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1:2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学导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经济学教学成功关键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以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更有甚者直接称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不断被弱化,西方经济学地位得到很大提升,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分配上过度偏重西方经济学。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发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内容、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更具实用性,政治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事实上,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政治经济学受到了来自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严重挑战,如何创新地讲授该门课程以应对这一困境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讲好导论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导论部分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了解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厘清政治经济学的准确内涵,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因此,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专业的作用等也应成为导论部分必须讲解的内容。我们的教学经验是,导论部分的讲授一般要花费4-6个学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除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疑惑,纠正其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最后,介绍一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动态,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导论部分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
1、通过提问和讨论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动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
2、从经济学发展史出发,介绍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3、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厘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商务导论CBI教学理念论文
1CBI教学理念
“内容教学法”是将外语教学与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摆脱翻译+泛读的教学模式,转向专业内容的教学。学生将语言作为工具获得知识的同时,自然提高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不同教师根据“内容”和“语言”的不同理解,CBI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操作方法,例如沉浸式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商务英语课堂中内容教学法的运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商务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每个单元的商务主题来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然后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2基于概念体系的CBI教学理念在《商务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商务导论》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本文提倡基于概念体系的CBI教学理念。该理念是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交际语言能力各要素和语境及语言使用者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交互作用模式的一种外语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不再是通过传统的学习纯粹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外语水平,而是在基于概念体系的CBI理念下学生能够课前、课中和课下自我发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将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有效地输出。因此,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商务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也与传统的精读、泛读等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因为,《商务导论》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和术语多、且难理解,所以绝对不能一味地强调完全侵入式教学。否则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理解和吃透,既不能学好语言,也不能学好专业知识。例如,《商务导论》课程第一章是经济学基础,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是核心概念、供需关系和经济指标。针对这部分内容,学生课前通过系列性导入性视频,了解经济学定义和供需关系等。通过章节概念谱系图掌握概念之间的关联,对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章节中出现的理论部分,如自由市场经济等,引导学生在CNKI数据库搜索相关的中文文献,要求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教材和资料认真预习。其次,关注输出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具体来讲,给学生布置主题式讨论、核心术语辨析、理论要点概括等任务,要求学生形成讨论组在课上或课下进行细致讨论,教师课堂上可以抽查,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这种方法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英语口语氛围中,不仅提高了一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参与真实商务语境下的话语实践,有效运用商务概念和理论完成商务沟通任务。最后,小论文的写作模式确保了学生的笔头输出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对章节中概念、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这种观点、支撑论据以及最终结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写作能力,而且提高批判性思维,为分析、解读、起草商务领域内不同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商务计划等奠定基础。
3结论
大多数教师以语言知识点传授为中心,忽略了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且学生由于对商务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导致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降、语言输出能力下降等问题。基于概念体系的CBI教学理念的专业英语教学将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核心概念和弄清了概念间的关联,而且有效地运用商务概念和理论完成商务沟通任务。
商务英语专业经济学慕课建设探讨
[摘要]经济学导论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支撑,但这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实际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开展教学改革,将多年的传统教学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建设经济学慕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新性,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商务英语;慕课;经济学
一、引言
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商务英语教学困难主要在于,学生对于商科类知识兴趣缺乏、理解生硬。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设立于20年,属于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之一。经过多年教学发现,要解决专业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自2年慕课兴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0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网络开放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5年4月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5〕3号),提出慕课建设需秉持“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针;年4月,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总结了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建设方案,并《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据统计,我国已有12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慕课,万名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堪称世界第一。那么,能不能通过在线慕课建设,推动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呢。按照这个思路,商务英语系组建了教学团队,选取大学低年级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导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聘请专业制作公司进行录制,最后上线到主流在线课程平台,供国内各高校使用。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论文的格式: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专业导论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一、专业导论的教学目标与意义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主导下医疗体系的完善改革
摘要:针对医疗体系中的突出问题,从深层分析了医疗服务产品的属性、以药养医模式形成的供求分析和共容利益理论框架下的共容利益主体的定位,提出政府为主导的对医疗服务产品的供给、以药养医模式的破解,最后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共容利益优化模型。
