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9:1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监管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监管技术

VPN技术在现代金融监管系统中应用论文

摘要:在现代金融行业里,计算机网络有着广泛全面的应用,现代金融管理正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安全化的方向在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化发展的VPN技术在现代金融行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金融网络系统典型架构及其安全现状

就金融业目前的大部分网络应用而言,典型的省内网络结构一般是由一个总部(省级网络中心)和若干个地市分支机构、以及数量不等的合作伙伴和移动远程(拨号)用户所组成。除远程用户外,其余各地市分支机构均为规模不等的局域网络系统。其中省级局域网络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为金融机构中心服务所在地,同时也是该金融企业的省级网络管理中心。而各地市及合作伙伴之间的联接方式则多种多样,包括远程拨号、专线、Internet等。

从省级和地市金融机构的互联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移动用户和远程机构用户通过拨号访问网络,拨号访问本身又可分为通过电话网络拨入管理中心访问服务器和拨入网络服务提供商两种方式;(2)各地市远程金融分支机构局域网通过专线或公共网络与总部局域网络连接;(3)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局域网通过专线或公共网络与总部局域网连接。

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网络系统均有其特定的发展历史,其网络技术的运用也是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兼收并蓄。通常在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并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生产营运。

就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而言,目前金融机构的安全防范机制仍然是脆弱的,一般金融机构仅利用了一些常规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利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自身的安全设施;购买并部署商用的防火墙和防病毒产品等。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中,也仅考虑到了部分信息安全问题。应该说这在金融业务网络建设初期的客观环境下是可行的,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必然。由于业务网络系统中大量采用不是专为安全系统设计的各种版本的商用基础软件,这些软件通常仅具备一些基本的安全功能,而且在安装时的缺省配置往往更多地照顾了使用的方便性而忽略了系统的安全性,如考虑不周很容易留下安全漏洞。此外,金融机构在获得公共Internet信息服务的同时并不能可靠地获得安全保障,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采取的安全手段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自身和他们核心服务的可靠性,而不是保护他们的客户不被攻击,他们对于你的安全问题的反应可能是提供建议,也可能是尽力帮助,或者只是关闭你的连接直到你恢复正常。因此,总的来说金融系统中的大部分网络系统远没有达到与金融系统信息的重要性相称的安全级别,有的甚至对于一些常规的攻击手段也无法抵御,这些都是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查看全文

金融科技助推金融监管模式探讨

摘要:金融科技以技术驱动创新的方式给我国金融格局和金融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转变,科技与金融的深度交织同时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内容,给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金融科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转变为切入点,对基于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工作面临的全新风险挑战进行系统分析,结合金融监管进行转型升级的现实目标,深入探索金融科技助推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完善金融科技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科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突破创新

1.1金融科技的本质

金融科技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带动金融体系创新升级。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产业的应用不断加深,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向着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有效的将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当中就成为金融科技的本质所在,金融科技的诞生与发展金融市场模式的重构与创新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金融体系的创新优化和金融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金融商业发展模式也随即产生变化。数字技术在短期内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产生了极强的单点突破效应,给金融体系带来转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金融风险类型,为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2金融科技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转变

查看全文

试议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1.相互的依存性。会计准则对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监管对于应对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1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产生影响。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披露有很大的依赖性。尤其对于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证券监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使投资者获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正确判断。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必须凭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审计标准,对信息加以提供、审计和披露。推动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进程,需要建立高质量、国际化的会计准则。

1.2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标准,金融监管离不开会计准则。证券机构国际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2000年证券监管机构积极动员成员国和跨国公司采用评估的国际会计准则。中国的证监会也将会计准则作为重要的监管标准,并希望运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1.3金融监管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在金融经济发展繁荣期,各国金融监管者通过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国际化进程,来推动本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例如国际财务报表准则在全球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资本在全球的配置效率。

1.4金融监管可减少会计准则实施产生的负面影响。金融监管者除了积极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2004年欧盟在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新闻公报,以调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银行监管资本的影响,随后欧盟银行监管者委员会、英国金融服务局、香港金管局、中国银监会等世界主要银行监管者纷纷采取类似的监管措施。

查看全文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概述

1、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义

金融监管模式,即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或金融监管制度结构。金融监管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一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主体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主体的行为方式等。狭义的金融监管模式指金融监管主体的组织结构。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金融监管模式。

2、金融监管模式的分类

任何一种金融监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受该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国金融监管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1)按金融监管对象划分

