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7:31: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居民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分析
【摘要】川南城镇群为四川省第二大城镇群。作为四川省经济新增长极,川南城镇群应正视目前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消费观念大变化、文化消费目的多样、文化消费更偏向休闲娱乐等现状,针对文化消费意识缺乏、发展受多因素限制的问题,采取合理对策予以解决,包括加大政府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宣传和投入;加深政企合作,打造文化产业;提升自我素养,通过文化消费促进人力资本发展。
【关键词】文化消费;川南城镇群;居民消费
城镇群,是指由若干城镇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它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对川南城镇群的范围及城市等级作了明确划分。川南城镇群位于长江上游四川南部川滇黔渝交界处,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它既承接成渝,也辐射云贵北部,是四川省域内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占四川全省五分之一左右,是仅次于成都都市圈的全省第二大城镇群。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直接、突出地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作为四川省经济新增长极,川南城镇群应正视目前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为城镇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本保障。
一、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为了更好了解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真实情况,课题组采取了便利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共发放了问卷4000份,其中泸州市发放了1000份,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发放了800份,乐山市发放了600份。共收回问卷3911份,其中有效问卷3796份,有效率为97.1%。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得出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现状。(一)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的今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生活保障已不再是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能省则省的传统消费观念已退居二线,除了在内江市排名第二外,在其余四个城市,都排在第三位上。有计划的消费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观念。特别是乐山市,高达60.7%。想花就花的消费观念所占比重最低,其中,五个城市中,内江市最高,为9.5%,乐山市最低,为4%。乐山市也是本次调查中,消费观念最集中,落差也最大的城镇。消费观念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费用支出方式。(二)文化消费目的多样。川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目的呈现多样性,主要包括打发时间、提高文化素养、锻炼身体、增加就业机会、扩大人际交往。其中,乐山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大,宜宾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小。消遣打发时间目的在乐山市所占比重最高,为59.7%,提高素养在其余四个城市所占比重最高。消费目的的不同,会导致居民在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时,所选项目产生差异。(三)文化消费更偏向休闲娱乐。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类别非常多,主要有知识类、娱乐类、休闲类、运动类、打扮类、艺术类、情感类。受文化消费目的的影响,娱乐类、休闲类、知识类所占比重较大,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1.16%、36.46%、35.92%,具体包括看电影、上网、听音乐、打游戏、旅游、逛公园、购买书籍报刊、去图书馆等。艺术类所占比重最小,选择的平均比例仅为7.92%。如学琴、绘画、欣赏艺术展览、观看舞台剧等。究其原因,本课题调研对象以成年人为主,而学琴、绘画等,多为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此外,受文化消费目的落差大的影响,乐山市居民文化消费类别选择的落差也最大,呈现高度集中趋势。
二、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论文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不少学者对农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过对中部地区居民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达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达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梁爽等(2005)通过对密云水库周边的实地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陈晓莉认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就要联合起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
二、研究设计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社会地位等级的三重评价标准:一是财富———经济标准,二是威望———社会标准,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他指出,财富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力,可以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威望是个体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根据当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中已出现分层的局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网络是资源的载体,拥有网络意味着可以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取实现目标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性质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络关系性质不同,网络资源动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探讨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是否传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身体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个社区层级越高、与其交往的人群层级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们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职业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部分居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不断扩大,同学朋友越来越多,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其主体意识增强,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思想是否传统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年龄越大、思想越传统,这些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维护公共利益和关注公共生活的热情;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就变得相对圆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多说无益”、“枪打出头鸟”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即便自己不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决策,同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在进行需求表达时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研究
摘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逻辑起点,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表达存在不愿表达、没有渠道表达、表达得不到及时回应等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区居民欠缺权利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没有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建构一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二是应借助现代科技搭建更便捷的表达渠道,三是明确政府的反馈义务,多措并举,构建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
关键词: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公众的奋斗目标。如何有效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公众意见,在公共财政支撑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该法的颁布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政府如何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社会公众如何表达自身实际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区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本文立足城市社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现阶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表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困境
