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3:1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行业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行业混业监管趋势研究论文
各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混业经营、综合管理两种不同体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选择适合本国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考虑世界金融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无论分业或是混业,都对证券业的监管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目前世界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综合管理的新趋向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寻找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国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关系
纵观西方国家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3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证券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此时,就美国而言,证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现代的证券市场法规多未出台,因此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一状况一方面对证券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机行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1929年发生的股市大崩溃,迫使西方国家认识到银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从而改变银证混业经营的状况。
1933年,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银证关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分业经营阶段。“《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以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管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由此,美国走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道路。”1日本在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按美国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证券法,也确立了银证分业制度。英国、韩国也实行了这一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的证券界滋生了一股强大的自由化浪潮,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传统区分逐渐消失,银证又出现再次融合的趋势,成为第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体现在英国的“金融大爆炸”(BigBang)。1986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实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进入交易报从事证券交易;2、取消交易最低佣金的规定,公司与客户可以直接谈判决定佣金数额;3、准许非交易所成员收购交易所成员的股票;4、取消经纪商和营业商的界限,允许二者的业务交叉和统一;5、实行证券交易手段电子化和交易方式国际化。”2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从而拆除了银证之间的防火墙。这些措施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的大量资金,提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美、日面对英国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从80年代以后,对银证分业制度逐步松动。1987年,美联储授权部分银行有限度地从事证券业务,并授权一些银行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的募集资金活动。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银证融合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国家对证券业自由化动作给予了配合和响应。
金融行业混业监管趋势论文
各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混业经营、综合管理两种不同体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选择适合本国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考虑世界金融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无论分业或是混业,都对证券业的监管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目前世界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综合管理的新趋向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寻找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国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关系
纵观西方国家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3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证券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此时,就美国而言,证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现代的证券市场法规多未出台,因此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一状况一方面对证券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机行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1929年发生的股市大崩溃,迫使西方国家认识到银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从而改变银证混业经营的状况。
1933年,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银证关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分业经营阶段。“《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以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管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由此,美国走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道路。”1日本在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按美国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证券法,也确立了银证分业制度。英国、韩国也实行了这一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的证券界滋生了一股强大的自由化浪潮,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传统区分逐渐消失,银证又出现再次融合的趋势,成为第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体现在英国的“金融大爆炸”(BigBang)。1986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实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进入交易报从事证券交易;2、取消交易最低佣金的规定,公司与客户可以直接谈判决定佣金数额;3、准许非交易所成员收购交易所成员的股票;4、取消经纪商和营业商的界限,允许二者的业务交叉和统一;5、实行证券交易手段电子化和交易方式国际化。”2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从而拆除了银证之间的防火墙。这些措施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的大量资金,提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美、日面对英国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从80年代以后,对银证分业制度逐步松动。1987年,美联储授权部分银行有限度地从事证券业务,并授权一些银行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的募集资金活动。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银证融合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国家对证券业自由化动作给予了配合和响应。
开放银行业金融创新论文
摘要: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金融创新乏力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创新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开放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监管制度创新的构想,并就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原则与方向问题进行现实的探索。
回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金融发展历史,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金融创新风起云涌,新的机构、新的工具、新的市场、新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内生推动力量。但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和银行危机此伏彼起,金融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如何兼顾安全与效率,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研究课题。
