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道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19:3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道德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看完录象片《金色的启示》,我的心灵受到深刻的震撼,我对秦婕、赵军他们全心全意为储户、为保卫货币舍身跳火车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对信贷干部高俊所进行的一笔笔权钱交易百感到无尽的厌恶。为什么同样的时代、同样在金融战线,有人兢兢业业、一身正气,凭自己高尚是思想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而有人却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滑向犯罪的泥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一个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竭诚服务、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实践。
是啊,人生犹如一个大舞台,面对台下众多的观众,并不是每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让自己跌跟斗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懂得自爱、严于律已和善于审独。
自爱、自律与慎独曾是我国儒家学派传统修身养性之道,今天,同样适用于我们广大金融工作者。
人的一生一举一动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不至于误入迷途;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为自己谱写生命的赞歌,因此说自爱是培养职业道德中重要一环。秦婕面对单调、琐碎的储蓄工作,一心为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那是因为他懂得自爱;赵军虽处平凡岗位,但他为工作而奋不股身,这种敬业精神,同样值得人们学习,那是因为他懂得自爱;而信贷干部高俊,由于不自爱,利用权钱交易,彻底沦丧了职业道德,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受到人们的唾弃。幸福的人生人人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幸的根源在于他们懂得自爱。
写到这儿,我不仅想到东晋时的陶侃,他在洵阳任县吏时,因管理渔政之便,给老母送去一条腌鱼,不料老母将鱼送回,并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也!"陶侃顿时醒悟,从此不负母望,一生清廉,两袖清风。
我国金融危机的道德与文化研究论文
布劳代尔(FernandBraudel)将金融活动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最高形态(具有超越分工的倾向),列宁则将之归结为资本主义最后阶段(金融寡头垄断)的核心部分。在深受马克思制度分析影响的制度经济学家眼里,金融是信用关系从“前资本主义”简单生产扩展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总之,金融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关联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玒的挑战。当人们的物质利益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损害时,人们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发生疑问。不仅如此,人们还进一步对カ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发生疑问。在所有这些疑问之上,人们最终会怀疑∶来自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真的适用於非西方文化传统诸社会的经济?我在这篇短文里提出来讨论的,就是由金融危机所揭示的、在经济活动与道德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非西方社会”(non-westernsocieties)诸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型期”)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问题(关於这些问题的更深入的讨论,参阅文末参考文献)。
金融固然归根结柢是一种信用关系,但是“金融”这种信用关系所要求於一个社会的道德基础的条件却比一般信用关系强得多。托宾(JamesTobi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为《新珀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撰写的“金融”词条里说∶一张借据,仅当它进入流通领域时,即被债权人拿来当做“信用”转让给第三方时,才具有“金融”的意义。在韦伯(MaxWeber)的论述传统中,金融,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股票カ场这样的金融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大众参与”的过程。在这里,我把“大众”定义为超越了“私人联系”所能维系的竤体的规模。与托宾的定义一致,当我们考察一张借据能够成为一项“金融工具”的前提时,马上会注意到金融与“信用一般”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传统社会里相当常见的借据,只要求借贷方对出据方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而且经常仅仅依癠於私人联系(血缘、地缘、业缘);在大众参与的金融过程中,出具这张借据的个人的信誉,对多次转让以后的债权人而言几乎没有甚么意义。没有谁会因为不认识一家企业的老板而拒绝购买普遍被看好的该企业的股票(尽管许多人会因为认识那家企业的老板而购买该企业的股票)。金融过程所依赖的,不再是几乎每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社会的道德传统中都具备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信任关系”(即建立在上述私人联系基础上的信任关系),而是必须依赖於“非个人”(super-individual)的、“超越私人联系”的,被哈耶克(F.A.Hayek)称作“抽象规则”(abstractrules)的那种制度。这种制度在韦伯那里被称作资本主义的“支撑体系”(suppportivesystem),包括独立的审计和会计系统、独立的司法与法庭抗辩系统,以及使“自由契约制度”(freecontracting)
得以有效的其他种种制度。事实上,当我们(跟著韦伯)如此重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计算性”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支撑体系”的超越私人联系的性质,如果不是因为这种“非人性”的制度里的“铁面官僚”的冷淡,无情地排除或极大地减弱了那些时刻包围著我们的、无孔不入的“私人联系”的影响,那么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就难以存在。
让我从股票交易中提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论点。在美国流行的网上股票交易商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所谓“跳一价位”(stickup)制度。就是说,当股票交易的委癠方向方发出交易指令时,如果指令是“卖空”,那么方只能在カ场价格从下降过程中停稳的某个价位再跳上一个价位时执行委癠方的指令。跳一价位的规定是为了防止股票カ场在高度不稳定期间被短期炒家炒到崩盘的地步,因为从理论上说,卖空股票的数量可以无限大地超出股票发行的总量。当股票从一个过高的价位下滑时,往往引发“雪崩效应”,手中执有股票的人会争先恐后卖出股票,而原本没有股票的人,出於投机,会大量卖空股票。跳一价位的规定使得卖空行为相对於原本持有股票而现在卖出股票的行为而言,处於劣势。例如当IBM股价一天之内从105美元下滑到100美元时,如果中间没有停顿,那么在跳一价位规则下,卖空方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损(如果股价跌到100美元以下才停住并且反弹到100美元,那么按照“随行就カ”marketorder指令执行的卖空就会造成亏损)。
