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2:2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理财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理财管理

银行理财融资管理下新金融论文

一、新金融时代银行理财融资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从银行理财融资业务发展过程看,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有规避监管的动机,而监管政策具有从简单规定到细化管理的特点。因此,新业务的兴起,总要经历创新、监管、调整、再创新的过程。《通知》的颁布体现出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确实会对理财融资业务产生影响,但是金融创新化以及企业经济的真实需求又会催生出新金融时代下的理财融资业务创新形势。

二、新金融时代银行理财融资业务模式分类

1.资产组合模式。

是指将理财融资项目归于理财资产组合管理,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资于含理财融资项目在内的各类投资品种,将理财产品期限与融资期限进行结构性的匹配,融资业务模式可采取委托债权投资、债权收益权转让、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等多种形式放款。

1.1委托债权投资业务模式。

查看全文

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管理论文

摘要:面对国内外银行理财业务的冲击,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做出自己的理财抉择。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应为中小企业客户作理财服务;发展初期的理财产品以他人产品或与人联合开发为主,实行发散式营销;目的以强化客户关系为主,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客户群稳定和壮大后才能以理财为盈利手段;目前的关键是金融理财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中小企业客户理财;理财产品

一、中国银行业理财冲击波

金融理财是通过储蓄、贷款、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对个人(家庭)的资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管理和运作,以提高财产的效能,实现个人(家庭)的人生目标的经济活动。银行理财则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以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订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的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增加迅速。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约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财顾问的指导和咨询。国际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们在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咨询时,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之间。目前200多家外资银行已经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各家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新兴股份制银行都正在不断开发和推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据我国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全国理财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000亿元左右,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理财业务将像银行存取款、汇款一样成为银行的一项标准服务项目。像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广发银行的“真情理财”、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时空服务吸引着各个高端客户的眼球,丰富着银行理财市场。他们正在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多元互补和动态跟进的理财服务,使客户实现终身快乐的理财目标;获取家庭和个人财务的最大自由。总之,这些银行正通过自己的理财智慧为客户进行着美好的人生财富规划。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现状

查看全文

居民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资金储备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于金融投资的热情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投资意识及金融知识,许多家庭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投资可能潜藏的风险,导致自身受到严重的损害。基于此,本文浅要分析家庭金融理财投资中常见的一些风险,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风险,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及防范措施,能为我国居民家庭金融理财投资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居民家庭;投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建议

伴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家庭对于理财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环境,在为居民家庭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的金融理财风险,如果缺乏对这些风险的正确认知及深入了解,很容易导致家庭财务受损。因此,深入了解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进行风险的管理以及防范,是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

什么是家庭金融理财投资

家庭金融理财投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使用家庭财产进行的各种投资,使得财产能够达到保值,甚至是进一步增值,最终完成家庭所需的各种生活目标的过程,就是家庭金融理财。简单的来讲,家庭理财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投资目标以及生活的确定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资产分配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是金融专家提供的建议,针对家庭的投资结构以及资产分配进行相应调整,并随时了解与资产相关的各种信息和状况,对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及控制,最终实现家庭资产收益的最优化。

居民家庭金融理财投资存在的风险

查看全文

金融理财风险控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理财

论文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对农户个人理财的影响

与传统理财不同,由于有互联网的支撑,互联网金融下的理财产品更新速度更快,产品创新程度更大,各种理财产品繁多。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户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加困难。此外,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大部分农户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仍然比较薄弱,这也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下农户个人理财的难度。因此,加强农户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户的理财策略,使农户的理财有更加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用户的熟悉接受而产生的新型模式和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而产生的。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第一,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模式,即广为人知的网银。在这种业务模式中,传统银行以互联网为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第二,P2P模式。这种模式把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提供中介服务。P2P模式发展至今,共衍生出四类子模式:担保机构担保模式、宜信模式、大型金融机构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综合交易模式。第三,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营销实现传统营销渠道和互联网营销渠道的结合,进而将金融业的重心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同时与其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三类。第四,由大型电商提供支持的服务模式,比如阿里金融。在这种模式中,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在于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技术,为金融服务提供充分的信用支持。

