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讲义6

时间:2022-11-03 12:25:00

导语:高考政治复习讲义6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考政治复习讲义6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

高三总复习政治常识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高考考点:

(一)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3、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4、我国的国家职能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4、“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依法治国

4、政府机构改革

(四)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考点剖析:

(一)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1)含义: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2)组织体系:从纵向看,包括中央机关和各级地方机关;从横向可是内,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暴力机关。

(3)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

(4)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2、我国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B: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C: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D: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依照宪法规定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E: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F: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A: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B: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坚持在中央同意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

(2)对人民负责原则:A: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B: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

3、依法治国

(1)内涵: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群众。

(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的要求: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具体地说,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C: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忠于法律制度,忠于人民利益,忠于事实真相。

(6)怎样做到依法治国:A: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B: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C: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风尚营造思想道德基础。

4、政府机构改革

(1)原因:A: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变政府直接管理经济为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因此政府机构改革是强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B:政府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客观要求。

(2)目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3)措施:A: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B: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C: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D:按照依法治国原则,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

(四)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内容:A: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C:监督权。

(2)国家怎样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B: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2、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1)内容: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怎样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A:捍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是行为作斗争;B:捍卫国家领土完整;C: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的行为作斗争;D: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3)怎样履行文化国家安全的义务:A:严守国家秘密;B:为国家青年器机关执行任务提供便利和协助;C: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4)怎样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5)怎样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A: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B: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内容: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A: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B: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5、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与高一经济学和高二哲学的内容相结合掌握)

三、考点综合

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3)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民主进程。

2、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鼓励各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切实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3、怎样实现司法公正?

(1)确保司法独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依照宪法规定,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工作,确保公民依法行使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3)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

4、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相互统一的?

(1)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力量。

(2)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在我国法律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赋予其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效力,因此依法办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遵从人民意志,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4)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把党的领导纳入法治轨道。

四、热点提示:

1、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机构改革

2、反腐败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建设。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5、反对台独,捍卫统一

6、运用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分析国家机构的工作

五、高考题型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基本概念型:

区分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依据是

A.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B.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执政党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2、因果逻辑型

今年5月31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经济搞上去了,其他问题就不存在了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分析归纳型

据报道2002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议案组收到代表的提案是1983年的20倍,这些提案不但议题广泛,而且形式规范。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不断加强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③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④人大代表的法定权利正在不断扩大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

2002年全国有许多地方进行村否会换届选举,不少地方在选举中采用了“海选”方式,设立秘密划票间,候选人向村民发表冶村演说.公开唱票计票,且当场公布过举结果、绝大多数村庄选出了群众满意的村委会领导班子。这表明

A.村民选举是村民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

B.村民选举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C.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海选“是产生村民满意的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唯一合法途径

(三)简答题:

1、演绎推理型

今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中共中央提出的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载入宪法。这次宪法的修改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

2、分析归纳型

4月下旬,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的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3、政治意义(为什么):

2003年1月,某网站推出以“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您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截止2月25日,共有20余万名网友投票选出今年人大最受关注的十大问题。其中居于第一位的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意义是什么?

4、政治措施(怎样做)

(材料同上题)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辨析题:

1、在我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的公民权利越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数次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其中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达29个,人员总数减少一半。2001年,又撤消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2003年,又将国务院的29个部门减少为28个。

辨题: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机构。

(五)论述题:

今天,距回归祖国还有359天!199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队,经过精心准备,已组建完成。驻香港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组成,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领导。这支部队将于1997年7月1日零时正式进驻香港。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必要时,可向中央人民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驻军人员除需遵守全国性法律外,还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驻军费用由中央人民政府承担。

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公告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方针?

(2)这一方针的内容在公告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部分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高考考点:

(一)政党与政权

1、政党的特征

2、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3、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三)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二、考点剖析:

(一)政党与政权

1、政党的特征

(1)政党具有阶级性。任何政党都是阶级的组织,都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

(2)政党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的根本标志。

(3)政党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为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提供了条件。

2、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1)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称为执政党。

(2)当代各国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原因:A、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必要性)B、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可能性)

3、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1)按性质分: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按形式分:两党制与多党制。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B、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C、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1)派的性质: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内容: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派是亲密友党。B、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中国共产党和各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3)人民政协的性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A、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进行协商;B、民主监督对法律实施、政策执行及国家机关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

