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程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18:35: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课程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人们出门不需要携带现金、银行卡,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交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改变教学方式。本文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为例,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应用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网络实时动态;电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网上购物需求,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P2P等投资理财网站,互联网金融成为时下发展最迅速的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金融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体,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支付、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它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发展快、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金融教学进行改革。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时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的优势
职校金融类课程考评革新
我国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以满足基层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线人才需求。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怎样的金融人才是符合行业需要的,怎样的职业素质是适应行业发展的,特别是如何在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上体现学生职业素养及岗位操作的能力,或者说如何从人才培养终端上对培养过程进行检验、反馈和控制,是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的教育活动。[1]177首先,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用于检验教学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考核评价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实现的反映,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手段。其次,课程的考核评价有助于鉴别学生职业素养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考核的过程和评价的结果,刺激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修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课程考核评价过程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相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评价方法的设计和研究将会对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前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普遍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环节主要采用笔试或提交报告的方式,在个别实践课程上主要针对项目或任务设计进行评价。特别在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大多采用开闭卷形式,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应试的思路,尤其是试卷中题型的设计,限制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考核的项目过于强调认知的共性部分,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需要更进一步升级,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本文旨在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对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进一步升级,从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提出创新型方案,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案例教学;课程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涉及了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与产品、统计学等。因此“金融风险管理”历年都被学生评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如何深度解读并让学生更好理解这门课程,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天上”的知识拉下“人间”成了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同时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中得到共鸣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是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目前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的课程中,多使用传统的PPT+板书教学,这种传统教育并不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与现实结合,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案例、现实实践结合至课堂中,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期文献表明有多名学者研究过关于大学的教学课程应该怎么样创新和改革,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可以学习的经验。黄旭平(2006)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支持,启发学生自主开始思考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1]而针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苏显方(2016)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预备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提出可以制定《预备知识复习手册》。[2]曾晓华(2020)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CDIO具体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认为可以将“项目-反思”和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当中。[3]位华(2019)建议设立案例库,将案例库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并定期进行第二课堂讲座,请金融学专家来进行实操讲解,并为学生答疑进行互动。同时推荐建立“风险沙龙”板块,给出具体情景模拟,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去了解风险情景,并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4]李颖琨(2020)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应当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了解在未来职业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单一教学,从一个行业来介绍风险。应该将现实和课本结合,以成果导向性去分析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程实用性。[5]占晶晶(2015)提出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多组,对于某个话题或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6]
二、从教学主体角度分析
金融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以金融学课程中一单元———汇率变动为例,结合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探索应用BOPPPS模式。教学单元设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模拟交易。教师每宣布一次汇率的变动,小组成员进行对应模拟决策和交易。通过参与模拟掌握并理解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金融学;教学设计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的变革、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师生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民办高校———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为例,主要介绍BOPPPS教学模式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教学单元(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的教学实践应用。
一、学情分析
当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侧重点是在应用实操能力。新的就业形势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如下:
(一)课程情况
高校金融英语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在贸易全球化和经济数字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既懂语言又具备金融业务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由此,为了解金融英语人才培养的国内发展现状,本文在研究中国知网中所有关键词为金融英语的173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梳理近二十年涉及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主流教学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及教师应当在金融英语专业建设原有的系统性教学思路、教师引导为主和数字化教学基础上,通过场景化的合理时间安排及规范化的反馈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向我国输送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金融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思路
