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时间:2022-03-15 09:54:00
导语: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读导言】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才没有“率尔”操觚,而是独辟蹊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学习此文,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作者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又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他的语文修养很高。反映在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十分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又十分重视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这篇文章以三峡为线索,借想象和联想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但是这种歌颂又并非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在作者思路的纵横驰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表现在文章结构上,则给人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感觉。
三.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这既是文章学习的重点,也是文章理解的一个难点。
【自读程序】
一.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
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自读点拨】
一.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较多,应当引起注意。
【自读思考】
一.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他已经穿过三峡,试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到这样的喜悦?
二.读一读苏轼《滟滪堆赋》,看看课文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天下之至信1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2。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3。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4。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5,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6。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7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8;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虺震悼9,尽力以与石斗。勃10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当道鉤援11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12。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在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因它是耸立江心的一块巨石,阻扼西来之水,故使江水奔腾暴怒,造成船行之险。此堆今已被炸毁。]
注释:
1至信,最可信。
2意思是无论江河多大,大海多深,都可以任人们去想象。
3意思是水的形状由其他物体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态千变万化,自有它的道理。
4这句的意思是说,水一旦发怒,会令人感到恐惧,但它也受周围事物的控制。
5山石高大的样子。这里指瞿塘中的礁石滟滪堆很险峻。
6固有它的道理。
7未尝龃龉,龃龉,音jǔyǔ,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没有什么阻碍。
8意思是力量巨大,无可阻挡。
9喧虺震悼,指水击声很大。虺,音huǐ,虺虺,打雷的声音。
10勃,气势盛大的样子。
11鉤援,鉤,音gōu,鉤援,古代攻城用的器具。钩着城壁,援引
而上。这里作动词。
12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本来就有因为安稳而生变化,也有因为(用,因为)危难而寻求安稳的道理。从这个道理就足可以知道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什么。
三.课下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答案提示
一.
1.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喜悦。
2.指的是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的喜悦。
3.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
二.课文主要是借写景抒发对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的赞美。而苏轼的文章在于阐发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
- 上一篇:农业高技术工程实施计划
- 下一篇:所得税优惠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