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8:28: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术创新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技术创新成功与失败的探讨
摘要:文章基于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梳理和理性批判,结合对典型技术创新案例的观察,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提出三点反思,包括界定技术创新预期主体、重新审视判别标准和关注技术创新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五类重要的反常现象,进而划定技术创新的“模糊区间”。技术创新的模糊区间主要包括:技术商业化失败,不代表创新失败;技术创新在A企业失败,不代表在B企业失败;新技术未进入商品化,不代表达不到技术创新的预期;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失败,不代表企业战略失败;技术创新在企业层面失败,不代表其他层面失败。最后,以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分析和技术创新失败项目的挽救为例,分析了相关理论思考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应用思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失败;研发项目;投资决策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无疑是当代最令人兴奋的现象之一。成功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造就杰出的企业和企业家,还可能催生新的产业、改变经济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但是,与技术创新相伴相生的还有失败,越是新兴产业,创新的失败率越高。在生物制药创新这类极端情形中,成功率甚至不到万分之一[1]。然而,当人们讨论某项技术创新的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实际上大都是在一个相对模糊、不甚精确甚至似是而非的范畴内进行的。一项技术创新到底要达到何种状态才能被称为成功、什么样的情形下可以宣布其失败?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失败真的是传统观念所秉承的“非白即黑”的绝对现象吗?在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之间是否存在着“灰色地带”?回答上述问题,至少具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判断标准,有助于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估;二是可以深入研究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推动创新向良性发展;三是转换思路不难发现创新失败项目并非一无是处,有些还可能是成色很高的“金矿”,理解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有助于艺术性的挽救失败项目,可能推动其再次走向成功,这也是研究的最重要旨意。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结合对大量技术创新典型案例的分析(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进行理论反思,并基于现实案例提出技术创新中的反常现象,进而划定技术创新成功与失败的“模糊区间”,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二、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失败
从语义上看,“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所谓“成功”是指“获得预期的效果”,而“失败”恰好与“成功”相对,指“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学者们也采取了以“是否达到预期”为标志的思路,这可以从国内外经典文献中寻找到演进脉络。Schumpeter在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初就将其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这就清晰地反映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手段,而获得经济利润是目的,如创新者所预期的那样获得了经济利润,创新就是成功的,反之创新则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由于Schum-peter对创新的界定已经包括了技术创新,因此,按照预期获得经济利润自然也成为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Freeman继承和发展了Schumpeter的理论,但他认为获得商业利润仅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之一,另一个主要标志则是市场的建立或渗透,即新技术在市场份额的获取与扩大等方面的变化,失败的技术创新就是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或未能取得任何盈利。Freeman举例对此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杜邦公司(Dupont)研制了多孔人造革薄膜技术,并经过细致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详细论证将多孔人造革薄膜技术应用于制造高档女式皮鞋。不过,虽然迅速卖出了几百万双人造革皮鞋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可能)很快由于PVC等替代材料的竞争,人造革皮鞋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几年以后杜邦就从此市场中退出了。相比Schumpeter以单一经济利润为标志的思想,Freeman关于技术创新成功和失败的论述更加丰富,虽然从本质上说,“市场的建立或渗透”也是为获取经济利润服务的,但Freeman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已经开始具有社会效益的成分,因为不论创新者主观上是否愿意,市场的建立或渗透将不可避免地使技术创新产生外部性,如示范效应、跟随者模仿等。此后,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成功的界定基本上沿袭了Freeman的思路,其中傅家骥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更有代表性。傅家骥将技术创新成功的内涵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是超额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状态的改善,包括抢先独占新市场和原有市场份额的扩大;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指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的有效积累。虽然有学者认为傅家骥仍然将经济利润作为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但他的思想中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市场状态的改善与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已经将技术创新置于超越经济利润的更高层次,将企业能力的提升作为评判创新成功与否的新维度;二是傅家骥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成功的内涵中,社会效益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尤其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技术创新成功的评判标准升华,有助于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提升。此后,彭福扬等进一步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判别标准增加了生态价值这一社会维度。其他学者也认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都应纳入对技术创新的评价。上述这些学者虽然没有在论述技术创新成功的同时直接界定技术创新的失败,但都隐含地表达了与Freeman类似的思想,即没有达到成功标志的技术创新就是失败的,只是这时的标志包括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维度。虽然无法穷举所有文献,但通过前述分析,不难发现对技术创新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均是以“是否达到预期”为标志,只是预期的内容随着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同时也不能否认,已有文献对技术创新成功与失败的理解仍是以经济利润为核心,其他维度则属于参考标准。综合以往的相关文献论述,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首先,需要定义“技术创新预期主体”。如前所述,所谓“成功”和“失败”都是针对预期(或预定)而言的,没有预期则谈不到成功和失败的问题。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显然也需要用“预期”来进行衡量,这就需要专门定义“技术创新预期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是常见的概念,但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预期主体不是相等的概念,已有研究的主要不足就是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在研究中,技术创新预期主体被理解为“对技术创新抱有特定预期的主体”。一项技术创新其主体可能是单一的(通常是企业,也包括是企业联盟、创新联合体等),但其预期主体却可能是复杂的,除承担创新任务的企业外,区域、产业乃至国家等不同层面的主体只要对这项技术创新高度关注并抱有相应的预期,都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预期主体,只是不同的技术创新预期主体对创新的“预期”可能各不相同。虽然技术创新主体承担着开展技术创新的任务,但技术创新预期主体才是创新成功与否的评判者,正因为技术创新预期主体可以出现在不同层面上,就使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或失败成为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其次,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创新成功与失败的判别标准。已有研究实际上默认了技术创新主体就是技术创新预期主体,因此对技术创新成功和失败的判断主要从企业的视角展开,而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期主要是经济利润。但是,分离出技术创新预期主体以后,对技术创新成功或失败的判别将不局限于经济价值,尤其是当技术创新预期主体可能是来自企业、区域、产业或国家等不同层面、对创新具有不同取向的单位或个人时,社会价值、企业能力、区域和产业创新能力、国家竞争力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判别标准,这又使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或失败又成为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例如,对于一项技术创新,企业判别其成败的标准可能是预期的经济利润,但国家可能更关心这项创新是否突破了产业共性技术瓶颈等。