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2
时间:2022-11-03 12:31:00
导语: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2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二)
第十二单元:认识论
一.本单元考点:1.现象和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实践的特征;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本单元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本单元难点:1.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四.本单元热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2.党风建设
五.考点提要
考点1:现象和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比较现象本质
区
别①现象是个别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①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
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
3、本质――
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6、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
比较真象与假象:
比较真象假象
区别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考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区别:
首先,二者内容不同
其次,二者程度水平不同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2)联系: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质变,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别联系
内容形式特点地位作用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形象性、生动性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指导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抽象性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正确的理性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事物现象感性认识
认识世界认识任务
认识事物本质理性认识根本任务:发挥主~,经过感~上升
和规律到理~,透过现象抓住
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因为现象和本质、规律是有区别的。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为对本质、规律的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如何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①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②创造必要的条件
A(前提):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关键):对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的加工制作。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④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
原材料加工厂成品
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理性认识
分析本质规律
综合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
补充: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内容----------------------为什么必须发挥主----------------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观能动性?
(1)认识世认识事物(1)只有充分发挥主表现为。。。。。。
界的能力及本质规律观能动性,才能揭示(1)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主~的发挥
活动(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表现为。。。。。。
而正确指导人们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行动是发挥主~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要正确发挥主~,就必须按
(2)改造世创造物质(2)只有----,才能利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P.7)
界的能力财富用规律、利用和创造内容
及活动条件,达到改造世如观念。。。。。。
(做)界的目的(2)主观因素制约主~的发挥
表现
(3)精神状(3)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态,即决克服困难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一个人积累的主观因素越正确,
心、意志、暂时失败,需要坚强意越有广度和深度,越有利于正确
干劲等志等来克服发挥主~(P.9)
所以,人们要在认识世界所以,要正确发挥主~,就必须
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有所建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P。6
补充: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发挥主~,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②尊重规律,按规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
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制约
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
客观条件认识、利用
制约
主观因素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项目
内容区别联系
含义特点表现
客观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主观性“想”、“做”、精神状态
练习: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判断一种认识对实践是否有指导作用,应看认识是否正确。(2)感性认识如果正确,对实践就有指导作用,否则就没有指导作用。(3)理性认识如果正确,对实践就有指导作用,否则就没有指导作用。(4)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6、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认识的深化、扩展、前移)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①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关系
A、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回到)第一次飞跃
实践(上升)
(基础)感性认识
(整个认识过程)
B、两次飞跃的关系: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②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意义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认识第一次飞跃认识第二次飞跃认识发展
认识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区别联系
内容条件作用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二者统一于实践,构成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1)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2)理论与实践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3)理论必须掌握群众。达到认识的目的,理论才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2)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首先
其次
再次
综上所述,从深度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广度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进程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
7、热点: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分析点拨]认识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和提高的过程,认识无止境,所以要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的成果也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需要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
考点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什么是真理-------P12
2、什么是科学理论---------P12
3、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只有正确的)属于(有正有误)
系理系理
统论统论
化化化化
(只有正确的)属于(有正有误)
4、真理、科学理论为什么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哲学依据在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①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规律,预见①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②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
的方向和历史进程③要深入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④要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
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
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注意理论联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④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如何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方案
⑤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P.13
6、热点分析
(1)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指出:重视理论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每当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都注重首先抓好理论建设。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分析点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因而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人们指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都属于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因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将发挥更加巨大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3)为什么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点4、实践的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不是动物)(不是认识)(不是主观世界)
练习:(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错)(2)实践活动是人们的认识活动。(错)
(3)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对)(4)实践是“三观”统一的基础。(对)
(5)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对)(即实践第一观点)
(6):“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对)
意识指导下作用于引起
人们实践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变化
(主观)(客观)
(联系)实践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
2、实践的要素:
(1)实践的主体:
(2)实践的对象:
(3)实践的手段:
3、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等都是物质的。)(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实践具有能动性。)(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例子:党提出“十五”计划建议国务院制定“十五”计划纲要全国人民为完成“十五”
计划目标而奋斗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国家行使经济建设职能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
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实践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
计划性、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国际关系等进行的活动。这说明实践的社会性。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又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的历史性。)(坚持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就在实践问题上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练习: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错)