(5)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C、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6)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A、这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需要通过多党轮流执政调整利益关系;B、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由无产阶级性质的共产党来执政。C、主张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将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决不允许。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A.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

B.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C.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D.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1)政治领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领导主要靠法律实现。

(2)思想领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懂得党的纲领和路线,懂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自觉贯彻执行。

(3)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三)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A.中国共产党是这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B.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建设。

(2)怎样加强党的建设:

A.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D.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3)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B.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已从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C.因此,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4)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5)为什么要突出党的思想建设: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突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B.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6)怎样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为什么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的宪法、法律的实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8)怎样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A.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B.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它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C.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9)为什么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B.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

C.当前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0)怎样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A.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要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C.要加强廉正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11)为什么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B.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C.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指导说闲话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一致。

(12)怎样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建立和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基本路线的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二是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

(4)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

(5)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

(8)“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驳斥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考点综合:

四、热点提示: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3、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高考题型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今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收到提案3583件,委员们在提案中就当前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人民政协

A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之一

B具有最高决定权

C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D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

200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用人士出席,听取他们用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我国的

A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各派也是执政党

C各派是参政党

D各派和中国共同执政

(三)简答题: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80华诞。80年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更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

2002年5月31日,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同志还多次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经济要与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面对这场“新的考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2)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论述面对“新的考试”,党和政府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第三部分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一、高考考点: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二、考点剖析: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

1、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其中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前提条件,提供了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平等的内涵: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4)民族平等的表现:A、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B、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享有平等的权利;C、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5)民族团结的内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6)在我国为什么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由于我国党和政府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各民族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

(7)为什么必须实现民族团结:A、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B、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是维护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C、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

(8)怎样实现民族团结:A、党和政府贯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B、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做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C、坚持各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9)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消除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B、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10)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A、党和政府贯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B、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C、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援,先富帮助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比如内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B、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D、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状况:A、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宗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B、宗教组织已成为各自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C、广大信教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D、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怎样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3)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既保护人们信仰在宗教的自由,又高呼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两个方面;B、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C、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D、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4)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2、邪教的危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扰乱社会秩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3、怎样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1)对受蒙蔽的群众应进行批评和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2)对利用迷信手段或邪教组织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应按照法律予以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3)作为青少年,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考点综合:

由于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联系密切,应综合掌握。

四、热点分析:

1、西部大开发

2、取缔邪教组织

3、东突

第四部分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一、高考考点:

(一)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3、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4、国际法

(二)当代时代的主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考点剖析

(一)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3)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A、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B、国家力量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嘎渣的基础,是捍卫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国家地位的重要尺度。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主权的内涵: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

(2)主权的重要性: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3)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A、独立权,指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B、平等权,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C、自卫权,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D、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3、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类型: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与非政府间。

(2)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大部分国际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A、国家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的纽带;B、协调国家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C、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3)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联合国的原则: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武力威胁和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5)联合国的作用:A、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B、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6)

4、国际法

(1)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的产生:A、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法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B、从现实来看,国家法的形成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的作用:A、确定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B、规定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C、在国际交往中建立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国际责任。

(二)当代时代的主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和平问题: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传统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非传统因素:恐怖主义的危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4)怎样维护世界和平: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B、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维护世界和平必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缩小南北差距。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国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D、维护世界和平还必须反对恐怖主义,坚决打击恐怖活动。

(5)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6)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从而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

(7)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8)霸权主义:大国不尊重小国的主权与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9)强权政治: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10)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11)国际新秩序的内容:A、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B、经济上各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造成贫富悬殊。C、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D、安全上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合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于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表现:世界出现若干个政治经济中心。

(2)原因:历史原因: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

(3)作用:有助于遏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代世界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力量所决定的。B、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否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每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C、历史和现实表明,落后是要挨打的,我国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发展是硬道理,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为什么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B、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接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基本原则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这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源泉和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三、考点综合:

本课与高一经济学第八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一个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复习时应注意将两者相结合。

四、热点提示:

1、我国在当前世界热点问题中的立场。

2、东盟10+1的政治意义。

3、我国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

五、高考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1、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这表明,国家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它们是各国

A.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B.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C.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D.处理国内事务的依据

2、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西方国家试图把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们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

A.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

B.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准则

C.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

D.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体现

3、“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念,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二)简答题:

演绎推理型:特征:如何(怎样)体现某一原理的?

1999年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

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三)辨析题:

国家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