查看全文

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风险分析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理财的愿望日益强烈,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随着打破刚性兑付政策的实施,居民投资理财的风险凸显,如果没有理财风险意识,可以影响金融秩序与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居民理财情况的调查,对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揭示居民理财风险,从居民、金融机构、政府三维度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打破刚性兑付;居民理财风险;风险防范

2018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明确规定打破刚性兑付,2020年延期一年执行。国内学者对刚性兑付的成因及其影响做了很多研究,认为其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客观规律,引发投资者不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加剧道德风险。资管新规出台后,严禁金融机构承诺保本保收益,希望以此来打破刚性兑付。此前,我国理财是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由金融机构担保提供保本收益。居民理财思维固化,没有考虑思考投资与风险并存,再加之没有稳健、健全的法律来规范居民理财,存在巨大法律风险。政府提出“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因此,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防范和化解居民理财业务的风险愈发重要且刻不容缓。本文在对江苏地区居民理财情况的调查基础上分析居民理财风险的状况,提示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风险防范对策。

一、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现状

(一)调查基本情况。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的现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对理财的风险认识和对打破刚性兑付的认识四个方面进行设置。本次调查,我们针对江苏银行南京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南通支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在各大行经理和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我们共发放300份问卷,剔除72份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76%。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在性别方面,男性占比46.05%,女性占比53.95%,男女比例相当,数据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较小。(2)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下的所占比重为76.32%,表明年轻人是当今理财的主体。(3)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到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所占比例为65.79%,受过大专教育的为5.26%,受到高中教育的为9.21%,受到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占比19.74%,表明理财涉及一些专业知识,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很难参与其中。(4)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年收入水平在10万~20万元的人数最多,约占总受访人数的36.84%,年收入水平在5万~10万元和20万元以上的人数占比相当,年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的比重最小。(5)在家庭所处地理位置方面,位于城市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05%,位于乡村的占比53.95%,城市与乡村居民的比例约为1∶1。(二)居民理财情况。根据调查情况,从居民理财主要目的、居民选择理财方式的考虑、居民对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认识情况、居民理财的风险意识等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分析,情况如下:1、居民理财主要目的。我们在设计问卷时,考虑到居民理财往往存在多个目的的情况,设置了多个选项。统计表明,大部分居民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安排收入,占比67.11%,为了家庭保障的占比50%。居民理财主要是为了合理安排家庭剩余财产,并且居民更多的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进行投资理财,以此保障家庭成员的健康和未来发展。2、居民选择理财方式的考虑。理财方式和理财产品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居民投资理财的风险,因此居民选择何种理财方式需要谨慎考虑。被调查者反映在其选择理财产品时,首要考虑的是产品的收益及安全性的比例为72.37%;紧随其后的是金融机构信誉,占比为57.89%;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占比为53.95%。看重产品服务的占比为23.68%,关注周围人选择的占比为17.11%,这两点人们考虑的不多。表明居民在进行理财时,还是保持着低风险的原则,最先关注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的信誉和了解程度,对于那些依托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理财的人群十分重要,在缺乏足够理财知识时,选择一个信誉度高的金融机构,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财方式。就产品服务,跟从他人理财这块,人们还是较为谨慎,不会因为服务到位而忽视理财产品的实际优劣情况,也不会盲目地跟随众人进行理财,这是很值得肯定的。3、居民对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认识情况。为了解居民对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认识情况,我们对被调查者认为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金融机构应多大程度给予赔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9.94%的居民认为金融机构应给予刚性兑付,2.21%的居民对金融机构给予刚性兑付持反对意见,剩余被调查者认为两种结果均可以接受。从调查结果来看,居民对理财出现亏损是很反感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财亏损应该由金融机构给予赔偿,但这是不符合当前打破刚性兑付下理财的实际情况的。这说明大部分的居民并不了解刚性兑付,更是没有去了解我国居民理财的相关政策,这种情况对于居民规避理财风险是不利的。4、居民理财的风险意识。此次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居民理财时对理财风险的认知情况,以及分析其对打破刚性兑付下理财的看法。因此,居民理财的风险意识是理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居民保守理财所占比例为18.37%;不希望本金损失,愿意承担一定幅度的收益波动,厌恶风险的占比78.89%。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基本没有阅读,直接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签名的人所占比重为87.32%;有4.68%的居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详细阅读产品合同;8%的人只阅读利率、期限等基本要素。说明大部分居民理财时都没有充分重视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以及操作流程、买入卖出的手续费等相关事宜。