关键词:政府主导;医疗产品;共容利益;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底,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同时,我国仍积极探索与基本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着重强调了政府在改革中的责任。目前有关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政府主导论”和“市场主导论”。
“政府主导论”:代英姿(2007)在《试论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路径》一文中认为“政府在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医疗服务的融资应以政府为主”;朱铭来、丁继红(2007)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再构建的经济学分析》中强调了“医疗保障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必须在此做出较大投入和管理力度”;马维胜(2006)在《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未来出路》中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医师协会建立对医生的第三方监管,利用执照制度约束一生的权力,调整一生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最终顺利完成医疗改革。
“市场主导论”:邹至庄(2007)在《中国医疗改革-医疗供给:国营还是民营?》一文中以宿迁市医疗改革为例,说明医疗服务由非政府供给会增加其数量和质量;卢传坚、谢秀丽(2007)在《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中认为改革的重点放在对初级医疗市场的完善,药品市场的调控和加强第三方购买制度限制供给方需求诱导;王延中、冯立果(2007)在《中国医疗改革何出去》一文中强调“继续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政府必须鼓励医疗服务竞争、打击垄断、维护好市场秩序,并承担起公共卫生和最低层次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
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与改革思考
一、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物流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供给人才与需求岗位的匹配度上。据专业招聘机构“58同城”大数据显示,2016年6月,全国物流人才需求51.7万人,同期求职规模为34.9万人,缺口约17万人,年人才缺口约为60万。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紧缺的12类人才之一[1]。同时,随着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产业上不断普及,物流业对新一代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人才虽然紧缺,但目前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却很难与物流企业对接。这表现在从事物流规划、选址、优化、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人工智能等高端岗位的大部分是非物流专业毕业生;而低端的配送、调度、搬运、叉车司机等岗位,现在的本科生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不会也不愿意从事相关岗位。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更应该找到自身定位,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数学、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2]。同时,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对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最后,物流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线通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物流管理当中,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够跟上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动手能力两个主要方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就业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市场营销系下辖三个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从2015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1个班,约40名学生。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稳定之后,招生扩大为2个班。2015级学生为文理兼招,由于部分文科学生在数学、运筹学等课程上较为吃力,从2016级开始只招收理科生。根据最新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需完成总学分177学分,其中通识基础课程48学分,学科基础课10门27学分,专业必修课13门27学分,专业选修课共15门(需修满10门),每门课2学分,集中实践课15门32学分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5学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为30.5%。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没有设定专业方向,通过指导学生选课,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偏向于物流工程,注重数学建模与优化;另一个偏向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注重工作实践操作能力。总体来看,课程安排比较全面,物流行业涉及的大部分课程都有开设。但是,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教学还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要,无法为地方物流产业提供特定专精人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1.专业课课程数量过多,学分占比较大,有些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专业课重复内容较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高达26门55学分,这些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比例过高;专业课程过多也提高了教师授课难度,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培育;由于专业课过多,整合不到位,也造成了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较多。以物流管理的核心知识库存管理为例,目前的物流学导论、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这四门课程都有相关知识的介绍。由于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一些课程的开设顺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物流规划类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完善的数学理论基础,应在运筹学、概率统计之后开设,而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运作管理两门课程却在运筹学之前或同学期开设,导致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学习专业课。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我校过于强调应用性、专业性的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在就业前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增加就业砝码,从而忽略了理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得理论基础课的部分学分被挤占,如运筹学、西方经济学都只有3学分。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与学科众多,再加上前期调研不够充分,没有完全理解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与理论方法,造成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知识较多。2.实践课程过于分散且以软件为主,大部分软件都是流程性的,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目前,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主要以课内实训为主,缺乏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探究性实验实训课程。例如,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所配套的课内实训软件都是物流、配送企业流程的简单模拟,类似电脑游戏,只需点点鼠标,简单手算就可以完成决策,没有实际锻炼价值。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院缺乏购置大型物流硬件的场地与资金。同时,由于物流专业教学软件市场较小,市面上的物流实验实训软件大多不够成熟,能够提供物流相关软件的厂家也较少。另外,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刚刚起步,还没有与常熟及苏州地区的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学生缺少在物流相关企业深度实习的机会。3.课程的开设没有紧跟物流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不足。物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两年前还没有成熟的很多技术,如智能仓储、机器人自动化分拣、无线通信与传感技术,如今已在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不了解最新的物流技术原理、应用方法,会对其就业以及视野的开拓造成阻碍。另外,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在企业中必须的通用能力,如沟通、市场调研、发表、文案写作等通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如论文写作与文献查询、市场调研等知识,培养方案中还没有专门的课程讲解相关的知识与应用方法。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改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学生毕业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但不应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物流管理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毕业后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基石。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满足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但在毕业三到五年后,能够决定学生发展成就的是个人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以物流学导论及课内实训为例,提出了以下教改思路。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提高核心基础课的学分比例。目前,本科院校在通识基础模块上的设定基本相同,其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多学科知识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以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应该着重建设并加大相关课程的学分:物流学导论、管理学、微观宏观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其中,运筹学、统计学以及微观宏观经济学是重中之重,这些课程为学生在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与理论依据。