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债券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1:5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境外债券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境外债券投资

发改委外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债风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第五条按照债务类型划分,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

查看全文

市外债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外债管理,确保本市借用外债的规模适度,债务结构合理,资金投向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外维护国家信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债,是指:

(一)国家有关部、委及各非在沪的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筹借,转贷给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使用,并由本市负责偿还的外汇债务。

(二)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作为借款人向境外筹借,并由其本身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三)其他以非借款方式产生的,由本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承担偿还义务的外汇债务。

第三条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对外债按照统一政策、统一计划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加强协调的原则进行管理。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跨境收益互换业务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及居民资产配置全球化的需要,国内证券公司纷纷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开发众多跨境金融衍生品及收购境外证券公司开拓境外市场,进而提升其国际化水平。本文以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将跨境业务中具有代表性的跨境收益互换业务为切入点,分析收益互换业务的概念、分类及流程入手,探索当前证券公司跨境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监管建议。

关键词:证券;跨境;收益互换

跨境收益互换业务概念及业务特点

(一)跨境收益互换业务概念

跨境收益互换业务是证券公司与交易对手在场外市场一对一订立的一类金融衍生品合约。基于该合约,交易双方在未来进行一系列现金流交换。2020年9月底,某证券跨境业务存量规模达1082.28亿元,其中跨境收益互换业务926亿元,占跨境业务总量的85.64%。跨境收益互换业务具体表现为:(1)证券公司向交易对手支付与风险资产(如:指数、股票、固定收益证券)表现挂钩的收益,而交易对手向其支付固定收益;(2)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挂钩资产情况,向证券公司支付履约保障品;(3)为进行风险对冲,证券公司或通过子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在市场上进行标的证券买卖;(4)由于证券公司需要进行风险对冲,挂钩标的需要满足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范围。

(二)跨境收益互换业务特点

查看全文

境内外银行联动下企业跨境融资分析

摘要:近年来,跨境融资对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起到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要完成跨境融资都离不开境内外银行的联动作用,即境内银行“牵线”、境外银行付汇。为详细掌握企业跨境融资过程中,境内外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及起到的作用,并为事前、事后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实际调查研究,对当前境内外银行联动下企业跨境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银行;企业;跨境融资

