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7:55: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经济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经济专业

“一带一路”金融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2013年起我国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专业培养模式面临实践人才的需求和挑战。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探索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以温州商学院为例,从专业课程和国家政策或议题结合的视角,探析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对学术能力导向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计量经济学

1引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阐述“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中国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走出去”,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际金融机构的组建,我国金融专业培养模式面临互联网加金融、国际金融市场跨界行走、科学定位理论实践应用等人才需求和挑战。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探索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差距。其中,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着实践教学不足,忽略了微观实践技能训练等短板。如何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应用专业学科理论进行实践应用为当前迫切的问题。如何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形塑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专业学科理论实践、应用的角度去分析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或为当前我国教育层面关注问题之一。本文以温州商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从基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探析教学课程和国家政策或议题结合;借由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金融、经济、产业、贸易产生的效益,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国家重大战略结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分析以及实践技能。使金融学专业人才在金融、经济、产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学术能力基础,做到理论延展至实践、实践应用自理论相结合。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陈红、杨鑫瑶(2011)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已经从高等教育阶段转变到了大众教育,和现今金融体系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两大背景下,目前实行的单一学术型、研究型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严佳佳、苏毅鸿(2017)提出“十三五”建设进程的开展以来,我国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金融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和当前建设结合是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2.2专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王美今、林建浩(2012)基于国际计量经济学界对可信性问题,厘清了计量经济学探索客观经济世界过程的本质特征。提出针对应用研究中存在的滥用和错用现象,从计量经济模型的随机性设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识别以及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靠性来源。毛薇(2017)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武以敏、高凤伟(2017)提出我国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增强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

查看全文

金融学人才培育创新方向研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资本对利益的要求和扩张,已从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国际化、全球化,走向金融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成为时代的浪潮,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日益得到体现。在国内,为了应对这种新变化,金融体制进行全盘改革,金融教育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革新不断,特别是自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经济学学科中的金融学合并了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投资经济等专业以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开始从各方面、不同层次进行着深度改革。这是由于传统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学高等教育本身的要求所导致的。同样,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拟通过分析金融业和金融理论的新近发展,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客观实际,试图对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进行定位。

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各国金融管制的放开,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对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的渗透突出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业的这种新变化对金融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随着金融业界的这种新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理论已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1],这种市场化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金融学逐渐转向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其理论核心部分都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越来越朝这种技术化、实证化和微观化方向发展。

(一)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特点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经济的扩张远远超过物质经济的发展,这种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增长,使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众所周知,现代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渗透下,变成了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和全球化发展。于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这一发展特点的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银行概念和货币形态转变的要求。银行由实体银行向虚拟化银行发展,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发展。二是银行服务方式转变的要求。银行的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的面对面的服务正在被ATM、POS系统、无人银行、多媒体自助设备等所代替。第三是资金流动方式改变的要求。传统的资金流动方式是依靠纸质支付凭证进行流动的,由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金融交易管理技术的提升,使实时汇兑、证券外汇等资金市场的电子交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出现了许多资金流动的新规律。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适应这些新发展的要求。

查看全文

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摘要: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应用相关计量软件来实现金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文从了解当前金融数学专业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方面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问题入手,结合具体的金融相关案例来探讨如何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当前部分金融数学专业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未能实现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大部分学者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需要引导学生们应用相关计量软件来讨论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中需要教学生们正确使用计量软件来验证金融理论的相关内容。