随着金融业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高校传统的专业英语理论教学已经不足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由于金融专业英语本身具备了通用英语的使用特点,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未来需要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学生外语实际交流能力、用外语处理问题甚至解决冲突能力的指导及培养。在未来日益频繁的行业交流中,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过去几十年的课程教学成果,结合作者近十年在应用型高校的一线教学经历,针对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旨在为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一、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理念的发展现状
为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都认可金融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基本已经将金融英语的学习纳入了金融学大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教学思路也从传统的由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逐步转向更注重互动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从知网中173篇相关文章的主流教学建设理念总结来看,高校在课程改进领域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总的来看,就是在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知识引领,配合新型技术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系统性规划教学安排的理念已被充分认识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金融市场风险的变化。本文以CDIO工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反思”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改,从而提升学生运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CDIO;“项目-反思”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引言
CDIO教育理念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很多的应用,CDIO具体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从系统论出发,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CDIO在本科教学改革中重点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a)学生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b)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对新产品或者新系统进行建造并运行;(c)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理解研发和技术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由此可见,CDIO既培养个人优秀的技术开发能力,也重视个人在团队的贡献并且从战略的角度引导学生把研究和技术发展服务于整个社会。“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构建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管理团队中如何把自己的风险策略融入团队的风险管理目标之中,如何根据最新发生的金融风险设计风险管理组合及对策。这三个总体目标和CDIO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将“项目-反思”和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金融风险管理”
课程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基于CDIO理念的教改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除了教材之外,再额外选取反映金融风险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其次,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和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求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同时熟练运用与之对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实用工具。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研究分析能力进行提升即指导学生根据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对案例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在学生具有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反思”方式对集金融、经济、投资、信息技术以及法律为一体的金融风险系统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实践。(一)案例教学。在课堂的案例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教师主要从案例发生的情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性等方面去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研究问题,界定风险,并尝试如何解决问题。从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新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风险实际案例、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没有及时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于现实情况。而案例教学是这些问题的最好突破口。案例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启发性,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案例内容必须以是当前出现的金融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的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从而掌握在特定的金融风险下如何选择合适的金融风险防范以及管理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把课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合理地用于解决金融风险。案例教学主要由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列出与案例相关金融风险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案例中的金融风险有哪些、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界定了存在的金融风险后应该采取从上而下的分析方法还是从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案例中使用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单一的还是组合的?第二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提问。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获得案例分析逻辑进而学会自主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第三步:教师分析了案例之后,由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团队分析。在小组谈论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围绕案例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以及管理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个人观点的记录;最后,小组再形成小组团队的风险管理策略。个人观点和团队观点记录好之后,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给教师。第四步:由小组成员陈述本小组案例分析的基本观点,重点讲解小组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样同学就可以知道每个小组的风险管理策略都有可能不同。这就印证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因为每个人或者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界定都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对金融管理工具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既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又要适当进行引导,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对案例进行总结。教师主要从金融风险模型出发,给学生展示如何从学术的层面上训练自己的金融风险分析思维。另外,根据案例的特点,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模拟金融风险的发生。例如,学生模拟自己的角色金融市场中的需要规避风险的一方,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风险对冲等。课堂的谈论以及小组的案例分析记录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二)“项目-反思”教学。开展了4-5周案例教学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反思”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而“项目-反思”教学中,其过程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师要在“项目”的选择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项目”指的是由学生(5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的金融风险理论和工具的知识,选择一个小组想研究的金融风险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确定金融风险研究项目。“反思”是指个体积极监控、评价、修正自身思维的过程。金融风险研究项目一般从项目的确定到完成历时比较长,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是CDIO理论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体现。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金融风险,提出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能力。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强调“项目-反思”,是因为学生将来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是项目管理,因此,在课程中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风险管理项目,学生会考虑金融风险的确定是否正确、判断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是否合适、评价风险管理组合策略是否合理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项目进行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1.计划。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金融工具。研究问题的确定主要是对具体的金融风险的确定。例如,研究金融风险中的国际投资组合风险。