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9:2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旧城改造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特点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并且引入城市设计理念,重视旧城环境的建设,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一、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二、城市设计的含义
旧城改造内环地区城市设计论文
1新型城镇化解读
《新型城镇化规划》突出体现了“存量优先、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它的一条主线,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优化布局,从城市的布局来看,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文化传承,就是要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2郑州市旧城区面临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底,郑州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人,而且,郑州市流动人口的密度约为9000人/km2,居全国流动人口密度前列。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化人口的不断导入,郑州市区交通拥堵现象不断恶化,城市公用设施的老化现象不断涌现,城市污染日益加重,人民的日常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1交通拥堵成常态
郑州市的交通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主干道几乎是寸步难行,尤其是大型商场、火车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形成了“开车没有走路快”的怪异现象。据统计,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12年底,郑州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10万辆。这使得原本就不够用的道路资源日趋紧张,更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另外,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不合理,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已经疏解到内环地区以外,但内环地区内尤其是火车站地区还存在着大量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另外,大量的教育科研用地也集中在内环地区。这些用地不仅占地大,交通出行量也非常巨大,加上市场必备的货运交通,更是使这些地区成为整个城区交通系统的多个症结点。交通拥堵这一表象的背后是整个城市功能结构布局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城市中心区建设论文
摘要:湛江市城市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中心区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要求。本文将根据湛江城市空间和城市中心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条件,提出湛江城市中心区的建设范围、建设目标和开发策略。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湛江;城市空间;开发策略
Abstract:Forsomehistoricalreasons,theconstructionofurbancenterinZhanjianglagsbehindthedevelopmentofthecity.Basedon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realisticconditionsofcityspaceandurbancenterinZhanjiang,thisarticlewillcomeupwiththeconstructionspheresandobjectivesaswellasdevelopmentstrategiesofZhanjiangCity.
Keywords:urbancenter;Zhanjiang;urbanspace;developmentstrategies
1城市中心区的相关内容
1.1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北京四合院历史风貌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焦点和难点,在“十五”期间,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应当认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确立保护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同时对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夸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后人留下资料
1面对“第四次浪潮”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走过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受到过四次大的冲击。虽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没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一度遭到较大的破坏期间,为大炼钢铁形成冲击金属文物的浪潮,许多珍贵文物消失在冶炼炉中。初期掀起对“封资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图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碑刻、雕刻、经卷、书画毁于一旦,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极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坏文化标志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间被当作封建帝都标志的城墙被最后拆除,北京的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破坏。“”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以破坏文物建筑本身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内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各处对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从9o年代初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城市的开发方式发生变革,由对单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演变成对成片街区的剃头式改造,许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化为乌有,“第三次浪潮”演变成为“第四次浪潮”,即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浪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在北京的历史风貌经历一次次破坏的同时,人们为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努力也在加强从1957年北京确定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作为对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古迹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在80年代,保护历史区域的观念开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在2000年完成了保护区的详细控规。人们不再满足于文物的点状保护,而要实现历史文化区域的面状保护,历史风貌保护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如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任务却仍然十分艰巨,“第四次浪潮”正袭面而来,严峻的挑战并未结束。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
编制紫线控制规划保护文化遗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依据“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主城区的紫线控制范围、从历史遗存的集中度、风貌的整体性以及规模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将历史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通过贯彻“有效保护”的原则、通过具体实施措施的提出,转变了观念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分析了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探讨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紫线规划,历史文化遗产,风貌