查看全文

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的运用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我国科技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改革与创新,融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其中,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金融危机、加强对金融的管理作用和监测作用。就目前现状来看,国内外许多金融金钩都已经融入计算机技术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计算机在金融监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加强计算机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现阶段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金融管理易出现安全隐患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首先,在金融行业中,它存在着的潜在风险主要有资金的运转风险、理财风险、监督管理风险等,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经营管理方式,只要它与外界企业有着联系,也并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行业风险意识薄弱,尤其是金融行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风险状况。这是因为在金融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一般是非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的,而非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知识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计算机运行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1.2、金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提高

就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来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计算机对于加强金融监管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并没有得以完善,由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监管部门的金融市场运营缺乏必要的制度束缚,即使在自由发展的情境下,也最终使得金融行业发展走向极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并且加上管理机构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一能多职情况的存在,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因此这也就需要联合其他部门对金融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在这种监管体制下,监管体系中内设机构较多,权利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监管机构权利的正常使用,最终导致监管不到位,金融行业出现大量风险。除此之外,我国金融部门在运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计算机使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金融管理机制反应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如何加强并发挥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查看全文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复杂化,金融监管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都相继进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使国家的金融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

(一)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宏观趋势。1、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不断加强西方金融监管实践证明,不管外部监管力量怎样强大,监管如何谨慎,没有内部控制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这些都不一定有效。事实上,从巴林银行的破产就可以看出,若是银行制订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且严格实施,纵然是有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动荡,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的金融机构行业自律机制,也一直受到西方各国的关注。如美国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2、金融监管的市场导向和信息披露不断加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微观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主要是市场替代性规制。这为金融业的市场机制高效运行提供保障。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的基础,市场参与者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掌握关于金融机构准确、及时、有内涵的信息,而它们的决策本身又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构成市场约束。因此,信息披露、透明度是西方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的。如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制定对所有金融机构采取同样的会计和披露标准,以加强对金融机构市场的约束作用。3、金融监管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随着各国之间的金融风险转移和扩散的趋势日益增多,金融监管全球化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近年来,环球范围、地区范围以及双边范围内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管合作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东亚金融危机后,西方各国成立了“金融稳定论坛”在东亚,中、日、韩与东盟每年也开始召开央行行长、财长会议以讨论地区金融问题。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加强了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的表现。(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微观趋势。1、金融监管方式的新变化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方式从原来的只重视的外部监管转为内外部监管相结合,尤其重视调整和运用金融机构本身的正面作用。从传统监管者的角度看,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确保参与者遵守执行,就可以实现监管目标。可是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和变革,其缺点也不断暴露,因此,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自控机制,二是要求对信用风险,甚至是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监管。2、金融监管手段及内容的新变化在监管手段上,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普及,利用计算机和计量模型对监控系统进行收集、处理、评价和预测,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采用的方法,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应变能力,也使监管手段更加现代化。在扩大了监管的范围的同时又提高了监管效率。在金融监管内容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内容也呈现出标准化、统一化的特征,如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己经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和建议要求,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的监管标准和指导原则。3、金融监管范围及监管体制的新变化在监管规模上,各国监管当局都更加看重监管的全方位和多角度,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经营领域。而在国际范围内,则对跨国金融机构实施并表监管。另外,由于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实行分业监管的国家正在逐步缩小,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向一部分是混合监管,甚至完全分业监管模式转型。例如,银行从传统的贷款业务到证券投资,证券、保险等金融公司也开始向特定客户提供贷款。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全面审慎的金融体制。建立和深化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监管改革的共识,这在美国和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已建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并积极进行金融监管的协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顺应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适应我国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识别、应对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更多对宏观层面的金融机构监管进行规制,但并没有成立专门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务的机构,也缺乏处理消费者投诉和解决纠纷的机制。因此,我国有必要将金融消费者保护列入监管目标,建议在由金融监管部门联合消费者保护协会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赋予其监管金融机构行为、调查、处罚违规的权力,并执行与消费者保护相关的监管规则;同时,要建议专门接受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投诉建议的机制,逐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三)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控制。现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使得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更加突出和敏感,任何金融领域的风险都有可能蔓延和扩散到整个金融行业,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因此中国应当更加明确且具体的规定央行的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力。其次应当立法赋予央行更多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金融领域与金融稳定有关的事务。再次对于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应当得到加强。(四)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中国的监管框架和市场监管之间的不匹配,加大了监管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导致监管范围的重叠和空白。分业监管更注重个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乏对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监管体系,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缺乏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这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框架才能更好地协调各金融部门之间的行动。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查看全文

