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基本个人礼仪

时间:2022-11-25 04:46:00

导语:青少年的基本个人礼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的基本个人礼仪

一、从「夹脚拖鞋」谈起

还记得去年在白宫发生的「大学女生穿拖鞋晋见总统」的风波吗?

酷日炎炎的七月中旬,美国西北大学的女子曲棍球队(Women’sLacrosseTeam),在赢得全国比赛冠军后荣获布希总统召见。当天,这些来自美国知名学府的女学生,竟穿着流行的「夹脚拖鞋」赴白宫晋见总统,结果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女大学生「不懂礼仪」、「不尊重总统」的批评。

从照片中可以清楚看见站在第一排的几位女学生,穿着深浅不一的去夏最流行的夹脚拖鞋,年轻的脸庞展露出青春灿烂的笑容。谁也没料到这张照片竟会为她们惹出如许大的风波来。

事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访了两位穿夹脚拖鞋的女学生,问她们为何穿夹脚拖鞋到白宫晋见总统?这两位女学生不以为然地说:为了那次难得的晋见总统的机会,她们特地到服装店AnnTaylor挑选衣服,看到颜色正好可以搭配衣服的夹脚拖鞋,就顺便买了下来,她们心想:这样「既漂亮又舒服」,根本没想到有何不妥;她们并表示:布希总统接见她们时非常亲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有关鞋子的问题,也没低头打量过她们的鞋子。

言下之意,仿佛媒体吹毛求疵、多管闲事,社会大众也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不管这些女学生如何自觉委屈、无辜,在庄严、典雅、象征美国政府的白宫,穿着休闲的海滩夹脚拖鞋,与一国之尊的总统合照,即使当天她们果真享受到「既漂亮又舒服」的感觉,确实显得不够庄重。

当然,女学生们也可以耸耸肩说:「管他呢!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的确,没有任何负面的评语足以对她们造成直接的伤害,没有任何法规律令可以对她们不得体的穿着加以惩罚;然而,所谓「礼仪」,本来就与「个人至上主义」的风格大相径庭;良好的礼仪往往是「即使我喜欢,有时候也不可以」的一种节制,是对「自我」的要求与规范,更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涵养。

从一个人的礼节仪表和谈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气质与教养;从一个群体中许多成员的外观和知识份子的言论,往往可观察出这个社会(或国家)的公民素质和文明进展。

无论如何,在「夹脚拖鞋」风波之后,美国知识份子立即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据美联社报导,近二、三十年来美国人的礼仪素质大幅下滑,许多人有越来越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把美国人的公共素质拉到了最低点。美联社的民意调查中,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现在的人比二、三十年前粗鲁,美国青少年在礼仪方面的表现相当失败。

有人认为:美国青少年在礼仪方面表现不佳,父母和传媒应负很大的责任,许多忙碌的家长和单亲父母几乎没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教孩子基本的礼貌行为,以至于许多孩子连基本的生活礼仪都不懂。

也有人认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在已为人父母,他们对于基本礼仪并不注重,所以他们的孩子当然也无法理解:穿着沙滩夹脚拖鞋到白宫与总统会面是极不礼貌的事情。

总之,过度的个人中心主义以及美国快节奏、高科技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美国人不再注重礼仪和言行举止,人们粗鲁的行为和言语,替美国社会带来更为紧张而粗糙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与领导能力的关系

每次在介绍哈佛大学教授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慧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时,我总会问大家: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至少应具备那些智慧(或那些条件)?

从语文智慧到人际智慧、内省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等,在在受到大家的重视,甚至于宽广的视野(须具有国际观)、良好的适应力(亦即挫折忍耐力),以及专业技术………等,无不被认为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在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良好的礼仪。

从多元智慧的观点来看,良好的礼仪可以涵括于人际智慧中,一个具有高度人际智慧的人,自然懂得以「诚于中,形于外」的礼仪,来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分,让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而做起事来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相反的,仪态不佳、粗暴无礼的人,很难受到他人的尊重,做起事来不免左支右绌,到处碰壁。

根据USAToday的报导,一般公司在征求员工时,最重视的不是一个人的沟通技巧,也不是工作经验或强而有力的推荐函,而是得体的仪态(礼仪)。显而易见的,一个人若不具备良好的礼节仪态,连求职都成问题,更谈不上领导能力了。

「礼仪」两字系指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应有的礼节及应对,这包括了内在的修养(诚敬)与外在的规范(礼节);换言之,从用餐、品茶、穿着、打电话、握手、排队、乘车、看电影,一直到参加party,一举手一投足都应进退有节,端正合宜,表现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素质来。

良好的礼仪必须发自内心,自自然然形之于外,才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甚至心悦诚服;否则不免显得虚伪做作,引人反感。

由此可知,礼仪可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进而提升工作效益和领导能力。相反的,缺乏良好的礼仪,不但无法令人尊敬,更无法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然而,礼仪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可及,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养成。站在教养孩子第一线的父母和师长更须以身作则,才能协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礼仪,建立良好的习惯。

总之,礼仪是领袖魅力的基础,良好的礼仪可以美化人的气质、提升领导能力,同时帮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场所和休闲时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良好的礼仪作基础,才能受人尊重。然而,目前一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仅顾及各种学科的学习和智力的锻炼,很少涉及礼仪的指导,这恐怕是现代教育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吧。