1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阙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年。从宋朝初年毁晋阳城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这1000年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在于旧城。历史赋予旧城丰富的遗产,纯阳宫、文庙、督军府等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民居和宁化府、清和元、开化寺等老字号,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西水系、拱极门遗址等古迹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重缺乏。在太原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探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拥有几千年文化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名城也随之进入全新的保护扩张模式。各地城市新区的遍地开放,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如何保留传承历史文脉又能融入现代化生活的建设是每个历史文化名城皆应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笔者家乡为例,探究凤阳新区建设的模式和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文脉传承
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先进理念、高质量、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因建设之初的局限与各方面因素导致的旧城区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落后设施、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使得新区建设进入了全面的潮流的新途径和新发展。
1、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遍地开放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几千年城市发展而沉淀的精髓,见证着各民族儿女繁衍生息,孜孜不倦的创造与建设一代又一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与发展也逐步呈现出景观趋同现象,尤其近几十年的盲目保护与开发,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已丧失殆尽,正以不可预见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尤其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创新,在符合现代化新区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协调的融入历史文化的精髓在景观环境中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研究。
2、新旧城区发展区别与联系
微更新老城区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老城区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问题包括景观品质相对较低、缺少文化特色、物质功能缺失、道路交通拥堵等,结合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区城市设计原则,通过科学研究积极引进新产业、推行分区分策规划、做好总量控制工作、循序渐进改造老城区、打造活力公共空间、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等策略,其目的在于提高老城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城区;城市设计;景观品质;特色文化;微更新
在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式,已经从城市增量发展过渡到了城市存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现有城市空间活力的再生发展,提倡微更新发展的趋势。基于此,对于老城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应用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且对于加快城市转型速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1老城区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景观品质相对较低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粗放盲目地蔓延与扩张,老城区内部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老城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生活环境品质问题,其次是绿色开放空间缺失的问题。在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老城更新改造中,相关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建筑密度、聚集社会财富效应。在一些老城区的更新规划设计中,往往用地强度过大,以致人口密度过高,新建的公共活动空间没有考虑周边居民生活需求,依旧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许多景观设计中经常出现与周边环境差异过大的情况:破坏原有城市空间格局、改变城市肌理等。例如,广州荔湾广场在改造期间盲目追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这也改变了文化保护的初衷,影响改造后的呈现效果。
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一大空间,历史名城是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众多的历史名城在景观设计中,只是单纯强调保护历史文物及建筑,忽视了对于人文景观的设计,导致现代城市记忆大幅衰退.可以说,历史名城的景观属于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本文重点围绕怎样才能够展示出历史名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南昌市旧城区这一历史名城为例,分析了当前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地域文化特征下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确保地域文化能够植根于景观之中,从而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名城;景观设计;南昌市旧城区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发展才具备了强大的载体,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将其创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来.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所在,景观的内涵和价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现出来.通过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体力、脑力等劳动创造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沉淀、积累以及升华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包含地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建筑风格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众多具备明显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献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才能够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找到这些印记[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选择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再现,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选取时,有时需要以本地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为根本,从中进行探究、发掘,经过反复推理分析,将这些无形的素材转变为现实的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街区方案论文
编者按: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始终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般地说会在经历了郊区化阶段之后,又出现高收人人群进人内城。今天的居民家庭组成已非当年的情况。一个时期的民居形式,必然与当时的家庭人口组成、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完全原样保护区是指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尚未被破坏,而且周边环境基本完好的区域。旅游商业区应有多种形式,因此可分别设计在胡同中旅游,最好要体验胡同风情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分析了旧城区改造的必然性。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侍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的建议,并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侍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分别对这三类地区的具体改造方案做了初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危房改造;思考
