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管理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8:11: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学管理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学管理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公共经济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由于这门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目前课堂教学效果还未达到预期。文章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匹配专业特点、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行政管理专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市场机制固有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调控,如何科学地确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职能和作用的新兴学科,能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政府管理决策的经济分析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经济学虽然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科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本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发现,由于公共经济学是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必须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目前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方法未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公共经济学热衷于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数学建模来做定量研究,理论体系抽象复杂,要求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以文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薄弱,在大一学学文科数学时,挂科率就比较高。到了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要运用高数知识来理解推导大量的数理模型、图形、公式时,学生就更加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还继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只会让学生彻底失去对经济学类课程的信心和兴趣。因此,这门课程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要因材施教,从感性直观的经济实例入手,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性不足。公共经济学课程目前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从教师一方来说,由于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和反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不能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一方来说,由于没有参与性,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即使没听懂或者有好的想法也没机会表达。由于公共经济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学生一旦在一个知识点上卡了壳,就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到最后有的学生可能放弃课堂听讲,只为通过考试在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而学生不愿听课的抵触情绪反过来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和积极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改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也是亟待探索的方面。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研究

摘要:通过市场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人才市场需求特点,根据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需求导向;工商管理研究生;经济学思维方式;教学模式

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在实践上,国外经济学各层次教育都非常注重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国内经济学教育也非常注重经济学素养的培养,但大都定位在本专科的教学研究,而对研究生的教学研究较缺乏。与本科阶段的经济学不同,研究生经济学一般定位于中高级水平,教学目标是通过全面阐述经济学的理论,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提高经济学分析素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是研究生经济学教学基本目标,也是管理类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鉴于此,本文就理工院校生源特点,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需求状况,探讨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模式。

1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

这里所述的知识背景主要是指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所具有的有关经济与管理相关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从现实情况来看,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背景非常的宽泛。本课题小组调查了周边的理工院校,调查主要为2010届至2014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以及2012级至2014级在校生。调查总人数为270人,其中6人未予回复。数据显示,近年来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相关专业,占总人数的77.3%,部分来自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学等数信专业,占总人数的13.6%,另外少量学生来自于化工、机电、地质、机械、环境科学等归为其它理工类专业,占总人数的9.1%。当问及本科是否学习过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时,经管类专业出身的学生均表示学习过相关课程,但学习效果好坏不一;而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均表示未系统接受过经济类课程的教育,少量学生出于爱好阅读过经济类书籍。他们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就业前景,继续读取本专业研究生或转专业而来,知识背景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发现以下三个主要因素:第一,本科专业不同,所受教育经历不尽相同。本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学习过经济学相关课程,相对而言,他们具有较为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本科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本科时几乎从未接受过经济学的教育,只是为了考研而自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大多知识较肤浅,虽然通过经济学的入学考试,但并不具备经济学的头脑。第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课程安排存在差异。不同的学校教育资源和环境具有明显不同,财经类院校更重视系统性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理工院校更重视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训练。第三,个人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不同。对经济学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必然会更努力地学习课程、更自觉地获取课外知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学生的经济学知识背景。例如,当今的教育模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教育而教育,在师生之间普遍缺乏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念[1]。即使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生,也大都缺乏有关经济学综合性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总之,虽然他们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优势,但是,对于学习经济学课程、培养经济学思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经济学学习目标不明确;(2)局限于理论的学习,缺乏应用训练;(3)未能建立经济学思维模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4)经济学的综合能力不足。

