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2-02-10 03:02:00
导语:语文第二课时教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
(二)读文悟情。
1、二十多年的回国路,钱学森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让人读来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句话,细细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学习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2)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3)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5)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同时出示两段话,教师小结。学生齐声朗读两段话。
7、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就更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读后交流感受。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这他呢?(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21日
第二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22日上午
地点:观摩教室(2)主持人:韩玉宇
韩玉宇:各位老师上午好!最近我们以《钱学森》这篇课文为载体开展了两次研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语言的内化”来展开的,“内化”不是一个新名词,现在我们开展新一轮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学过重地倾向于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泛语文、窄语文和非语文都是不确当的,但是语文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回归,所以希望通对“语言的内化”这一主题研究推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前两轮的研究我们达成了这样几个共识:一是我们反复钻研了教材,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确定了这个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内化的重点内容;二是围绕着这个重点确立了有利于学生语言内化的几个点;三是围绕着这几个点设计了细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内化的方法上,有通过想象、比较、读写结合等,我们还尝试了一点,即通过内容的适度拓展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我们对拓展的内容和拓展的时机进行了重点研讨,最后确立了两处拓展内容,大家认为是比较合适和有效的。
从第一次上课的情况来看,教师的设计是流畅的,感情是投入的,但是学生为什么还不够投入呢,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即怎样帮助学生在文字内化的基础上促进情感的内化,我们又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今天的研讨这肯定是一个重点。
下面首先请执教者周老师来谈一谈上完课后的反思。
周美华:语文研讨的专题:围绕语言进行内化和适度拓展。对教案作了三次修改,1、内化的点铺得比较开,抓得比较准,抓住语言进行内化,结尾处想象拓展。2、语言不算优美,但感情比较真挚,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精准、煽情。3、在拓展方面,一是让学生降低难点,另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学森。
不足之处:1、备课激动,但今天情感不是很充沛。2、读完拓展材料的交流,上次是让学生自由谈,谈得很多,有点不着边际,最后是为了板书而板书。3、点评学生不够到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韩玉宇:下面就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杨秋霞:亮点很多,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训练的地,每个人的情感都被激发出来了,很佩服。
周红娟:内化的主题中心很到位,操作手段非常鲜明。1、在情感内化上,学生情趣浓浓,学生的情感来自于老师和音乐的煽情,语言内化抓手明确,读、想、说、练扎实,在学生中生根发芽。2、两段话之间感情的连接,还是要注意。让人感觉比较生硬,可否用老师的导语使之自然衔接,同时,两句话的教学可以和板书结合起来。这样比较流畅。
陆一平:语言的内化与情感的内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单抓语言内化,就显得非常苍白,课文中有一条情感的暗线,首先教者抓钱学森的两段话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其次让学生阅读拓展材料,进一步感受钱学森的胸怀,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最后让学生写话是对情感的综合,学生的表达,是情感的积淀和爆发。但周老师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到位,第一,衔接不流畅,有断情的感觉。第二,情感的表达光通过文字的表达还是不够。可否在歌曲的感召下,让同学们听着歌曲而集体升华?最后一个操作点,想象拓展,也可以省去。
韩玉宇:学生跟文本对话,跟钱学森对话,跟自己心灵的对话,是三个层次的跨越。
严晓东:情感的内化是语言内化的前提。钱学林的爱国心、爱国情,在文本中反映的点是什么呢?首先是责任心,“我是中国人”,在今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理解的是很骄傲和自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当时的情感是否吻合?能否迸发?我们在情感内化的时候,在文本的理解上面,应该抓住了这个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来展开教学,现在学生的责任心太弱了。
蒋惠琴:在把握情感的线上不能泛化。应该抓住内化点。第一段话可以抓住“应当”这个关键词来理解,因为他体现了钱学森回国祖国义不容辞。我感觉这次研究的主题很有意思,对文本的处理非常好,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从整堂课看,第一,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第二,情感上强调共鸣。第三,通过读、说、写,把握住了学生对文本的一种体验。不足:1、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比较多,控制过多,老师也会变得约束。2、阅读课外材料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
周艳霞: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永无止境。第一,在内化找到了很好的辅助手段。1、用关联词。2、用填空。3、用拓展材料。问题:1、在理解“我们日夜……”时,这段话光有信心是不够的。2、让学生有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是不够的,要抓住文中那句“成为冯卡门……”,让学生明白,最主要的是有报国的本领。3、钱学森回国那一刻非常激动,不应回到第一段去讲。还有一点,音乐应该是比较厚重,是否来段钢琴曲?