即便是企业,也并非总是将经济利润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核心标准,这并非个案。例如米其林公司(Michelin)曾创造性地在业内首先研发并推出了PAX系统(防爆胎)。PAX最初得到奔驰(Mercedes-Benz)、本田(Honda)等汽车公司的热烈响应和积极采用,但由于创新生态系统不支持PAX,最终PAX的主要用户变成了以军车为主的特殊市场(虽然奔驰等少数豪华轿车也持续采用PAX)。然而,最终米其林宣布PAX失败,倒并不是因为它不盈利也不是因为军车和豪华车市场的规模不够,而是由于米其林最初的“伟大理想”是要“改变”跑在公路上的所有车辆,而不只是军事领域这一狭窄市场。最后,需要关注技术创新的时代特征。现有文献大都秉承技术创新是“研发-商业化-扩散”的基本过程,强调技术要转变为商业化的产品(服务),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和失败才有了获得商业利润、建立或实现市场的渗透等一系列判别标准。这当然符合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但当代的技术创新已经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尤其是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创新表现出科学商业、接力创新等突出的自身特性。这些特性不仅重塑了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初衷和预期,如果完全坚持传统观点,对于这些创新成功与失败的判别就会出现较大偏差。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论文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可以利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密集的施工机具,以及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和作业内容容易导致安全隐患。传统的安全管理技术难以满足地铁工程的施工过程,需要更加高效,高科技的集成管理技术对地铁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BIM可以为地铁施工的信息化提供基础,让地铁施工控制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在带动地铁施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能降低施工安全隐患。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不仅可为施工作业的全面管理提供依据,而且对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水平、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地铁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创新需要业主、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多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BIM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在单个企业内部完成,只有依靠业主、设计院、施工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绩效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仅依靠BIM技术支持,同时与所有参与者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种适当的方法对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估,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方法的研究还十分缺乏。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BeliefNetwork,BBN)作为不确定性知识表达和推理的主导技术,近年来在风险分析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Martin等通过识别建筑工地上空高处坠落事故的风险因素,构建了坠落安全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建筑工人的方式来分析工程施工的不安全因素。Matias等人比较了贝叶斯网络和其他专家系统技术在风险分析和预测方面的功能,得到贝叶斯网络具备相对更好的风险预测和解释能力。EunchangLee等将贝叶斯网络运用到造船工程的风险分析,提出一套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评价流程。周国华等人以京沪高铁工程为例,采用贝叶斯网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汪涛等人通过分析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力,采用贝叶斯网络来评估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是,对于贝叶斯网络在技术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目前还非常缺乏,仅仅针对狭义的技术创新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朴素贝叶斯网的风险识别方法,而贝叶斯网络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绩效分析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其他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前期曾利用贝叶斯网络提出一种建筑技术创新风险评估方法,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采用将专家先验知识与数据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的贝叶斯信念网络模型,为安全绩效分析提供一种新方法。
2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绩效的系统分析
对于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而言,通常不能由单个施工企业完成,它不仅受到业主的极大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影响。目前我国实际工程中一般由一家专业技术咨询公司提供BIM技术支持,业主负责地铁项目的全面管理,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其他单位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地铁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任务。BIM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对地铁工程进行虚拟施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进行有效协同,设计、施工和业主都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各种安全问题和情况及时掌握和沟通协调。业主是技术创新的首倡者、投资者和主导者,同时也是地铁工程技术创新的直接和主要受益者。业主一般出于提高地铁工程安全性的考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提供资金支持。业主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其他技术创新参与者一般都由业主选定,业主在地铁施工技术方案比较等关键事件上都具有决定权,主导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因此,业主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对BIM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业主通常并不能承担BIM技术创新的具体事务,具体工作必须依赖设计院、施工企业、BIM技术咨询公司等技术创新主体来完成。设计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院是地铁工程技术创新中多种技术的集成者,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专业技术难题分别由不同的参与企业或机构来负责,但这些不同的技术成果都需要通过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来集成和综合,并转化为设计图纸才能应用于地铁工程实践。就BIM技术而言,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此外,设计院还必须解决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过程中与设计相关的重要技术问题,设计院不仅要对设计文件的安全、经济等合理性负责,还需要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指导和配合施工企业。因此,设计院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施工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地铁施工人员需要利用碰撞检查和优化后的三维设计方案进行地铁施工交底和施工模拟,提高地铁施工安全性和与其他参与者的沟通能力。对于地铁工程施工来说,空间是有限的,每一个施工工序在进行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施工活动,如机械臂长的旋转半径,施工人员的活动半径,如果这两者在作业时的空间上产生了冲突,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在开工之前可以利用BIM进行动态施工模拟,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优化机械行进路线和人员活动范围,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减少地铁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BIM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最终还要取决于施工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水平。BIM技术咨询公司是该项技术创新活动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持者,一般是接受业主的委托创建BIM数据库,为业主、设计院和施工企业提供支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BIM数据库包括大量的工程相关信息,可以为地铁工程施工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参与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和共享,地铁施工工程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地铁施工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的安全控制计划提供有效的支撑,使业主、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施工工程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参建各方提供协同工作的技术基础,从而减小安全风险,实现对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BIM技术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BIM技术咨询公司的技术支持水平。