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宏观扩展与微观把握
时间:2022-06-05 04:47:00
导语: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宏观扩展与微观把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无论是词句、文体、结构等知识要点,还是观察、思考、表达等运用能力,巨细无遗地都会在作文中显示出来。由于这样一个特点,作文教学就自然关涉到宏观与微观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想教人作文很难,但他又曾写文,介绍自己如何写小说,有杂取种种之说。大概先生所说难的就是一些作文的宏观方面,而教人做的则是一些微观方面吧。早在1982年全国语文教改会上,一些语文教学工作前辈就主张借用古代的作文方式,意思也在于在作文这个广阔无边的领域中,找到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方面。现在,关于作文作法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可参见本文最后一节),使一度令人茫然和头疼的作文教学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但是,别高兴得太早,当我们的学生都按照某种格式去作文的时候,有两个严重的后果产生了:一是作文千人一面,二是许多作文只有一个空架子。于是,有人站出来大声反对说,不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规范,而应该教给他们活的东西。今年2—6月份《语文报》上开了一个“与中学生聊作文”的专栏,两种观点即针锋相对。这些又一次表明,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问题,如果只注意到宏观方面,作文教学未免显得空洞,如果只注意到微观方面,则又会陷入死板。所以,我们有必要完整的认识,全面的展开。
何为宏观,何为微观呢?从作文教学的内在特点的可控性程度相对的来说,凡是需要广泛联系的即为宏观,凡是需要具体规范的即为微观。宏观需扩展,微观能把握。为了具体可感,下面进行一些例举。
先说宏观:
1.正确的思想来自科学的世界观。
这一点有关写作的教科书和理论著作已说得挺多的了,自不待多言。但在作文的教与学的实践中,这一点的指导作用并未显示出来,相反,恰恰在这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表现在作文中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思想认识水平不一致,他们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假话,搬用一些政治性的词句,什么“让人间充满爱,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吧”,什么“让我们沿着社会主义大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吧”,什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吧”等等之类。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实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兴的观念去对应所有的客观实际。换言之,这些学生还没有打牢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在根本上就是不够科学的。其实,这种现象早在1991年就有研究者著文指出并分析过。说:“为什么一些考生把小学生攀折树木同‘’的罪行混为一谈?为什么不少考生把‘先忧后乐’的思想说成是‘建设四化的指南’,‘是区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试金石’?为什么许多文章在述例之后,只能发些‘这是极其伟大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之类的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的议论呢?为什么许多文章东说几句,西说几句,而不能围绕一个中心一层一层地论述下去呢?此无他,皆由考生政治觉悟不高,是非界限不明,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所致。”[1]看来,作文的第一关,关于人的思想问题,所涉的绝不仅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的整体素质问题,显然与人所受的综合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关。教师要清醒地从一定的高度从一定的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去做,使他们自觉地多方面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唯物辩证观。没有这一点,是无所谓作文的,哪又谈得上作文的好坏高低呢?