陆一平:开放与控制是一对矛盾,在理想的课堂教学下,课堂是放飞心灵的场所,但现实的语文课堂中,需要控制。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开放与控制相结合,在学习钱学森第一段话的时候,选择关联词是开放的,是开放与控制的典范。但控制与开放必须有一个度,在阅读补充材料的时候,老师设计了选词,浪费了时间,是完全控制。
蒋惠琴:课堂上教师的控制,更多应该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面。如果缺乏提升的能力的时候,则开放就会变成失控。如果提升的好,控制就变成开放的了。如“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可让学生自己概括,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而不是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这里教师的提升尤为重要。又如文中高级将领所讲的话的拓展,在引导学生讨论时,点在哪里?1、对将军的话的理解。2、钱学森是怎样不屈不挠斗争的。应该注意这个训练点。
韩玉宇:从补充的内容来看,想法非常好。前面研究了补充什么样的内容?首先是理解,其次让学生感受到美国人是怎样阻挠的。补充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内化的,这很好。但补充之后如何进行检测与反馈,看来还要注重一些。这样,目标的指向可能会更明确一些。
周慧亚:我们讲一课一得,我感觉到信息量很足了。
周美华:课堂时间不够,没把预设的音乐放出来。
芮亚芬:语言的内化这个主题,确立的很好。确立语言内化首先是情感内化。情感的内化比较精致:1、创设情景。2、适度对比。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今天的主题,还是确立在内化上,拓展还是为了内化。情感的线索很明,是一步步提升的。细节“百般阻挠”怎么样拿出来?不要从老师那儿出来,最好从学生口中说。
何江燕:见仁见智。课文语言很朴实,但周老师的设计比较“花”。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不是老师被这篇文章感动了?而学生呢?光靠电教手段,老师的点拔和引导行不行?学生的情感应该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应该是背出来的。
史亚玲:1、创设情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注意教者的煽情,让学生静静的思,让学生在静静的平台上渲泄。2、锁住情感。训练学生清晰条理的阐述,激发学生的感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老师起到调控的作用。
:1、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条主线。这篇文章语言比较朴实,语言文字上没有过深的知识。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方面,底线是钱学森的爱国心,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2、语言的内化与拓展,是抓语言文字的双基,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过去的“双基”,定位在知识掌握上面。现在的“双基”,通过知识语言文字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情感也好,知识技能也好,只能整合在一起。怎么样进行内化?首先,要抓住语言文字。要抓学生最感动的地方,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和段落。钱学森说的这两段就这个点抓得对,体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抓住两段话让学生感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住的点怎样进行内化?着重在过程上,过程很简单,概括起来听、说、读、写。抓两段话的过程,读是主线,沿着读—说—练,这样进行引导。问题:1、开放与控制。那个概括性词语,可以这样处理:一种是老师引导直接告诉,另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从第四小节中找。教师不要花太多时间。2、音乐的处理。应该唱一唱,可能是教学时间不够。
韩玉宇:如何在促进文字内化的基础上促进情感的内化,这的确是我们今天研讨的热点,下面我把大家的意见整合一下,以下是我们达成的共识:
一、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内化是同步进行、相互依存、双线并重的。
1、情感的内化以语言的内化为依托,在这个课例中设计的几个有助于语言内化的“点”是真实有效的,如:用关联词练习说话,迁移仿写,想象对比,读写结合等。
2、语言的内化带动了情感的内化,从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抵挡物质诱惑,到理解他不嫌祖国贫穷(精神层面的)到理解他冲破百般阻挠(生命安全层面),最后踏上祖国的土地直抒胸臆,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提升,体现了蓄势、蓄情的过程。
离开了文字内化的情感内化必然是架空的,离开了情感的纯文字内化则必然要走到分析肢解的老路上去,所以把握两者融合的“度”,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有效的融合离不开资源的整合利用。
1、情境的烘托:所有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情境教学”,在这个课例中表现得也是非常突出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的选配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升腾激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2、教者的语言:教师自身的投入是另一种情境的营造,今天周老师自己觉得还不够激情,但听者可以感觉到一个女教师的感性糅合了男性思维的理性和冷静,使课堂更加干净,环节的处理也更为利落。
3、补充内容的运用:从这节课上看,我们不仅要关注补充的内容和出示的时机,也要关注阅读以后的检测和反馈,强化拓展的目标意识,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薄弱之处。
4、师生的互动:即对“人”的资源的有效和高效利用,课堂中如何处理好开放与封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这节课周老师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一些地方的引导和点拨是非常到位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实践的智慧,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问题值得今后细细探讨。
另外,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文本的核心价值问题,如文中的“爱国主义”如何作细化和深度的剖析理解,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怎样处理好爱国的热情和爱国本领之间的关系等。
- 上一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二
- 下一篇:语文七色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