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9:02: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风险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演进过程之中。西方主流经济学倾向于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看作一种固定永恒的关系。这是对经济学的庸俗化,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更无法对当前高度发达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系统性的指导意见。科学认识金融风险与宏观金融监管框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寻找理论基础,由此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个基于个人效用和生产力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中,经济体之间实行物物交换,最终实现市场出清。货币和金融因素仅仅作为一些短期扰动的外生变量被加入到理论中,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被完全割裂开,是对经济活动整体图景的片面认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金融经济的核心,将生产活动与货币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认识了经济的核心与金融对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1.从商品循环到货币循环。《资本论》中认为从商品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即为从简单的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过渡可以用公式“W-G-W'”转化为“G-W-G'”来表示,这里W表示商品,G表示货币。在最初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目的是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从而实现社会分工。货币在这里仅仅充当的是交易媒介作用,社会中几乎不存在金融活动,实体经济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而到了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生产过程转化为“G-W-G'”,货币代替商品成为了生产的起点。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了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生产仅仅是价值增值的手段。马克思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认识,为政治经济学开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将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融为一体。在货币循环的经济中,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是融为一体的,其天然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更进一步的说,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起决定性影响,缺少了金融体系,实体经济是无法正常运转的。可惜的是,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充分认识这一经济学的内在本质,至今依然建立在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单纯实体经济分析中,过于忽视金融体系,这实际上依然是马克思所阐述的“W-G-W'”简单商品经济模型。这样的经济理论根本无法全面理解经济本质,也无法有效认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2.从交易媒介到债务契约。在西方经济学模型中,货币的作用主要是商品的交易媒介,其规模波动仅仅是通过价格水平影响到实体经济,作为名义变量与实体经济的实际变量相分离。但马克思强调的是货币作为债务契约进入经济体系后的表现,这已经超越了交易媒介和财富的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又进一步产生了生息资本、虚拟资本及信用等金融体系。这一转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脱离了传统生产模式,价值和财富被虚拟化,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因此,要充分理解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认识到金融活动天然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
二、危机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的
西方宏观经济学强调微观主体的偏好和效用,并以同质的人模型为基础,这从体系上很难得出经济体系具有内生不稳定性的结论。从经验来看,西方经济学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是滞后于危机的。根据IMF的统计,总是在具有较大影响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对危机的研究才开始聚焦。且在大部分理论模型中,危机都是来自于市场主体的贪婪、金融监管不到位、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等外生因素。鲜有对危机本质的系统性反思,因此各国的金融监管也只能以金融危机发生的经验事实来制定监管规则,缺少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危机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总会周而复始的发生。1.传统的危机理论强调外生性因素。在马克思之前,经济学家倾向于将危机归因于各种特殊的外生冲击,以李嘉图的归纳为代表,其将危机归因为例如歉收、战争、政府主导的货币减值等。在传统商品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是统一的,供给直接与需求相对应。在这样的经济中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与危机,即使有危机,也是一些短期的外生因素造成的。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危机具有全面的认识。根据《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在经济理论体系中最先系统性论述危机的是《资本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是沿着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方向展开的。危机的可能性。货币产生并成为社会劳动的代表后,所有交换活动将以货币为媒介,这会带来买和卖的分离、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供给和需求的分离。这种分离的加大,孕育了危机的可能性。“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本身就存在,并且是双重的。如果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买和卖的分离中。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危机的必然性。危机的必然性产生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是价值增值与价值实现矛盾的体现。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增值,总是倾向于扩大生产;而生产出的商品又需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这一“惊险的一跃”,但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需求总是不足的。“由生产工人本身造成的需求,绝不会是一种足够的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不会达到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一样多的程度。如果达到这种程度,那就不会有什么利润,从而也就不会有使用工人的劳动的动机”。由此,危机的发生由可能性成为了必然性。“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从经济危机到金融危机。货币由交易媒介转化为债务契约,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加大了金融风险的积聚,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在生产扩大和生产停滞两方面都起到了加速和强化作用。“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在经济扩张阶段,信用通过集中小额资本扩展了私有经济的界限,实现了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在需求上,信用也缩短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通过虚假的需求促进投机活动,从而促进生产的扩大。但这种扩大的生产最终会受到消费的限制,需求不足在所难免,一部分资本难以完成其最终的一跃,经济将走向收缩。而此时的信用也会同时收缩,从而加剧了经济危机。此时“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货币危机也这个“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受到破坏是发生了。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金融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层应在不同层面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国际金融风险监管探究论文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简要回顾
