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礼仪:菊,东方的情怀

时间:2022-02-01 05:47:00

导语:鲜花礼仪:菊,东方的情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鲜花礼仪:菊,东方的情怀

在世界花卉园艺的百花园中有一枝神奇的东方之花——菊花以其独具特色的姿容向世人展示着神奇的魅力。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菊花的花朵其实是一个头状花序,其中每一个“花瓣”就是一朵小花,分为舌状花(花瓣)和筒状花(花心)。舌状花色彩丰富,除蓝色和黑色以外,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花色,并且舌状花的形态变化多姿,根据瓣型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3类10多个类型。再加上重瓣性程度的不同,于是形成了色彩绚丽、千姿百态的曼妙容颜。谁能想到她的祖先只是不起眼的小黄花。她是怎样由自然界里一种自荣自枯的野花变成名贵的花中“四君子”呢?中国菊花的神奇魅力到底在哪里?

神奇的仙人之食

从历史文献中得知,最初让菊花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她独特的花期。最早有关菊花的记载是东周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荣鞠。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菊花是作为物候的标志指导农业生产的。所以菊花又叫节华(华通花)。“鞠”就是指今天的菊,关于这个来源,陆佃《埤雅》云:“菊本作鞠,从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古人以为一年中花事以菊的开放为终点。我们熟悉的元稹的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人们对自然的恩赐依赖性极强的远古,一种植物可否食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受到重视。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人甚至用这一标准来衡量菊花的真伪。南朝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提及:“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做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做蒿艾气,味苦,不堪食用者为苦薏,非真菊也,叶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

菊花入馔历史悠久,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自己在住宅的空地上“皆树以杞菊,春苗姿肥,得以采摘,供左右杯案”。宋代文豪苏东坡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而司马光在《晚食菊羹》中极力称赞以菊叶烹成的菊羹:“啜有余味,芬馥逾秋兰。”并说食过后能使人产生“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的美好感觉。明代高濂的《饮馔服食笺》,清顾仲的《养生录》等著作中均收录有大量菊花做的菜肴,如“凉拌菊”、“炸菊花”、“菊花粥”等。这些高士以食菊为乐,甚至菊老犹食,多少带有自命清高的内涵。

菊花在民间作为菜肴之一种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曾有一道菜叫缕子脍,就是用鲫鱼肉、鲤鱼子和菊苗加工而成。《范村菊谱》有“金饭”的记载,方法是将紫茎黄色菊苗和甘草一起略炸,候粟米饭半熟,倒入同煮,据说久食可以明目。今日广东人喜食以白色大菊的花瓣与蛇肉同煮的蛇羹,而北方则有“菊花火锅”的名菜,别具风味。此外,在各地菜肴中,还有“菊花肉”、“菊花鱼球”、“菊花鲈脍”、“菊花粥”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名菜。

菊花还有令人称道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菊花性甘寒微苦,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痈疖肿毒等症。《神农本草》将菊花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入药有黄、白菊和野菊之分。黄、白菊属于“真菊”,黄菊花清热力强,白菊花明目力盛。而野菊即“苦薏”,解毒疗效甚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菊花含菊花甙、嘌呤、胆碱、小苏碱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杀菌作用。菊花中含丰富的硒,能延缓衰老。菊花还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镇静解热等作用。此外,菊花枕能使人酣睡,有助于治疗失眠、目赤、头晕、高血压等症。《澄怀录》云“秋采甘菊花,贮以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陆游诗云“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菊花还能和其他中药配伍,或制成药衣、药带、香佩等,起到治疗效果。

“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这些描述是李时珍对菊花用途的集中褒扬。

人们对菊花重视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在古代众多菊谱中大多都记载了一个传说:“南阳甘谷,谷中水香美,其上有大菊。落水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二十家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七八十则谓之夭。”如果是真的话,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不能不说是菊花创造的长寿奇迹。于是,菊花便有了寿客、傅延年的别名。此外,汉魏以来,在道教服食成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除将菊花视为长寿食品外,还相信长期服食可使人成仙羽化。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菊谱中记载着很多由于吃了菊花而成为神仙的传说。这些记载给这朵秋天之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中国菊花的精神象征