二、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风险表现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资管新规背景解读

(一)政策背景。1996年6月,中信银行在广州开设了国内第一家“私人理财中心”,“理财”一词开始出现。2004年7月,国内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光大银行诞生,中国“理财元年”开启。2007年3月,中国银行首次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开辟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新市场。2013年6月,支付宝协同天弘基金联手推出“余额宝”,互联网理财迅速崛起,次年,“互联网金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的理财行业经历了孕育期、起步期、探索期和爆发期,[1]理财资金规模倍数增长的同时,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多采用将吸收的理财资金配置非标资产,在资金池中借短投长、期限错配、多层嵌套,在为投资者提供刚性兑付利率的同时,赚取期限利差,这种操作模式使得影子银行无序生长,进而滋生一系列金融乱象,严重阻碍了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威胁金融系统安全。基于此,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顶层架构基础上,从监管部门自身的改革和调整(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设立、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开始,监管文件和监管措施陆续落地:2017年3至4月,原银监会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大检查;2017年11月,“一行三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资管新规》;2018年9月,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2019年9月,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频发的监管政策不仅迎来了我国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还使得银行理财业务步入了全面调整的新阶段,促使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二)《资管新规》核心要点。1.打破刚性兑付,实现产品净值化管理。《资管新规》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做了一系列细化安排:要求金融机构对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盈亏兜底”;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垫资兑付;推动负债端预期收益类产品向净值化产品转型,并明确核算原则;规范投资端资金池运作管理,禁止产品期限错配;要求相关机构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确保资管业务与其他业务、资管产品与其他代销金融产品以及资管业务之间相分离,促使资管业务回归代客理财本源。2.降低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资管新规》在限定资管产品杠杆率上限的同时,还规范产品嵌套层级,要求资管产品只能嵌套一层,消除多层嵌套,缩短产品投资链条,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和产品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2]

二、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与制约

《资管新规》是覆盖全面的纲领性文件,对理财、非标和智能投顾等均有涉及,对相关业务的开展既有限制也有鼓励。[3]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与制约则主要体现在产品端、营销端和投资端。(一)对产品端的规范与制约定,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开展理财业务时,不能像表内业务一样对产品的本金和收益做出承诺,保本理财需依照存款进行管理。同时,在产品销售时,不得宣传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以定期公布的净值增长变化来表达产品的收益变化,同时配以业绩比较基准来帮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属性。以表1某银行发行1年期净值型理财产品为例,业绩比较基准为4.8%,如到期日公布产品净值为1.06,那么与初始净值1元相比,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为6%,按照超额业绩报酬50%比例收取业绩报酬,则投资者实际的理财收益率为5.4%。这样,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收益需要产品到期时根据产品业绩测算得出,而不是在产品发行时就直接在产品说明书中说明。(二)对营销端的规范与制约。《资管新规》对银行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提出要求。在过往理财产品销售中,投资者只重视产品收益率和期限,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而忽视产品资金的具体投向和风险,理财经理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也侧重于收益率的比较。而《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必须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原则,产品的风险属性要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严格执行理财产品“双录”。同时,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引导客户关注理财资金的投资去向和产品的风险等级,使理财真正回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三)对投资端的规范与制约。1.规范资金池、消除资金错配。《资管新规》明确禁止资金池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资金运作时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且单独核算,同时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期限不得少于90天,使得商业银行不能再通过以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到长期资产当中的这种资金错配方式获得期限利差,切实缓解资金运作端的流动性压力。[4]2.有效抑制多层嵌套及通道业务。我国资管行业中的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问题源于长期以来的分业监管,不同领域的法律规范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出台,且宽严尺度不一,这就造成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信托等非标资产,通过信托等通道规避监管指标的约束,形成监管套利。《资管新规》颁布后,将资管产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从资金来源端,根据资金募集方式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二是从资金运作端,根据资金投资性质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和金融衍生品,打破行业监管限制,对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监管的原则,同时实行穿透式监管,向上从资金来源端识别投资者,向下从资金运作端识别底层资产,这样,不同行业的同类产品实行统一监管,将监管套利的口子彻底封死,进而消除多层嵌套,规避通道业务。