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始终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的情况是老房子拆的越来越多,文物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从1990年到1998年底北京市已经拆除所谓“成片危旧房”420万平方米(II12)…,而呼吁保护旧城区的文章数量也伴随着每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与日俱增。对于旧城区的居民来说,由于多数居住条件较差,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危旧房改造的态度一般是积极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这破坏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前人刨造成果的破坏,特别是改朝换代时对前朝都城的破坏。以北京为例:元大都是废弃了金中都之后另选址重建的,而且建筑材料是拆除南京(今开封)的金旧宫殿,运其石木北上;明代北京虽然地址基本与元大都差不多,但将元代皇宫完全毁掉另建,考查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正因为如此,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已不多,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但上述史实也说明了对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设想如果历朝都非常注意保护前朝旧物,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所有的破坏行为都出于政治需要,明代建都北京时,将元代宫城尽行拆毁,而且要在原有宫殿旧址上堆一座镇山。这虽然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政治需要。翻阅中国历史,凡改朝换代时,对前朝宫殿或拆毁或焚烧或废弃另建,只有清代沿用明朝宫殿,但也按照满族生活习惯改造了许多。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般地说会在经历了郊区化阶段之后,又出现高收人人群进人内城,他们替换原有的低收人群体,将旧城区改造为独户家庭或共同居住的区域.有人称这一现象为绅士化过程。绅士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尚未出现类似特征的现象,是否为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居民应当是高收人群体。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心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还会成为投资的热点,从而使这里的地价升值,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破旧的平房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北京地区的民居以四台院为主,传统街区的砖木结构房屋多数有上百年历史,无论是市政公共设施或院落内部结构都不可能考虑现代化生活环境的需求。如果过分强调对原有格局和结构的保留,则会因为供电、供热、通信、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样子,其前景是可悲的。伊理尔·沙里宁说:“城市能否免于毁灭取决于一个特别但却基本的问题是否可能被解决:提供舒适的设施和健康的环境来供人们工作和生活。”可见对原有住房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必要的,事实上任何居住其中的人也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生活,尤其是富裕阶层,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也是极平常的事情,例如山西乔家大院,为了摩托车的出人将大门地面改成坡道;为改善居室环境,在平房内铺设木地板取代砖地面;甚至十分讲究的廊檐木雕都出现了火车的图案,以显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北京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过去也曾经出现过将前窗外推,或在檐柱一线建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居室环境的做法。所有这些都是较富裕人家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想像一户高收人家庭,为了保存自己住房的传统风格而宁可不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需要符合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的生理、心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论文就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旧城区;老年人;空间景观设计;户外活动
1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
1.1生理方面的需求。进入老年阶段,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会逐渐降低,据有关数据统计,60~70周岁的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64%,70~80周岁的老年人患病率接近77%,80周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接近85%。老年人受到生理特点的影响,更喜欢相对安静的户外环境,户外的噪声会给他们带来干扰。另外,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退,听力和视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因此,在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要兼顾老年人生理方面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和服务。1.2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减退,离开了以往熟悉的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会给老年人心理方面带来较大的落差,老年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老年人身边通常缺少子女的陪伴,交往的圈子也会逐渐缩小,进而形成孤独感。在进行旧城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时,设计者需要结合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需求营造可供老年人交往和娱乐的空间,为老年人释放心理压力,消减负面情绪创造更多条件[1]。1.3安全方面的需求。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和行动能力都在逐渐衰退,表现出动作迟缓,身体协调性和肢体灵活性差等特点。因此,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从老年人行为特点出发,采用人性化设计,给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满足老年人安全方面需求。
2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
2.1安全性原则。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选址需要考虑老年人出行的便捷性,要尽量远离交通流量大的街道。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临近街道时,可以通过种植植物或建设围挡将道路与活动空间隔离,为老年人构建安全的活动区域;在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路面材料选择中,可以选用具有较好弹性的塑胶材料,路面要具有防滑功能等,体现空间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2.2易识别原则。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设置辨识度高的标志,用于弥补老年人视力衰退带来的感知上的不足,例如,在活动场所路面增设指示标志,在路边设置指示牌等,字体设计以及照明设计要适应老年人生理方面需求,以此增强老年人活动过程中的方向感。2.3易交往原则。老年人孤独感较强,旧城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和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易交往原则,设置一些便于老年人交流的空间。采用植物或建筑将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分割成半封闭空间,营造出安静、优美的小空间环境,通过增设石桌、石凳等设施,增加小空间的功能性,不仅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还能让户外空间景观具有层次感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