笔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走访了一些社区,与居委会主任等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笔者发现现阶段社区居民在表达需求存在不愿表达、无渠道表达、表达得不到反馈等问题。(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主体缺位。1.社区居民缺乏需求表达的主动意识。以《海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例,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详细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方案,并且规定了详细的时间节点。但是这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缺乏表达自身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主动意识。主动意识是居民表达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社区居民愈加忽视自己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忽视了自己的文化权利。2.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够。根据政治学的相关研究,需求表达的有效性和表达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组织化程度越高,表达的力度就越大,效果越明显,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就越大;反之,需求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越小。我国的居民社区经历了从“单位”时代到“后单位时代”的转变,“单位”时代的社区作为单位的附属,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社区居民的很多需求可以通过单位的机构获得充分的表达,单位的机构也能够代表社区居民向政府表达相应的需求。“后单位时代”的社区组织化程度降低,社区居民因兴趣爱好成立的松散组织无法代表社区居民向政府有效表达相应的需求。(二)社区居民欠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政治生态中,社区居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何操作、怎么操作、谁来操作等都不明确。表达渠道不畅,导致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根据笔者的调研,现阶段的居委会主要是协助基层政府完成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收集、文件宣传等工作,换句话说,居委会在履行“下达”的职能。但是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是什么则较少收集,也很少及时向上反馈。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社区居民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当社区居民向政府及相关部门表达需求时,不管政府是否采纳,都希望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反馈。意见被采纳固然好,不被采纳,能够得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反馈并说明原因,也能够增进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参与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但是根据笔者的调研,现阶段政府对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很好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长时间大面积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势必会挫伤社区居民表达需求的积极性。
二、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的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能力都在稳步上升。但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的上升,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要解决当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的矛盾,需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断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文化消费
为了解中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2008年7月,笔者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进行了调研。雁池乡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村地区乡镇,位居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20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3.4万。
一、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现状。2007年末,雁池全乡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45万元,比2002年增加8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31元,这一收入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4427.5元的水平,也落后于湖南省农民人均4194.1元的水平,但这一水平在相对偏远的雁池来说,收入的变化却是相当可喜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村民们也在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全乡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雁池村居民家庭电视普及率更是达100%,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全乡非有线电视用户地面卫星接收装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VCD普及率接近100%。乡政府建设移动基站以后,3.4万居民中已经有了5000余部手机,部分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城市居民的文化解析
本文作者:王强路峰曹厚文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
徒步运动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时尚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和体魄,陶冶人的性情与心灵增进人际交流[7];同时能够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久居都市的疲惫心灵得到休憩;徒步运动也是一项绝佳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还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另外,长期徒步还可以增加体力,能为以后参加强度过大的户外运
徒步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九十年代末期,徒步运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才崭露头角,之后在徒步爱好者的倡导努力下,逐渐在各地慢慢兴起,随着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徒步运动快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也很快发展到国内其它大城市,徒步运动也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认知。我国举办奥运会给国人提供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奥林匹克精神的机会,也将全民的运动热潮推向了高峰,全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注重体育运动,体验健身乐趣。各种运动空前兴起,而徒步运动更是受到人们空前青睐。徒步运动也与人们的意识与时俱进,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在2004年正式加入了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V),在国内率先引领着徒步运动的事业,迈开了我国正规化的专业徒步运动组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有关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认识到了徒步运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徒步运动发展尚在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如果要想同国际接轨,就得让广大群众不断培养徒步意识,让国民认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大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徒步活动中。4大连城市居民的徒步运动大连的徒步运动是从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各种徒步运动协会组织四十多个,参与群众人数呈几何数字的增加。首届大连徒步大会是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的,时至今日年已经是第十届大会了,已经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次的中外徒步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得徒步运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并受益终生。2006年5月大连市加入了世界徒步联盟,大连自此有了“国际徒步城”的称号。国际徒步联盟主席Mr.yeller、理事会副主席Miss.Malynia给予大连的徒步大会以极高评价。Miss.Malynia表示她亲身体验了大连徒步路线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学校园的展示都令人难忘。