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14:3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问题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金融危机;职业中介机构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评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影响。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从农民工技能水平、职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等诸多就业影响因素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就业难题解决的创新性建议。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部分出现了农民工的就业难题,按农业部统计,约有200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提前返乡。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了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强化就业中介服务等系列措施稳定就业局势。
从劳动经济学观点看,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好的,但应该看到,由于牵涉到的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广大,又由于户籍政策的灵活性欠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一等问题,在实际运转中一些措施可能存在执行的偏差。
本文意图在这些措施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设想。
金融危机就业问题放策略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金融危机使我国服务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加大就业压力、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投入,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深入理解贯彻国家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改变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引领就业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安、民生的大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业;就业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1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
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了就业压力。
我国农村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是迅速,失业率就会越低,即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中国却出现了相反的状况,1992年至199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1998年至200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回落至7%-8%,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仍属高增长。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连续不断的加速上升。据官方统计,中国的下岗失业职工人数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00万、800万、1200万、1600万和2000多万,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是就业状况的不断恶化。中国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存在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以致出现了有的企业一方面存在大量下岗工人,另一方面却在大量雇佣农村临时工的现象,有的城市外来劳工的数量竟然远远超过了下岗工人的数量。加入WTO后,虽然可以给中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可用空间,但这种劳动力的需求是在世界范围内面对统一的市场环境和游戏规则之下的需求,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一般的需求,因此,对于广大农村就业人口来说,无疑会面临一些新的就业压力。入世对农村就业人口的压力
1.资本深化与技术性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资本深化"的工业化技术路线,从而使得中国工业的边际就业弹性十分低下。加入WTO之后,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导致的储蓄率的不断上升,加之中国稳定的价格水平,这些因素都将使资本的价格相对低廉,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将主要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技术项目,这就使得资本深化的趋势必将继续下去。伴随着资本系数的不断增加,也就是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即使是劳动力总量不变,也会出现"机器排挤人"的技术性失业,这就必然使得大量试图与城市工?分得一碗粥"的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知识、信息劣势与就业机会的相对缩小
与资本深化相伴而生的一般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入WTO之后,中国"资本深化"的工业化增长路线必然以引进技术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模式为主要途径,与此相关的就业岗位多为知识密集型或者是技术密集型,这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仅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拥有和获得信息方面也属"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学历水平都比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进入市场的能力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他们与城市寻找工作者相比在获得信息和亲缘、人际关系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这都大大加剧了他们与城市下岗或者失业者在寻求工作岗位中的不平等地位。此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文化、气质、情趣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企业主在用人方面的偏见和歧视,也大大缩小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
3.低价优势消失与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政策解决问题
论文摘要:由于我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为了进一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政策,特别是政府部门要深化改革,完善扩大就业市场,要强化内部改革,鼓励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新就业观念。
近年来,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假如不能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隐患。
据有关资料显示,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0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但是最终能够真正用到实处的可能没有多少,但不管怎样,只要大学生拥有真正的本领,总会找到工作的,另外,毕业生的就业观点也必须改一改,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的香饽饽了,一切需要从头开始,在稳定中拉开差距,慢慢显山露水!
在过去的庆阳,就业政策主要还是一个政府机关内部的事情,而在庆阳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快的今天,随着产业在区域间的大幅度转移,任何一种就业政策的出台都具有区域性的色彩。这是因为现在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要素是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对就业政策以及类似养老保险这样的其他社会政策进行区域比较研究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引言《x2010年推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内容,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2010年我市预计回归普通高校毕业生5500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1500人,今年待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7000人左右。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我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的就业方针……
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分析论文
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是现代社会中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形态的转型,日益受到就业问题的困扰。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因此,认真分析就业压力,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当前及未来就业状况
2000年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基本保持在2.5%~3%之间,2000年为3.1%,2001年为3.6%。从统计数字表面看,相对西方3%~5%的自然失业率标准来说,我国就业状况尚属良好,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一方面,我国统计方法与国际标准不同,忽略了未登记的城镇待业、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没有涉及到隐性失业,包括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冗员构成的隐蔽性失业人口和农村的闲置劳动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权威机构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年的失业人口在1.5亿以上,实际失业率在20%左右。
未来几年中,我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首先,是来自WTO的冲击。加入WTO,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我国产业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整合,一些落后低效的企业将会遭到淘汰。这种整合近期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二,我国每年新增的庞大的需要安排就业的队伍。据估计,我国城乡每年新增1200万劳动力,每年还有数百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第三,我国现存的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口。隐性失业在中国城乡都存在,据估计,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人员占在职人员的1/3左右,约2000万人。隐性失业在农村尤为突出,据测算,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大体上有7000万人。这些民工虽进了城,但就业十分困难,真正稳定就业者不多,是一种流动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事实上,如果拿主要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就业构成比例做一个参照,我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天文数字。根据有关资料,199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美国为2.7%,英国为2.1%,德国为3.2%,日本为5.7%,加拿大为3.9%,意大利为7.0%,而我国在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0%。根据“十五规划”,2005年时,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为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4%,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批从农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说压力是空前的。
