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废品不能成为商品

时间:2022-06-05 10:20:00

导语:再谈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再谈废品不能成为商品

我们的拙文《废品不能成为商品》在《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贵刊在1997年第1~2期合刊中,刊载了《废品可以成为商品》(以下简称“可”文)一文,对拙文的有关论点提出质凝,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混乱思想。

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我们首先指出了理解这一问题的原则。高一《思想政治》(上册,11页)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同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或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可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这样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那么,废品是一种怎样的物品呢?我们在这里借用一下“可”文所下的有关定义:“废品是指在生产中未能实现预定使用价值和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而丧失了特定使用价值的物品。”这种“预定使用价值”或称“特定使用价值”,同经济常识中所讲的使用价值是一回事。否则,“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这个假定就不存在了。我们承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但我们购买商品,都与特定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特定使用价值的丧失,商品就不成为其商品了。例如:某厂生产的保温瓶如果严重破碎,我们就可说它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人们就不会当做商品购买它。我们认为作为保温瓶厂也并不是为了给废品站提供商品,或为了给玻璃厂提供原料而生产保温瓶的。我们强调要大力发展的商品生产,都是指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生产,而不是丧失其特定使用价值的废品生产。

我们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废品就是指没有用的,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物品,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可”文指出这段话有三个方面的漏洞,现在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三个“漏洞”。一是说对废品内涵的揭示不准确。我们查了《现代汉语小词典》,它对废品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破的、旧的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在这里看不出我们对废品的解释有何不妥。二是说从废品失去使用价值推出“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不合情理。“可”文是这样说明“不合情理”的:在生产中报废的热水瓶,没有“保温”这一使用价值,花费在它上面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不能算劳动,也就不能形成价值。我们承认这话是正确的。但还有另外的情形,当某种商品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其使用价值才丧失的,随着使用价值的丧失,是否可以说“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这样表述的。因为,耗费在这种产品上的劳动,已经被社会承认了,即它形成了价值,只不过随着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损坏而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就随之消失了。三是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也不妥当。在这里,“可”文援引了马克思的话:“生产资料在丧失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并不丧失价值,因为它们通过劳动过程失掉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实际上只是为了在产品上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虽然价值存在于某种使用价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态变化表明,它存在于哪一种使用价值中是没有关系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8~209页)“可”文作者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在这里丝毫无助于说明我们的问题,反而暴露了作者理解问题上的随意性。首先,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生产过程,而我们讲的是消费过程结束之后。其次,我们讲的“价值消失”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商品而言。例如:一台价值10万元的机器,假定每年的折旧费是一万元,那么10年后,其价值就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如果这时该机器报废了,仍可以把它卖给废品收购站,这个过程也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收购站并不是当做商品来购买该机器的。再次,我们讲的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是按废品的定义表述的,是同废品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可”文作者断章取义,把这句话拿来与马克思在另一个意义上讲的话对照,是不严肃的。

我们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为了说明废纸没有价值,因此也就不是商品的观点,作过这样的表述:“废纸的价格并不是由原先生产这些纸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这种比较效益的差别决定的,即废纸价格加制成纸浆的费用不能大于购买木材的价格加制成纸浆的费用。”“可”文就这一点提出责难:在这一表述中,废纸的价格到底是怎样决定的,大概谁也看不懂。接着,作者指出:“废纸作为再生纸的原料,凝结了人的过去劳动,含有劳动产品成分。当废品站收购废品时,就以生产纸品原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废品的价格。”对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废纸价格是以生产纸品原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在讲商品的价值时,都是指凝结在商品本身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凝结在他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能成为此种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可”文在最后引用了我们的这样两句话:“纸币没有价值,因此就不是商品。”“生产纸币所耗费的劳动与票面额所代表的价值是两个不相等的量,相比之下,纸币本身所耗费的劳动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并指出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对于这种批评,我们想举一个科学史上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时,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最后同时落地,并由此得出结论:在没有阻力的条件下,不同质量的物体都是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下落。在这里,空气对铁球的阻力显然被忽略了。一方面空气的阻力是个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忽略它并不违背科学研究的原则,伽利略是否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其实,“可”文也是一面承认纸币没有价值,一面又承认生产纸币耗费了大量的劳动。

倒是“可”文本身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例如:一面说“在生产中报废的热水瓶,没有‘保温’这一使用价值,花费在它上面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不能算劳动,也就不能形成价值。这类废品本来就无价值可言……”一面又说,“废品可以成为商品”,这样一种既没有价值,又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是怎样在“可”文的魔术盒里变成商品的呢?这确实“谁都看不懂”,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