1、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且其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教学时,很多老师只是将其数字关系和逻辑理论教给学生们,未能结合一定的金融学投资案例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无法实现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许多老师会节省时间去讲解计量经济学的抽象数字关系,往往忽视了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问题的紧密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认知困扰,很难将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相关模型应用到金融问题的解决中,这也就意味着无法起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的作用。例如金融数学专业首先需要掌握的消费-收入案例,这一案例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来学习和验证。部分计量经济学老师在讲解相关模型后,会通过引入市场实例来具体分析这些经济模型,但是他们所讲解的市场案例多为课本中列明验证数字结果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使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和模型来开展自主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老师多归属于经济学教学组,因此他们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往往只涉及经济类相关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和模型产生狭隘的认知,他们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只能研究经济类数据,无法延伸到金融相关领域。计量经济学老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是通常选择经济学的相关案例,例如消费收入等,通过分析整合相关消费数据资料来形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时,计量经济学老师常将消费习惯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结合上一年的消费情况来分析消费-收入的计量经济模型。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与经济学专业学生在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所关心的案例内容不同,如果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时,只引入经济学方面案例和市场情况,则很容易导致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在金融方面并无较大作用,进而会导致他们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总的来说,这些案例都表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常引入经济案例作为重要分析对象,忽视了金融方面的市场案例。大部分老师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时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整合,通常引入一些消费收入等经济数据,未能延伸到股票投资等金融方面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在开展相关课程学习时产生认知误区,无法真正起到对相关金融市场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部分计量经济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关注课本中列明的数据资料和验证结果,未能引导学生们在开展具体的实践基础上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模型。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上,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模型充分展现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金融模型中,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模型来讲解相关金融知识,以此来满足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对结合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需要。

2、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查看全文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思路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查看全文

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重新确定培养目标的必要性;应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以“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的,没有真正完全与国际接轨、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金融学本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金融领域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领域、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通识性的基础知识、一定的金融实务工作能力、较强的开放、创新与竞争意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众所周知金融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金融活了,则经济的一盘棋都活了”。随着中国加入WTO,在金融领域我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毫无疑问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必须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与教育环境的分析,提出了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素质教育,并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分析。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

1重新确定培养目标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以“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思路为指导,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其中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与金融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无关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必须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的确定,犹如厂家对自身产品规格、型号、功能、质量、包装等各方面的控制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产品能否实现“惊险的一跃”——转变为货币,同样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服务于社会,为市场所欢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类学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管是哪一个层次一般都定位于为政府、国有企业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的,没有真正完全与国际接轨。其次,高等教育尚属精英教育阶段,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再次,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的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那时高等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政府主导性、专门性与计划性。

查看全文

金融载体式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此后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思想引领和工作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扶贫工作实践成效的反思和突破。金融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通过扶贫资金投放、信贷资金运作和风险防控等,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使贫困地区早日脱贫的一种手段。作为东部欠发的地区省份,吉林省在扶贫攻坚中任务还很艰巨,全省有八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规模较大。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吉林省八面村和鸡冠村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例,探究“载体式”扶贫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载体;可持续发展;小额货款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金融对于扶贫支持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扶贫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弱、贫困地区金融系统不完善以及贫困人口金融意识和参与度不高。(一)传统金融扶贫理论的缺陷。1.金融扶贫局限于扶贫贷款。传统金融扶贫理论中,金融对于扶贫的支持体现在借贷上,导致金融扶贫被理解为扶贫贷款或资金补贴,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的主动性,不能给贫困地区经济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金融不应仅作为融资手段,还应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我经营、自我恢复提供服务。2.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未纳入金融扶贫主体。传统金融扶贫认为扶贫主体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国家监管部门以及保险机构在金融扶贫中起到整体引导与降低风险的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逐利倾向,把资金配置在能够获得高利润的城市,会导致扶贫资金使用范围误置,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1.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障碍。我国制度采取扶贫项目审批权和项目资金使用权两权分离。由于项目进行审批是涉及的单位众多,经常造成资金延误到账,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另外,由于农业项目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银行审批程序复杂,拖延了政府部门审批进程。2.扶贫资金去向缺乏有效监管。扶贫资金的发放采取由市到乡或县再到村的纵向机制,资金划拨没有做到有效的管控,资金划拨的实际去向存疑,扶贫标准实施效果不强,实施扶贫后对被帮扶对象的跟踪考察不能如实落实。一些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贪图政策福利不愿脱贫,而真正的贫困县不能彻底脱贫经常返贫。3.贫困地区金融体系建立不完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系统主要是以邮储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为主的国有银行,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扶贫资金下放到县域范围内的数量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每个贫困户获得的补助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商业银行中的扶贫项目所占比重少,经营重心偏向大城市,涉农贷款为违约率高,银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金融系统的整体建设。4.贫困户金融意识不强。由于贫困户的金融知识有限,误把扶贫贷款当成补助资金,认为补贴贷款不需要偿还。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政府拨付补贴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资金若直接拨付到个人手中,难以可持续扶贫。补助资金若用于教育、住房建设、医疗等方面,补助资金无法产生利润,无法实现贫困人口自力更生。5.小额贷款为主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精准贫困要求不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扶贫模式以扶贫小额贷款为主,但这一模式已不适应目前中国贫困地区发展要求和精准扶贫要求。在中国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小额贷款扶贫模式虽然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富裕农户的消费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了6.1%~9.2%,而贫困农户的收入几乎没有变化。