虽然菊花的食用药用功能让人们把它当成一种重要的植物,但菊花成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花卉却离不开文学家们对她的建构。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一元“元气”论。在古人看来,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也有灵性,人的灵性等级最高而已。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中国古人多引花木为知己,于是形成了以比德、移情为基础的中国花文化。菊花的种种“花格”也是诗人由它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联想到人的种种际遇而得。

从屈原咏颂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开始,菊花就作为和兰花相提并论的香草被文人们推崇。当然,对菊花的“品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非陶渊明莫属。菊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在野外可以顽强生长,特别是在其他花卉都凋谢的秋天独自开放。也许正是这样的特性使诗人觉得菊花超凡脱俗,有着自由不羁的灵魂。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象征着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超然情怀。郭主簿写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强调菊花临霜绽放、高远独立的德操。这两种精神确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基调——傲世独立的风骨,淡远洒脱的性情。这不正是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吗?难怪英国学者李约瑟将菊花称为花中的“学者之首、文人之君”(chiefofthescholarsandpresidentoftheacademy)。从此,菊花借一瓣纯黄纤弱的心香,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人格的独立。菊花也由此与东篱、霜下杰成为等同的意象。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菊花不断被人们阐发出新的文化含义。由于菊花是头状花序,大部分品种有枯而不落的特征。所以被赋予了具有晚节的象征。比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位南宋末年的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仍然坚守民族气节,表现了忠于国家、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菊花还因为具有“羞随众草发,故犯早霜开”的情操,所以受到一些不满现状、反抗世俗的豪杰的喜爱,他们借此托物言志,表达心声。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就对菊花情有独钟。在他起义前的《菊花》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豪气冲天,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气魄。诗中不难看出黄巢已有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思想,尤其是后两句之句意双关,似乎在遥想来年带兵进入长安时的壮观场面。

重阳盛会的主角

自古以来重阳节又叫“菊节”、“菊花节”。重阳节与菊花之缘源远流长。最初菊与重阳节结缘是因为菊可以避邪的传说。因为在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日,一九谓之凶,重九则是凶上加凶,所以人们就产生了躲避灾难的心理。西晋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月饮菊花酒,以拔除不祥。”不过,随着这一习俗的节日化,其逃避灾难的神秘意识逐渐淡化,而渐渐变成人们祈求长寿、登高怀乡的民俗活动了。唐宋以后,重阳登高饮菊酒、食菊花的风俗更加普及。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面粉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元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及至清代,朝廷仍有重阳节宴赐百官的习俗。而吃菊花糕的含义也由避邪、求寿高而引伸为“百事俱高”了。

《红楼梦》中专门有一回描写重阳节中的菊花诗会。按这十二首诗诗名顺序排列,一幅清末贵族重阳赏菊的盛况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起首为忆菊,由追忆往昔引出今朝圃内无菊,菊事活动将要展开。紧接着是访菊,漫游之时邂逅菊花,喜出望外,不禁“冷吟不尽兴悠悠”,访之即得,便种。从“种菊”的“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中可知,菊成活还是很容易的。种即盛开,故相对而赏,对菊(即赏菊)兴余,故折来供瓶玩赏。供菊不吟,亦觉无彩,于是咏菊,咏人词章,不可不供笔画。画菊虽美毕竟无声,继而问菊,菊能解语,通人性情,犹使人爱。如此尤物,佩带发间,便不愧是陶令盟。簪菊过后,菊事将尽,但余味仍逗人玩味,于是换个角度观菊影,做菊梦。最终,曲终人散,花谢香黯,末卷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们过重阳节不但要赏菊还要种菊,不但要咏菊还要画菊,不但要供菊还要簪菊……是将对菊花的珍爱发挥到极至。

宋代以后,菊花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民间形成了重九赏菊的习俗。北宋赏菊的情况在《东京梦华录》记载道:“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嘉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连酒家都无一例外地以菊花装饰门面来招揽顾客,可见当时赏菊之风之盛。而南宋则出现了最早有关菊花会的记载。《致富全集广集五记》云:“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除了上述北宋京都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外,北京地区以及广东小榄,也是中国著名的艺菊之乡。如今,菊花的芳姿更是遍及祖国大地。据中国菊花研究会统计,全国以菊花为市花的城市月30余个。菊花展览是很多城市秋季的重要花事。全国性菊展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巧夺天工的艺菊造型、生动有趣的菊艺景观、精致小巧的微型菊花盆景、格调高雅的菊花书画……无不散发出丰富的菊文化的魅力。