(2)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具有主观性。(对)
实践虽然有客观的物质性,但并不是纯客观的活动,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实践的物质性与能动性的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关系。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于主观意识或认识活动而言的,即认识活动不属于实践。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主观性,是相对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言,即实践活动中存在意识的指导,而动物的本能活动没有意识指导。夸大第一个特征而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而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4、为什么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5、实践的形式:复杂多样,基本形式有三种:
(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6、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106—110
考点5:实践和认识
1、什么叫实践和认识?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A、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求决定,认识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从实践中发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
源泉。)
A、实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推动认识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用认识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把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
其正确与否。(检验方法:用一种认识指导实践,
如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证明认识正确;如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则证明认识错误。这种检验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是一次完成。)
实践第一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练习:
(1)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错。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
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2)人的错误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对。但实践不是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脱离实践才
是产生错误认识的重要根源。
(3)“认识来源于实践”与“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作用于(通过实践)人脑形成认识
A是B的前提和基础;B是A的深化和发展。
(4)我们经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分析判断一种思想、观点是否正确。这说明科学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不是。这是从理论上论证认识是否真理的一种方法,是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体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4、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都来源于实践,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前人或他人是“源”与“流”的关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经验中获得的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表现在:……和群众路线具体要求……
积极参加实践,获得知识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
相结合的道路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群众。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
在实践中转变“情理行”即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改造主观世界和发展真理。“十五”计划把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其
哲学依据就在于……“三个代表”,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求,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其
“行万里路”参加社会实践结合: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哲学依据也在于……)
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
“读万卷书”学习书本知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练习:产生于伟大实践的理论,是指导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答:(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有正误之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错误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的行动指南。(4)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因此,理论、科学理论不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5、热点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考点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本考点知识结构:
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界
人类最基目的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世界观
本的活动
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人生观核心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价值观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
观世界的能力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3、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区别: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_______和______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______、改造_____改造_______
(2)联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3)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②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既改造主观世界,也改造客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人们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4、热点
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因之一是党的作风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等,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
运用改造主、客观世界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腐败分子堕落的原因。
七、基础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告诉我们: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这种认识A、对的,如个别偶然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B、错的,任何现象都不能表现为事物的本质C、对的,如个别的假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D、错的,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4、培根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采集百花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1)认为经验主义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2)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3)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4)认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5)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1)(2)(3)(5)B、(1)(2)(3)(4)(5)
C、(1)(3)(4)(5)D、(1)(3)(5)
5.下列过程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过程
B、制定学习计划,工作计划过程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同D、完成"十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
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及到发展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7.科学理论或真理之所以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主要是因为A、它是人们获得的理性认识B、它依赖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C、它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D、它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8."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论述强调的是A、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9."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些名言表明A、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先有革命理论,然后才有革命运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0.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自1997年开展至今已五年,百余万学子走向乡间,倡导文明,传播科学,扶贫帮困,在教扫盲,经受了艰苦的磨练和汗水的洗礼.大学生"三下乡"活动(1)有利于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A(1)(2)(3)(4)B(1)(2)(4)
C(1)(2)(3)D(1)(3)(4)
1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
A、它是从主观出发的B、它是片面地看问题C、它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D、它没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2、古人提倡“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A、实践具有能动性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认识决定实践,实践需要认识指导D、知先行后,知后才能行
(三)简答题
13、在酒类评比中,评酒员都需要品尝酒,然后对酒作出评判。请用认识论知识
回答:(1)“品酒”的意义。(2)对评酒员的活动进行分析。
答:(1)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认识事物要从现象开始;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品酒”就是形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即评判提供前提,没有感性认识的“品酒”,就不可能作出评判。(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评酒员的活动,就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活动。
(四)辨析题
14、实践经验越多,正确认识就越多。
答:不能笼统地说实践经验越多,正确认识越多。因为,①所谓实践经验就是直接经验,就是亲身参加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②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只要是直接经验,就是正确认识。③实践经验作为直接经验,是相对于间接经验讲的,主要是相对书本知识而言的。如果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也不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实践有条件的,人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实践经验未必是正确的。
- 上一篇: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1
- 下一篇: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