二、吉林省金融精准扶贫载体发展状况、作用及存在问题

2017年4月以来,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小组多次深入吉林省东部和西部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系列调研活动,了解了当前吉林省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发现了精准扶贫中的亮点,“载体式”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吉林省打造金融精准扶贫载体取得初步成效。1.扶贫攻坚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龄化严重,同时大部分是因病贫困。以吉林省汪清县鸡冠乡和通榆县八面乡为例,贫困人口中六十岁以上人口占到总贫困人口的75%左右甚至更多,这些贫困人口中,七十岁以上人口占70%。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已超过银行授信年龄,再加上抵押担保物严重不足。所以这部分人无法获得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支持。另外,这部分贫困户由于身体原因,劳动能力差,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扶贫项目也难以与其对接。2.通过扶贫载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吉林省扶贫办部门、金融机构、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想尽办法绕过征信的制约障碍通过有效的扶贫载体,解决贫困户与扶贫信贷和各项财政资金项目的对接问题。例如,汪清县鸡冠乡以精准扶贫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在吉林省老干部局帮扶下,在鸡冠乡大北村建立了生产黑木耳的菌包厂项目,并以此成立大北村黑木耳专业合作社。该项目日生产木耳菌包3万袋,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还将财政支持贫困户的资金、项目纳入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以从中获得分红。此外,合作社将木耳菌包免费送给贫困户,通过木耳种植也可以使贫困户增加部分收入。又如,白城地区通榆县八面乡,在吉林财经大学帮扶下,筹资30万元建起了规模化养羊项目,并且以此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项目每年出栏商品羊2000只,产值100余万元,正在带动贫困户脱贫。(二)载体式扶贫做法及作用。进行载体式扶贫必须将贫困区域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以此建立项目,并将项目纳入合适的载体中具体实施。例如,白城地区通榆县八面乡由吉林财经大学帮扶的养羊项目,同样是结合当地的草场资源优势,发展养羊,带动贫困户脱贫。作为项目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纳入其中,既可以解决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无法落地的问题,又能使贫困户通过专业合作社途径实现脱贫。贫困户纳入如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体中,可以帮助其解决缺乏生产资料、生产条件等问题。另外,建立在具体承载体上,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扶时代金融TimesFinanceTimesNO.08,2018(CumulativetyNO.705)2018年第08期中旬刊(总第705期)贫资金能发挥出造血功能,以此实现贫困户收入的可持续且增长。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从合作社的收益中不断取得分红收入。(三)载体式扶贫存在的问题。1.有效精准扶贫载体缺乏。有效精准扶贫载体指的是发展规模比较大,运行规范,管理良好,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体。通过调研发现,吉林省贫困地区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状况良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较少。吉林省东、西部贫困地区的及新兴农村经济体发展相比于吉林中部地区滞后。比如,汪清县鸡冠乡和通榆县八面乡的两个扶贫载体,都是先有扶贫项目,为承接项目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金融精准扶贫抵押担保平台及制度建设滞后。由于农村地区抵押担保平台和相应的制度建设落后,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体获得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作为新型农村经济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融资的主要困境在于抵押担保难和抵押不足。例如,通榆县八面乡养羊专业合作社要扩大融资规模,需要2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上育肥羊项目,由于其抵押担保物不足,以及抵押担保制度上障碍,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制约了其带动贫困户脱贫功能。3.精准扶贫载体培育时间紧迫。扶贫项目和自己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效率。从项目审批到落地,再到投入运营发挥效力,周期相对较短,而扶贫项目和资金的落实需要3年左右时间才能发挥效益。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审批时间滞后,导致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延后。又由于季节性影响,项目无法按期运行发挥效力。同时,资金的使用周期较短,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项目检查力度大,很容易造成仓促上项目,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查看全文