二、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则是当前我国真实失业率迅速攀升的具体原因,包括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大学生应对就业问题论文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主要根据当前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就业难的相关措施,为大学生认真对待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70.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医学生就业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分析医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论文的心理问题,探究其解决对策。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从他们的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诸因素分析,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供积极的就业指导,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占用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同时,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未能就业。为了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必要对目前有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化;征地;失地农民;再就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占用。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000万人。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非农劳动技能欠缺等因素,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有很多农民未能就业,成为失地无业农民。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失地农民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关注这部分人的生活,而就业是解决生活的较好途径,因此有必要重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
(一)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并且缺乏稳定性
张彦丽等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两种:(1)在本地企业务工或开店经商。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用工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失业。(2)做临时性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或失业[1]。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各种排斥。这些既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以就业为核心的反社会排斥政策成为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社会排斥;失地农民;就业
失地农民是指那些由于工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或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因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但仍保持着农民身份,尚未真正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1]。由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就业环境尚不成熟,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生活的来源和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收入无路”的“四无”人员。失地农民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到头来却成了新的弱势群体,其原因固然存在一些制度、政策上的不合理因素,但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就业难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收入无路,难以融入新的城镇生活,这可用社会排斥理论进行分析。反社会排斥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以就业问题为核心的社会政策能够让失地农民重新融入社会,达到反社会排斥的目的。
1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对社会排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首先由法国学者勒努瓦(Lenoir)在1974年提出,是指那些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人,包括残疾者、自杀者、反社会者等,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指涉的对象比较狭隘。至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对社会排斥的使用,已转变为“与技术改变及经济重构有关”的“新贫”。1988年,欧盟在第2期的欧洲贫穷方案中第1次提到这个字词,1989年的欧洲社会宪章中第1次官方文献中使用。从90年代起,社会排斥成为欧盟社会政策的焦点。对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欧洲各国在使用上并没有单一的架构,而是受到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有所不同。尽管理解不同,但是社会排斥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社会排斥是一个多面向的概念,即就业、教育、住房、人际关系等被排斥,或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排斥;②强调社会排斥是由不同的社会推动者和施动者导致的;③强调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排斥研究强调是“谁”(推动者和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社会领域,重在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2]。
近年来,社会排斥广泛地出现于西方的社会政策文献中,成为一种学术及公共政策的新流行。阿马蒂亚·森认为[3]:“在农村,对一个没有土地的家庭而言,其处境是很艰难的······无论一个家庭是否重视其与‘自己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没有土地都会使该家庭遭受进一步的经济与社会剥夺。”因此,国外对社会排斥的理解与研究同样对我国目前的失地农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一、机制创新
为了真正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收到实效,必须从机制创新上大胆探索,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可行的运作机制,使按比例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机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机构,江苏省太仓市工作基础抓得早,在市残联独立升格的同时,工作抓主动,在增设机构和编制难度大的情况下,几经努力,正式设立了太仓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设机构定编制,全面负责全市残疾人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岗位的信息采集、求职登记、劳动能力评估、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并且协调全市12个镇的基层残联,建立全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服务所将所有资料存入电脑,动态管理,对全市各单位的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有劳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太仓市自1996年实行按比例就业工作以来,全市按比例安残912人,进入企业工作的有862人,仅去年一年,各基层残联就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312人,切实为政府分忧,减轻了社会压力。二是树立意识。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汇,“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在中央政府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残疾人与健全人拥有同样的尊严,有同等的生命价值,对残疾人的关爱是人性中最善最美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文明的体现,残疾人应该得到社会和健全人的帮助,为残疾人提供更宽阔更通畅的就业渠道。应该树立按比例就业工作是一种社会的共同义务的意识,而不应该把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看作是一种负担。三是政策扶持。1996年中残联、劳动部等5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在文件中明确了全面实施按比例就业。近些年各地都在逐步实施。然而,按比例就业不可能以行政的手段强行分配硬性安置,而是着重在宏观上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少量的行政措施,在就业政策制定、资金援助、岗位提供等就业环节给予扶持,充分体现政府导向,全面关心残疾人的就业。四是明确责任。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只是把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了社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每一个法人单位的一个社会义务,要调整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履约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协商机制,使工作强而有力、实而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机制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与时俱进才能体现机制创新的活力。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为什么一直解决得不是很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或者不善于创新。实践证明,抓好工作关键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二、方法创新
工作方法的切入点是抓落实。抓落实是个老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如此,市场经济时代也是如此,问题在于工作方法的单一与浅显。解决的方法实际很简单,这就是落实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与特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同性质的矛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中残联的《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是着眼宏观、立足大局,具有全国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问题又是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将共性要求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原则性规定变为可操作性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具体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