2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导向式教学探索

[摘要]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创新,满足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发展需要,成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向。本文以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为核心,系统分析“公共经济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采用的方法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优化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问题导向式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亟需革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经济学”,亦需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破除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培养更具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针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效果问题,对安徽工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5%的学生认为现有教学方式有必要进行改革;92.5%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此同时,对行政管理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78%的毕业生感觉自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75%的毕业生认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为此,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首先,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突出问题导向。在“公共经济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观某市行政机关,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案例、调查社区公共产品配置情况,以此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共产品、公共规制、公共选择、公共支出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社会实际运用的有效结合。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采取重点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的授课思路,在提炼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创造问题情境和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对于“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派生性、细节性问题,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个别学生单独指导为辅的教学思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中提倡反思和批判精神。学习“公共经济学”课程,既要掌握它的理论渊源,又要使其服务于现实。一方面,“公共经济学”课程的许多理论源于西方国家,西方经典理论成果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西方公共经济学思想都可以拿来供我们使用。有些西方学者提出的公共经济学思想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些思想观点甚至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相违背。因而,要批判地学习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学习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另一方面,“公共经济学”课程中讲授的理论,其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我们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使课程中的理论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中推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着眼于当前世界各国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形势,合理设计教学主题,凝聚相关问题,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枯燥的理论演绎出来,围绕学生对公共经济学方面所看、所思、所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建立多元的考核机制。在“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我们改变了以“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的方式,提出了“卷面考试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团队协作水平评价”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合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题研讨、团队合作的热情,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困境

查看全文

经济学专业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要:文章认为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是解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扩招造成的供给关系问题之外,还有人才供求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高校不了解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为此,一边是岗位空缺,另一边则是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这些岗位,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需要长时间的培训与实践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剧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经济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了解中国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经济发展环境,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能够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工商企业从事经济分析、咨询、预测、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更偏重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就业更加困难。所以,探索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是解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很好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症结所在。

一、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以往经济学专业构建过程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训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训和实习指导书编写等方面缺少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知识和能力要求调研,更缺少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和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衔接不好,缺少层次感。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到形式应体现从课程实训到专业能力实训、专业综合实践、跨专业综合实训、创业训练再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全景模拟到真题真做递进特点。目前经济学专业偏重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时少,片段化不成系统,缺少递进的层次感。(三)实践教学内容特色不鲜明。全国有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些高校除了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等设置本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外,应该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特色,确定本校经济学专业特色和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特色。(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停留在照本宣科和模拟,不能与企业实际业务需要很好对接。

二、经济学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查看全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以经管类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为例,首先阐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即“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普遍较低,“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手段的缺乏,“微观经济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不够。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1研究背景

本研究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混合式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色彩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安排以及授课方式。

2“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具备能把国情特点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起来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文章以美国著名常青藤高校———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其应用经济学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金融学科人才定位,突出金融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适当增加金融定量分析的内容,合理布局金融知识点,推进金融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充分发挥课程组织者的能动作用,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金融教育;国际化;课程模块

一、概述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自此,我国经济全面步入全球化的轨道。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全球的要求,实时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节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国际化得到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3年首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其中面向世界为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共中央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大学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规律和经验,促进了我国大学国际化步伐加快进行。2010年7月20日,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前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各省教育厅设立留学项目,鼓励大学教师跨国研修、学习。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2015年3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每年向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大学每年吸引不少的留学生,拟于2020年,让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达到15万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当前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金融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相互传染,金融国际化已经成为未来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趋势。金融国际化具有世界范围内金融融合的特征,指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活动的主体跨越国界(或行政区划)参与到另一国(或经济体)的金融活动中去的状态和过程。金融业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特征要求国内外高等教育相互交流,尤其是我国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经验。金融人才是金融国际化的主导因素,国际化过程中其涉及的金融风险监管需要人才参与,不同国家的金融合作需要人才推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具备能把国情特点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起来的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美国著名常青藤高校———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其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期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康奈尔大学以及金融学科简况

