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6:0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计算机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计算机小论文

药学探究化学教改综述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后续课程中都有广泛应用。作为分析化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应用,还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分析化学教材,其内容和体系中经典的化学分析还是占了大量篇幅,仪器分析内容有所加强,但仍不够详细,学生从目前分析化学教材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反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在新兴学科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上还是各占一半,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多数是以讲授为主,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内容过于陈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实验结果的处理停留在笔纸上,基本上没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来处理数据、打印实验结果和进行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少,开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开设,学生能力的拓展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2.1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与药学专业及其发展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整体水平,使本课程的特色更加明显。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分离分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国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更新较快,缩减了化学分析部分,更新较多的仪器分析部分,教材内容贴近专业发展实际状况,和社会、生产的实际技术水平联系紧密,目前常用的是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能对复杂体系进行分析。最新版的《中国药典》大量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品的含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压缩重量分析法和四大滴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看懂,老师只要讲重点和难点部分,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并且通过做相关实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内容。重点放在仪器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枯燥、抽象、难懂。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要多安排课时。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误差的来源、减少误差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判断实验数据、实验方法是否可靠?为学生工作以后写论文、搞科研打下良好基础。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突出重点,少而精,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在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和难点,删除较陈旧的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穿插一些现代分析化学如何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包括药物、环境、食品等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

查看全文

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改革探索

摘要: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大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及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文章提出了一种交互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着重从优化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相互渗透开展改革实践,努力探索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与实验是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在人才培养的基础功能作用意义重大。近年来,人们在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受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学时及教学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影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交互式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架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现有大学物理及实验课时压缩的教学现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对前阶段的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验在体系和内容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改革核心,保证课堂的知识容量,同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以该模式作为改革的切入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深厚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查看全文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原理》中进行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了计算机硬件细节,便得用户更加方便。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需要学好它。然而,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所以,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优秀的、大型的软件;没有学到程序设计中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怎样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这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大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讲授课堂上使教师和学生“互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近两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我就一些主要做法同大家探讨如下。

一、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学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其实,教师的“喋喋不休”,他并没有听进多少,灌输无效。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选取部分章节,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设备管理这一章的时,由于很多内容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到,如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己经在计算机原理课中详细讲过。如果再逐条讲授的话,费时费力且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首先提出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先细看一遍书,再看我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重新看书,然后答题。任务完成后,我先按重点讲解,然后同学向我提问,没有问题后我再向他们提问,将其遗忘部分补足。接着我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求其掌握,并请同学将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该内容时的体会与在本门课程中再次学习时的感受做一张总结表,使其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和作业题给其练习。经过这样一套程序下来,尽管教师没有逐条讲授,然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高。

二、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开拓思维、研究实例和实际实践,培养学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学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计算机教学

[论文摘要]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物理学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

电子计算机是因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快速计算弹道,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研制成功[1],万维网的出现是因欧洲核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计算机与物理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了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延伸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物理、数学等方面的难题,没有计算机就不可能准确计算出火箭和卫星的轨道位置、就没有今天的航天成就,计算机应用跨越各个学科,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情报信息处理、国民教育等领域引起深刻的变革,在今天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离开计算机的应用。

作为孕育计算机诞生与发展的物理学,如果说早期物理学应用计算机主要解决人们的计算速度、强度的技术问题,那么到了今天,计算机已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促进物理学的发展,由于在物理学很多领域中能够找到精确解的理论问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是大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预测和求解离开计算机,人们几乎无能为力了。另外一个方面,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够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工程中也往往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做实验来探测某些数据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而今天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完成,达到与真实的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成本低廉且安全环保,用计算机来进行科学实验是科学技术史上革命性的变化。

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查看全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小论文

写小论文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如:现在大家关注的环境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物分析等。通过写小论文,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学生只有在对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熟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此之前,学生必需好好地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其次,学生又必须把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改革的第二种方式———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分析化学在讲完了酸碱滴定,下面的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部分,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组,每组准备一部分,教师上课时请学生上台讲解,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记忆深刻。

三、教学改革的第三种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原本难理解的仪器结构、原理变得较好理解,原来看不到摸不到的仪器变为可以看的,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如对于电位分析法中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的原理,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说明电极浸泡后由干玻璃层变为水化层,膜电位与溶液中被测离子的关系,从而得出其电位与被测离子的关系。假如没有,学生便很难理解。