亚洲徒步联盟的官员木谷先生声称大连徒步大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会,充分体现了徒步运动“健康、交流、和平”的主题;江桥先生则认为很多年轻人加入徒步运动是对老年人的鼓励,这是大连徒步大会的特点。大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残联、市文联等政府部门组织的领导不仅定期亲身参与其中,同时还对市民大力倡导该项运动,对徒步运动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徒步运动能够提高城市形象大连的徒步活动蒸蒸日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盛会,是大连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加强与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国际徒步联盟已经决定将2016年的年会定在大连举行,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参与徒步运动的团体个人都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统一服从组织者的指挥,严格遵守规定的出发时间、集结地点、路线文明参与徒步运动,自觉维护现场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优先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文明行为,极大地展现了大连市民的良好素养。参与者自觉保护周边环境,个人弃物随身带走。单位团体参加者都着尽量统一着装,相互鼓励力争走完全部路程,充展示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文明开放城市的宽容、包涵、严谨、进取拼搏的城市文化良好形象。徒步运动能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指以增强体质为宗旨而又经常、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的总称。其核心是参与运动,即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体育锻炼是以体育运动为内容,强调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属性包括体育锻炼内容、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等。大连徒步运动的鲜明特点是有主题、有激情、有宣传、有规模、发动好、人数多、固定频率多(每月的四个周六进行)、路线多、距离远(15-30公里左右/次)等[5]。不少徒步者要么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三口齐上阵,要么便以亲朋好友兄弟姊妹几个家庭一同前往,徒步运动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家庭聚会。不少企事业单位还定期组织部门内的职工徒步运动竞赛(包括分段走、接力走、寻物走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和质量。另外大连的徒步运动还发展了大批的徒步运动爱好者和志愿者,均来自高校学生和社会各阶层,因为徒步活动是大家走在了一起,互相交流和传递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动机。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动机对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着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动人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城市居民体育人口[6]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行为的提高,对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实现由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其它城市发展大众体育、国民体育提参考和借鉴。体育融入民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让健身锻炼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全民健身不只事关个人,也事关全民健康、国民体质[7]。应不断建全我国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徒步运动能够极大促进国内外的体育文化交流要展望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来考察。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有各自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徒步大会过程中,很多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友人前来参加。国内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鞍山、盘锦等地的徒步爱好者也前来助威,西安海红老年徒步队的一百多位老人也都赶到大连参加20公里的徒步活动,都尽情享受大连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在舞台上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尽情表演热闹非凡,各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的精彩的演出令人驻足留连。来自大连市各个艺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演员、学生也进行各种模特、小合唱表演,为一路辛苦的徒步者带来愉悦。每次大连国际徒步大会结束后,国际徒步联盟官员都会与大连市徒步协会进行友好协商,高度评价大连徒步大会的对民众的良好健身效果,对许多徒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提出指导性建议。国际徒步联盟事务总长Mr•Deker兴致勃勃地与市民进行亲切交流、彼此鼓励、互通有无。在不同的徒步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每时每刻都能发现令王强,路峰,曹厚文:大连市城市居民徒步运动的文化解析人兴奋的细节,各国友人用相机拍摄到沿途大连的美丽风景和各种体育雕塑,这对每一个徒步爱好者来说都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种过程的乐趣,更是对彼此体育文化思想的一种交流[8]。
提高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当持以关心的态度。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形成一种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正。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在这层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本身。在各种徒步运动中,出现较多的还有社会的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者等,他们中最小的才10岁,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9]。他们都是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但是他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毅然而然的参与到徒步运动中来,并且受到大家的尊重欢迎和支持帮助。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宣传徒步运动的运动价值,吸引社会更多的弱势群体参与到徒步运动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徒步运动给予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健康。只有他们积极的参与才能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进而影响国民体质的增强和国民体育的完整发展,其发展的成败是决定构建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参与人群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环保意识大体经过由弱势、中势到强势的心理演变过程。在内在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个体环保意识由外在强化向积极的自我强化转变。而外在要素不仅影响环保意识的渐强演变,同时与环保意识本身产生合力作用,影响环保意识向环保行动的转化。徒步是一种人类交流的有效载体,徒步活动过程中承载着人与人之间观念意识的交流、民与民之间友好的交往,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徒步过程中有很多国内国外的志愿者,他们边徒步边清理沿途垃圾。希望通过自身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爱护环境。他们中既有大多数的成人还有部分老人孩子,边走边拾徒步者掉落的垃圾,沿途不停地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理念。一些志愿者包括无线电爱好者为了保障各种徒步运动活动的通信畅通,主动义务为徒步运动爱好者们提供通讯应急保障,讨论研究保障方案和细则,详细策划各分站点位置,通过这些徒步活动也激励了他们多次无偿地支持大连的其它公益活动。提升了整个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
徒步运动能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及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国内外的体育文化交流,提高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参与人群的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另外从客观实际来说群众的徒步运动也为国家做了最真实、最切身利益的贡献,因为徒步运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和发展减少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增强公民体质增进公民身体健康,可有效减轻国家医疗财政负担。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现代运动方式中,徒步运动这种方式更关注生态、保护环境、尊重历史、传承文明。
居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转变,文化消费成为新热点,对社会的发展、消费的升级、城市的转型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目前存在文化消费比重偏低、文化消费发展不均和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从完善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路径、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等维度进行创新,实现居民文化消费的提升目标。
