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核心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1:22: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经济学微课制作研究
摘要:“国际经济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以及这门课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国际经济学敬而远之。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微课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效果。本文从“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出发,探讨了微课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的主要分类,最后提出了国际经济学微课制作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微课制作
一、“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理论抽象性。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数理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较多,图表与推理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倍感抽象深奥。即使在传统教学中,利用黑板演示画图,学生还是觉得不容易理解。2、一定的实践性。国际经济学理论同时又是对国际经济实践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例如,国际微观经济学是对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的考察与总结,而国际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国际经济理论对宏观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因此国际经济学教学者需要根据经济现实的国际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事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经济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这门课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国际经济学敬而远之。如果采用微课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和flash等素材相结合应用到微课中,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再结合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则更能实现上佳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的主要分类
(一)“国际经济学”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结合生动的案例)正如上所述,国际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觉该课程的原理和概念都非常抽象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可以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采用微课来集中讲解。比如“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这一节,要把“比较优势理论”讲透,几分钟是很难说通的,但是,对这一节所涉及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案例等的分析,则可以以微课表现。因此,这部分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微课教学的优势在于集中、详尽和便于结合案例、便于反复学习消化、(二)“国际经济学”的扩展知识和前沿知识所谓扩展知识是指“国际经济学”课本和课堂讲解不详尽而又有价值的扩展知识,如“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内容。所谓“前沿知识”是指当前仍在丰富发展的经济理论,比如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国际经济学理论的简要介绍等,这类知识通过微课加以体现,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学习理想。因此,这部分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基于国际经济学的实践性和时事性,理论难度不是太大,但有助于开拓学习者的理论视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激情,甚至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建立终身的学习及学术方向。
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金课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以金课理念作为指导,聚焦学生的能力、课程特点和前期教学改革的认知,考虑构建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并且遵循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和课后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金课教学设计方案,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造“思政+课程+科创”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模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对大学生要适当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增负”,淘汰内容过于陈旧、考试走形式、质量不高的水课,努力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因此,金课的标准就是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金课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为培养高素质科研型人才提供教学保障,在计量经济学金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传授知识,更实现了价值的引领。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之一,它是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较为晦涩难懂。在前期的教学改革中,虽然采用了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依然不属于金课。根据金课的标准,应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规划,教学内容精心构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金课建设的基础。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反映客观客观事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探索实证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学的各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模型定量分析实际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从具体教学实施中发现,目前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组织与领导;计划性不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高素质教师指导团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支撑;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最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能力;第二课堂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必备工具。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所脱节、第二课堂硬件不足、缺乏核心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原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竞争力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问题。李慧宇、王向前等[1]从建设原则、组织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胡春春[2]认为经管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应以两个课堂协调发展为基准,加强第二课堂设施、经费投入,创立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韩莉[3]以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问题,发现还存在没有学分要求、没有品牌特色、相关活动的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赖晓华、滕汉书[4]以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生相互交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内容。胡雪芹[5]专门探讨了导游实务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还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李子奈[6]指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原理与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加入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之中。谭砚文、陈珊妮[7]综合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较少、与相关课程无法衔接、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王文静[8]以“多元回归分析”为例,研究将导向学习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去。肖翠仙[9]、肖小爱[10]均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综上所述,大部分文献主要研究经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或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而专门针对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即使提到,也分析得很简单,也较少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就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管理现象,是一门数据分析课程,也是定量研究经济课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测定经济关系、探索经济规律的必备工具。该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一课堂是在教室里的学习,以学习理论知识和模型为主,而第二课堂则是教室外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各种想象,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者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2.3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深造或者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管理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大学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核心课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设置理念、课程设置、专业教师、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衔接等方面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行政管理;课程建设
