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究、互评”

时间:2022-07-11 05:45:00

导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究、互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究、互评”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探究互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科学探究问题能力、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同学情谊、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导入新课:品读唐诗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探究:

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有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了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境,才知道错怪了大诗人。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白居易诗中的情景?从哲学角度思考,沈括为什么会错评了白居易的诗呢?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区别:阅读教材101页第1—2段。探究:二者有什么区别?

2、联系:(1)二者相互联结。

阿凡提染布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探究:这则故事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

(2)二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否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否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二、方法论意义

1、阅读《杂交水稻研究的艰难历程》,探究袁隆平遵循了什么样的认识秩序?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探究:运用哲学道理说明“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含义。

三、具体运用

课后探究: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课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