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教学评点

时间:2022-05-25 05:07:00

导语:《纸船》教学评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纸船》教学评点

纸船教学评点 杨宏丽执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图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老师以自己的“下水”作为引导,这是蓄势与孕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果然十分的出彩。大概是时间、或者是篇幅所限,只读到了三个学生的“作品”。因此,只能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还有,老师对学生的赞赏,也富有人情味。

课上得很平实,很流畅,也很圆润。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对于冰心的介绍,也很切合作者的意蕴,而且首尾呼应,开合自然。没有亲聆杨宏丽老师的教学,推想一定是很有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