跳一价位规则也许或者肯定对社会整体而言利大於弊,但是它所要求於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甚么呢?我还是想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要求。在跳一价位的规定下,委癠方事实上只有两个选择∶(1)向方发出“随行就カ”指令。在该指令下,委癠契约关系规定,方必须“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为委癠方卖一个好价钱;(2)向方发出“限定价格”(limitorder)指令(当然包括“止蚀限定价格”)。在该指令下,方要么不卖,要么只在委癠方限定的价格以上将股票卖出。对华尔街的许多股票及其期权(options)而言,价格在一天之内的变动可以大大超出1%的幅度,例如计算机业三巨头之一的Dell,其股票常常在一天之内变动10%左右。最近的例子是1998年1月11日,在一分钟走势图上显示,Dell从85美元几乎不停地跌至79美元,然后再上升到87美元。与此同时,Dell的期权价格,以一月份到期的85美元出售权为例,则毫无停留地从2.5美元上升到6美元再下跌到2美元,一天内的变动幅度几乎达到300%.熟悉香港股票操作制度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正是股票交易人谋私利做“老鼠仓”的大好时机。仍以Dell为例。如委癠人发出的指令是“随行就カ”购买一月份85美元出售期权,那么人完全有理由按照当日最高价格6美元为委癠人“买进”期权,而实际上自己以例如当日行价3美元买进再转让给委癠方,获利100%.如果委癠人发出的是卖空指令,那么在跳一价位规则下,人仍可以在当日的较高和较低两个价位上自己卖空,然后把那些在较低价位上卖空的股票“转让”给委癠人(即在低价位上买回并在同一价位上借出该股票给委癠人)。尽管有详细的规则禁止人这样做,但由於监督成本太高,委癠人事实上很难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在哪一个价位上执行的,除非委癠人能够看到交易当天“场内专家”(specialist,或market-makers)的交易记录。我在香港曾经听一位交易所的朋友说,香港交易机构里几乎人人都有“老鼠仓”。这或许是夸大的,但离现实应当不会太远。另一方面,以我个人多年的经验,美国的网上交易员,至少那些著名的互联网交易公司,不太可能做“老鼠仓”。所以我相当放心地发出“随行就カ”指令,并经常於事后得知成交价格比我期望的更加理想。这个例子说明,跳一价位规则或任何金融制度,其事实上的有效性常常主要依赖於规则执行者的道德自律,在监督成本高昂的场合尤其如此。这也是诺斯(DouglasNorth,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说的“第一方监督”(thefirst-partyenforcement)。
我曾在其他文章里详细介绍过,在成熟的资本カ场里,各大交易公司不仅为竞争客户而珍惜自身名誉,而且还要竞相为客户提供可靠和权威的信息谘询。后者比前者更加难能可贵,也更难以靠第二方(即参与契约的其他当事人)或第三方(即与契约利益无涉的仲裁者)来监督。由於技术上的原因,依靠道德自律以外的其他方式来监督人行为的成本高昂,许多原本对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项目,在缺乏道德共识的社会环境里就无法实行。试想,假如我发现每一次我的“随行就カ”卖空的指令得到的结果都比我预期的价格低得多,我就不会继续使用这一指令方式,於是在未来的交易中,当カ场变化剧烈时(限定价格的指令往往无法执行),在我和我的交易人之间就做不成任何交易。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财富日益增加。然而面对着民间巨额理财需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却存在着大量理财人员的缺口和人员素质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进行了论证与探索。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金融毕业生实习打算
根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及校历规定,本学年本科生毕业实习计划安排及要求如下:
1、毕业实习参加者为金融学专业一班11名留学生、国际与贸易专业15名留学生共计26人。
2、毕业实习时间为2008年2月25日至2008年3月28日。
3、2008年4月2日,学生将个人实习报告(2000字左右)、毕业实习鉴定与考核成绩表交给指导老师。
4、毕业实习的组织方式采取以生源所在地为主,其他地点为辅的原则,建议学生回到家乡所在地,到相关经济部门参加实习。
5、对留学生的要求须按照学校及学院里的有关规定,认真完成实习计划;凡未参与实习者将不能取得规定学分,不准予毕业。离校实习前,学生须携带金融学院出具的相关介绍信及“毕业实习鉴定表”。到实习单位实习时,向其出具介绍信;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填具“毕业实习鉴定表”并加盖公章。该鉴定表将作为考核学生毕业实习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应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参加实习工作,实习期间,须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工作纪律及相关要求,讲文明、讲职业道德,不得发生损害实习单位利益的言行。实习结束返校后将实习报告(按教字[2006]56号格式要求,文件附后)及“毕业实习鉴定表”交与指导教师,由其评阅。凡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或“实习鉴定表”者,不能获得毕业实习成绩。
论证券专业与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经济金融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高职金融服务投资与理财论文
一、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在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中的探索
(一)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的专门课程
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对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有一定的重视,而且也通过一定的途径开展了职业道德与金融意识的培养。跟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都设置开设了礼仪类的公共选修课,开展相关讲座,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穿插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总体效果不太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增设了《金融礼仪》这门课程,使得学生意识到金融行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另外还开设了《金融法规》这门课程,金融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在金融法规的约束下逐渐形成的,金融法规有利于金融职业道德观的确立。因而开始《金融法规》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依靠企业平台,利用顶岗实践推进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既满足了企业提升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依靠这个平台,积极开展这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邀请企业家直接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等。