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近年来,顺应金融类学科发展趋势,各高校金融类专业纷纷设立金融计量学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也面对一些困难挑战。鉴于此,在分析了国内金融类专业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今后改进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金融类专业;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

1金融计量学课程简介

金融计量学从计量经济学发展而来,将计量技术和模型运用于处理金融问题中,是一门建立在金融学、投资学、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框架上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金融研究及应用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下金融资产极大丰富,金融投资活动日益活跃,金融风险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金融计量学日益成为金融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金融类专业也逐渐意识到金融计量学的重要性,纷纷开设金融计量学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综合性强,难度较高,在各高校金融类专业中开设时间也不长,可供汲取的经验有限,因此存在学生基础薄弱、课程定位模糊、实验教学水平不高、教材质量良莠不齐诸多问题。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深刻影响了金融计量学的发展,极大改变了这一领域的传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给金融计量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金融计量学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2.1学生数理统计和编程基础薄弱。金融计量学的知识框架和应用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和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尽管金融类本科专业都会设置概率论、数理统计基础课程,但是学生往往对知识点掌握不太牢固,对于数学公式存在畏惧心理。这使得金融计量学教学过程中需不断穿插复习数理统计相关理论,导致金融计量学重点知识的教学学时不够用,也导致很多重要的理论推导无法进行。此外,金融计量学的应用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个计量软件。Eviews软件操作简单,界面互动性强,是金融类专业学生常用的计量分析工具。然而该软件在模型设置和参数分析上有诸多限制,难以解决很多略微复杂的问题,也难以转化为程序化语言,对于金融类学生求职就业帮助不大,尤其是很多金融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投资类岗位,对于Eviews软件的认可度很低。2.2课程定位模糊,金融理论不够突出。严格来说,金融计量学与宏观计量经济学及微观计量经济学并列为计量经济学的三个分支。三者区别在于金融计量学重点探讨市场有效性、资产定价、资产波动率等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与金融学科联系更加紧密;而后两者以宏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更加关注经济问题。虽然很多学校金融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包含了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两门课程,尝试将宏微观计量经济学与金融计量学区分开来,但是对金融计量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与已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重叠较多,因此课程学时设置较计量经济学课程有所减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和案例仍沿用计量经济学的内容,缺乏针对金融问题的深入探讨。2.3实验教学缺乏启发性和探索性。金融计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工作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涉及,尤其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很多学校的金融计量学课程虽然设置了一定的实验教学学时,但实验内容多为书本上或理论课堂上的实例演示的呆板重复,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点击几个按钮,而没有掌握系统性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缺乏对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多角度探索,导致在真正将金融计量工具应用于实际时感觉无从下手,只会“纸上谈兵”。2.4相关教材良莠不齐。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市面上现有的金融计量学的教材有很多。一般来说,面向研究生或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的教材在理论推导方面会更深入,而面向本科生或金融类专业的学生的教材更偏向于应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多选用后一类教材,以避开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推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这类教材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大多较为零散简单,一些概念和原理的来龙去脉难以讲清楚,导致学生在一些理论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和偏差,影响实践应用。此外,这类教材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有一些教材为了突出实用性而过度删减理论基础部分,导致整本教材成为一本软件使用指南,不适合该课程的本科教学,另外一部分教材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讲解,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摘要: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输送基地,而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载体,该模式的合理运用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稳定地方经济发展三赢局面的实现。文章从地方高校、学生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启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就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与机制、学校课程设置、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战略,就如何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文素养;机制建设

一、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其对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日益成为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其运用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产品。学生作为该模式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受益者,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可促进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及金融人才供求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均衡。

(二)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查看全文

新疆金融学课程差异分析

一、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查看全文

金融工程发展现状透析

摘要:金融工程是一门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开发设计与实施新型金融产品服务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文章分析了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论述了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金融工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