一、创新思维能力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创新思维是大学教育的首要意义。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所在,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伫立于世界前列最有竞争力的教育阶段,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创新的最前沿的工作与内容。所以,创新思维是大学教育的首要意义,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性思维教育。(二)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现代科技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每个人个性与要求的不尽相同,也对大学教育与课堂提出了更高的层次与要求。创新思维必须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要面临复杂的社会形势及公众需求,而即将进入社会并会承担着社会各方面管理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况。(三)创新思维是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按照教育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基本的素质,而且马克思主义是结合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与时俱进大发展的理论,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们的国情结合起来,运用创新思维发展的能力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现代公共精神,是行政管理由政治统治转向具有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的现代公共管理的精神指引,也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精神素养。现代公共精神本就要求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百年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现代公共精神在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创新之处。
二、行政管理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201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地方政府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也分为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一)行政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社会科学的行政管理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学联系密切,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第一门就是政治学,这也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就是说,行政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学基础之上的。其次,行政管理专业现在已经划为管理类下的二级专业,其本质还属于管理,只是针对行政领域的管理而已,而管理学则是所有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和必修课程,这是原理课,在学习和掌握管理原理的基础上再分类分领域进行不同类别管理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培养。最后,基于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都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所有法律存在的依据和基础,所以我们将宪法学作为核心基础课程加以认真学习,领悟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之精神。(二)行政管理核心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政府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等课程。虽然教育部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对专业设置有比较宽泛的指导要求,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开设相似或相近的课程,但基本都是这几门课程。这些课程,从经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法律政策等不同的社会管理方法手段方面对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说明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专业,这些课程的设置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学科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素养和精神,才能够做好行政管理的专业工作。
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入并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多借助社交网络及各种APP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作为时代宠儿的大学在校生也不可避免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获取信息与知识,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微媒体与微课
(一)微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交网络及各种APP占据了人们的智能手机,进而占据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当前的时代可以被称之为微媒体时代,所谓“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软件为代表的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网络媒体。微媒体具有门槛较低、数量庞大,形式多样、速度极快,内容灵活多变等三个特点[1]。微媒体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对于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衰退。因此,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二)微课。自从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microlec-ture的理念之后,国外对于微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已深入各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在国内的发展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所谓微课,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的、短小精悍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2]。微课具有时间短(5~8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精、资源小、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微媒体的推广,使得微课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二、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3],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一)经济学的课程性质。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自从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开始,历次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都被教育部确定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由此可见经济学的重要性。教育部之所以如此重视经济学的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是其他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科目,以及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兴教学方式,只要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式。(二)经济学的课程特点。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经济学完整学科体系的正式确立,同时形成了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1.理论体系严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各部分理论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和掌握不到位,都会导致后续相关理论学习的困难,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理论抽象。作为舶来品,经济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看似与现实很接近,可理解起来却又感觉很难,比如需求、消费选择、效用、弹性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3.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实践的归纳总结,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与宏观的经济政策则是经济理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则指导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经济理论和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知识碎片化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
1引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提出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积极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在此背景下,存在巨大物流人才缺口,而且对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物流人才的培养者,如何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群的建设思路是一条有效途径。课程群是某专业或跨专业课程体系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按照一定规律对课程进行整合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群的目的是完善特定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不是机械的课程叠加,而是按照课程、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系统方法指导下,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学科来划分的,结合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对教学计划中具有一定的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性的课程集成模块的建设[2]。山东财经大学自2003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内容,从一体化、国际化和经济分析角度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物流经济学、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的总体内容,然后共同制定了教学大纲,合理确定了三门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使得不同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得以凸显,同时又相互补充,多角度覆盖地渗透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团队,力求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为了保证三门课程之间的关联紧密性,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师资交叉,增强课程之间的粘合度。
2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物流经济学、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在学习了物流学导论课程之后,为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从不同教学对物流管理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三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掌握整体优化的思想是学好物流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旨在从一体化的角度来对物流及其他企业运作问题进行统筹管理,培养学生整体优化的能力;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化视野也是当前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国际物流学侧重训练学生国际物流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知识;同时,无论物流的一体化还是国际化运作,都需要从经济效益分析角度来衡量其成功与否,物流经济学则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效益分析的能力。因此,物流经济学、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属性相同,关系紧密,非常有必要作为课程群来整体建设。
3课程群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3.1物流经济学
商务英语专业经济学慕课建设探讨