一、境内外银行联动下企业跨境融资模式及特点

当前境内外银行联动下企业跨境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企业,通过境内银行各种贸易融资产品,从境外银行融入资金;二是企业依据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向外汇局申请外债登记,通过境内外银行的合作,从境外银行融入资金;三是海外私募债、内保外贷等资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流入。(一)跨境贸易融资类境内外银行联动下的跨境贸易融资产品较多,但总体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基础单一性产品,如出口风参、出口代付、跨境参融通、货物贸易项下风险参贷等,该类产品在是否纳入表内管理、境内银行承担责任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同质性较强,融资均基于贸易背景,具有相对稳定的还款来源。境内银行在授信、尽职审查、与境外银行沟通、跨境资金收付等环节均起到重要作用。二是组合式产品,该类产品一般为全额保证金质押下的低风险业务。调查发现,如果企业在有授信的情况下,仍选择此类产品,做全额保证金质押,一般表明市场存在明显的套利空间,企业套利意图较强。2017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深入开展“三套利”专项治理工作,银行为规避监管风险,组合式产品业务规模明显收缩。(二)直接外债类1.跨境融资性风险参与。一是“新增业务”。企业基于跨境融资需求,委托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提出融资申请,企业向境外银行承担第一性还款责任,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还款责任。二是“存量业务”。境内银行邀请境外银行对其客户存量贷款进行风险参与,境外银行选择满足其条件的企业并发放贷款,企业将跨境融资用于归还尚未到期的境内银行贷款,将境内融资置换为跨境融资。这种模式下,境内银行承担第一性还款责任。2.跨境直贷风险参与。境外银行作为风险出让行,境内银行作为风险参与行,境外银行直接对企业提供贷款。若企业到期无法还款,境内银行按照其与境外银行约定的风险参与比例向境外银行支付债权款项。这种模式下,企业承担第一性还款责任,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还款责任。3.内保跨境融资。企业向境内银行提出跨境融资申请,境内银行综合对比多家境外银行的报价、条件要求、放款效率等因素后,选定境外合作银行,同时境内银行根据企业的授信额度、资金质押情况及可借外债规模,为企业开出融资性保函。境外银行则基于保函担保为企业直接提供跨境融资。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境内银行均占用跨境融资额度,企业按外债计算,境内银行按担保计算。近年来,直接外债类产品规模增长较快,主要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出台有关:一方面,中资企业(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外)不再核定外债指标,在借外债上实现了与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因此借道直接外债类产品进行跨境融资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相较以往指标核定模式,新政大幅提升银行跨境融资额度,激发银行做大跨境融资业务的动力。如某银行在原来指标核定模式下,每年的外债额度仅为1亿美元左右,而新政实施后该银行跨境融资额度上限接近100亿美元。(三)海外私募债、内保外贷等资金以股权投资形式回流除上述传统的跨境贸易融资、直接外债类产品,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及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境内外银行联动下企业跨境融资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如海外私募债、内保外贷等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回流。1.海外私募债境内银行利用其境外分行同业资金给境内企业的境外子公司发行私募债券,由境内企业对私募债券出具无条件回购承诺函或提供质押。债券发行成功后,境内企业的境外子公司在符合监管部门相关法规的前提下,用募集资金对境内开展直接投资(如新设、并购、增资等)。该产品主要营销对象有两类:一是有招商引资需求的地方政府平台,并在境外设立了SPV公司;二是有海外“走出去”项目的境内企业。海外私募债较其他境外发债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在境内银行及其境外分行的参与下,交易结构更简单、耗时更少;二是不需评级机构介入,省去诸多中间环节,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更低。2.内保外贷境内银行应境内企业申请开立融资性保函(备用信用证),为境内企业的境外关联公司(境外借款人)融资提供还款担保,由境外银行向境外借款人提供贷款。境外借款人融资后,在满足监管部门对外商直接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将内保外贷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汇入境内。2017年以前,外汇局禁止内保外贷项下资金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但外汇局“汇发[2017]3号文”放宽了相关限制:“债务人可通过向境内放贷、股权投资等方式将担保项下资金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另外,“银发[2017]9号文”大幅降低金融机构办理内保外贷所占用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占用比重由原来的100%调减至20%,理论上将银行原有内保外贷业务规模扩大至5倍。在两个政策的共同促进下,2017年内保外贷项下资金回流明显升温。

二、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操作管理落后于业务创新步伐调查发现,大多数银行在推出跨境融资新产品时,其业务系统建设、数据采集报送、内部风险防范往往跟不上监管要求,如推出“跨境融资风险参与”业务的多数银行,均未在业务系统中增设相关的模块,而是将会计账目暂时计入“出口应收账款风险参与”等其他模块,既不利于对业务进行管理,也不利于对业务进行风险防范。(二)境内外银行合作产品或成为部分限制类企业跨境融资的渠道按照银发〔2017〕9号文规定,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不能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借入外债,但部分银行为规避政策限制,绕道采用“跨境融资性风险参与”等模式,通过占用银行跨境融资额度,开展海外直贷业务,为部分限制类企业进行跨境融资。(三)跨境融资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若短时间内规模快速扩张可能造成风险积聚在人民币有升值趋势、境外融资利率相对较低时,企业跨境融资动力较强,境内外银行联动推出的产品进一步助推企业跨境融资。一旦形势逆转,资金将选择汇出,特别是其中的纯套利资金将快速流出,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同时,部分贸易融资产品通过构造复杂的交易流程,对收付汇和结售汇产生跨期影响,造成货物流和资金流错配,不利于监管部门对形势准确判断,加大管理难度。