新形势下国内金融风险研讨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并追求更高的收益,势必积极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为了谋取利润,会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以拓展业务领域。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既符合当今国情要求又适合本国金融业发展的监管模式威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也需作重大的改革,从而推动我国的金融发展。

二、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WTO并没有对金融监管体制作出要求,但WTO在金融服务领域实现的目标之一是金融自由化,并且为金融自由化的有效推动设置了相应的条款和规则。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大加快。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将涌入国内,从事与中资金融机构相同的义务。就目前国际金融的现状和趋势看,国外金融机构大都实行混业经营,进入中国后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发挥混业经营的优势。如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内证券商面对的是综合银行的竞争,国内证券商买卖证券是用自有资金,而外资银行的资金则可以是储蓄资金,因而融资成本较低。又如外资金融机构拥有发达的品种繁多的金融创新工具,从而能较容易地突破分业经营之形式而在实质上从事混业经营。这也会加速中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事实上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已有部分混业经营的性质,如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的债转股业务等。这些都对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挑战。

三、促进金融创新,提高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金融产业组织效率和金融宏观调控监管效率,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和效率,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美国的金融体制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加紧探索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寻求从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的具体方式。二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构建各市场间的互动机制。三是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提高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和国际监管协调能力,完善监管体制,理顺监管关系,顺应国际金融监管发展新趋势,逐步转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统一监管。五是放宽金融市场的对内准人限制,打破国家垄断金融的格局,实现金融结构多元化。六是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结构改革,完善激励制约机制。七是改革信息披露制度,杜绝黑箱操作,强化信用约束,健全行业自律中介组织,提高透明度,规范会计、财务、统计报告制度。八是提高金融的技术水平和电子核心技术国产化水平,维护金融安全,改善经营条件,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查看全文

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金融科技实质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与服务进行再改善与升级的过程,具有金融交易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但由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受到信息数据约束、监管成本较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要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对金融科技监管严重滞后,无法与各种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应用业务和服务进行匹配,致使金融科技风险不断累积和爆发。因此,建设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角度入手,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总结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及监管缺陷;其次,以金融科技监管强国英国为研究目标,重点分析了英国金融科技监管的政策及监管策略手段,并总结了适用于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的经验启示;最后,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上,提出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金融科技;监管科技;英国经验;监管沙盒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金融科技(FinancialTechnology)指利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其实质是利用新的技术对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再创造。相比于传统金融而言,金融科技可以直接对现代金融模式和市场进行颠覆式创新,对提升传统金融运行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及平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冲突等均有重要影响。由于金融科技的众多优势,使其一经提出就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但是对于金融科技的界定,学术界尚没有达成统一共识。金融稳定理事会(FSF)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新技术所带来的技能创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业务产品、服务、流程以及模式。廖岷(2016)从应用角度出发,认为金融科技是将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应用到金融领域的过程。因此,金融科技的本质仍是金融,它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趋势仍然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陆岷峰和汪祖刚(2017)从创新角度出发,认为金融科技是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进行融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原有金融业务、模式及运作流程进行再创新的过程。例如,传统金融业务可以融入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利用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和空间动态存储特征可以在互联网网络中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并根据足够的信息分析客户需求,最终提供给客户专有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学者对金融科技所涵盖的范围及定义存在差异,但是其核心要素都包括:创新、新技术、金融、效率等关键词。因此,金融科技其实就是将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信息化相结合,并通过不同技术融合的网络协议规定实现金融科技的运作。在金融科技的帮助下,金融资源实现了高效配置,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普惠金融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在对传统金融进行再创新并提升金融运作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金融风险,甚至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传递效应的影响下,可以将个体的金融风险转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及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行冲击(周仲飞,李敬伟,2018)。对此,英国政府将金融科技视为“破坏性金融”(DisruptiveFinance),凡是通过金融科技创新传统金融的新业态模式统称为“替代性金融”。因此,处于金融市场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考虑,英国及美国等金融科技强国只允许金融科技应用在传统金融领域的极小部分,而不能进行全面应用,以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科技之所以更加具有风险性,最重要原因在于金融科技存在“泛金融化”特征,即金融科技拓展了传统金融可能边界,使得部分非金融机构及个人可以从事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似的金融业务,降低金融产业准入门槛,并使得金融更加大众化与普遍化。而正是因为这些非传统金融机构主体不断涌入金融市场,才加剧了传统金融风险特征,对金融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冲击。例如,在信用风险方面,非金融机构更加偏好风险,但是缺乏严谨的信贷预测模型和能力;在流动性风险方面,非金融机构缺乏二级市场的支撑,存在流动性不足问题;在风险预防及治理方面,非传统金融机构更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同时,大量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还增添了网络风险,使传统金融不断遭受黑客的网络攻击。此外,互联网信息技术使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金融业务交易频率更高,增加了金融市场波动性。因此,即使金融科技较传统金融而言,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但是仍然不能忽视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急需对其进行监管,即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建立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二、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历程及体系建设

