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3:47: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统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危机下住房数据统计论文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住房改革是失败的。即使这样,笔者还是相信政府统计部门是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下科学地得出住房统计数据的。但因为笔者搞笑般地计算了一番上海住房数据竟意外地与政府统计部门的计算结果相同,而这样的计算结果是要让上海的人均建筑面积平添出13.33平方米的,这不由得笔者诚惶诚恐——即使笔者认定住房改革是失败的,也不希望以“统计部门多算人均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来作为佐证呀!
加法——上海住房面积的统计是否超乎想象地简单?
每年,上海政府部门都要公布上海的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其目的为说明人民住房水平在“节节高”、“年年高”,更为了彰示政府部门的业绩。那么,“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又是怎样得来的?得到那些数据又经过了怎样艰苦繁复的调查和计算过程?
笔者为了验证上海统计部门有关住房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曾经历过了艰苦繁复的计算,但计算结果总与政府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是一个突发的奇想,使笔者在半个小时内就算出了与统计部门数据基本吻合的上海十年来的“居民住房总建筑面积”以及相关的“人均建筑面积”。其计算结果,“居民住房总建筑面积”与各类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应数据平均只相差3.6%,“人均建筑面积”与建设部近三年的《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中的相应数据百分之百相符。
是什么样的“突发奇想”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笔者是这样“奇想”的:“我干吗要那么认真?”鬼使神差,笔者信手将1995年以来每上一个年度的住宅建筑面积与当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建筑面积相加,结果就与统计部门“统计”的“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基本相符,再将统计年鉴中公布的“非农人口”与“居民住房建筑面积”相除,就得到了与建设部《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数据一模一样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上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当然,在1999年到2004年,笔者的计算结果与统计部门数据相比还略少些,多则少10个百分点,少则少5个百分点。于是,笔者再次“突发奇想”,“我如果把空置房、已拆迁房都拿来填空缺呢?”于是,“奇迹”再次出现——笔者“灵感”激发中计算得来的上海住房建筑面积就与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99%、100%地相符了!
邮政储蓄银行现代金融统计体系论文
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正式挂牌,同时作为商业银行的标志性业务,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这是邮政储蓄机构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办贷款业务。但据调查,由于整个邮储银行系统金融统计指标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漏报贷款余额的现象。为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保障邮储银行持续稳健经营,有必要及时建立邮储银行现代金融统计体系。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现代金融统计体系研究论文
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这是邮政储蓄机构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办贷款业务。但据调查,由于整个邮储银行系统金融统计指标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漏报贷款余额的现象。为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保障邮储银行持续稳健经营,有必要及时建立邮储银行现代金融统计体系。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金融教育学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金融学研究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金融学研究生教育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概率论和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数学;概率论;鞅理论;最优停时理论
论文摘要:对现代金融数学的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并就其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现代金融理论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量应用概率统计,这是经济数学化的最大成就,从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金融数学。金融数学是以概率统计和泛函分析为基础,以随机分析和鞅理论为核心,主要研究风险资产(包括衍生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定价、避险和最优投资消费策略的选择。近二十几年来,金融数学不仅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对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和对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估(如实物期权)以及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21世纪肯定是它进一步蓬勃发展的时代。
二、金融数学的历史进展
金融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谢利耶(L·Bachelier)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TheoryofSpeculation),这宣告了金融数学的诞生。在文中他首次用布朗运动来描述股票价格的变化,他认为在资本市场中有买有卖,买者看涨、卖者看跌,其价格的波动是布朗运动(BrownianMotion)其统计分布是正态分布,这要比爱因斯坦1905年研究布朗运动早5年。
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献统计分析;国内商务智能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商务智能应用研究;商务智能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学者将之翻译为“商业智能”或“商务智能”、论著统计分析、国内商务智能专著只有2004年的两本、论文统计分析、数量分布统计分析、可以将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为两个阶段、说明商务智能在当时属新事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题分布统计、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商务智能基础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少、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商务智能的含义、微观研究方面、商务智能的应用行业、商务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系统、软件工具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商务智能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集成,作为当前重要的研究前沿之一,商务智能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文章运用统计、比较方法对相关著作和文章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及相关成果作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商务智能;知识管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
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简称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Group的HowardDresner于1996年提出来的,我国学者将之翻译为“商业智能”或“商务智能”,本文选用“商务智能”作为BusinessIntelligence的中文翻译。近年来,商务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需要商务智能来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美国,500强企业里面已经有90%以上的企业利用企业管理和商务智能软件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国外己经有很多成功实施商务智能的案例。我国的商务智能处于导入期,商务智能应用的程度和实际效果都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外商务智能供应商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广泛的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国家图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对国内商务智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文献统计分析
1.论著统计分析。为了对近年来国内商务智能论著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分别以“商务智能”和“商业智能”(他们指的都是BusinessIntelligence,BI)为检索题,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进行题名检索,得到近年来相关论著及博硕论文分布情况:国内商务智能专著只有2004年的两本,译著在2003年~2005年间有三本。相对于最早1988年出版、截止2005年已经出版23本的西文专著(含一本日文专著)要少得多。国外2001年~2004年间出版的商务智能专著数量极多,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商务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比较成熟。而我国从2002年起仅有少量的博士论文,关于商务智能的专著也屈指可数,我国商务智能仅处于导入期,对商务智能的系统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带一路”金融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2013年起我国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专业培养模式面临实践人才的需求和挑战。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探索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以温州商学院为例,从专业课程和国家政策或议题结合的视角,探析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对学术能力导向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计量经济学
1引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阐述“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中国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走出去”,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际金融机构的组建,我国金融专业培养模式面临互联网加金融、国际金融市场跨界行走、科学定位理论实践应用等人才需求和挑战。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探索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差距。其中,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着实践教学不足,忽略了微观实践技能训练等短板。如何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应用专业学科理论进行实践应用为当前迫切的问题。如何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形塑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专业学科理论实践、应用的角度去分析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或为当前我国教育层面关注问题之一。本文以温州商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从基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探析教学课程和国家政策或议题结合;借由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金融、经济、产业、贸易产生的效益,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国家重大战略结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分析以及实践技能。使金融学专业人才在金融、经济、产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学术能力基础,做到理论延展至实践、实践应用自理论相结合。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陈红、杨鑫瑶(2011)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已经从高等教育阶段转变到了大众教育,和现今金融体系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两大背景下,目前实行的单一学术型、研究型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严佳佳、苏毅鸿(2017)提出“十三五”建设进程的开展以来,我国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金融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和当前建设结合是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2.2专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王美今、林建浩(2012)基于国际计量经济学界对可信性问题,厘清了计量经济学探索客观经济世界过程的本质特征。提出针对应用研究中存在的滥用和错用现象,从计量经济模型的随机性设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识别以及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靠性来源。毛薇(2017)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武以敏、高凤伟(2017)提出我国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增强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
国际金融法经济与社会分析论文
《国际金融:交易、政策和法律》(InternationalFinance:Transactions,PolicyandRegulation,HalS.Scott,PhilipA.Wellons)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哈尔·S·斯卡特和菲力普·A·维仑斯教授写的教科书,这本书整理了他们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法律与监管”,在这部分介绍了美国的证券法,美国的国际银行法,银行与证券领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欧洲单一金融市场,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欧洲货币联盟和日本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