二、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在职业道德与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中的问题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院校差异,各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能力定位有所不同,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一低一高”人才培养定位和“3+4”专业能力定位,并据此进行了2个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7个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4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安排的设计,介绍了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及实验教学建设的特色,以供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借鉴。
【关键词】专业定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色
一、地方本科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
金融工程发源于美国,其专业开始主要设置硕士学位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设置在工程学院强调数学建模培养金融工程师、设置在数统学院强调数学理论培养数理金融理论人才、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强调职业导向和案例教学培养金融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三个方向[1]。目前将近30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大多数开设在经管学院、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具有金融硕博点的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然而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基础限制,基本以描述性与定性内容进行教学,缺乏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实践,培养操作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与金融学专业化、差异化不明显[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探索并完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上就低掌握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大量从事最基本金融业务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逐步了解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与金融建模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少量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一低一高”专业能力定位和“3+4”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量应用型基础人才,少量理论兼顾应用型高端人才。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基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金融工程专业既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二个课堂”共同完成,这些能力同样需要专业实验教学和专题实践“二个课堂”来共同完成[3]。专业实验课堂通过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题实践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二个课堂建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二)基于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的“七个模块”实验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尤其应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在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七个模块的动手能力。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实验包括股票投资交易与分析、外汇交易与分析、期货与期权交易与分析,主要是指通过股票、外汇、期货与期权的仿真模拟交易平台给学生开设虚拟账户,学生运用所学投资交易的策略技巧和方法等知识分析金融产品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总结投资策略,掌握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商业银行管理决策实验、互联网金融综合实验、个人理财规划实验、企业投融资实验、保险业务综合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平台模拟案例,完成若干业务任务,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型和操作型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是向学生介绍Eviews软件的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研究出发,选取多个财经类热点方向,以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优秀成果为学习对象,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证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是学生通过数量化方式及PY-THON计算机程序化进行量化投资技术投资处理,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最终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金融建模是以实际建模案例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为主题,训练学生在金融数据环境下运用计算机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金融产品设计是通过案例实验形式让学生掌握金融产品准入标准、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尽调、法务审核、产品协议、产品设计与定价、商家销售与资金募集、产品运维、投后风险管理和产品兑付等。金融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实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管理、金融模拟风险投资与控制等。(三)基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际的“四种形式”实验安排。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和案例实验四种形式[5]。课程实验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应内容的一定实验以加深理论知识掌握,比如金融工程专业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中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还有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保险学、投资银行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专题实验是在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行业使用较多的应用课程,主要是一些计量软件和量化投资或金融建模软件如EVIEWS、PYTHON、MATLAB等软件应用。