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政治教案
时间:2022-03-09 09:50:00
导语:北宋时期政治教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考点指南
1.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识记北宋的建立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从目的、措施(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制等)、影响(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等方面掌握、理解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内容)、结果;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与失败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1)历史背景: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②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③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和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政府采取分权的方法,从“权”、“钱”、“兵”三个方面人手,把政权、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影响:积极影响: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宋以后直到清代社会,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五代那样的军阀割据、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消极影响:①为了剥夺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政府大量赐田宅,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快土地的集中。地主官僚肆元忌惮地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北宋初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②官僚机构膨胀,机构臃肿重叠,官吏日益颓废,办事效率低下。俸禄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③过分的集中地方财权,造成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搜刮。④过分的集中军权,“强干弱枝”,削弱了地方的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军人跋扈,实行兵将分离政策,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中,连连战败。⑤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集团和官僚集团,国家要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俸开支,加之每年给予辽和西夏大量的岁币,造成国家严重财政危机,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
2.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作用
(1)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2)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缘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王安石变法和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王安石变法: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②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富国强兵,为富国,王安石广辟财源。它虽使封建国家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加,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地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③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的。这一危机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变法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封建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2)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王朝初期改革比较容易成功,中后期则常常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猛烈冲击陈章旧制,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政治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知识拓展
两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4)南宋: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第二,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与元的威胁。
解决措施和结果: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
4.如何全面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大多数国人一提到宋朝,便想到偏安,便想到和谈纳贡。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历史地位:
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就是藩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不汉唐两倍,垦田也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手工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的完善或发明于宋代,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哲学都取得突出成就。
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高考上海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解析本题答案是D。本题实质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可知:A是不可能出现的,B项只是统治危机的表现而非根源,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如此只有D项的叙述能够正确解释题干的要求。
例2.(2004年全国文综卷,18)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
解析本题答案是C。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知州是北宋中央派到地方的行政长官,北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布政使是明朝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的长官。
例3.(2005年高考北京春招卷,13)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本题答案是A。虽然四项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仔细分析每条措施的影响可知只有“青苗法”符合题意。因为它是便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受到政府的帮助,进而不需要借地主钱庄的高利贷。
例4.(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3)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B.岁币C.两税法D.一条鞭法
解析本题答案是B。该题考查对历史上几种经济现象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唐后期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和明朝一条鞭法根据田亩多寡征收役银,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北宋通过岁币,维持了宋辽和宋夏边境的和平局面,但每年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银绢,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符合题意。
例5.(2005高考广东、广西卷,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回答: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4分)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解析此题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为中心内容来选取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解答时,必须抓住图片上的的效信息,如图一中的大明宫、朱雀街、坊市等,图二中的鱼市、夜市、晓市等,图三中的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的商业场景等,然后联系教材,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1)长安(2分)、唐朝(2分);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2分);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2分);(2)出现专门市场(2分)(评分说明:如答商业活动繁盛,可加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例6.(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
卷,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表现:第一,土地兼并严重;第二,农民起义不断;第三,冗兵、冗官、冗费;第四,辽和西夏的威胁。(8分)
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分)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