查看全文

物理实验教学实践透析

以培养综合型、有素质、有创新意识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都在深入进行着,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尽可能消除文理科的隔阂,在教学中体现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融合,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1]。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入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科的综合发展及形成交叉学科[2-5]。东南大学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建设和改革,1994年为文科学生开设了文科大学物理课程,随后开设了文科物理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很受文科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文科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

1多样化、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设文科物理实验课程的高校之一,所以可借鉴的经验很少。考虑到文科学生特点:物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方式是靠直觉、灵感、顿悟,而物理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有“物”才有“理”,几乎所有的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对“物”的思考和分析获得的[6-7],因此最初我们开设的是实验原理相对简单、实验方法比较直观、生活中会应用到又能体现物理思想和规律的典型实验,例如“长度测量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不少文科专业的学生是文理生兼有,这就导致文科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程度的需要也不一致,因此要求物理实验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在这个指导思想上,我们逐步为文科学生增开了一些具有一定设计性、创新性、提高性实验内容的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丰富多样化、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已形成。

1.1开设定性、半定量测量实验,提高学生兴趣为了提高文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本着实验原理易懂、操作简单、现象有趣、结果直观且学生在实验后觉得有所收获的原则,开设了一些定性、半定量测量的实验项目。例如:“硬币起飞实验”———用硬币起飞来模拟飞机起飞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一些简单的实验数据处理,加深对流体力学的认识;“驻波与克拉尼图形实验”———通过振动频率的改变,观察不同频率下的一维和二维驻波图形,深入直观地理解驻波产生的原理;还有“利用钢尺测定激光波长实验”等。这些实验具有新奇性,直观、有趣,得到了广大文科学生的喜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1.2开设内容递进、要求提高的系列实验,因材施教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文科学生的需求,我们将一些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实验原理简单、物理概念清晰且内容逐步提高,操作具有一定难度的系列实验项目也同时向文科学生开放。这些系列实验的基础部分,大部分文科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而那些物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文科学生则能完成提高性内容部分。这样递进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到了因材施教。此外,文科学生选做理工科类实验项目也符合我校“低选高”的选课政策。例如“利用气垫导轨研究物体运动实验”同时为我校文理科的学生开放选做。这个实验的基础性内容为研究速度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以及提高性内容的小课题———物体的碰撞等,也有许多学生选做。小课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大小选实验项目。通过此类实验的训练,大大提高了文科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并充分满足了不同能力文科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随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性实验内容和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我系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实验项目中,提高性内容已达到60%。

1.3引入近现代经典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物理精神和科学思想,我们引入了一些近现代物理史上有影响和意义的经典物理实验。例如“密立根油滴实验”,虽然该实验验证的是电荷的不连续性,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理论的范畴,但是该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实验设计思想巧妙。通过对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的渗透介绍,对文科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的教育。此外,该实验操作步骤不繁杂,文科学生完全能独立完成并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密立根油滴实验自开设以来得到了文科学生的普遍喜爱,在学生课程论文中,他们都认为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充分体会到物理实验科学家的钻研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思想之美,充分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试题库建设研究

[摘要]部分农林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试卷仍为人工命题,显现出诸多弊端,随着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应该建立试题库系统。本文就此进行了建设该课程试题库系统的探讨,就系统基本结构、软件功能、试题采集等方面做了可行性、必要性的讨论。

[关键词]农林;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库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我国农林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为例,每年有过一半的大一新生(近3000人)要学习该课程,足见其在农林院校的重要地位。一般有如此多学生的课程都会采用统考的方式考试,因此试卷的全面性、公正性、区分度和客观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农林院校仍以人工命题的方式出卷。人工命题方式有其优点,但在当前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其缺点越来越突出。首先,人工命题往往易受出题人的主观影响,存在对课程内容覆盖面不全、难度把握不好、重点不够突出、题目容易跟往年类似或重复等缺点,对学生的考查不够细致,区分度可能也不好,达不到考试目的[1]。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教学事故。其次,人工命题容易出错,如符号错误、分值错误、数据错误等。出题人的责任心不同,试卷的质量往往差别很大,责任心强的教师出的试卷质量还比较高,但责任心较弱的老师所出的试卷质量则不能保证。再次,人工命题效率低、成本高。命题一般在教师课程未结束的时候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之余,要花很多时间命题,往往是人付出了很多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可能也没有得优良的试卷[2]。

