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6-04 08:55:00
导语:13窦娥冤(教师中心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导入新课
上次我们讲中国戏剧史时讲到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分角色朗读,解决字词
1.字词正音:
亲眷(juàn)嗟(jiē)怨杳(yǎo)无音信嘱咐(zhǔfù)尸骸(hái)
负屈衔(xián)冤古陌(mò)荒阡(qiān)应验(yàn)甘霖(gānlín)
2.词语补注:
①亲眷:亲属;
②嗟怨:叹息埋怨;
③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④尸骸:尸体;
⑤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⑥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⑦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⑧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四、理清课文内容情节。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地。“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1.不分好歹
一.指天斥地(怨)2.欺软怕硬(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3.错勘贤愚
1.避见婆婆
二.决别婆婆(悲)2.倾诉真相(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
1.血溅白练
三.三桩誓愿(愤)2.六月飞霜(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