项目实验是作为专业能力项目单独安排一定的独立时间进行实验,一般放在一个学期的单独几周完成,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金融量化投资实验、金融建模实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企业投融资决策实验等。案例实验是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让学生模仿操作,掌握实验项目的操作及相应知识,进而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如实证分析与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都可以以已发表的实证论文、已完成的金融模型和金融产品为案例,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流程操作,让学生模仿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而进行创新性撰写实证论文、金融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师资水平、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定位等决定专业实验体系的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学校制度和学时等安排实验项目的实验形式,具体实验形式如表1所示。金融产品交易与投资分析、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操作、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3个模块作为金融工程必须掌握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实验中,也可以安排在第3~5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进行项目实验,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产品设计4个模块作为学生可以区别化侧重学习的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重点选修,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作为本校金融工程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所有实验内容在每项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学科竞赛形式开展。
扩大学生国际财务视野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等,具体请详情见。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股票市场道德风险研究论文
按金融伦理学理论,所有金融活动的行为和方式必须符合一定的伦理规则。一般而言,这种行为方式反对自私自利,反对为了自我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强调在公开、公平、公正、仁义及道德的市场环境中战胜对手;不赞成金融市场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投机,重视理性投资及社会责任投资;倡导财富的获得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而不应不择手段;财富的使用和管理也应在力求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只注重前者而忽视甚至摒弃后者。这伦理规则在金融市场中的具体表现则为金融交易的公平性、诚实守信和遵守道德规范,一旦被践踏,金融市场就会成为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场所,其后果是少数人因之谋取了暴利,但社会福利却大量损失。金融伦理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则尤其重要。中国股市的基石到底是什么?以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证券知识读本》率先提出的:“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我们认为,这一论断虽然从微观架构上指出了市场得以稳定的一个基础,较之于其他各隔靴瘙痒式的表象描述无疑是一大步,但它没有抓准基石本身,上市公司质量充其量只是股票“大厦”得以构建的“砖瓦”,股市参与各方的诚信等基本伦理准则是否切实履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石之所在。所以,从本源上看,中国股市问题是个伦理问题。但迄今为止,中国股市中的伦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构成股票市场的三要素即股票发行者、投资者、交易中介机构的败德行为来剖析中国股市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股市上的败德行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发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股市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是股票交易进行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表现为股票发行方为引诱投资方购买其股票而采取的欺骗行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普通股票的潜在购买者难以识别有较高预期收益且低风险的优良公司和有较低预期收益且高风险的不良公司。在此情况下,股票购买者只愿意支付发行股票的公司平均质量的价格——这个价格介于不良公司股票的价值与优良公司股票的价值之间。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若是优良公司,它们知道其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被低估,因而不愿意按投资者的出价卖出股票。愿意向投资者出售股票的只有不良公司,因为其发行价高于股票本身的价值。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就会尽量减少持有或不持有不良公司的股票。发行者和投资者的双重理性导致的结果是:很少有公司能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股票市场就难以正常运行。倘若信息是完全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不会产生。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与上市公司经理一样充分,他们就能识别优良公司和不良公司,愿意为优良公司股票支付足额的价值,优良上市公司也愿意在市场上推销其股票。这样,股市就会把资金配置到业绩优良的公司,这是股市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远远不如融资者,融资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诸如捏造应收账款、忽略坏账、放大主营业务、财务包装、内线交易、指令匹配等手段夸大业绩,粉饰危机,欺骗投资者,逆向选择问题因之产生。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如红光产业是成都的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通过与会计师、律师、地方监督官员合谋炮制虚假账目上市,在股市上筹措了4亿元巨资,但该公司连续两年篡改财务报告,把16800万元实际亏损篡改为盈利7074万元,后证监会暴露了该公司的造假行为,该公司股票直泻,致使8000多名中小投资者囚受欺骗而赔钱。
道德风险是股票交易进行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为股票的发行者通过掩盖信息来侵犯股票购买者权益的一切败德行为。股市道德风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推动股价上涨,通过“博傻机制”的放大效应欺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以“中科创业”为例:吕梁收购康达尔之前,觉察了康达尔虚假财务报表的黑洞,知道它远非该业董事长所描述的业绩良好,但吕梁还是以7亿元巨资收购了康达尔,注册成“中科创业”,吕梁为什么这么“愚蠢”?其实吕梁压根就没有想过要重组康达尔,利用二级市场上康达尔已经相当集,的流通筹码来炒作圈钱是其真正目的。其二,大股东利用直接借贷、担保贷款、挪用子公司资金等伎俩吞噬小股东权益。以广东科龙为例:该公司是一家H股公司,曾被《福尔斯》杂志评选为世界300家最佳中小企业。广东科龙公司2001年5月和6月为其母公司容生集团提供了总计2.3亿元的担保贷款,不久,容生集团还以广东科龙公司为担保人向中闫农业银行贷款2.1亿元,更有甚者,容生集团还要求广东科龙公司为其支付根本不存在的广告费用。截至2001年l2月,容生集团共欠广东科龙公司约13亿元,广东科龙公词股票,交易因之于2001年底被暂停。