1.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历程。金融科技监管概念与金融科技概念相呼应,它是在金融科技发展并应用之后的产物。有关金融科技监管的内涵,全社会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国外许多机构及学者将金融科技监管视为金融科技的子集,其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监管也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进行监管,因此金融科技监管其实质是将金融科技应用在监管领域,是金融科技应用的一个延伸;而有的机构及学者则不认为金融科技监管是金融科技的子集,其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监管已经不单单只适用于金融领域,它也被广泛应用在环境保护、电子商务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但是,从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实际发展状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发展时间尚短,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仍与世界强国存在差异,并且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主要应用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金融科技监管是狭义的定义,主要指利用金融科技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应用,研究的主体是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目标是实现互联网金融合规发展。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图1),在不同阶段时期金融科技监管的主体、目标及技术手段均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主体逐渐转移,由传统金融机构转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再转向非金融机构。同时,金融科技的监管强度与目标也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例如在发展初期,金融科技监管主要是维护金融信息安全,随后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和投资人保护,直到目前的合规整治。具体而言:第一,金融科技监管发展初期的信息安全监管阶段。该时期的典型监管代表是对商业银行网络支付及信用卡支付的监管,此时金融科技的监管主体为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企业,监管目标为保证金融产业的信息安全;第二,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警示时期。该时期的金融科技监管较为温和,由于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金融市场还未出现大规模的金融风险事件。因此,该阶段的金融科技监管主要针对网络诈骗、非法集资以及违规建立资金池等问题;第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这类非金融机构主体的监管,监管力度也从放松性监管转变为严格的合规整治。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系列监管和指导性政策文件的颁布,我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2.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构成。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仍处于探索期,相关组成及模式仍在不断变化与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的监管原则为开放性监管,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对金融科技进行限制与规范。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与时俱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善自身监管工具,提升金融科技监管能力。因此,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互联网金融产业规范的发展,主要以出台方针政策形式来实现;另一部分则是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对网络安全及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在对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监管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因此,有关互联网金融产业监管政策也是按照不同业态模式进行划分,具体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靠政策规范,尽管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出台了许多合规性监管政策和策略,但是不同业务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第三方支付业态模式下,仍有许多欺诈行为出现,交易安全性有待提升;在区块链数字货币模式下,存在技术自身漏洞问题,因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在互联网保险业态模式下,新的互联网保险场景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场景都是博眼球、博出位,偏离了保险本质;在众筹业态模式下,众筹平台对信息有意隐藏、扭曲甚至操纵,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等。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工具与手段方面也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许多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市场数据搜集、处理及分析,或者对网络安全及市场行为进行监控等。例如:第一,金融市场信息数据方面,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映射方式,帮助金融监管部门从不同渠道搜集数据,协助金融监管部门找出不同借贷平台的共同用户,进而迅速了解金融借贷市场的多头借贷情况及潜在高风险客户;第二,云计算则可以从不同维度、类型及结构入手分析金融数据,进行金融数据标准化处理,实现金融数据信息共享。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而言,云计算的弹性收缩特征可以帮助金融监管部门动态分配IT资源,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合规监管系统承载能力。同时,云计算也可以实现地区政策差异化监管需求,根据不同区域监管特征,通过灵活的资源配置提出解决方案;第三,人工智能则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实施,将图片、语音及视频等非线性数据转变成标准化及结构化数据,使监管结果更清晰的呈现给监管部门,降低了监管难度;第四,区块链技术解决了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求。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及时间特征,可以使金融信息数据永久保存在分布式账本上。同时,区块链点对点的金融数据传输能力,也使监管部门实行金融动态监管成为可能。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肇始于传统金融,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营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从最初的支付向借贷、货币、证券、保险等传统领域渗透,对传统金融产生了重大冲击。2007年,P2P网络借贷引入后在我国飞速发展,成长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一枝独秀;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出现,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奔涌之势,被称为“网络金融元年”;2014年众筹交易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新生事物也被我国官方所重视并予以认可。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一提法还于2015年11月被正式写入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之中。可以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旺盛的民间资金提供了理财途径,满足了多群体、多行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但毋庸讳言,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利用金融创新逃避监管的行为,使得在繁荣的表象下危机重重,风险频发,严重影响了金融稳定。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监管的欠缺,因此本文拟对此展开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说明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要探讨对互联网金融的地方政府监管,应当对何为“互联网金融”有一个基本的界定。然而关于如何界定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就国外而言,其实并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提法,与之相似的概念为“数字金融”(DigtialFinance),包括了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基金等。而国内的研究则相对丰富:谢平和邹传伟(2012)最早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实现资金的融通,既有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交易模式。之后,经济学界还提出了许多的观点,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法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则是由杨东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众筹金融,是依据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支付结算、资金融通、风险防范等金融本质的金融形式。