关键词:居民;文化消费;城市转型;创新
文化消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思想精神等文化服务的消费,也包括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的消费,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其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它能推动经济新业态和新的消费领域的发展与壮大,并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几年,芜湖发展迅猛,芜湖以其独特的文化及经济立足于全省。2018年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达到该目标各项指标完均完成度较高,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长期不足13%,2017年下滑到9.55%,并且近年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比逐年下降,成为了芜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居民文化消费的问题检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日益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年均增长率11.53%。其中,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年均增长率10.2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年均增长率13.86%。[1](一)芜湖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基本情况。根据芜湖市统计局《芜湖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芜湖市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889.82元,占家庭消费性支出比重9.5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总额逐年提升,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不平衡,农村低于城镇且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芜湖市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6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由2079.9元增至2889.82元,净增809.92元,年均增长率6.49%。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1634.07元增长到1860元,年均增长率为1.98%。2013年以前,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比重持续增加,分别是2010年的12.6%、2011年的13.6%、2012年的14.3%;2013年出现下滑,只占10.0%。2014年降至近五年谷底仅为7.6%。2015年至2016年有所回升,2016年为9.6%。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445.83元增至1029.82元,年均增长率为18.71%。(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1.文化消费比重偏低。国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取决于文化消费在社会中的比重高低,芜湖市人均GDP已于2010超过7294美元,2017年人均GDP已达12328美元,但是文化消费占比每年仅10%左右。[2]2010年至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低于GDP增幅。目前,芜湖居民普遍存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文化需求等现象,因此造成文化消费比重长期偏低的局面。芜湖市的文化消费增长将面临后劲不足等问题。根据2010-2016年《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得出,芜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倾向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排在前四位,2010-2016年来年均增长率分别是:食品7.54%、衣着6.1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25%、交通和通信8.32%,而文教娱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4.6%。通过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物价的飞涨,生存型的消费支出占人均支出的主体98地位,抑制了文化消费的增长。2.文化消费发展不均。2017年芜湖城市居民收入32315.43万元,农村居民收入17306.96万元,是农村居民的两倍,其中用于文化消费支出的,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1860万元,农村文化消费为1029.82万元,城市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的一倍。根据近7年来《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3.11%,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5.56%;其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率10.37%,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98%;农村居民年均增长率20.32%,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8.71%。芜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总支额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虽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及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大于城镇居民,但总体收入及文化消费支出仍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还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1.63%到2014年的7.1%,2015年略有回升。芜湖城乡收入不平衡,发展不均,导致农村文化消费过低。政府未重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空缺。3.文化消费层次较低。在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更偏向于电影、唱歌、电视等享受型消费,话剧、舞台剧、歌剧等精神文化、教育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偏向较低,文化消费整体层次低。在芜湖,高端文化消费较少。2017年举办歌剧、舞台剧23场次,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5场次,文艺团体演出369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含送戏进万村)1350场次。[3]
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能力都在稳步上升。但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的上升,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要解决当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的矛盾,需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断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文化消费
为了解中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2008年7月,笔者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进行了调研。雁池乡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村地区乡镇,位居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20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3.4万。
一、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现状。2007年末,雁池全乡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45万元,比2002年增加8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31元,这一收入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4427.5元的水平,也落后于湖南省农民人均4194.1元的水平,但这一水平在相对偏远的雁池来说,收入的变化却是相当可喜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村民们也在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全乡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雁池村居民家庭电视普及率更是达100%,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全乡非有线电视用户地面卫星接收装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VCD普及率接近100%。乡政府建设移动基站以后,3.4万居民中已经有了5000余部手机,部分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研究
文化是民族之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了文化,才能繁荣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全民参与,社区虽然是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群体,它的发展却不容小觑。居民参与,首先要为其贯彻民主参与理念,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升居民的责任感,还可以群策群力解决现实问题。新时代,居民在社区中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以前的服务享有者,也具有了社区建设者的角色。提高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程度,可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治理水平的提高,本文旨在通过对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居民参与的可行性途径,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城市社区更好更快发展。