查看全文

解码企业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要点一: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是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常用的一个概念。北美精算师协会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是,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和约束条件之下,为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有关资产和负债战略上的计划、执行、监控以及调整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就是要以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对称原则”为基础,来解决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者间的协调平衡。所谓“对称原则”,是指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期限结构、收益成本要对称。这个对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调整适配,以实现经营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当前,很多大型实体企业都逐步引入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将资产负债管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期通过资产端、负债端、权益端的合理匹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落实以经济利润与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根本的价值管理理念,强化资源有偿使用的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追求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Z为例。Z集团要求各二级公司在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按照不同行业及企业发展周期,确立资产负债规模管理、收益管理和结构管理的工具及方法,以推动资产端和负债端更加匹配,缓释流动性风险,解决收益率不佳等问题;同时,根据财务承受能力,科学确定投资规模,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根据上述要求,各二级公司重点抓了以下工作(见附图):一是梳理确定本企业的存量核心资产。所谓核心资产,是指与公司主业相关或与主业转型相关的资产。这类资产对于建立、维持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竞争优势有着重要作用。核心资产同时也是不宜频繁处置或转让的关键稀缺性资产。二是对标同业和同业资产负债情况,精准判断本企业所处的行业水平。三是分析本企业是否面临债务规模的外部约束条件,包括行业主管部门、融资监管部门等提出的相关要求。四是研究新增投资项目如何配比资本金和外部融资的规模,如何在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间平衡。通过上述对自身资产结构的分析,参考对标企业并结合公司自身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定位和不同发展阶段,各二级公司确定了本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并进行动态调整,达到不断适配,以合理确定债务规模。此外,在资产负债管理中,Z集团还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管控,包括严控下属公司资产出表和表外融资等行为;严禁新增永续债券、永续保险、永续信托等权益类永续债;严格对外担保管理,对有产权关系的企业按股比提供担保,原则上不对无产权关系的企业提供担保,严控企业相互担保等捆绑式融资行为,防止债务风险的交叉传导。

要点二:优化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

负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和筹资成本。通常来说,企业筹资不能依赖单一渠道,以避免因筹资渠道过窄无法确保资金到位。一般而言,筹资渠道的多样化以及管理层的偏好是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在经济周期下行及上升初期,利率一般处于向下调节至平稳的阶段。此时,增加中长期、固定利率的融资品种,可以拉长融资久期,锁定成本;在经济周期处于明显上行阶段,利率一般逐渐上升,此时增加短期融资比例,可以减少中长期的价格锁定,有利于整体降低融资成本。一个财务状况优良、债务结构合理的企业,其长短期债务构成的根本原则是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对于企业来说,合理匹配债务期限,既要确保企业不发生债务违约风险,又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这就需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短贷长投、债务到期日过于集中、长短期债务比例失调、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目前西方经济学已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成果。1976年Morris提出了期限匹配理论,也称为免疫假设(immunisationhypothesis),是指企业将债务的期限与资产的期限对应起来,使之相互匹配,可为企业创造一种自然的套期保值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减少企业违约风险和财务危机风险。实务中,纵观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存在债务期限匹配不合理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已通过债务融资统筹管理,对所拥有和控制的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调度和高效配置,不断优化企业的债务结构和期限。仍以Z集团为例。集团对各级子企业的境内外融资规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审批。每年10月份,各所属公司在集团的统一安排下,开始编制下年度融资计划。融资计划的总体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生产、投资的实际需求基础上,严格控制债务总额,妥善安排债务结构,综合考虑债务期限、币种、成本、利率、融资方式等因素。融资计划是企业年度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年度预算中资产负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借还款预算等有效衔接。各公司上报融资计划后,Z集团统筹控制带息负债规模,并利用集团整体信用优势,合理安排债务融资品种和期限结构,防止短贷长投,避免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同时,Z集团还将资产负债率和有息债务率作为各公司年度KPI指标的组成部分,于次年年初下发融资计划批复,下达KPI考核指标。年度执行过程中,融资计划批复内的银行借款,企业可自行开展,提款前备案即可,不需再上报;批复内的公开市场融资,提前15天报备,集团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同时期各子公司的公开市场融资计划,统筹协调,避免扎堆发行,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整体优势。此外,Z集团也积极用好财务公司平台,统筹协调财务公司为成员单位提供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财务公司作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统一结算平台、风险管控平台的作用。