[摘要]经济学导论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支撑,但这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实际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开展教学改革,将多年的传统教学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建设经济学慕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新性,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商务英语;慕课;经济学
一、引言
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商务英语教学困难主要在于,学生对于商科类知识兴趣缺乏、理解生硬。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设立于20年,属于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之一。经过多年教学发现,要解决专业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自2年慕课兴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0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网络开放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5年4月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5〕3号),提出慕课建设需秉持“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针;年4月,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总结了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建设方案,并《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据统计,我国已有12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慕课,万名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堪称世界第一。那么,能不能通过在线慕课建设,推动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呢。按照这个思路,商务英语系组建了教学团队,选取大学低年级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导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聘请专业制作公司进行录制,最后上线到主流在线课程平台,供国内各高校使用。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政治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参与式教学以教师的参与教和学生的参与学为核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及模式,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其推广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政治经济学;辩论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最早以“主题参与”为核心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而出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创造出了许多方法和手段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授课效果与学习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各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比如在西方,典型代表是杜威,以“从做中学”为参与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开展“设计教学法”等实验,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之中;而在我国,参与式教学的思想也渊源流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便渗透着这一思想。本文以我院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及模式,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参与式教学法在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及推广有所启示。
一、参与式教学法概述
国内学者对“参与式教学法”的认识侧重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其为一种教学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其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有的学者认为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统一。本文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可用一个公式表示其含义:参与式教学=教师参与教∪学生参与学,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交集关系:教师参与教∩学生参与学。换句话说,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认知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将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当前,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许多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具备能把国情特点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起来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文章以美国著名常青藤高校———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其应用经济学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金融学科人才定位,突出金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适当增加金融定量分析的内容,合理布局金融知识点,推进金融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充分发挥课程组织者的能动作用,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金融教育;国际化;课程模块
一、概述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自此,我国经济全面步入全球化的轨道。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全球的要求,实时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节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国际化得到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3年首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其中面向世界为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共中央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大学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规律和经验,促进了我国大学国际化步伐加快进行。2010年7月20日,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前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各省教育厅设立留学项目,鼓励大学教师跨国研修、学习。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2015年3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每年向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大学每年吸引不少的留学生,拟于2020年,让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达到15万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当前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金融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相互传染,金融国际化已经成为未来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趋势。金融国际化具有世界范围内金融融合的特征,指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活动的主体跨越国界(或行政区划)参与到另一国(或经济体)的金融活动中去的状态和过程。金融业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特征要求国内外高等教育相互交流,尤其是我国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经验。金融人才是金融国际化的主导因素,国际化过程中其涉及的金融风险监管需要人才参与,不同国家的金融合作需要人才推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具备能把国情特点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起来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美国著名常青藤高校———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其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期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康奈尔大学以及金融学科简况
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于1865年建立,校训为:“这是一所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知识的学校”。主校区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Ithaca),另有两所分校位于纽约市和卡塔尔教育城,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是著名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名校成员,一所位于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康奈尔大学办学理念曾影响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为当时全美高校之最。截止2017年,共有56位康奈尔大学的校友或教研人员曾荣获诺贝尔奖,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2位,居全美第十位,目前有在校生12904人,有教授1648人,教工共2718人。康奈尔大学名列2017-18年USNews全美大学本科排名第14。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机构CWUR排名世界第12;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13;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9、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6。康奈尔大学正式开学的第三年,亦即1870-1871学年,学校即开设了中文课,曾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有卓越贡献的人才,包括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中科院奠基人赵元任,近代外交家施肇基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康奈尔大学是中国问题的科研重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居世界前列。经济领域的研究覆盖广泛,包括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改革、国际金融和贸易、以及环境和能源问题。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科属于商学院,后者是全美最佳商学院之一。学院建立于1946年,随后于1984年更名为约翰逊管理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康奈尔大学校董会投票通过,合并酒店管理学院(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SHA)、查尔斯•戴森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院(CharlesH.DysonSchoolofAppliedEconomicsandManagement,Dyson)和塞缪尔•柯蒂斯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SamuelCurtisJohnson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Johnson)院,成立全新的“康奈尔商学院”(CollegeofBusiness),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阶段各种人才培养服务。商学院已经成为美国学科最全面的超级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有145研究教师以及近29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18年美国USNews商学院排名第16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