1试题库系统结构

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科技爆炸的时代,电脑、手机和网络已是我们日常生活、教学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林院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建立计算机试题库系统。试题库系统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计算机试题库系统可有效避免人工命题的诸多缺点,如实现教考分离,更好把握课程内容的覆盖、难度分布、重点突出、不易出错等等[3]。再次,机器出卷效率高,只要设置好一些基本要求,就会很快组成试卷。另外,试题库系统还有其他方面的用途,如满足学生的日常练习,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利用试题库系统出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之用。最后,考试完之后,考试情况可以反馈给试题库系统,进一步改进试题库系统,那么以后的试卷会越来越好越客观。当然电脑组卷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结合电脑组卷和人工修改,即可结合二者的优点,得到一份优秀的试卷。建立一个优秀的试题库系统,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细致长期的工作。总的来说,试题库系统首先应该有一套优秀的试题库软件,然后问题就在于要采集大量试题,最后就是管理与参与者的长期完善。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所示,应该包含四个基本子系统,即题型管理、试题管理、用户管理和组题管理子系统[4]。题型管理子系统可以设置加入不同类型题目,除传统的填空、选择、判断及计算题之外,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题型;试题管理子系统对试题进行管理、设置难度、归类等,如批量输入试题,设置修改难度系数等;通过用户管理子系统可设置不同权限的用户,用户通过网络可以登录系统,根据要求使用系统,保证多用户使用,同时保证安全;组题管理子系统可以设置不同组题方式,产生试卷。另外还有试题质量评价模块,为考完试后进行评价反馈而设置。

2试题库系统软件

查看全文

诠释素质教育设置与网络教学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表明,"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转到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和网络教学密不可分,网络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提出,每个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个12岁的少年都必须能登录到互联网上,每个18岁的青年都受到计算机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计算机的终身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网络教学更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网络教学应有与其它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而能够体现这种要求的教学形式之一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什么是建构主义呢?建构主义(co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何克抗教授语)。

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的几个方面探讨网络教学的方法与建构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教学的任务

众所周知,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如此,小学生也如此。所以,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上面所说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

我曾经在五年级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中有60的人在家里上过网,20左右的人经常上网,当问及上网能做什么时,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的内容,如看新闻、查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等。于是,我为经常上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在网上查找有关"环保"的内容,为一篇"环保"文章搜集素材,结果只有30的学生找到了一些有关资料和文章,其他同学却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见,网络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如何上网。

二、网络教学的准备

查看全文

非电脑专业软件教学实践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等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1]。在学生具备基本计算机编程(C语言)技术的基础上,《软件技术基础》课重在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奠定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因此《软件技术基础》就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术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当学生在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和侧重点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自己最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本专业领域拥有更高的计算机水平,对日后踏上工作岗位非常有利。但是,高校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繁重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分配给《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很少。面对“如何在短时内教授尽可能多的计算机基础内容,又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这样一个两难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提升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成效的方法。

1强调思想上的重视

思想上重视,行动(学习)上才能投入。由于本门课程一般开在大1或大2,此时的大学生还不清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总想着学了就要看到效果,可是大多数人到高年级时或者在真正使用一项高级计算机技术的时候,都会非常后悔未把基础打好,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实际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动机、意志、情感、兴趣等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尤其是大1、大2的学生,他们已经从高中的被动读书、为升学而学习前提下的模仿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自觉的、兴趣前提下的理解式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并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尽可能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教学成效更大。

2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

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与稀少的课时分配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将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到案例中,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3-4]。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大动机和推进器,而“如何学以致用”是学生最大的兴趣。因此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除了要根据各部分的知识重点、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对后续课程的衔接等方面综合考虑外,还要多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实际案例来串接各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从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入手,以案例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学以致用”为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逐步深化地掌握教学内容。

3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查看全文

教师评职称个人述职报告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三、课外辅导重视实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