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投资组合理论、外汇风险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具体的金融工具有金融衍生品、对冲基金等。2.探究。根据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查找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反复思考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3.表达。通过让学生制作PPT,把金融风险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展示处理,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同时形成了对项目管理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一环节对学生将来写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在“项目-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是起引导和管理作用。环节一:项目进行前的介入。研究题目太广学生难于把握重点,研究题目过于窄不利于学生发掘研究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选题之前需要给出一组(例如20个)明确的金融风险管理项目的题目以及选题标准。例如,如何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对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方案,从而对正在发生或者正要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起到防范作用。例如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包括信息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因此,如何分析评估互联网金融风险并如何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也是体现时代性的一个项目。环节二:项目进行后的介入。教师与学生探讨项目的可行性,金融风险的界定是否正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宏观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风险地类型,然后探讨金融管理工具的可行性。环节三:项目完成后的介入。每个同学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另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汇报交流、评价。通过相互学习,了解其他小组的研究项目,对自己的研究也是一种促进。
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摘要: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在当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教学效果离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这需要通过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实现。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金融学的地位作用
金融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有关金融范畴的基本概念,即对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汇率等知识点的介绍;二是金融的微观分析,即介绍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涉及金融机构的职能及其经营管理、金融市场的职能及分类、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类型、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及主要方式等等;三是对金融的宏观分析,即从宏观角度对一些与实际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规律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诸如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职能及主要业务、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等等。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该课程涉及了大量的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了解金融运作的内在原理和基本规律,了解金融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今后经济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该课程与金融经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来认识经济金融现象,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金融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金融学的教学中,PPT、微课、慕课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融入进来,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的信息量加大、课堂形式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板书外,有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金融学相比于其他实务课而言,涉及的理论较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几乎会占据整堂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一方面,由于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对整堂课的所有信息进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教师的整堂讲授占据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实践教学不足。虽然金融学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性质。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教学。例如在金融学的总课时中,几乎全部为课堂学时,而实践教学的比重非常小。在期末考核中,学生的成绩自然也就只反映理论学习状况,而不能实践学习情况。(三)教学和科研的脱节。金融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有责任感、创新型人才。但是在本科金融学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讲解不够深入、教学资料更新速度较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使得理论的学习浮于表面,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
大数据下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证券投资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既优化了投资决策渠道,也极大地拓展了投资者的视野。研究对大数据背景下投资学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如大数据思维模式的冲击、资产选择和配置方式、数据类型和综合决策等方面的挑战进行系统分析,继而以“有效市场理论”展开了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探讨,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三个角度探究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为培养创新性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改革;投资学
一、引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之间的价值关联逐步凸显;从各种类型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大数据量(Volume)、多类型(Variety)、快速(Velocity)、价值(Val⁃ue)和真实(Veracity)等特点使得传统数据分析和决策方式变得更为困难。如何进一步确保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的特点,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大数据思维引领下进行[1]。面对复杂、海量的数据,投资者如何制定投资决策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需具备大数据分析和综合决策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经济、金融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上,对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挖掘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特点,深化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教书育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投资学课程教学出发,研究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的改革特点和推进途径,为深化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投资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概念已植根于金融类专业教学中,这不仅推动了金融实务的持续创新,更催生了金融模式的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培养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离不开大数据,这不仅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大数据思维对金融问题分析提出新要求。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金融研究与传统计量研究方法相比出现很多新的特征,比如数据的采集、清洗、分析、使用等均有别于传统的方法,这也意味着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不能墨守成规。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监管等方面,并逐步走向成熟。大数据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明显区别,如传统方法是理论假说检验驱动,而如今是大数据驱动的归纳推理;大数据是自下而上的推理归纳方法,而传统逻辑则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推理方法[2]。(二)优化资产选择和资源配置决策方式。作为投资学核心内容的资产选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需要优化。对投资者而言,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数据采集变得容易,这拓展了资产选择渠道和优化配置的视角。然而,数据量庞大、低价值密度的特点使得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决策更为困难;如何有效利用海量数据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并构建个性化的投资方案日益重要。海量数据加简单逻辑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件极富挑战的工作[3]。(三)数据类型多样化对分析提出新的考验。大数据时代不仅需要对海量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对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传统的金融理论,比如组合投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大都是基于结构化的数据展开分析的,教学和实证过程中也大多依赖于结构化数据。