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始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能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金融创新则包含和促进了金融监管的创新;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的效率。这种矛盾的发展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一种博弈。
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博弈能否达到均衡,与监管当局对待金融创新的态度和监管方式密切相关。哪一个阶段金融监管支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和银行业就会取得快速的发展;哪一阶段金融监管抑制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和银行业的发展就明显偏缓。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也是这样。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乏力:来自监管的滞后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陆续建立,并在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了外资银行;在业务交易方面,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创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中间业务、同业拆借、银行债券和外汇交易活动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金融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品种逐步走向了多样化,不断满足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追求利益和规避风险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及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已经成熟的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之间构建资金融通、进行支付结算和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等业务,形成一种全新金融模式[1]。互联网金融有效地打破了空间壁垒,利用互联网与电子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快速连接,加快网络平台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类产品交易过程的科学性,进而扩大各国金融业对外积极开放、对内深化改革,创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促进本国金融创新发展。
(二)发展历程与目前概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率先于1995年成立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此后互联网金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内,国外产品出现较早且技术先进,以1998年末澳大利亚在美国上线的贝宝(paypal)支付平台为例,它至今仍在覆盖范围的广度和保证支付安全有效的方面稳居全球第一。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圈子中也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该业务起源于英国伦敦,美国于2006年成立开放Prosper作为该业务的平台。国外的众筹模式相对新颖,主要借助于团购与预定两种运作方式来展示项目优势从而吸引投资。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4个进程[2]。1.1997年~2005年的初始发展阶段: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这一阶段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行业形式呈现单一的特点,即传统金融机构基于网络技术开展部分业务。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创办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金融电子服务从此进入了“一网通”时代,1998年“一网通”推出“网上企业银行”,这些都为银行与企业关系的纵向深度发展构建了技术平台。2.2005年~2012年的起步兴起阶段:新兴金融业务形态相继问世互联网技术开始不断渗入到企业之中,各个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业务拓展,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等多种业务形态。2007年中国首个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从此互联网与金融业成功融合。同时,众筹也被引入国内,相关从业者将其与我国具体经济和法律情况相结合,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新局面。3.2013年~2016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渗透加深、创新发展2013年开始,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企业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纷纷尝试开辟自己的领地,同时已经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趋向成熟、P2P网贷平台猛烈增长、众筹与其它金融业务结合渗透到各个领域。2013年6月支付宝和微信分别推出余额宝服务和微信支付,全国商家也陆续支持条形码收款,从此我国互联网金融迈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呈井喷之势,其作为关键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众筹模式开启了有政策内生支持的新起点。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进驻市场,开发的理财产品体现出中国特色,进一步驱动行业创新发展。4.2017年至今的继续发展与风险并存阶段:加强革新互联网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风险不断聚集,政府监管显出一定滞后性。2015年和2016年,政府陆续发布相关通知与政策对整个行业进行调控。到2017年,银监会印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同年央行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实质性监管条例出台,从此行业监管进入革新阶段。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
金融监管体制演变分析论文
1行业自律主导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
香港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没有中央银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缺位,经营环境宽松,资本自由流动,给香港带来了大量资本,加速了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多家银行发生挤兑、破产。这为香港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香港银行业开始意识到对市场发展适度的监控是必要的,而缺乏监管极易造成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此在银行业行业内部组建了自律性的监管组织,其监管目的主要是控制银行业的内部风险,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在20年代至60年代保证并促进了银行业稳定发展,60年代是香港银行业快速膨胀时期,由于银行业的监管尚未建立,也为之后的银行危机埋下了隐患。香港证券业管理首个行业监管组织是自律性的组织―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它采用会员制,运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其会员进行规范。在这段时期内香港证券业是稳步向前发展的。保险业的情况与证券业基本上是类似的,首个管理机构是保险经纪协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会员发展壮大。
这段时期是香港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自律性监管变化灵活、监管成本低、监管强度松适应了当时香港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香港金融业发展。
2“积极不干预”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末)
60年代初香港第一次爆发了银行危机,香港政府意识到完全依靠银行内部自我的风险控制是不能完全有效的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的风险,开始着手制定香港银行业的监管法规,60年代末《银行业条例》颁布。在此之后,香港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萌芽,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开始出现跨领域产品。产品创新日益活跃,监管对象日益多样化,金融风险日益增加,仅依靠行业内部的自律性监管己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香港政府开始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约束和管理,以求控制香港金融业的风险,实现稳定发展。在这30年间,香港先后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证券监管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对行业进行监管,关注各行业风险状况和业务水平。但这些监管机构没有像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进行过多的直接监管。证监会、金融管理局只是在其认为可能会出现大的危机的情况下,对所监管的领域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协助处理一些纠纷。