要点三:流动性管理常抓不懈

流动性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流动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企业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企业应站在全局高度,以战略思维,运用信息化手段来筹划短、中、长期资金预算;还应加强对负债率、短期集中债务比、带息负债占比、债券余额比例、永续债规模等资金风险指标的监测,尤其对债务规模大、债券占比高、集中兑付压力大、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状况紧张、投资规模大的子企业,要纳入重点监测名单,并对债务到期设置预警提示,持续监测经营现金流和债务期限的匹配情况,根据资金缺口提前做好融资接续预案,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具体来说,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资金支出预算管理。企业要按照“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做好资金支出预算安排,通过提高对现金流入/流出金额及时间预测的精确度,力争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现金保有量,合理规划融资,降低资金成本;要细化资金预算与业务预算的衔接,在年度预算总控的前提下,进行月度预算滚动调整,形成资金动态监测机制;要严控预算外支出项目,强化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做好“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强化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要按照“资金统筹管理、流入/流出有效监控、短缺风险及时预警”的要求,做到事前优化资源配置、事中确保执行质量、事后进行绩效评估。二是及时进行“压力测试”。企业要在对大环境预判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区分不同场景进行现金流压力测试。在经营状况正常的情况下,要确保以“经营现金收支计划”为抓手,逐月进行滚动压力测试;遇到突发情形,要提高压力测试频率,以便及时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可将疫情的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作为变量,进行排列组合,分析不同情境下现金流状况,至少每半个月做一次滚动现金流测试;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甚至可以逐周、逐日进行滚动测算,精确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三是搭建流动性预警体系。企业应全面挖掘数据价值,对资金管理要素进行多维度分析,并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搭建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预警体系。财务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内控部门密切协作,通过如下五步法,完成系统搭建。第一,根据企业情况,确立包括经营类(如非受限现金与3个月内到期债务比、利息保障倍数等)、融资类(如有息负债率、3个月内有息债务比例等)、应急风险类(如流动性覆盖率等)和外部风险类(如LPR、国债收益率等)的四类指标体系;第二,通过历史数据分析,结合监管红线、管理要求和专家建议,确定各指标风险预警值;第三,对各项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第四,将上述内容嵌入财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持续监测,定期进行流动性打分、指标亮灯预警,并自动生成预警报告;第五,根据企业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指标体系和调整权重,持续改进优化。

查看全文

市关于外企融资意见

为充分运用国家境外融资政策,帮助涉外企业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现就我市涉外企业开展境外融资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机遇,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外商投资企业、优势骨干外贸企业和高新技术外贸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资源,扎实开展涉外企业境外融资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鼓励、引导、促成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涉外企业通过融资做大做强,促进我市涉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1年,选择1-2家外资企业开展直接外债业务,鼓励企业借用母公司、境外政府、境外金融组织、境外金融机构等贷款;选择1-2家涉外企业尝试开展人民币外债业务,减少汇兑环节,便利涉外企业资金使用和降低成本;选择8-10家涉外企业开展短期境外融资业务;筛选3-5家企业作为境外融资企业试点,重点扶持,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涉外企业。

三、工作措施

查看全文

强化借用商务贷款宏观治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用好国际商业贷款,对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商业贷款的使用效益,防止外债失控,必须切实加强对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严格控制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总规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把境内机构以商业性条件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并以外国货币承担契约性偿还义务的资金,统称为国际商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包括:外国商业银行(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发行境外外币债券、可转股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和中期票据等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国际融资租赁、以现汇方式偿还的补偿贸易、项目融资、海外存款及其他形式的商业性筹融资。

(一)国家对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国家计委根据我国的外债结构、偿还能力、外资需求、配套条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情况,在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负责制订中长期和年度利用外资计划,下达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的总规模。各金融机构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年度指标,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计委下达的外债总规模内,根据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提出分配意见,与国家计委协商后下达。

国际商业贷款指标可跨年度使用,但不得超过下一年度3月底。

查看全文

我国外汇储备探究论文

一、给商业银行的注资可以结汇吗?外汇储备是否可以扶贫?

最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规模也很大,外汇储备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如何使用外汇储备人们提出不少建议,但有些建议不合适。

比如说,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给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注入了200多亿美元的外汇资本金,2005年给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外汇资金150亿美元。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或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以人民币资产衡量,外汇资本金的价值缩水了,将来还面临缩水的预期。因此,有看法提出,是否可以将注入的资金结汇成为人民币呢?很显然,这是不能结汇的。因为给两家银行的资金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这些资产本身已经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现金,如果再次结汇,这笔外汇就是两次结汇,投放了双倍的人民币现金,最后,外汇又回到了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储备。因此,所有从汇金公司出去的外汇资金,无论是注资给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等,这些资金都不能结汇使用。

再比如,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拿外汇储备去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或用于扶贫,或者把这些资金用来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法很好,但不是很正确。如果贫困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技术的采购来自国内,工资的发放是人民币(如果发外币允许结汇,与发人民币是一回事),那么,运用外汇储备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减少外汇储备,不过是外汇储备在国内转了一圈,由被资助者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外汇最后又回到了中央银行。这样的外汇储备使用,仍然是双倍的基础货币投放。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中央银行直接发钞票进行扶贫,而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解决上述问题是在境外采购,设备、资源在境内使用,这才是真正使用外汇储备,这确实可以减少储备。

外汇储备确实是国家可以支配和动用的战略资源,但凡是在国内使用的外汇储备,只要使用者要求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这样的使用都是不可行的。只有纯粹使用外汇的项目,才能动用外汇储备。比如石油战略储备,战略物资的进口储备等。

二、外汇储备可以给商业银行用吗?