这种观点显然比经济学家界定的范围要窄。目前,官方的定义来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该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的新兴金融模式;2015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兴金融业务。从前述可知,虽然对于互联网金融有不同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它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从事的资金融通业务,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型金融模式,是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作为互联网的精神。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互联网金融是在“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影响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如果以经营模式为标准,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包括网上银行、证券和保险产品的网络销售、网上基金等形态;第二类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金融服务,典型代表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类是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完全不同,其典型代表是P2P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总之,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前述的三种,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只包括后面两种,本文采用狭义说。(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其一,服务对象不同。传统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的企业,贷款的额度比较大,相较之下,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于传统金融业务服务不到或者重视不够的长尾客户,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防控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惠及这些长尾群体。例如,P2P网贷的出现能够在全国范围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跨时空、跨地域的金融服务,满足了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其二,交易方式不同。传统金融注重与客户面对面进行沟通,资金的结算也大多是以线下交易为主,比如银行的存贷款、证券公司中的金融产品买卖等。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交易方式变成双方当事人即时的在线沟通,资金的结算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例如网购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电商经营者付款,甚至有的交易以虚拟货币的方式进行。其三,融资方式不同。传统金融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成本高并且周期长。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金融,在取得融资牌照后,可以直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渠道对资金需求双方进行选择和匹配,融资成本低、周期短,极大提高了资金的融通效率。例如,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制作前就采用股权众筹的方式融资了780万元。其四,金融风险不同。互联网金融除了具有传统金融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存在技术风险、虚拟交易的业务风险、系统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内生于互联网环境,因为“高风险性的金融与涉众性的互联网结合,必然使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具涉众性风险,风险面更广,传染性更强”,而与传统金融相比,最为突出的两个风险则是信息科技风险和“长尾风险”,尤其后者,更是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独特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互联网金融服务人群的金融知识、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相对欠缺,属于金融领域的弱势群体,容易遭受误导、欺诈等不公正待遇;第二,他们的投资额小而分散,作为个体投入精力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成本远高于收益,所以搭便车问题更突出,从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纪律更容易失效;第三,个体非理性和集体非理性更容易出现;第四,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风险,从涉及人数上衡量涉及金额可能不大,但对社会的负外部性更大。(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监管的冲击。首先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对监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既有的监管技术难以跟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产生监管漏洞。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功能被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去,进行数据分析、客户追踪、风险评估等,然而既有监管技术的滞后难以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问题进行动态检测和精确的风险控制,从而使得监管出现漏洞。例如在支付领域,近年来出现了近场支付、声波支付等,但既有的监管难以跟上新型支付技术的步伐。第二,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开放性,其业务也主要是依托互联网进行,有的平台缺乏雄厚的技术支持,信息储存不安全、防火墙技术差,很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的攻击,造成平台信息泄露,技术损失。第三,互联网金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和金融复合型人才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进行维护和监管,而这样的人才相对稀缺。其次是混业经营带来冲击。就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结构来看,遵循的是分业监管的理念,银监会负责对商业银行和信托业务的监管,保监会和证监会分别对口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监管支付体系的运作。虽然本次机构改革中银保监会已合并,部分职能有所调整,但总体而言还是遵循分业监管。从目前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混业经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则表现为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具备创新性、交叉型的金融产品的出现,而对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的监管也成为了难点。我们以“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的监管为例,货币基金的销售和运作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围,而作为技术核心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原则上由人民银行发放牌照进行管理,但若第三方支付机构欲从事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还必须获得证监会的许可,至于作为这类金融交易模式构建者和主导者的互联网企业,则似乎不在任何金融监管部门的范围之内。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混业经营对当下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包括金融监管机构的职权分工与制衡问题、金融监管信息的征集与共享问题、金融监管行动的一致性问题等,甚至还包括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最后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挑战。虽然自英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泰勒在1995年提出的“双峰”理论之后,金融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一问题则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受众面更广,而且消费者多是长尾群体。这些消费者很少接受过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技能的教育,这就导致他们不具有网络理财产品风险识别的能力,其投资行为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因此也埋下了金融风险集聚的隐患。所以,一旦发生风险,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事件。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制度也难以跟上。例如,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非法集资、非法洗钱等突出问题,尚未建立起相应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和预警方案。而且,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环境中,如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找到适当的救济途径。