这一时期香港的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比较良好,政府对整个金融业的运行抱的是积极不干预”的态度,“积极”的涵义是政府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
商业银行监管机制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比较中美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法律框架、监管机构、监管内容、中国监管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健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金融监管方式应加强风险防范、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论文摘要:金融业处于一国经济的核心地位,一国金融机构若要有效地发挥其经济功能保持较为稳健的运行态势,离不开金融监管,必须具有一个相当稳健周延的金融制度与法规框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与法规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制度与法规则是金融法规修仃完善的重点。美国的银行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我们试图通过对美国银行法律制度的了解分析,找到我们可以借鉴之处,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一、比较中美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一)法律框架
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是紧紧伴随着法规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美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规有:《1863年国民银行法》,《1913年联邦储备法》、《联邦存款保险法》《1933年银行法》、们956银行控股公司法》、们980年存款机构管制放松与货币控制法》,K199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1991年外资银行监督改善法》、《1996年联邦存款保险基金法》、X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浅析媒体在金融业的作用
金融行业的道德问题金融行业的道德问题除了的ATM取款获罪、证券开户困难、保险理赔困难这些具体的争议问题。金融行业各类企业存在的“品德”问题可以概括为:银行业的过度趋利性—就是银行在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情况下借贷而在经营困难时不顾企业经营状况抽回资金;证券行业的对大客户提供各种全方位的服务但是对中小客户置之不理;保险业在你加入保险过程中提供详尽服务但是需要处理出险状况过程中推三阻四。这些都是金融行业在自身服务过程中的道德问题。金融行业的服务于自律问题金融行业自律,是金融行业管理方式,是金融行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民间的管理。自我管理在缺少比较的监督之下,会产生众多的问题。金融行业的自律问题主要突出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腐败的问题。银行业的违规违纪、违章操作、渎职失职,证券行业的内幕交易、老鼠仓等问题十分突出。第二,服务质量下降,金融行业的提供的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提供,但是金融行业的在外部监管和内部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使服务的质量下降,不能够完全的提供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有保证的服务,仅仅靠金融机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来获得客户。金融行业的监管的问题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构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由于监管的制度与监管结构的问题,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监管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第一:在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第二:在监管方式上依赖传统的性质审批制度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现场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监管的组织系统复杂,职能交叉。第三: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的衍生品数量的增加,全面的监管也不够现实,监管的内容无重点。第四:金融监管的专业人才稀缺,监管能力不够。金融监管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的人才,由于培养机制的原因使监管人力资源稀缺。第五: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腐败。由于监管机构的权力制约问题,监管人员和机构也出现了腐败现象。
要解决金融行业出现的上述问题,除了要完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改善金融监管机构以为,还要发挥第三方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媒体在金融业运作过程中的作用。传递的金融信息,发表的金融市场评论目前,媒体已成为金融监管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参考。一般来说,独立的媒体特别是金融行业的媒体,具有十分强大的智力资源。这些强大的信息分析队伍和社会的知名的学者、专家和金融投资者能够提供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对金融的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评论和政策建议,金融监管结构可以广泛的听取这些意见,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判断。比较著名的云南的ATM机取款案件的审判。直接进行舆论监督,对金融监管者和金融行业从业者进行监督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为数众多,投资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是不能够完全有效的进行监管,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进行监管。媒体作为各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依靠自身的信息传播渠道对金融监管者和金融从业者进行监督。首先对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自律意识。金融从业者往往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手中权力去谋取私利,而媒体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金融监管机构,广泛的曝光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对市场的操作手段,提高其在从业过程中的透明性,也可以督促其提高自身的素质,防止在为投资者服务过程中出现差错。对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在我国的国情下,金融行业也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监督,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减少嫌贫爱富,促进其履行其社会责任。其次对金融监管部门及和人员进行监督,使其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金融监管部门拥有对金融业运作过程中各种权力,于是对其监管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通过我国的各种实践证明,利用媒体的监督权,通过曝光金融监管过程的中各种信息,从而防止金融运作如贷款、新股发行审批、公司上市这些金融运作在信息透明就行,防止金融监管机构权力寻租。成为与金融行业、投资者、企业的沟通渠道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各种政策时,要事先通过上述三者的反应来修改政策措施,才能够制定出符合金融发展和运作规律的政策。金融的政策具有时效性,由于监管机构的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政策的吹风,来观察三者反应,判断意图,从而更好的进行监管。媒体也可以作为这三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信息的互通,利于金融业选择客户,也能够帮助企业和投资者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和投资,实现资金供需的平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在金融业运作过程中可以弥补制度、法律和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起到非常好的积极作用。但是媒体也会在发挥对金融行业运作监督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比如放大消息,对证券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媒体为利益集团服务等等。所以在发挥媒体的正面作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其负面影响,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作者:孙乘昀工作单位:西南大学
国际视角下的金融监管论文
一、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1.美国: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这种监管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专门化,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垄断,同时结合存款保险和金融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的辅助作用,起到较好的监管作用。但是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与金融市场内部的不断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新生的金融衍生品不断进入市场,这种监管体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金融监管内容存在重复交叉,这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由于存在联邦和地方两级的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成本过高而效率低;再次,机构之间职能难以协调,监管冲突频发,各个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不流通和不对称更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如果没有对监管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其监管效果反而会比分业监管更加低下;最后,混业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1]。