以物流学导论为例,该课程目前3学分,48个学时,承担着打下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开阔物流行业视野的重任。同时,在本课程内会运用到经济学、微积分、统计学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到数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该课程应增加为4学分,并替代现有课程中的重复知识点。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在经管类学科中偏向工科,对数学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核心课程的建设方面要着重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将现有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减少专业课数量。2.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一直强调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发源地之一的德国,应用型高校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要进行“预实习(Pre-internship)”才能够进入高校,并且预实习的企业要和报考的专业相关;在校一般进行3年的学习,1年在外实习。通过“做-学-做”的模式,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及未来工作的了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3]。在我国,目前做不到“做-学-做”,但可以通过课内实训及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企业及就业环境。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需要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掌握。对于物流专业的实训课程,可以设置物流企业认知实习、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设置应本着从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型到设计型、由浅入深的原则开设。学校可考虑购买一些现代化的物流硬件设备,如货架、分拣线、流水线操作台、手持RFID识别扫码设备等,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更易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一些基础课程同样需要配以实践课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物流学导论的课内实训物流企业认知实习为例,目前仅是到物流企业参观,走马观花,认识不到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今后,应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一家制造业企业,如常熟开关厂,一家商业企业,如常客隆,通过学生观察及企业人员、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物流管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的作用及运作管理模式。3.增加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介绍,加强通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在物流企业或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以本校及调研的应用型本科兄弟院校为例,约有5%的学生在国内继续攻读研究生,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选择就业的学生中约有70%从事和物流相关或完全对口的工作,30%不相关或不太相关。因此,不能过于强调物流专业能力而忽视通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物流前沿专题中,教师也应介绍在物流产业中,新技术是如何应用并改变物流产业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在一般企业中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如观点发表、写调研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PPT发表能力、文案、论文写作能力、数据调研与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除此之外,本校在近期购买了两套通用能力综合模拟实训软件系统,用于集中综合实践课程。一套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训系统,可以模拟财务、营销、物流、工商、税务、工贸企业等完整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所需知识;另一套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推进的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面向文科学生,提供100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体验、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和工作能力资质认定。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完成学生的校内实践与实训,提高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为每个学生都安排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专业方向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每年约有70%的学生在苏州大市实现本地就业。在物流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特色,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将专业方向融入平时的课程当中。课上可充分结合常熟本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如服装产业、汽车产业、现代制造业等,用案例的方式介绍不同行业中物流的运作管理模式与特点。利用实训课或其他形式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同时,我校每年也会邀请大量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及具体要求,通过双方的信息交流,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出发,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进而从新发展观的视野考察我国民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并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其学理价值、科研特征与应用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释。强调加强民族经济学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性新发展观民族经济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反映了生产要素国际性流动趋势的加速和经济文化联系的日趋增强。“全球化”涵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系统综合互动的演进过程,并与“本土化”交织叠合共存并进,尤其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无法割裂,这就为积极应对提出了要求。影响本国全球化的另一要因是秉持怎样的发展观,这关系到民族性的保持和国家发展的趋向。相关研究已有多种,问世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笋。(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化”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今天才出现,中华民族曾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现在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待“化”!(2)
一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与民族性发展既有冲突又有一致性,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复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这种“差异共生”现象的较好表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同样明显加快,证实了经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全球化为民族性提供丰富自身的机遇和吸收外来养分的新契机。然而,无庸讳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历程中有着不同境遇和利益落差,后者的发展以弱化本土的民族性内涵为沉重代价的实例并不乏见。劣势就会失去“话语权”,其民族经济文化必然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但历史发展并非“线性”趋态,如世界经济进入“滞涨”或“不况”时期,中国经济却能克服各种困难包括从天而降的灾难,保持高速增长——这说明强与弱、主动与被动等不是绝对的。中华民族在WTO框架下不仅要顺应全球化发展,同时应当光大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质,有着数千载光辉历程迄今依旧绵延赓续的中华文化,必将在全球化的时代显现其强劲的生命力。
关于“民族”这一概念,学界有着多种界定,笔者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的,一是泛指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华民族,这可以说是宏观层面;二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也特指少数民族,这可以说是微观层面,即如今一般讲的“民族地区”、“民族经济”、“民族干部”等。不过,“民族经济”一词在特定语境下也有其他含义,如讲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这就是指中华民族而非少数民族经济了,故而注意语词或概念的历史语境与特定指向很重要。本文即是在上述两个层面上使用“民族”概念的——相对于世界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而谈本土的区域经济、民族经济时,则专指少数民族。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以经管类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为例,首先阐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即“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普遍较低,“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手段的缺乏,“微观经济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不够。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1研究背景
本研究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混合式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色彩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安排以及授课方式。
2“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述论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