三、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9年4月联合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显示,伴随着《资管新规》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运行呈现出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总体平稳、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增加、理财资金配置日趋标准化及新发行理财产品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这五大特征。截至2018年底,共发行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2018年新发行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平均加权期限为161天,90天(含)以下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按要求逐步减少,产品余额为0.66万亿元,仅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3%。2018年的《资管新规》引导银行理财进入全面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尤其在转型初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会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也迎来新的机遇。(一)面临的挑战。1.过渡期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规模呈收缩态势。《资管新规》改变了惯有银行理财产品的表达方式,不得承诺保本保息,不得宣传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而是采用“类基金”产品的净值化管理方式,以单位净值来表达理财产品运作过程。虽然到2020年底才会严格执行,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过渡期,但仍会使银行面临三部分理财客户资金的流失:一是一些保守的投资者因没有“盈亏兜底”而放弃银行理财产品转而投向存款类产品;二是由于限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对于资金短期周转的投资者也会更青睐于货币市场基金等流动性较高的产品;三是还会有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中去博取高收益。因此,需要各家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过渡期,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购买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这就要求各家商业银行重视一线员工如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和柜员的培训工作,让一线营销人员吃透《资管新规》的精神和业务要求,因为只有银行内部员工自己先接受并了解净值型产品,才能将正确的投资理念传递给客户。同时,银行还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理财经理要密切关注产品净值变化,并及时传达给客户,帮助客户做好产品转换的过渡。2.对商业银行风控能力提出挑战。《资管新规》要求商业银行运用受托资金进行投资,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制度。由于打破刚性兑付,在代销其他机构产品时,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批和风控程序,明确代销双方的风险承担责任和风险转移方式。同时,由于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要求净值生成要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以上种种,都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挑战,使银行风险管理压力增加,要求银行加快内部系统建设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二)迎来的机遇。1.加强净值化管理,提升银行主动管理能力。产品净值化对投研能力较好的银行是一个业务优化、提升市场份额、改变竞争格局的良好机遇。随着监管的推进,净值型理财产品承担着打破刚性兑付的重任,日益成为银行理财未来发展的方向。[5]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培育投资能力,以固定收益投资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自主投研能力,同时运用FOF、MOM等新型合作模式,拓宽投资渠道。2.明确理财子公司战略定位,主动推进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理财子公司,将银行作为表外业务的资产管理业务同传统的表内信贷业务相隔离,作为金融服务中非信贷工具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将理财风险同母公司隔离,在增强固收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做到市场化运行。3.探索行业新蓝海,开拓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新格局。银行理财起源于高端客户市场,据波士顿咨询(BCG)研究报告显示,早在2013年,中国的私人家庭财富规模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根据2018年全球私人银行排名显示,我国排名第一的招商银行私行规模虽首次突破2万亿元,但仅为世界第一的瑞银集团(UBS)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需求增加是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新蓝海。《资管新规》对刚性兑付的打破,客户要享受产品的高收益必须要相应地承担高风险,而高收益产品主要来源于权利类和金融衍生类产品;同时,对投资者适当性的管理要求私募产品只能销售给合格的投资者(单只权利类和金融衍生品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是合格投资者的最大来源,因此,私人银行的渠道价值凸显。[6]另外,私人银行更擅长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挖掘,以客户为中心,更注重客户财富的整体性规划,而不仅是简单的产品销售,客户更容易适应产品净值化管理带来的变化,同时为银行创新定制化产品提供渠道。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策略与风险规避