三、中西合璧的礼仪课程

青少年的礼仪课程应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指导孩子各种礼仪的常识,另一方面则配合课程举行各种相关的礼仪活动,让孩子能充分了解各种礼仪,并深入情境,学以致用,时时刻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那么,礼仪课程究竟应包括那些内容呢?让我们从生活的基本层面着手。包括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上的细节,都是我们每天重复进行的事,却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部分。举例来说,用餐时的礼节、公共场所的衣着、打电话、与人应对、握手、搭电梯、排队、乘车、赞美他人、课堂的礼节………等,都是我们每天必须使用的基本礼仪,至于参加比赛、看电影、开会、表达意见、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接待客人、使用公物的礼节,甚至于球场、网路、手机的礼仪,都是不可忽略的基本生活细节,能够进退有礼、言语得体,自然可以无往不利,赢得他人的敬重。相反的,举手投足之间粗鲁无礼,或是言语失当、穿着不得体,徒然显出一个人缺乏教养、「暴发户」般的低俗格调罢了。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粗鲁随便的言语行为相当无奈,却又不知如何加以纠正才好,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予以姑息,甚至自我解嘲地说:「美国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美国孩子究竟是否都粗鲁随便,言行举止失当无礼?这一点我们暂不评断,然而教养下一代是父母、师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孩子培育成彬彬有礼、气质不凡的人,或是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成粗野无礼、举止随便的俗夫,全在自己一念之间。

再说,美国人未必个个缺乏教养、不懂礼仪,反倒是许多来自「礼仪之邦」的华裔后代,只学了美国低下阶层的粗暴无文,却未学到优雅细致的美国精髓,岂不令人遗憾?

其实,美国的教师和家长亦不乏重视生活教育者,让我们以美国教育工作者RonClark为例,并向大家介绍他所写的“TheEssential55”一书。

RonClark是美国南方人,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北卡州偏僻的乡下担任小学教师。当地的学生极为弱势,资源又缺乏,一般教师都不愿去任教,结果他把他那一班学生教成全国知名的好学生。随后,他在电视上看到纽约市最贫穷的哈林区的报导,发觉那里的学生更为弱势,更缺乏资源,他于是决定搬到纽约市,找到电视节目中介绍的那家小学,向校方毛遂自荐。两年后,那些学生变得彬彬有礼,学习成绩亦大有进展。

RonClark曾获「全美最佳教师奖」,前后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他把他多年来教养学生的经验,写成了“TheEssential55”一书(中文译为【优秀是教出来的】)。书中他一共列出了「超基本班规」五十五条。这五十五条班规并不是教我们如何让孩子的功课突飞猛进,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指导孩子做人的道理」。RonClark认为:做人处事的道理通了,学业自然突飞猛进。

仔细观察RonClark这五十五条班规,其中包含了「礼貌」、「尊重」、「诚实」、「负责」……等良好的素质与价值观,更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例如:

1、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遇到大人,须主动称呼。大人问你话,一定要清楚回答「是不是、好不好,或有没有」,或是回答「我不知道」。不可以光是点头或摇头,也不可以「哦」或「嗯」含糊回答对方。)

2、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当别人对你讲话时,你的眼睛要一直看着对方;如果旁边有人发言,你应转过头去面对那个说话的人。)

3、别人有好的表现时,要替他高兴(如果班上有同学赢得比赛,或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大家都应鼓掌恭喜他。)

其他如: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自己有好的表现时,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接到奖品和礼物,不可嫌弃;不可主动向师长讨奖品;未经许可,不可随便离开座位………。

以上这些规矩和礼仪,其实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是在教导孩子成为一个自爱、爱人、自重、尊重别人、守规矩、爱读书、负责任、能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

说实话,要指导孩子学好各门学科并不难,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态度,并且懂得应对进退,却相当困难。因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尽管重要,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即便理解了,但「知易行难」,能不能做到还是另一回事。

在美国这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RonClark竟能将学生训练成活泼、健康、守规矩、有礼貌的小孩,这其中除了身教、言教之外,更需要无比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教师毫无保留的付出。RonClark的经验之谈,实在值得天下所有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参考。

青少年的礼仪课程除了RonClark的“TheEssential55”一书可供参考之外,更别忘了参考我们老祖宗的哲理、仪规,例如:清代李毓秀根据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而编成的儿童启蒙书【弟子规】,便颇有参考的价值。

【弟子规】一书所谈的其实是极为实用的生活礼仪,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以及「出必告,反必面」………等。这些古训旨在教导孩子孝亲敬长,其中蕴含的是中国人的伦理孝道。而外出时须明告父母要去那里,返家后应面见父母,好让他们安心,更教孩子要时时体谅父母亲的心意,别让父母有所牵挂。

不过由于时隔久远,大环境丕变,【弟子规】、【孝经】、【三字经】等古代经典的内容难免有其不合时潮的部份,我们应尽量去芜存菁,并加入西方的礼仪规矩,力求中西合璧,融合古今,以推动合乎时代思潮的礼节仪规,好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美国自由民主而开放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做人道理,培养优雅得体的生活礼仪。

四、结语

为了培育文质彬彬、端正有礼、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父母师长应尽可能把生活礼仪教给孩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知易行难」,怎么教才能被孩子接受呢?「坚持」应是最重要的原则!大人的坚持深深影响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相反的,若连大人本身都不重视,姑息敷衍,因循苟且,又缺乏良好的身教,孩子怎会愿意「找自己麻烦」,遵守这些规矩呢?

让我们一同努力,把礼仪的观念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学会惜福、懂得感恩,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让我们从小地方着手,不时对孩子耳提面命,不断地帮他们调整言行举止,以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塑造出端庄优秀、身心健康、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