2.丰富的材料来自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与第一点一样,学生不懂得这一点或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而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顽症性的现象:不少的学生作文没有鲜活的材料,写好人好事就是帮人推车、给人让座之类,写社会变化就是盖高楼、起大厦之类,阐明什么事理,往往是古有司马迁,今有张海迪,中有陈景润,外有爱迪生,有些学文科的学生还总是搬用、滥用概略的中国革命史。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一个学生在多数情况下的作文,都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没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的。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只能是旧事重提,老调重弹,所以学生越写越没兴趣,甚至越写越害怕,怕自己“理空词穷”。这都是没有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带来的后果。由此还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主观的偏见: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坏就坏透了顶,特别是后者。不少的学生常常随心所欲地、不负责任地夸大社会中的阴暗面,如说:“像这种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在的中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垮掉的一代”,诸如此类一些偏激之词,显然是主观片面、不合实际的。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养成了一种恶习,一要论理就绝对化、简单化,如有的同学在《有钱就有幸福吗》作文中说:“有钱就有幸福吗?否,我们说只有斗争才是幸福……把金钱看成幸福的人是十足的拜金主义者,是金钱的奴隶,是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2]实乃不分青红皂白,偏执一端,一棍子往死里打,让人难以接受。
文章的思想和材料是作文最基础、最根本的方面。长期以来,中学生的作文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不能不从这两个基本点上找问题,确实应该提高学生对这两个基本点的认识,让他们树立一种宏观思想,训练和培养一种广泛联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使他们学习写作不仅在语文课中学,也注意在其它课中学,不仅在学校里学,也注意在其它时间地点学,随时随地注意观察、思考和积累,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
3.合理的表达与日常说话的极大相关性。
如果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相当的材料,怎样表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仍有一些学生一接触到写作文,就特别摆开一种架式,似乎要精妙绝伦,成一家之言,流传后世,结果连平常最熟悉的话语也写得文绉绉的或疙里疙瘩,弄巧反拙了;有的甚至写得不成文章,把记叙文写成流水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油水分离,写说明文不懂得如何着手写清楚。关于表达,固然有技巧可言,但倒不如归之于“说话”。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是用嘴写”,“写是用笔说”,把说与写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当然,先生的“说”接近于有意的口头表达训练,而这里的“说”更靠近我们的生活原形,因为生活原形给我们更大的真实性和启发性,“文章本天成”嘛。如,当你给他人叙述一件事情时,你必然会说清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其中会有场面、细节等描写)、结果,同时你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倾向、观点态度,这本身就具备了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本身就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再如,你要给人家说清一段道理,或劝勉人家,或争论是非,你怎样让自己的理儿立起来,令人信服呢?你没有一定的事实、理论行吗?你不讲究一定的说理方法行吗?这本身不就是论据、论证方式等议论文的知识体现吗?所以,书面的表达归根结蒂是出自于日常说话实际的。如果懂得了表达的根源,多从这个根源出发,怎样表达其道理是很容易琢磨出来的。现代中学生,由于受现代化多媒体传达形式的影响,说话、口头表达具有了一定的机会和基础,老师完全可以点拨他们将此联系到作文的表达上来,以促进书面表达。
4.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
常见文体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除了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之外,其它三种文体是没有固定格式的,但各自有一些基本要素和要求,如记叙文的记叙要素、记叙顺序等,说明文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证结构与方法等等,因此,练习每一种文体都是按照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来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都不免出现一种后果,就是学生写各种文体的能力不平衡,写作兴趣偏于单一。一般的情况是初中喜欢(或长于)写记叙文,高中喜欢(或长于)写议论文(其中有人反而把记叙文给忘了),可能有练习重点的不同的影响,然而这里边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几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没有自觉的清楚的认识。因为长期的作文训练都习惯于单打一,分阶段地来练习不同的文体,但就忽视了一个综合的过程,即把几种文体进行整体的比较和认识。其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就前面所列举的三种文体的基本要素即可见。三种文体都不外乎是以一定的表现方式,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展现中心与材料的关系,我们甚至能够在一种文体里去套用另一种文理与文思,或用一种文体的文理和文思去指导其它文体的写作。如我们可以把记叙文、说明文看作是议论文:当说某一个人如何如何好的时候,你要拿出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证明;当介绍某一种东西的时候,你对这个东西的好恶自然要表现出来,要列举出几条客观的表现来说服大家。如果让学生注意到几种文体间的写作要求、思路的相似性,无疑对于他们写作的全面训练和能力的综合提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君不见吗,许多大文学家又是大评论家,许多文学作品写得出色的作家,他们的科技文章也写得很出色,许多科学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当然,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但显然是为此而打下必备的基础啊!
以上四点,之所以归之于宏观,很明显的原因是,它们都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对于写作文来说,都是一些大的方面的问题,它们重在能启示中学生为写好作文打下必要的思想和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