摘要:在近些年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逐渐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生存,它已骤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一种全新模式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同样,它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个人理财业务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体验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思想。本人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和风险规避,并且着重地提出问题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风险

当今社会上,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中外各大银行所进行竞争的焦点内容。从国内而言,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各银行已经意识到了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市场发展前景,通过开展有效的个人理财业务,各大商业银行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层次。但是,相对于国外商业银行而言,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再加上银行自身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让国内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隐约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所以,国内银行应该根据个人客户的具体需求,来调整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金融业务中才出现个人理财业务,当时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银行等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对个人理财业务只推出了一些特点鲜明的服务内容,主要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向客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从我国的各个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运作状况来看,主要还是服务类型过于简单,例如方案设计、咨询和建议。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分离状态,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客户资产增值幅度比较小,个人理财业务内容不完善。(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服务中,存在对客户风险提示以及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编辑有关理财产品资料时,没有向客户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未提供理财计划应有的数据信息。则银行也会因为这些纰漏而对自身形象造成影响。据调查显示,银行在刚推出个人理财产品的时候,各个商业银行也会竞相争抢客户,很有可能造成个人理财产品收益增高,而收益越高,风险就会越大,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风险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规模也会壮大和递增,如果理财产品到期,投资者所得到的实际收益会比预计收益低,很有可能会引发纠纷问题,影响银行信誉。同样,国内各商业银行缺少复合型专业的理财人员,这个因素同样有着对个人理财业务制约的作用。而且,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非常严重,理财产品设计上差异不大,每当有一个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就会有复制的产品上线,这样一来严重抑制了银行开发产品的积极性,而对客户而言,这些本质几乎相同的产品就缺乏了一些吸引力。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查看全文

银行理财发展措施

近几年来,中国诸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频繁地营销、推广各种理财产品。这些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各种理财需求,而且提升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在中国,这两种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有所不同。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本文探讨了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差异

1.1相关政策与制度不同分业经营模式中,法律严格限制金融业不同行业间的业务交叉,因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无法有效地开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起以《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为核心的金融法体系,建立了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13条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这些法律法规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同时政策方面也有诸多约束,利率、汇率的严格管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及其他金融管制制约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混业经营模式下,为了使混业经营有法可依,国家从法律上确立混业经营模式,全面解除阻碍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交叉、合作的法律限制,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推陈出新,推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如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从而废除了禁止银行从事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明确商业银行控股公司的合法性,以立法的方式为美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利条件[2]。2000年初,美国国会又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全面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1.2利率管制条件不同分业经营模式下,利率市场化内在条件并不成熟,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及金融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一是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风险梯度不够完整,导致客户的风险偏好选择和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二是商业银行的套期保值操作和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3]。混业经营模式下,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市场决定利率,即金融市场主体把握利率风险,因此丰富了金融风险因子。随着基准利率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完整的风险梯度,得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3]。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对商业银行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风险管理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竞争中非理性因素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损失。

1.3经营范围不同由于分业经营规定各金融机构不能混业经营,导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拓展空间严重受阻,理财产品的种类单一,理财业务以结算类为主,重点放在储蓄和消费贷款上,层次低、品种少,商业银行只能扩张储蓄新品的功能,组合存储和贷款产品,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由于商业银行不能涉足保险、证券等金融市场,致使商业银行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咨询、建议等层面上的服务,而不能针对客户具体情况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最终不可避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面对这些同质的理财产品,客户不仅眼花缭乱,也感觉不到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混业经营模式则要求以混业经营中的金融控股公司为主导,实现集团混业或允许商业银行加强与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为理财服务范围的拓展提供市场空间。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组织的创新,建立分级经营、统分结合的集约经营网络体系,同时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机制[4],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整合其子公司从事的不同领域的业务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金融控股公司经营上的协同效应,分散并降低金融风险。同时,指引商业银行摆脱单纯保险、基金、证券、信托销售等简单的理财模式,整合各种资源,适时研制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财业务品种,比如代销其他非银行金融产品及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等服务,提供有关居家生活、旅行、退休、保健等方面的理财产品[5]。