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们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13个地铁施工安全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见表1。其中安全技术创新绩效是目标变量,它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最终变量,是希望改进的目标。“干预变量”是为了达到目标变量而施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即BIM技术支持,包括无BIM技术支持、一般的BIM技术支持和良好的BIM技术支持水平三个等级。“实施因素”是直接影响安全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成功施行的变量,包括业主、设计院和施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他们的影响会通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目标变量。“中介因素”是联系实施因素、干预变量和目标变量的因素,即实施因素和干预变量要通过中介因素传导其作用,而中介因素对目标变量有直接影响。就BIM技术创新而言,它对安全绩效的作用主要通过优化设计方案,优化施工组织和加强沟通协调来完成。“控制因素”是外生变量,不随干预而改变,但它对于目标变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项目规模和项目复杂性,在模型中需要加以体现
3模型构建
3.1数据采集
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文章以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开设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为契机,从分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入手,然后,从涉农产业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将农业院校的优势资源转化为对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等方面,阐述了关于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今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下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湖南农业大学也将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故此,引发了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从涉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入手,培养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培养现状入手,然后,从涉农产业的需求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阐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检索各大期刊数据库发现,目前直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较少,仅有国内学者汪传雷等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中指出,对其搜集的22所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发现,有77.3%的高校开设了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课程,位居榜首[1]。为了能够充分剖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专门从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1.1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为了对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书籍篇章布局来梳理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吴贵生在《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内容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技术选择、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转移与交易、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等[2,3]。2011年编著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在阐述了创新的概念、类型、作用、运行规律和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独特的创新之路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案例来说明其观点[4]。国内学者赵晶媛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论述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估、技术创新能力与培育、技术创新组织与激励,为技术创新管理者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5]。国内学者雷家骕、洪军在编写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了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第二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包括前景性高技术的获取与破坏性创新、企业的生产及工艺创新、企业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企业的市场开拓与服务创新;第三模块,是企业创新的管理,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要素;第四模块,是技术创业,包括创新的特殊实现形式———技术创业[6]。国内学者周寄中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中,先按管理科学的四大管理职能,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依次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创新与成果商业化过程、科技创新的评估控制与激励,然后,从当今科技创新管理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剖析,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智力资本、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文化[7]。1.2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既包括专门的学位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等。但是从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尽管有些地方开展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培训,但是由于资料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仅通过对专门的学位教育了解一二。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网站,仅有中科院大学对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目的、要求,以及主要内容等列出[8]。主要讲授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进展,以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原则,整合技术、管理和创新政策等知识,培养既熟悉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论性评价与研讨为主,辅以有针对性的案例。学习要求主要有4点:①掌握技术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②通过案例讨论熟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和实践;③能够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④初步具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建新企业及进行创业企业管理的能力。由于其采用的是周寄中老师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作为教材,因此,其教学内容与书中内容保持一致。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备受瞩目,技术创新管理也愈发受到重视,但是关于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却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体系,这自然也体现到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上。
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相关研究
一、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中国资源总库(CNKI)技术创新审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总体趋势、作者及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基金分布及关键词分布的定量分析,以及从关键词出发,对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定性分析,对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与展望。文章从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技术创新审计方法以及技术创新审计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进一步厘清概念、拓宽研究范围,加强技术创新审计应用研究,完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体系、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三个层面对我国学者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文献计量;企业创新;审计技术创新