国际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可被分为三类,即债权工具的创新、股权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在本文中没有将它们详细地区分。
传统的金融工具一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经存在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优先股、商业票据、认股权证、银行存款和承兑,交易所的商品期货、政府部门的长期债券、中期债券和短期债券。以上为在二战以前机构所使用的有代表性的金融工具及其特征,这些金融工具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二战以后,各国经济迅速地复苏并飞速地发展,金融创新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活跃起来。在这一时期,不仅金融创新工具的数量快速地增长,其交易量也迅速上升。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企业的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优先股、零息券、合成证券和毒丸证券;银行的互换(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交易所的金融期货、期权;政府的证券化贷款、指数化证券。
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较,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是转移与分散资产的金融风险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主要包括这样几种创新:1.转移价格风险的创新。随着汇率和利率的波动,资产的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资产的价格变动是资产拥有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大部分金融创新也是针对资产价格的变动而设计的,旨在保证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期权、金融期货、互换等金融创新工具都是属于转移价格风险的创新。2.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转移信用风险的最显著的例子是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是基于不同信用等级的筹款者在固定利率市场上的利差要大于浮动利率市场上的利差这一市场特征而设计,通过信用风险的转移,使互换双方的筹款成本降低。3.增强流动性的创新。资产的流动性是受投资者欢迎的特征之一,因此,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它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利率浮动优先股就是属于流动性增强的创新之一。4.信用提高的创新。当一项创新能使总的信贷需求或某一项信贷需求增长,我们可称之为信用提高。证券化贷款便具有信用提高的特征。证券化货款调动了不活跃的资产来支持新的借款,增加了信用量。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风险分析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监管研究》是由中国银监会创办和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金融监管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成果,旨在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政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
目前,《金融监管研究》发行量约为1.5万本,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中国知网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金融类期刊中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在学术界、政策层和金融业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围绕当前国内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将主要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去杠杆率与金融风险防控3.资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4.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防控5.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市场安全性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提出了必须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等风险规避策略。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金融市场安全性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谈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定
摘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外部冲击下,短期的金融扶持政策终将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而验证效果。本文从金融安全、金融风险入手分析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危机、冲击金融安全的过程;从金融危机的概念梳理入手,进一步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任何一场经济危机的背后,都无法逃离金融的身影,尤其在外部冲击严重的环境下,更是对经济运行的严峻考验。翻开历史的册页,瘟疫横行的治理、军事动荡的抵御,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最终需要由经济体系长期的运行来消化短期的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增长向高质量的转变,金融系统也从去杠杆向稳杠杆发展,探索之路原本困难重重,而去年初疫情的蔓延,更是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如何在外部冲击下保障金融安全更具挑战性。然而,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众多,存在逐步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到金融平稳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试图揭示三者间初步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安全相关概念综述
金融安全的概念一直被探讨,却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将首先剖析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以期为后文阐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做好理论铺垫。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综述
金融风险诱因和防范
早在2012年时,我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便强调,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在日后的经济会议中频繁指出,要控制地方性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高度重视我国金融与债务风险问题。故此,深入研究其发生诱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我国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综述。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词便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其基本特点包括:传播性广与破坏性大。所谓传播性广,即该种风险一旦发生,将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各类机构,甚至波及到与之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第三方经济。而破坏性大,即指该类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一家甚至多加大型机构发生破产,倒闭风险。由于传播范围广,一旦发生将造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除此以外,系统性风险涵盖众多领域,且引发该危机的实体机构可能恰恰就是金融机构本身。