加强信息披露是解决股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直接办法。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是设立私人信息公司,专门搜集有关卜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然后卖给证券投资者。在美国,诸如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和价值线个公司就专门从事此类工作,它们将各种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投资活动的信息搜集起来,出版这些数据,并卖给投资者。不过,由于存在搭便车的问题,私人生产和销售信息的系统只能部分解决证券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搭便车问题使得私人市场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以消除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就必不可少。发达国家的第二个解决办法就是政府对股票市场实施管理,强制市公司披露真实信息,使投资者得以识别上市公司优劣概括起来,发达国家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办法就是把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结合起来,各尽所长。发达国家的这条经验,中国完全可以借鉴,在加强证监会监管力度的同时应该鼓励私人信息公司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上市公司信息。不过,中同股市的自身特征决定发达罔家的经验只能部分解决中周股市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中罔股市有两个不同于发达国家股市的特点:其一,它不足白而上产生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的,或者说,它是政府生出来的;其二,由于市公司主要是经过改造的罔有企业,政府既是股票的主要供给者又是监管者,因此,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两个特点直接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为政府把股票市场定位为国有企业改制脱贫的工具,使得一些次级国企也取得了发行股票的资格,上市公司良莠不齐,股票市场成为国有企业圈钱的场所。如果政府对上市公亡d实施严格的监管,或许可以减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严重性,但政府本身就是股票的主要供给者,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使政府下不了决心对自己实行严厉的监管。本来证监会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投资苦免受上市公司经理的欺骗,但在实际T作中,证监会本该承担的责任被完全异化。所以,解决中国股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必须从股市淡出,彻底改变目前的政策市局面。
只靠强化信息披露和改变政策市局面等经济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国股市的伦理问题,重构中国股市道德体系才是治本之策。根据证券市场的行业特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可以从四方面人手来重构中国股市道德体系。其一,构建善恶分明、是非分明和美丑分明的股票市场道德标准,部分个人和机构就有可能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跨越道德界限甚至法律界限去追逐暴利,就会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会扰乱股市正常的运行秩序,而这正是中国股市道德危机的集中体现。重构股票市场道德标准首先要厘定的是多高的收益水平才是正常的,才是健康的,才是道德的;其次要厘定的是获得收益的手段和途径是否符合公原则,是否符号正义精神,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损人利己的行为决不符合新时期股市的道德标准;最后要厘定的是从股市获取的收益的使用是否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再创造。简言之,重构之后的中国股市的道德标准包括四点:依靠知识和智慧获取公平利润、依靠正直和诚信获取阳光利润、依靠拼搏和创新获取功德利润、依靠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获取良心利润。其二,构建既吸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华,又发映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的股票市场价值取向。中国股票市场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更具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道德体制的个性。发展中国股票市场,在遵循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的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必须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时代精神。其j,构建正义和良知受到全社会尊敬和褒扬,邪恶和无耻受到全社会谴责和鞭挞的股市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是弘扬正气铲除邪恶,重构股市正确价值取向和建立理性投资理念的外部充要条件。媒体要大肆报道股市上的败德行为、舆论宣传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为构建良好的股市道德环境作出贡献。其四,以正直诚信、勤勉尽责、廉洁保密、自律守法为核心内容,重构证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学术期刊出版诚信体系的构建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诚和信都有诚实不欺之义,但是细分来看,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诚”侧重于人性实现和人的本真存在之完成,“信”则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履行方面。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诚信缺失和各种道德乱象,在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学术诚信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学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与学术事业的内在特征有关,并随着学术本身的发展和学术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丰富[1]。学术诚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学术出版的相关主体对学术研究要讲求“诚”;第二,对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但是当前学术浮躁之风盛行,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一稿多投(发)、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给期刊学术诚信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2]。