二、地方政府参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弥补中央垂直监管的不足。我国金融机构复杂而庞大,各地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中央基于信息传递等局限性,难以全面掌握地方的金融发展状况,这就导致中央金融监管容易出现盲区,难免出现监管不到的地方。从实践来看,在既有的垂直监管体系下,中央金融监管力量主要集中于省市两级,县级和县级以下出现监管空白。具体而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县级行政区内设有分支机构,保监会仅仅在苏州、烟台、汕头、温州、唐山五个地级市设立监管分局,除此之外,证监会在地级市以下没有分支机构,在县级无分支机构。中央监管的空白导致其在处理地方金融事务时鞭长莫及,容易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而地方政府能够凭借地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减少监管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覆盖中央垂直监管难以到达的真空地带。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配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时,必须对地方监管主体的配置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特定区域,如P2P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应倾斜性地配备监管资源,配备更为专业化的监管主体,确保中央监管目标的实现。”此外,从实践来看,截至目前,全国有31个省级政府成立了金融办,在24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金融办,金融办的设立标志着地方金融监管力量的增强,也为地方政府行使地方金融管理职能提供了组织保障。而且,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线下风控网点分布在各个地区,最新出台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各项意见和办法,都规定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向地方金融机构报备和信息披露的义务,这说明地方政府已经从客观上弥补了中央监管的不足。(二)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迅猛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金融脱媒,资金的供给双方不通过传统的商业银行而直接进行资金的融通。正如有学者所言,“互联网金融通过金融脱媒,建立了直接面向小微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以直接金融为核心的竞争型金融业态,优化了金融的资金融通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然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主要方法仍然是采用针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严格准入政策,即通过发放金融牌照来管理互联网金融。换言之,任何涉及社会公众资金的金融活动都必须以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或核准为前提要件,这显然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脱媒的创新。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人人皆可参与的金融脱媒”,每个人都可以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信息,或在众筹网站上公开创业项目,吸引社会公众的资金直接配置到自己这一端,而不再依赖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收放的媒介。“金融特许制”让互联网金融活动变得力不从心,从而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活跃性。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更有动力进行金融创新,所以在金融监管方面能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从实践来看,各地在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例如,在江西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一次性获得500万奖励,挂牌新三板也可获得50万奖励;而陕西省则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互联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房租补助、人才引进、专项奖励等。(三)阻止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蔓延。互联网金融的多变性,决定了监管主体对信息的掌握非常重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央的监管多为事后监管,而地方政府基于地缘因素在信息的收集与掌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金融监管中能够进行事前防范,从而“防患于未然”。从金融风险产生的规律看,互联网金融风险一般是先从小范围产生,然后向区域甚至全国蔓延,因此,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尤为关键。所谓“区域金融风险”(RegionalFinancialRisk)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于部分金融机构或某些金融活动而形成的可能引起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其所涉及的范围介于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两者之间。在防范和控制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地方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地方政府熟悉本辖区内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也易于在其权限范围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监管。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综合性的行政机构,能够有效协调并调动当地的公安、司法、财政等部门的资源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尤其是在涉及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合理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金融风险向其他区域流动甚至向全国蔓延。总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接近本地金融市场,掌握着本地民间金融体系的大量资料,有能力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有义务维护地方金融系统安全及稳定。”

三、地方政府参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困境分析

查看全文

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而金融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金融创新已成为金融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但金融业在进行金融创新并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金融风险。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产生原因的同时,对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