1.4市场定位和营销机制不同分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之间沟通有限,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一是理财规划建议单一。目前各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只有、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日常业务,理财经理无法提供包括保险、证券在内的综合性理财服务。二是理财服务没有满足客户的需要。目前个人理财普遍只对客户资产提供有关储蓄和国债方面的静态的理财建议,却没有为客户资产提供有关投资方面的动态理财建议[6]。三是个人理财门槛偏高,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门槛”都在5万元以上,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要求更高。另外,分业经营模式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以“坐、等、靠”的方式被动地进行产品营销[7],且大多数商业银行根据著名的“二八定律”,将个人理财定位于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导致客源极其有限。混业经营模式中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丰富多样,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大量客户资源,进行市场细分,即根据客户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目标市场,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混业经营模式中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加强营销和产品创新以引导市场消费[8];营销方式上则拓宽品牌营销的接触面如强化品牌意识、装修网点、包装产品、统一员工服饰和言行举止等,以走进社区、联手商场等形式,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广告宣传,传达理财产品,挖掘客户群体。

查看全文

银行个人理财研究论文

一、理财与产品推介的矛盾

理财,顾名思义是对财富的管理,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应该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财务状况来为客户制定长远的财富管理策略,并在绩效分析下进行不断完善。但目前这样的理念很难实施。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客户或市场细分的断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的理财模式往往雷同或是断裂的。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方位理财服务的断裂。客户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理财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财富管理往往是覆盖一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很明显,中国现阶段的财富管理还仅处于资产管理这一狭义的范畴,而针对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特点而推出的理财服务,在中国现阶段理财市场上还处于空白。目前中国个人的理财与产品推介却非常相似。

走进国内的每家银行机构,我们都可以见到VIP客户贵宾室、理财室,最差的都有个大户室负责接待这些VIP客人。可是基本上所有银行的客户经理们类似于路边商店的销售员,每天吆喝着销售,对每个可能的对象推销着各种银行产品,而不管该客户是否有需求购买这些产品。有研究表明起步阶段的本土理财应以咨询为驱动,确实现阶段的理财只能为客户提供象征意义的咨询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为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培养理财经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现在银行内拥有AFP、CFP认证的理财分析师越来越多,但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的平台让他们去做。而且真正优秀的理财分析师应了解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房产、外汇、票据债券等等众多领域,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综合专家,很多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对高收入阶层的理财服务在本土的金融市场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上面提到的商业银行的VIP的服务,二是针对富豪中富豪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做的怎么样呢?

“我希望能有值得信任的、专业的私人银行家为我提供理财服务,帮我进行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最好还可以帮助我照料一些私人事务,这样我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我的时间。但是很遗憾,目前在国内我还没有看到哪家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某高财富净值客户在接受采访时做出的表示。他的这番话也代表了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的共同心声。中国本土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经验少,业务水平较低,无论从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产品种类,针对富裕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为客户提供相对完善财富管理服务,协助其得到财富的高增长,等好的理念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

二、如何平衡银行利益与客户利益

理财是个与客户自身联系紧密的高风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金融理财师执业道德准则中包括:正直诚信、客观公正、专业精神、恪尽职守等。但阶段商业银行只是通过监管机制来制约风险,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拼金融产品,这样有利于产品市场的成熟,而理财经理们就在拼命卖产品。每个月每季度理财经理都有很重的任务要完成,理财经理间也讲业绩排名,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最大程度的为银行谋取利益,但对客户利益就有受损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来讲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激励和提高自身产品销售的同时,还应多考虑一下客户利益。现在的商业银行一般会要求VIP客户填写风险测评表,以此为依据来向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会受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仅凭此一点是不够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客观公正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应诚实公平地提供服务,不得因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外界压力等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还要求金融理财师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时,应该从客户利益出发,做出合理谨慎的专业判断。但现实工作中理财经理们在压力面前很难放下自身的利益和声誉去维护客户的利益。一位理财经理曾风趣地说:“职业道德是上层建筑,我现在还吃不饱,没有能力考虑那么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