一方面影响了期刊出版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造成了学术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期刊学术诚信领域缺乏监管和治理机制,近年来学术诚信也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问题。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形式,近几年来颇受关注,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因此具有在多种场景应用的可能。2016年10月中国政府《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和加速了区块链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进程。目前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期刊学术诚信方面也可以借鉴,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为构建期刊学术诚信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出版之前: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剽窃、抄袭和侵占,是学术不端的最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存在的情况也最多。表现为: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注明出处;故意将他人未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使人们误将其视为原创作品。特别是目前的系统和软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盲点”,一些“隐形”的学术不端难以发现,更难以监管。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同时向多个刊物投稿。重复发表是指将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3];在没有征得首发和再发期刊同意的情况下,将中文发表的论文用其他文字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再次发表。论文数据造假。主要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和买卖数据。伪造数据是指未经过正常的渠道或者实验过程,凭空捏造出论文数据;篡改数据是指故意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故意对自己不期望得出的结果进行挑选或者删除,或者故意使用非正式或者误导性的统计手段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结果进行有偏向性或歪曲的表述;买卖数据是指论文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不是作者本人实验所得,是由他人做出来的,论文作者通过花钱购买到的数据。(二)出版之中:专家评审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审稿专家与被审论文不相匹配。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编辑在选择送审时也不可能一一具体了解,可能导致对稿件的误审误判,从而使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送审时专业匹配困难。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极度细分、研究内容高度融合,加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找到与送审论文精确匹配的专家存在困难,可能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部分评审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论文的评审专家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如果他们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不能诚信履职,利用职务便利或学术地位、学术评议评审权力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就会对学术成果做出不实或者不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的结果不会对外公布,也可能导致审稿专家不负责任、权利滥用和持有偏见。可以说,以上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4]。(三)出版之后: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和论文复证难以实现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学术评价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互动虽然已成为事实,但是两者之间的和谐可以说尚不存在[5]。以刊评文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评判一篇论文的好坏,甚至不看内容,只是关注其是否发表在SCI、SSCI、CSSCI等期刊上。那么对刊物的评价,又主要是依靠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在线关注量等计量指标。得到的统计数据存在以下问题,公信力值得质疑:一是创新性越高的研究,在短时间内被引用的可能性越低,而那些与不一定具有学术价值的热点问题相关的论文却很容易被频繁引用。二是虚拟自由的互联网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数据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论文复证难以实现。论文的复证指的是读者、出版机构等采用论文中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实验重新进行一次操作,以检验和证明得出结果是否与原研究成果相符合,从而判断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复证不仅是检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核心价值与主要功能[6]。但是目前由于存在无法找到原始数据和源程序代码,或者研究结果可能被人为操纵,如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来操纵结果等,因此论文复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从而使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了质疑。
二、学术期刊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剖析
(一)缺乏学术出版诚信保障体系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例如国际学术版权保障体系(IF-LA),对有效抑制学术造假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学术诚信缺乏保障造成了学术诚信不良的产生。(二)缺乏数字化监督管理体系我国绝大部分的期刊文献数字保护措施不足,没有加密、防盗拷的监管技术,致使文档很容易被下载。有些文档下载之后还可以随意编辑,增加了抄袭、剽窃的可能性。另外,目前主要使用的各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够完善、效果有限。(三)缺乏联动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及惩罚措施在作者、期刊、读者和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旦出现了以上的学术不诚信问题,一方面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对上下游进行追索,另一方面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认定和依法惩处。
三、区块链技术解决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问题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