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17:2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械教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机械制造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在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水准是企业所看重的,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把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分离开来,造成学生两者学习程度不同而导致能力的缺失,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本文围绕“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为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机械指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在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的教学环境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师生双方能够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直观与抽象交错出现,并没有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或者先实践后理论,而是实践中有理论的指导,理论中有实践的检验,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一、有条不紊实施一体化教学步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手法,而是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一些步骤的开展上需要实现方方面面的一体化。首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现象而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教学有机统一,所以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然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需要适合的教材的,教材在编写上就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一原则进行安排,便于教师们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但是教材的编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在没有适当教材的前提下,教师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完整而仔细的分析,将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联系的地方进行整合,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教学内容,用实践操作去丰富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科学地指导实践操作,这样学生既能够牢牢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做到理论操作两不误。其次,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就必须实现教师的一体化,即培养双师型人才。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教学是随时切换的,所以要求教师既能够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把握重点,表达准确,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也要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正确地指导学生们的训练,在教学中更加明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为学生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缺失,理论老师还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地记忆,而不会用实践去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而学生在操作上有疏漏,实训老师就让学生反复地操作,而不去思考学生在理论上是否有误解的地方。所以教师做到了一体化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教学内容一体化得到更好的实现。最后,在教学内容与教师都实现了一体化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场所,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一体化,所以教学场地的一体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训是需要一定的器材的,而普通的教师无法满足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也没有给教师提供理论教学的场地,所以建立一个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够进行实训操作的教学中心,是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由此推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二、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机械设计创新教学论文
1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具有自身的程序,图1为设计的基本程序。图1机械设计的基本程序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防范
目前,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有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教学内容较散,且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多重复,如机械设计学科中有一项螺纹连接的相关教学内容。可见,教学范围与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原则不相符合。又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较高重复率,不仅在学科的学习层次上造成混乱,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1.2与时俱进能力不强
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较强,同时其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进行更新,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因此,现代机械设计学科紧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时代元素的融入。如今,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设备结构、设备强度和运动学等技术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力度也较大,使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教学很少涉及。尤其是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产需求。
机械制图教学论文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由教学原则指导,借助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既有教师教的行为,又有学生学的行为,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大部分教学行为都是外显的,但也有一些是内隐的。采用教学方法的直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准备,维持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呈现教材,强化和调节学生的行为,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教学方法是相当多的,而且随着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还将继续出现。
2教学方法的分类介绍
2.1情境教学法
(1)通过提问和讨论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认识理论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而应该不断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动力,让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动手应用性都很强。因此,使用情境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程度,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启迪思维的问题,问题要“半生不熟”、“高而可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老师给出某个机件后提问:为了表达机件上的内部结构,在哪个视图上剖切更合理?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了争论,有的说在左视图中剖切,有的说在主视图中剖切。经过激烈的讨论分析,最后总结两种剖法的各自特点,从而得出最佳的表达方案,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用处。
(2)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所表达的物是具体、直观的,具体直观的实物总是比抽象的易于理解。因此,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模具,以具体直观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到很吃力。特别是对点的距离比较,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用长方体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几个顶点,然后再将这几个顶点投影,进行比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开始讲三视图的概念、投影规律前,可先用自制的三面的投影体系及形体模型来进行演示,在讲圆柱与孔的相贯时用实物或模型演示,与后面的重点讲授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机械设计模块化教学论文
一、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细分专业模块、多层次教学
首先,对原来专业的划分转变为根据社会岗位细分的专业模块。比如机车车辆检修专业,可以根据铁路不同层面的需求,将它分为货车检修模块、客车检修模块、空调检修模块等。其次,根据分好的模块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各模块的特点实施具体教学。多层次教学是指安排课程的关联与衔接,使学生多方向多领域的掌握专业技能。模块化指所有的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组织,便于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组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就是把该课程分成若干训练项目,针对上述不同岗位需求有重点的教学。
2.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来培养人才,尽量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习模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需施教则是按照岗位需要来培养学生。
3.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影响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
一、着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参加指导工程实践的教师和指导创新训练的理论课教师要协调配合,精心策划出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编写优秀的、实用的教学实践教材,解决学生在工程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构思、设计、工艺等诸多实际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施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
全面、系统地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在每个学期均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在校期间不间断。在实验教学方面,减少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开设设计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环节,是各中职校的必修课,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装备和工艺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数控机床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先进制造工艺的熟悉,因此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产实践去掌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达到硬件软件兼备。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建立课程设计系列,加大综合设计力度,鼓励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专业至少设置一个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着重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结合社会融入工程意识和经济观点。
中职机械加工实践教学论文