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技术创新审计的应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理论研究即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由伦敦商学院提出。许多国家的政府、各类民间协会组织或是独立第三方咨询公司以技术创新审计为工具,为企业的创新情况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审计作为新兴的创新管理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采纳,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均采用不同的审计工具对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审计,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及创新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创新经济快速有效发展。英国已经尝试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审计服务。而创新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2005年,创新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央提出应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自此,创新已经贯穿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技术创新审计结合传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专业特点,兼具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帮助企业识别自身的创新能力、评估创新绩效,准确定位企业的创新需求,并提供改进建议,使企业了解创新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创新能力最大化,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仍很匮乏,研究进展缓慢,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提供技术创新审计服务。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发展进行了梳理,为今后的学者明确研究方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文章数据源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简称CNKI),对期刊库里的全部期刊,选择主题为“技术创新”并含“审计”,精确匹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8月5日,共检索出论文204篇。经过人工筛选,将与技术创新审计无关的文章,例如“审计技术创新”等对审计技术进行创新的主题文章,进行剔除,最终形成了由40篇文献构成的基础研究样本及24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构成的核心研究样本。1.2文献计量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最早由Pritchard于1969年提出,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量性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关键词互引、作者、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外部形式特征,研究重点不在于文献本身。研究者可以通过该方法了解所研究文献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可基于关键字等信息的分布做简单的定性分析,用来揭示相关研究的发展规律,是分析论文研究方向的有效工具。
2文献计量法下技术创新审计文献定量分析
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对策研究论文
一、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状
(一)风险投资活动刚刚起步,但增长迅速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久,清洁技术产业从最初单纯的“环保技术”发展到如今包括前端/末端治理在内的新产品综合服务时间也不长,二者的结合则更晚。目前,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虽已有成功案例,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近年来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迅猛发展的势头却令人不容轻视,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2006至2008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0%。投资案例数从2007年的20笔激增到2008年的55笔,增长了175.0%;投资金额从2007年的5.90亿美元增长为2008年的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也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这些数据表明,即使是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的环境下,即使是在2009年一季度美国风险投资额创12年以来最低的形势下,中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市场仍保持了逆市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速度仍在不断扩大,清科预计2009年全国的清洁技术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美元,表现十分抢眼。
(二)风险投资覆盖行业全面,但相对集中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指出,2006-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覆盖了九个一级行业,然而九个行业的投资并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相对集中在新能源领域。在投资额上,新能源占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总投资的69.8%,为16.46亿美元;在投资案例数量上则占到38.6%,为39笔。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市场需求增长以及中国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限制措施的出台,新能源“一枝独秀”的格局还将继续得到保持,预计2009年新能源行业的VC/PE投资将由2008年的11.67亿增至15亿美元。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在投资排行榜上持续保持明显优势的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推动与刺激。来源于/
(三)风险投资地域分布广泛,但差异较大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发展研究论文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集群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的,即产业集群借助科技创新而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很好的科技创新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当今的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各产业技术之间的互相依赖性,要求处于不同技术层的企业和不同产业的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突破专业技术的限制,互为技术来源和技术应用对象,共同协作,形成适应技术综合发展的再生存体系。这就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又使高新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2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思想,并认为:不屈不挠的企业家具有挑战阻力和风险的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创新的前提是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正如巴顿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
3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通知
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范和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机构的管理,并帮助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及时了解国家最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定于2008年7月25日至29日在**省**市举办“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
题培训班。请各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一)国家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1.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解
硕士学位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集群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的,即产业集群借助科技创新而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很好的科技创新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分析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竞争力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集群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的,即产业集群借助科技创新而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很好的科技创新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当今的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各产业技术之间的互相依赖性,要求处于不同技术层的企业和不同产业的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突破专业技术的限制,互为技术来源和技术应用对象,共同协作,形成适应技术综合发展的再生存体系。这就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又使高新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2创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