育种奇迹与世界菊花

菊花原产中国,至今已有长达16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菊属植物是种下变异极为丰富的植物,同种不同单株间存在明显可见的遗传差异。从唐宋时期发展起来的艺菊技术(包括嫁接、摘心、选种)为菊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条件。此外,各种水肥条件控制的技术也使各种变异得以保留。回顾1600年以上的中华艺菊史,我们的祖先作出过以下几项主要的历史性贡献:①发现并引种了通过天然种间杂交而首次在自然界出现的家菊原种,为菊花的进一步育种、演化与栽培应用打下了根本性的物质基础;②通过播种天然授粉所结种子,在世界上最早至迟在明代掌握了利用天然杂交、辅之以人工选择和培育3项基本育种措施,获得了数以百计的不同类型、花色的菊花品种,为随后向朝、日、欧、美出口品种资源,提供了较高基点的栽培素材和优秀的育种原始材料;③通过长期的群众性育种与栽培,选育菊花新品种乃至一般艺菊经验不断积累、交流,特殊技术不断发明、提高。

中国菊花品种群之丰富从品种分类上可见一斑:按花色分类,依次为黄花、白花、红花、紫花和杂色,黄色为菊花本色;如按花期可将菊花分为夏菊、秋菊、寒菊;依花径大小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按栽培方法分类可分为独本菊、多本菊、案头菊、大立菊、悬崖菊、塔菊、扎菊、盆景菊、花坛菊、切花菊、地被菊等等。从历代积累下来的《菊谱》类著作和咏菊类的诗词来看,可总结出菊花品种从小花到大花,从单瓣到重瓣进而发展出异瓣;花色从单色到复色到奇色的演进路线。通过对中国天然种间杂种的不断选育,如今中国菊花品种达3000个以上。用中国的野生种质资源的天然杂种经过人工选择,终于在全球花卉界创造出用中国原始材料选育的世界花卉育种两大奇观之一(另一个为现代月季)。现在全球菊花品种已多达3万个左右,它们都是中国菊花品种的“子孙”和“外孙”。

中国菊花是中国花卉园艺史上一枝古老的花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世界各地的菊花都源出中国。唐代中国菊花经由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从史料看,菊花传到日本是其大和时代,即中国唐代,到日本江户时代(1661~1673)才逐渐有少数庶民开始栽培观赏菊,正德、享保年间(1711~1736)日本开始有菊花展览会。1869年,日本太政官宣布菊花为皇室纹章。明清时期,日本盛行菊花品种改良,中国菊花品种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嵯峨”菊、“江户”菊等都是日本名菊。“一文字”菊则是依照皇家纹章图样育出的独本菊,菊花人形是日本特有的扎菊。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从中国将菊花带回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发表《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首次在欧洲歌颂中国的菊花。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琼先后在中国浙江舟山以及日本引入菊花种带回英国进行杂交育种,形成了今天的英国菊花品系。此后,英国园艺家曾育出不少大轮名菊,相继传入美洲各国。

时至今日,没有一种花卉能像菊花这样具有如此别致的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品种类群,如此多样的观赏特性,能在如此广大的地域种植。因此,它是世界园艺史的一大奇迹。中国菊花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宠爱,亦受到世界其他民族的喜爱。1995年在美国依阿华州举办的中国菊花展览获得了巨大成功,精美的菊花珍品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广泛赞誉。足见其魅力已超出了中华民族的疆界,这种神奇的美可以征服世界。但其精湛的种植技术为美国一般公众难于理解,中国菊花更为丰富的造型技艺和广泛用途尚未向世人展示出来。尤其是中国菊花品种名中蕴含的文化哲理还鲜为人知。中国菊花犹如一位含羞的东方少女半遮半掩戴着神秘面纱,不知该如何诉说。世界百花园也还不知道该如何接纳这朵神奇的东方之花。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花卉事业日趋繁荣。中国菊花曾经在世界园艺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菊花的潜力,让中国菊花再一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园艺舞台,为中国经济腾飞尽一份力量。衷心祝愿这枝东方文明之花再一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