提高林业产出,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基于此,造林工作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造林效果无法保证,不仅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受到损害。实际造林工作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掌握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林业工程建设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抗旱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林业发展效率,保证栽植质量,提高造林幼苗的成活率,发挥林业工程的最大价值。在林业工程的落实工作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政策等因素,探究更多造林技术,确保林业项目建设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全面提升抗旱造林水平。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蓬勃向上的趋势,但是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重点内容。我国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如退耕还林等,旨在扩大林业种植规模,发挥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部分干旱地区,林业生产面临很大考验,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的造林效果。为了有效解决目前的难题,推广抗旱造林相关技术就变得至关重要。通过掌握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由干旱引发的一系列制约林业发展的问题,营造一个健康环境,促进林业产业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效果,避免资源浪费。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合理规划,科学选择树种,采用较为先进的抗旱造林技术,在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降低造林成本。
1树种选择
科学选树种是确保造林效果的前提,如果树种选择不合理,则无法保证造林成活率。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因而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针叶树,针叶树种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参考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一般情况下,本地优良树种是最佳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气候环境,其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较为匹配,树苗的成活率可以得到可靠保障,后期的生长也比较稳定[1]。基于此,在进行树种选择时,可以先考虑本地树种,再判断树种根系是否发达,最好选择萌芽力强的树种,尽可能缩短苗木生长周期。除此之外,在干旱地区种植的树种,还要具有一定的耐贫瘠性以及抗逆性,这2个方面性能均优异的树种才更容易存活。此外,所选树种应具有较强的病虫害防御能力。在具体的操作环节,可以将灌木类树种作为主要选择的对象,因为此类树种比较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抗旱能力比较强。在进行树种选择时,要结合当地以往的种植经验,参考具体的地质特征,在不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区科学种植灌木,比较常见的灌木有柠条、荆条、山皂角以及山杏等。此类树种的耐旱性能极强,生命力旺盛。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造林水平,发挥林业工程的最大价值。
2整地
整地是造林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工作,也是确保苗木成活的关键,做好整地工作至关重要。在进行造林前,要先对土地进行科学勘探,充分掌握土质情况,再对土地进行必要的整理工作。在造林工作中,整地被看作是落实造林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科学整地可以满足幼林生长的实际需求,为其营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提高苗木成活率[2]。在造林工程中,科学整地能够有效蓄积水分,可以改善土壤含水量,让其达到一定指标,从而满足造林工程的需要。与此同时,整地也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地阶段,土壤翻新后,光照可以将土壤中的一些虫卵或病菌消杀干净,在此基础上进行造林,可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病的概率,提升整体造林水平。一般情况下,在实际的造林工作中,整地时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佳的整地时间是栽植前0.5年,此时进行整地,蓄水保土的效果最好。整地要以不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则。
3容器苗造林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林业大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求大力保护生态。在干旱问题较严重的北方,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固定土壤涵养水源,是防护土地沙漠化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抗旱造林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系统地讨论我国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可采取对策。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土地承受力受到挑战,人均土地面积小等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证耕地红线不可变,在林业种植上,只能把目光放在了不利于种植的山区等地,干旱问题更加严重。尽管面临着林业面积缩小,环境恶化严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推动了林业的技术革新,在预防土地沙漠化和退耕还林的方向上有了许多进步,许多先进防治观念带来了新的实际效果。
1存在问题
早期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粮食的问题,盲目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应对措施,导致了部分土地沙漠化和干旱的现象。尽管现在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工程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但现今的植树造林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林业技术发展较短,许多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不及时,总体工程建设不完善,且行业管理者的水平不足,对整个林业工程没有设立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其次,抗旱植物幼苗的采购渠道单一,没有受到市场的调控,导致许多地区难以大批量采购,其幼苗质量也难以保证。最后,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盲目种植,没有分析种植地的特点,有时选择的抗旱植物并不适合种植地,没有达到涵养水土的作用,还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解决方法