然而,仅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可能有所偏倚。实践证明,对于文本、网页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也同样重要。半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同样隶属于整体样本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数据都夹杂着有价值的数据和无价值的数据。这方面,从金融文献研究、投资者情绪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同时,大数据可扩充的性质要求对各种数据能有效及时地甄别,区分数据的价值。这就要求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上,而是要拓展到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对结构化数据的重视远超过非结构化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恰恰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和分析的基础[4]。从具有价值的数据整体挖掘出其内在反映的真实信息并找到简单逻辑变得极为关键,这将关系到下一步的投资决策。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其内在信息时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四)综合决策的挑战。权衡投资风险及收益并做出符合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是投资的核心工作,这需要建立在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上。分析问题的途径多了,就会对投资者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不仅要考虑到投资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求对多渠道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更为显著的是,传统的抽样实证方式难以实现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样本总体实证更为重要。传统实证研究和教学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先确定研究目标、现象总体和个体,再确定所需变量或指标,最后向全部个体或部分个体获取数据。显然,是先有总体再有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难以识别数据的基本特征,很多情况下无法事先掌握所关注问题的完整数据;这种情况下,只有找出这些数据背后的承担者才能构筑总体,所以是先有数据后有总体。目前,受大数据分析技术局限性和经济学专业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影响,投资学课程的大数据教学方式改革进展缓慢。大数据分析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是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也是经济、金融等专业适应新形势教学改革的必要探索。培养金融类专业人才需要对投资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5-6]。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经济不但掌握着金融理论上的知识,又对国际金融实务有所掌控,能够适应社会现展的金融人才非常稀缺,因为金融人才不仅要适应时代的体制,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的教育课程被拉上序幕,培养更多的高能力综合型金融人才,做好金融教育的改革工作,已经当前当务之急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途径
一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提高国际金融知识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就业似乎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造成就业困难这个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要求较高,人才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这个问题,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基于这个目标,力图把学生都培养成符合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优秀人才,不仅是掌握好书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还要求学生了解实务操作的过程,了解和金融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水平整体上升,帮助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二)有利于国际金融相关企业行情的发展。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就说明它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尤其是世界经济在这些年不断的出现大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更加的稀缺,既要求能够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又要求能够帮助到企业面临来自世界经济的危机,同时还要考虑国内的一些经济挑战。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拔尖的金融业人才,其能够给国家金融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后盾保障,可以不断的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对国际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更多的价值[1]。(三)有利于满足国际金融不断发展的需求国际金融的不断变换,风起云涌,一些新发展,新观点,新问题,源源不断的被挖掘提出,以本国际金融教材已经包揽不了全部的知识点,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及全面的融合理论,一些实际案例的运用,也显示了国际金融领域源源不尽的新观点,因此教学改革是针对瞬息万变的金融经济形势的最正确选择。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国际金融教学思想虽然一直在实行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的高校国际金融教学的思想意识还是停靠在传统理论知识的层次上较多一些,主要方式仍旧以分析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依旧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较老师多少有些被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笔者调查,现在全球化进程加剧运行的状态下,学生已经对金融知识提高了不少兴趣,但是教学模式上的单一,始终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这也是影响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因素[2]。(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国际金融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国际金融教学理论的任何一套的诞生,都是需要有案例基础的,通常都是由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案例所决定,但是经济形势的另外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发展变化快,瞬息万变也不足为怪,因此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更新是一大问题,如果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呆板教条,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积累的,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其金融水平。(三)缺少优秀教师团队。学生主要就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来了解国际金融课程,所以学生能不能很好的利于好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较好的与现实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有效运用,就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高低的时候了,虽然我国的优秀金融教师不占少数,但他们大多数都集中在国家的重点高校,一般的学校虽然有这类课程,但并没有符合配套的教师资源[3]。在我国,优质的教师资源得不到大家的共享,已经是常态之事,什么样的教师学生们都可以接受,任其发展,因此,在优秀师源上我国并没有发挥好其作用,教师资源也严重的被浪费掉了,这对国家金融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构建研究
继2002年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课程被评定为省级优质课程之后,2005年《货币金融学》课程再次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作用下,其他课程教学也得到很大改进,整体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一、金融学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分层次建设精品课程
根据现有的课程情况,学院对现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分别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对于基础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课程,分别确定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上述课程将在国家和湖北省进行精品课程评选时予以推荐;其他课程根据重要性程度及教研人员队伍实力,分别确定为校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从而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院4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系。
2.整合课程教研力量,建立课程组制度,实行课程教改攻关
确定了精品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集中教研力量搞好课程建设,学院整合了学院师资,为每一门课程建立课程组。课程组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加,课程组组长一般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的任务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进行课程考核的集体命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行课程组之后,一方面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结合起来,通常,课程组组长就是该课程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而课程组的成员,都以成为该课程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各课程组成员的教改研究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研究中来。在本项目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专任教师已完成校级、院级教改课题研究26项,其中8项获得湖北省教改项目立项,98%的教师都参与了教改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