1社区居民在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居民对文化活动参与热情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居民的参与,任何活动都将难以开展。就目前情况来看,社区所组织的很多文化活动大多都是依赖政府的行政权力在执行,居民是在政府的政策指令之下才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当中的,并没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在政府推动下所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很难达到所预计的效果,居民群众在政府和社区的动员下参与活动,长此以往会造成居民群众的一种逆反心理,潜移默化中也削弱了居民参与的热情。1.2社区文化活动形式老旧单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日益增加。但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过于单一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一般举办活动大多都只局限于节日庆典时,且很多活动都只是为了应付政府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这就导致活动拘泥于表面形式,缺少内在精神文化价值。而且目前所举办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满足居民的娱乐需求,通常以一些歌舞晚会为主,对于精神层面的活动,工作相对做的并不是很到位。实际上并没有从居民群众的真正需求考虑,缺乏创造性、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活动。1.3社区内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人才队伍在在社区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大对社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出台职业资格证书奖励制度,但是真正能投入进社区工作的较高学历和文化水平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社区缺少专业人才,至于专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则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目前社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待遇并不高,很多专业人士并不愿意长期留在社区。社区难留住高素质人才,或多或少给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损失,较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发展和提升。
2促进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应尽量开展一些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的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入户走访、开展居民座谈会,充分了解民意和居民基本背景,以便有助于社区开展一些更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发现社区里的一些潜在的文化人才。尤其是针对社区内的一些特殊群体,像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工作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为这些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活动,让他们也能够没有顾虑地参与进来。2.2重视社区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首先,社区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政府应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大力号召现有人才投身社区中去,并且要向新招聘进来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社区培训,将社区的专业技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者手中。对高素质、高学历的社区专业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人才保障制度,在社区人才的数量上和对居民群众的服务水平上有进一步提升。在社区建设理念层面,社区多吸纳专业人才,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要吸引大学生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中,鼓励大学生多多投身于社区工作,为社区文化事业奉献力量。2.3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文化活动。社区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利用好、挖掘出本社区的特色资源,针对社区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适合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进来。文化工作者制定相应计划,比如可以针对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等不同群体,提出别具一格的活动主题,并制定一些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积极开展实用性强,并能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将社区文化的烙印深深打入居民群众的心中。在形成本社区独特社区文化之后,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也可以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将有利于日后文化事业的深日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研究
摘要:居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主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劲活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村民参与意识等居民参与的有效对策,希望能为提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
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加强其文化建设不但能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响应新农村建设对发展群众文化的要求[2],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乡村关系,为开展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文化建设体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3],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积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参与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必要性
第一,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而且能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文化意愿,引导农村社区文化向着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使得社区文化产品更符合村民的审美品味,从而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乡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价值水涨船高,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社会矛盾。近几年,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偶有因为土地划界、征地拆迁等问题发生矛盾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加强邻里沟通,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且能够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提高其集体观和大局观,促进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目的。
二、当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方案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扎实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对我县县级政府及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考核,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为确保此次核查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全面动员,努力实现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的领导,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同时,下设18个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核查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任副组长,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及学校教师为成员,按照乡(镇、街道)领导包村、村(社区)主任包户、包村干部、教师包收集资料的工作原则,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失真的要求,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齐心协力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此次核查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