抗旱造林技术管理论文
陕西省韩城市位于渭北旱塬东北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偏少,且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9.7毫米,分布不均,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区为主,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一般阳坡、梁脊、卯顶等土层瘠薄的地块,由于植被稀少、蓄水能力差,地表覆盖不好、水分蒸发较快,遇旱则干,要想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效,必须把抗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一、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适地适树。应以耐干旱、耐瘠薄的油松等针叶树种为主,其次可栽植侧柏、刺槐。
(二)整地技术。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穴整地好。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是: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以上,小丘为15%以上。在整地时间上一般以雨季最为理想,春季次之,秋季最差。
(三)集水技术。干旱地区影响树木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水”,通过修筑水窑,把自然降雨的水集中起来,为主旱期苗木的生长提供水源。
(四)栽植技术。选用苗木必须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符合规格的一级壮苗,标准是指根径粗、须根多、发育健全、顶芽饱满、色泽正常的苗木。
林业厅抗旱造林工作通知
各省辖市林业(农林)局,林业局:
去冬今春我省遇到了50多年来特大旱灾。全省已连续110多天无有效降水,旱情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给全省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针对当前旱情,为做好抗旱造林工作,确保完成2009年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特做如下紧急通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009年是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关键一年。去冬以来,我省遇到50多年来的严重干旱,林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去冬各地造林和育苗进度较慢。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9〕3号)的要求,要保证3月底前基本完成638万亩林业生态省建设造林任务和35万亩林业育苗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强力推进,迅速掀起抗旱造林、抗旱保苗高潮,打好春季造林绿化和林业育苗这场硬仗。
二、积极行动,抗旱保苗。据气象部门预测,至2月底,我省仍无有效降水,旱情还将持续。各级林业部门要克服靠天等水思想,立即行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抗旱保苗。有浇水条件的,要对2008年和去冬新造幼树再浇一次透水或对苗木喷洒抗蒸腾剂,保证新造幼树发芽成活。有水源但是水利条件差的地方,要采取车拉人担等方法,争取多浇一亩林,多保一亩苗,保证幼树(苗)度过干旱期。
三、加强指导,确保造林质量。因近期降雨旱情有所缓解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造林进度,保证提前完成造林任务。造林要采用当年苗,相对深埋,栽后及时浇透水。平原区在不影响抗旱浇麦工作或麦田已经浇过一次或二次水的地方,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农田林网改扩建工程、廊道绿化工程和村镇绿化工程的造林。造林时禁止长途运输苗木,对不同苗木可以采用浸根、深埋等办法提高造林成活率。
四、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旱情仍然严重地区要积极推广应用小鱼鳞坑整地、地膜覆盖、截干、根蘸泥浆或浸泡、ABT生根粉处理、喷洒抗蒸腾剂等抗旱造林技术,保证新造幼树成活。
截杆覆土造林研究
关键词:截杆覆土抗旱造林研究
摘要:落叶树种采用截杆覆土抗旱造林不失为一种减少蒸腾的行之有效的技术。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一地区的降雨规律、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湿度及树苗蒸腾量大小的研究,得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季节的选择及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苗木蒸腾量、保护苗木不会因大量蒸腾而风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以此提出了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新技术。这一技术在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推广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85%左右,且苗木生长旺盛。2001年开始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在三北四期、天保造林等工程中全面进行了推广,推广面积近100万亩,平均造林成活率达7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依据
陕北地区春季一般少雨多旱,且风大,气温上升较快,这个时间按常规方法造林,由于苗木根系还未真正生长而地上部分已开始发芽、展叶,苗木蒸腾量较大,特别是气温较高,风大,加剧了苗木的蒸腾量,而根系部供给的水分远远小于地上部分的蒸腾量,造林大部分苗木因失水而死亡,这是春季常规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陕北地区秋季在经过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水分,且这一季节天气凉爽,风也较小,苗木落叶也进行休眠状况,而根系仍有部分活动能力,在这一季节造林,苗木根系与土壤能够很好地接合,但如果地上部分不采取措施,冬春雨量较少,且风大,寒冷的气候往往使造林苗木抽干而死亡。通过截杆覆土两项措施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截杆后苗木的蒸腾量将大大减少,而留下的地面以上20cm的主杆,是苗木积累养分最多的部分,为防止冬季风大、干冷气候造成抽干,又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覆土,使苗木主要部分得到了良好保护。第二年春季,随着地温的升高,苗木根系首先进行活动,待气温升高,苗木地上部分发芽时,已完全可以满足地上部分所需水分,成活率必将增加,且截杆时保留了地上20cm的主杆,积累了大量养分,所以在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