由于传播的特殊方式,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受到牵连,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整体环境危机现状。(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金融风险在客观角度而言,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但仍旧需要分析其较为突出的风险点,针对诱因,进而提出综合防范路径。其一,在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现状。我国经济在总体条件来看,仍旧处于转型阶段,且经济调整的阵痛仍旧在持续中。众多改革成本对经济总体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化程度来看,世界主要经济政策外溢现象越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市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1]。其二,由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混业经营矛盾进一步增加。当前,众多金融机构实现了集团经营模式,造成较为复杂的金融体。在微观角度来看,风险传递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若微观风险无法及时处理,将瞬时传导至其他环节,造成联动效应,甚至引发大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其三,股市等风险仍在积累,虽然经过一定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实体经济服务具有较大改善,但众多弊病仍旧无法彻底摆脱,克服。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导致股市风险也呈现上升趋势,在高风险运行的轨道上,资本市场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无法被排除。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路径
(一)以预警系统技术防范金融风险。该技术主要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数据,股票、债券市场数据,以及多市场数据来建立的有关模型。在资产负债表的模型中,利用综合指标法,通过银行研究资产负债表,进而分析风险。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敞口,以及银行网络结构中,可对破产量、预期损失等有关信息进行衡量。而利用股市与债市数据对系统金融风险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多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对传统VaR度量等有关模型的修正,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测量。在多市场数据模型中,常利用函数的灵活性捕捉变量之前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控目的。(二)坚定实现供给侧改革。当前金融结构体系较为复杂,产品体系变幻莫测,交易方式呈现信息化,开放化。因此,必须时刻坚持对金融界的监管,完善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综合体系。改变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强综合性金融监管力度,并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实现金融信息系统全面监管之目的。深化金融体制的变革,强化供给侧金融体制的改革[2]。(三)优化经济渠道。鉴于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现状,应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时刻坚持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实体经济渠道,努力实现资源配置,以资本要素有序流动,强化供给侧改革为基本目标,促使大众共同创新出新的贡献。确保所有金融与证券回归实体经济,并对市场进行监管,严格管制操控股票的行为。积极引导外部资金进入市场,但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资本市场的顺利实施与改革。(四)加强财政的正确引导。主要利用税收与财政投资、补贴、信用等方式对经济发展与运行进行调节。财政的主要目的便是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无法承担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由于金融危机中的最后承担者基本为政府,因此政府应对金融运行状况、经济增长态势时刻观察与监测,并努力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在宏观防范金融危机角度来看,最主要的财政手段主要表现为扩大财政投资,增强投资者信心,并稳定市场。在以往金融危机中,主要的财政手段便是对特性对象给予一定补助,进而促使经济正常运行。以该种方式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调财政支出、补贴的方式对经济、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进行直接调整。财政支出的主要优势表现为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对流动性风险加以防范。且迫于财政主要的目的,即实现经济增长,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正常运行。若处在财政赤字状态下,将导致投资无回本,财政风险金融化现状出现,引发新一轮的财政风险。(五)以金融方式对风险进行防控。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进行控制,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对象,需要以货币政策方式,中介目标等各种方式间接的作用于对象。中央银行需要对金融风险有着宏观的了解与分析,再进行防范与处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更加重要。宏观审慎管理方式被众多国家使用,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即在宏观角度、逆周期角度等方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加以防范,维护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宏观审慎管理手段中,主要表现在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方面。对金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继而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方位防范。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不断出现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避免走老路。对新型产业特别关注,根据地方是情况对经济加以监管。在金融机构中,坚持风险管理与评价标准双向实现,避免出现“坏账”,确保及时防范金融风险。
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金融风险产生根源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几种表现形式,进而从宏微观两个角度提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诠释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融合,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强。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在发展壮大金融产业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关系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首先介绍了金融风险的概念以及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后,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指出防范和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
1.呆坏账水平高。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4.房地产带来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各大银行都在争抢高回报、低风险的客户,而房地产信贷一向被看做优质客户,信贷风险较少,导致银行近年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幅上升[5]。当前比较突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正自有资金往往不足30%,发展商“出地”、银行“出钱”的情况严重;二是一些分阶段连续开发的大型楼盘过度开发形成风险;三是银行对贷款的监控不力,信贷资金被挪用,从而形成风险;四是房贷、车贷等项目贷款条件放松,消费者违约现象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活跃,房产预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收入预期不合理,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聚。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