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于1865年建立,校训为:“这是一所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知识的学校”。主校区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Ithaca),另有两所分校位于纽约市和卡塔尔教育城,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是著名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名校成员,一所位于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康奈尔大学办学理念曾影响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为当时全美高校之最。截止2017年,共有56位康奈尔大学的校友或教研人员曾荣获诺贝尔奖,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2位,居全美第十位,目前有在校生12904人,有教授1648人,教工共2718人。康奈尔大学名列2017-18年USNews全美大学本科排名第14。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机构CWUR排名世界第12;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13;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9、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6。康奈尔大学正式开学的第三年,亦即1870-1871学年,学校即开设了中文课,曾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有卓越贡献的人才,包括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中科院奠基人赵元任,近代外交家施肇基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康奈尔大学是中国问题的科研重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居世界前列。经济领域的研究覆盖广泛,包括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改革、国际金融和贸易、以及环境和能源问题。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科属于商学院,后者是全美最佳商学院之一。学院建立于1946年,随后于1984年更名为约翰逊管理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康奈尔大学校董会投票通过,合并酒店管理学院(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SHA)、查尔斯•戴森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院(CharlesH.DysonSchoolofAppliedEconomicsandManagement,Dyson)和塞缪尔•柯蒂斯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SamuelCurtisJohnson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Johnson)院,成立全新的“康奈尔商学院”(CollegeofBusiness),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阶段各种人才培养服务。商学院已经成为美国学科最全面的超级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有145研究教师以及近29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18年美国USNews商学院排名第16名。

查看全文

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缺乏适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增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适用教材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式教学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专业结构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质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宽广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人文修养。因此,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所在教学团队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形式,对河北农业大学非经管类的10个专业600名学生的“经济学”课堂授课、教材选用、学生听课、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走访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专业相关教师,总结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最后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一、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状况调研

(一)学习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非经管类的本科生大约70%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学”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能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对将来步入现实经济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20%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有用。1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无所谓。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分析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分析,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有效的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模式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究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改革路径,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具体工作中,更加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全面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对于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经济学专业发展目标,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较低,这一问题逐渐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关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深入学习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经济学教学内容陈旧,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经济学专业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

(二)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也是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素养,重视这一教学问题非常关键。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导致经济学专业课程开展的效率较低,专业教学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对于高校实现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关注经济学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这一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因应用性不强而往往被冠上“沉闷的科学”之名。如何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学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从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出发,剖析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及其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公共管理;课程改革

一、《经济学原理》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地位不容小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诸如《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后续课程。可以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应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社会的一般运行规律,强化对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现实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经济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做支持,然而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较弱,因此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议将《经济学原理》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之前应先修读《高等数学》。同时,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应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增加经济应用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可以给学生指定经济史方面的课外参考书,便于学生们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产生畏惧的心理。(二)整合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但其内容纷繁复杂,分支流派层出不穷,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参考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并在保持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例、甄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所出台的财政、货币、产业、人口等各类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或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三)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运用与改革方面,力求创新,改革常规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尽量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经济学教学中出现大量图表和推导的特点,在运用板书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PPT的进入退出功能将推导过程和解题步骤动态体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对于当下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以及经济政策的出台,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求是还能致用。2.语言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讲解经济学术语、理论乃至作业时,切不可自言自语,一气呵成,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反馈情况,通过语言启发和对比分析,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自己主动思考并得出概念和结论。3.沙盘互动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尝试运用沙盘模拟教学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有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现实的探索,又有现场互动演练,突破长期以来经济学只能理论讲授而不能实验的困境,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4.案例教学,即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鲜活、形象的经济学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特点经济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是与某一知识点紧密联系的随堂案例,也可以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有意识选取的综合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剖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5.任务驱动式的研讨教学,即教师可以就经济学理论中主流学派出现的观点碰撞上以及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上,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查阅各主流学派的核心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辩论,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改革考核方式。1.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比如课堂出勤情况、笔记撰写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课堂研讨的表现情况、案例教学的参与情况,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通过量化指标加强对平时表现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而非“一考定乾坤”,促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坚持从平时成绩抓起,才能客观公正地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2.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实践调查。可以将小组案例讨论的工作成果或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纳入总评。而期末考试则可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比如,根据经济学领域内的某个热点展开深度论述,收集、整理、汇总当下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等,这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平时的读书情况以及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