2.英国:统一式金融监管体制。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最明显的特点是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在监管职能高度集中的同时,金融行业对于自己的业务管理也有着比较大的自决权。随着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复杂化,英国原统一的监管部门金融服务监管局(FSA)拆分为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作为金融监管的执法机构,并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统一指导两者工作[2]。实践显示,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紧随国情的变化,有利于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保护消费者的权利。英国的金融体制是比较成功的,伦敦是世界公认的具有良好监管机制的金融中心[3]。英国的这种监管模式有效地防止了系统性风险,高度重视和强化宏观方面的监管指导,很好地解决了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的问题,有效地避免金融控股公司存在所造成的监管难题,也更好地解决了金融创新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减少了监管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在宏观上各个业务部门的监管信息予以共享,信息畅通得以保障,监管人员全面地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更加便捷,从整体上促进了英国金融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英国还建立了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预先予以防范,与金融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相互配合,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同时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存在金融监管的权力高度集中于金融政策委员会,容易发生权力的滥用,高度集权化带来的金融垄断等一系列问题。
3.澳大利亚:双峰式金融监管体制。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机构是以双峰监管模式展开的,由审慎监管局主要负责对储蓄存款、保险和养老基金进行监管,证券投资委员会负责维护市场诚信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阻止人为操纵市场以及不公平竞争等,维护市场的稳定。澳大利亚的这种监管模式的优势首先体现在,一方注重风险的检测和管理,另一方注重监督行为的披露,通过金融信息交流与披露机制,有效地联结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又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消费者权利以足够保护。同时这种模式中两方机构各自的监管职责分工明确,对于可能的共同监管领域由于部门因素产生的交叉、真空现象予以良好的规避。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是对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式总结基础上的一种改进模式[4]。但是这种双峰监管的模式也有其先天性的不足,首先这种模式依旧没有解决出现重复监管的情况下造成的管理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问题。其次也不能很好地平衡双峰之间的利益格局问题。
4.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经验。通过对于美、英、澳三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分析,借鉴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模式转型的经验,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寻找一条稳定健康的新路径。首先,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保障金融业内部监管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协调,转变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第一要义,传统的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的发展需求,统一但有区别的监管模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通过建立一个宏观的金融监管指挥机构,全面统筹各金融监管部门的职权。其次,随着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金融风险变得日益严峻,各国都在探索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信息披露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比较典型的做法。再次,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在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的同时,各国都注意到了市场的自我管理对于金融发展的良性作用,特别强调将行业自律作为机构型金融监管的补充,将金融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这是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新着眼点。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各国金融业发展逐步趋于同质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际社会对于各国本土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有着求同存异的新要求,应当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问题的交流与沟通,以逐步缩小各国监管模式不同对于金融全球化的阻力。
二、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改进策略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金融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一改传统闭门造车思想,实现对外开放。如今,虽然国内金融行业已经逐渐深入国际领域,但在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上问题随之突显。当金融行业和国际金融步调越来越相关时,对外开放程度就越深,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会受到国际金融影响,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监管。本文就对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展开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对外开放;监管
对外开放一旦实施,我国开放大门就不会关闭。从目前金融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在国际上有了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可观。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就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市场,纵观金融行业不难发现,其在实现对外开放上,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控制对外开放深度,相关领域负责人必须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利与弊,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监督管控,以此来加强中国金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金融对外开放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
当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到达一定深度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形成国内银行竞争氛围,还会形成国际银行与国内银行相互竞争形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优化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在此氛围下,金融企业会感到竞争与挑战存在,也可以注入更多竞争活力,提高金融企业运作能力,对于推动国内金融企业改革有着积极作用[1]。同时,金融企业可逐渐获得顺应新时期发展的能力,最终可增强国内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摘要:金融监管对于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优化资金配置、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金融监管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一、背景
2003年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是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下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三部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综合世界各国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具有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