一、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实践操作经验有所欠缺,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院校的教师理论水平普遍较高,这是由于他们大多毕业于高校的专业系统,对于本专业的普遍性知识和一般规律非常熟悉,所以在讲课时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信手拈来,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实践操作经验明显不足,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由于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实践操作水平不能达到教学标准,他们把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完整地落实在书本中,这种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种“实践理论化”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积极性较差。(二)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包括金属切削知识、机床、刀具、夹具、工件、加工工艺制定、典型工艺加工、装备工艺基础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相应的知识内容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通过自主探索来积累,在中职机械加工技术教学时,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把本应该在实践中积累的机械加工的经验内容,移植到课堂中来传输,学生即便掌握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仍然无法独立完成机械加工操作过程。
二、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文提到由于存在主、客观因素,学生对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技能,就必须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教师要勇于创新,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在讲述加工余量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加工余量是决定成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工余量过大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加工余量过低便不能消除工序上的误差和缺陷,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加工余量,生产的成品才能成为精品。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学生只能抽象地对加工余量有大致了解,无法把它具体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带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在生产成品中挑选出优质的精品和严重缺陷的次品,分别拿精品和次品举例,告诉学生工人在不同成品上所做的功不同,投入的加工余量也不同,优质的精品反映出的是理想化的加工余量,次品就是加工余量过低所导致,同时要求学生仔细查看切除金属层的表面厚度,明白在加工过程中,加工余量的大致投入是多少。(二)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更多学生进入企业车间实践。中职学校虽然配置专业的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在机械设备上得到模拟锻炼,但是这种锻炼的本质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而不是深入的理解和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比起中职学校,企业的生产车间更具现代化,更有工作的氛围。学生在企业中实践,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机械的操作方法,加深对机械加工技术的理解。(三)深入研究校本教材,让教材与项目接轨。中职机械加工教材理论性过强,知识内容概念化现象严重,不能细化到某个项目或具体的解决问题中,为了提升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研究校本课程,把课程内容与具体的项目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项目运作的过程,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完成校本课程内容也就是完成了具体的某个项目,解决了某个具体的问题,所学的知识都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机械加工课程需要在反复实践中传输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延伸课堂,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论文
1传统机械制图课教学的现状
1.1很难建立空间感,教学费时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机械教学课堂却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点、线、面、组合投影,还是空间感的建立都比较困难,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灌输式教学,上课效率偏低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直观性和空间感差的问题,虽然也利用了CAI辅助教学方式,但是,课程教学内容仍需要教师从头至尾进行讲解,教师同时要完成讲解、挂件以及模型等工作,此类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效益偏低。
1.3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机械设计教学论文
一、课程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程设计当中,减速器则是关键的一项学习内容,一般是通过传动、联接和轴系等一些零部件作为主要的内容,提高培养了机械工程的设计能力,可以分析机械系统方案,进一步对其选择,确定执行机构等。如果在进行设计时,过于千篇一律,而作为学生就不能发挥出更好的交流与协作关系,通常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而学生要参考资料,所以存在很大的模仿率,设计也是较为机械式的,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动性,所以出现千篇一律相同的设计。
(二)CAD应用技术在目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如果应用该软件所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在市场上可以占有主导地位,影响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如果要更为充分的达到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在一些设计院校当中就必须要开设CAD技术,同时也要得到实训。
二、改变课程设计的传统内容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当中较为繁杂,因此,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出现互相抄袭设计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性,从而来激励学生的即有合作精神又有独立创新精神,把知识得以所用,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一)学生在传统的课程当中,学习的设计内容一般都是定式的,没有创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减速器设计,但是,在进行改革以后一般则会把项目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般可以应用机械运动设计方案,选定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工作接触,从中找到问题,更好的应用措施来解决问题。
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化进步,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塑造高层次型人才力量。本文旨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加深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发挥实践教学的内在潜力,强化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从而实现高等教学机械专业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变化,机械制造行业的进步必然会促使对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影响专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能力培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培养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人才奠定宝贵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愿望,其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教学、本科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却不意味着是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却不意味着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般。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具备着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具备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并通过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于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主要依托,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的技能培养为其根本目标,并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主导方向,以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其引导内容,最终以多证制教学为手段。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一切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机械行业为其背景条件,并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术能力培养来对课程的内容和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另外,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要坚持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合理制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各个方面的项目活动。在单相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应当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技能的培养为其发展目标,促进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塑造。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教学的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机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化发展,进而增强技能培养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论文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文章针对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改变了过去行业专家的培养模式,力求造就知识面较广、适应性较强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的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工程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整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1-3],在整个机械基础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这门课的内容多,开课时间却十分有限,学时变为原来四门课程总学时的1/3左右,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过去教师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无法达到实践的要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很差。[4]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上往往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高质量地达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所以为了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的应用型人才,对“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
一、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结构安排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冷加工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由于“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的内容,内容广而多,并且原各独立课程内部需要体系上和结构上的完整性,因此有些相同内容在不同科目中重复,增加了不必要的学时。根据这种情况,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力求做到内容精练、有重点、有特色,在保留了原有课程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这里重点将原“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分为两部分,即切削加工基本知识部分和刀具部分,并根据刀具的用途,将刀具部分和机床部分相结合,如车床和车刀、铣床和铣刀等,这样安排便于加深学生对于刀具具体应用的掌握。具体将“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分为五个教学模块。第一个模块为切削加工基本知识,侧重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简化了切削变形、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等公式推导,重点是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内在关系和基本规律;第二个模块为机床和刀具,重点掌握切削加工中常用的机床和机床所用的刀具;第三个模块为机床夹具,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机床夹具的结构及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夹具的初步能力;第四模块为加工和装配工艺,以制造工艺为主线,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第五个模块为加工质量,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等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