查看全文

我国外汇储备分析论文

一、外汇储备可以给商业银行用吗?

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在国外投资和使用,国内不能使用,不是浪费吗?资金就是如此矛盾。企业、银行、个人都预期人民币升值,都不愿意持有外汇,但愿意使用,但银行没有足够的头寸。因此,已经有建议提出:是否可以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借款给商业银行使用,这样,可以解决企业需要外汇贷款而银行缺乏资金的情况,解决商业银行的外汇头寸短缺;也有建议提出中央银行建立外汇再贷款机制,和人民币一样,这样,也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短缺问题,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直接拆借外汇储备;还有建议提出,在境内发展外币债券市场,允许外币债券发行人向中央银行发行外币债券。应该说,这些建议是可以操作的,需要政策部门去研究。问题在于,如果这样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就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使企业和个人具有持有外汇的意愿。人民币升值预期会降低和减少个人持有外汇的意愿,但如果政策允许个人、企业进行外币投资,情况会好一些。这需要政策部门研究允许个人、企业到境外进行各种投资,包括证券投资等。这样,就会有需求和保留外汇的意愿。当然,国内发展外币债券市场,允许外币债券买卖,也可以增加投资渠道。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在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要实现“藏汇于民”很难。

二、给商业银行的注资可以结汇吗?外汇储备是否可以扶贫?

最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规模也很大,外汇储备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如何使用外汇储备人们提出不少建议,但有些建议不合适。

比如说,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给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注入了200多亿美元的外汇资本金,2005年给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外汇资金150亿美元。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或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以人民币资产衡量,外汇资本金的价值缩水了,将来还面临缩水的预期。因此,有看法提出,是否可以将注入的资金结汇成为人民币呢?很显然,这是不能结汇的。因为给两家银行的资金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这些资产本身已经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现金,如果再次结汇,这笔外汇就是两次结汇,投放了双倍的人民币现金,最后,外汇又回到了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储备。因此,所有从汇金公司出去的外汇资金,无论是注资给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等,这些资金都不能结汇使用。

查看全文

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一、给商业银行的注资可以结汇吗?外汇储备是否可以扶贫?

最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规模也很大,外汇储备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如何使用外汇储备人们提出不少建议,但有些建议不合适。

比如说,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给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注入了200多亿美元的外汇资本金,2005年给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外汇资金150亿美元。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或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以人民币资产衡量,外汇资本金的价值缩水了,将来还面临缩水的预期。因此,有看法提出,是否可以将注入的资金结汇成为人民币呢?很显然,这是不能结汇的。因为给两家银行的资金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这些资产本身已经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现金,如果再次结汇,这笔外汇就是两次结汇,投放了双倍的人民币现金,最后,外汇又回到了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储备。因此,所有从汇金公司出去的外汇资金,无论是注资给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等,这些资金都不能结汇使用。

再比如,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拿外汇储备去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或用于扶贫,或者把这些资金用来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法很好,但不是很正确。如果贫困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技术的采购来自国内,工资的发放是人民币(如果发外币允许结汇,与发人民币是一回事),那么,运用外汇储备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减少外汇储备,不过是外汇储备在国内转了一圈,由被资助者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外汇最后又回到了中央银行。这样的外汇储备使用,仍然是双倍的基础货币投放。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中央银行直接发钞票进行扶贫,而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解决上述问题是在境外采购,设备、资源在境内使用,这才是真正使用外汇储备,这确实可以减少储备。

外汇储备确实是国家可以支配和动用的战略资源,但凡是在国内使用的外汇储备,只要使用者要求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这样的使用都是不可行的。只有纯粹使用外汇的项目,才能动用外汇储备。比如石油战略储备,战略物资的进口储备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