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3:43: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体制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体制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管理论文

【经济常识角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判断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3、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4、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5、国家宏观调控,6、国有经济:地位、作用,国企地位和搞好国企的意义。7、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8、运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分析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措施。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科学理论对实现的指导作用。7、运用联系观点,8、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9、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10、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从政治常识角度】

l、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举措。3、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

查看全文

机构编制管理经验交流

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行政体制与组织机构的管理,为政府对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从其性质来说,机构编制工作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进展很快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对于其它各项工作,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展不大,或者说立法进程滞后。笔者从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对全国各地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工作了解不多。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和地方性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主要有如下法规和规章:

1、《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仅适用于国务院本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9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该条例适用全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所适用的事项比较专业和狭窄。

3、《广东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0年7月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条例为地方性法规,适用于广东全省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地方性法规。

4、《浙江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0月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该办法为地方政府规章,仅适用于浙江省政府本级,只在附则中加上了"市、县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查看全文

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机构编制工作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工作局面,就必须立足时代特征,不断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摸索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一、思路创新是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创新的实质是抓住事物内部的某种体现规律的新的因素,通过促进这种新的因素的成长,来实现事物发展朝规律性的阶段性嬗变。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对事物方向的正确把握,对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量变的敏锐洞悉。任何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必然是一个提倡创新、崇尚创新并且需要创新的时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推动着各项事业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这是因为:一是性质所定。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成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家庭,加速了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基础的这一嬗变性过程要求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形势所迫。入世以后,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贸规则要求各级政府在管理观念、职能、体制、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过几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与当前经济体制和入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难以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行政运行法制化程度不高,行政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政府部门习惯于分钱、分物、分指标、批项目、忙审批,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政务透明度低,监督机制薄弱,机构庞大,人员膨胀,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形象,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阻力,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惟有创新制度,深化改革,把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才能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观念创新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

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求真求实的过程,思想不解放,创新就无从谈起。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创新,首先就必须实现观念上的创新。一是分析经济发展形态中的矛盾,巧抓改革的时机。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矛盾,往往首先通过经济发展形态中的矛盾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矛盾形成的根子,就能够把握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趋动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促进改革的深化。机遇稍纵即失,把握不好,就可能坐失良机,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我们要善于把握经济发展中各种细微变化,透彻分析经济发展形态中矛盾的根子,抓住本地机构改革的内在趋动力,抢抓机遇,巧抓时机,适时推进各项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2002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下狠功夫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让人民看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根子便是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搞职能市场化转移,政府职能部门化,部门职能利益化,以至重复管理、交叉管理,政出多门,市场主体无所适从,捆住了企业发展的手脚,导致了“权利寻租”,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群众的意见很大,改革的呼身很高,形成了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我们抢抓机遇,适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重点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和社会管理上来,把重点放在搞好宏观调控、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通过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较好的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这样,既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又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服务全局和中心,明确改革的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和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全局和中心。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也必须立足于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把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经济建设的中心来思考,置于适应世贸规则的要求来安排,拓宽思路,高瞻远瞩,认识提升,思路前瞻,着眼点远落。2003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三化”战略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一改革重点,继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服务;要按照服务于城镇化的要求,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人员。

三、方法创新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查看全文

正确认识机构编制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地位。落实并促进科学发展需要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基础,而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可以较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一、机构编制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编制”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作动词用,其含义是用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制成器物或根据资料制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另一种作名词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构编制”,其含义是关于法定组织的机构体制、职责功能、组织形式、单位设置、等级规格、人员数量及其结构比例、职务配备额度等方面的规定。根据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国家的行政管理,包括对行政机关的管理和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两个方面,前者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如我们机构编制管理,后者是一般行政管理。一定的机构和编制是进行行政管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母管理”,处于源头地位。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个法定机构的组织发展达到协调、合理、适度、科学的目标,使社会这部大机器运转得更加协调、均衡,减少各类机构纵横两方面的磨擦和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人,重点是担负着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按照法定的、边界清晰的、科学合理的职能履行了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就无所谓发展观、政绩观的科学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很难统筹发展。当前,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不顾生态环境恶化劳民伤财上“大项目”、盲目追求GDP增长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各级机构职责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监管不力,如果各级党的机构都能依法执政、各级政府机关都能依法行政、各级政法机关都能依法执法,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自然得到有效地落实。

二、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生活协调发展,因此,要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紧紧围绕五个统筹发展目标,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新的转变。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善于借鉴,勇于探索,利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机构编制管理既要管“制”,也要管“活”,在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的同时,运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要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由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为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战略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查看全文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方式已受到很大冲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机构编制工作的路子该如何走?这已经成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工作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为切入点,主动转轨变型,走出一条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规律的新路子。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了宪法,进一步表明了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工作中要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做到:第一,强化政治意识,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推动发展。第二,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要注重研究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努力做到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自觉地融入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第三,强化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的精髓。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善于借鉴,勇于探索,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第四,强化民本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执照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五,强化法制意识,把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机构编制部门要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机构编制的做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改变单纯控编制、压指标的直接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机构编制有效的控制机构,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

二、在工作思路上,要由微观操作向宏观指导转变

要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机构编制部门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单纯业务操作的圈子里,“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视野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在新的形势下,这样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计划经济体制产生计划管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市场运作模式;小农经济产生封闭思维,开放经济产生开放思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革除”,也说明机构编制管理必须主动适应、与时俱进。机构编制管理,“管”有两层含义:首先要管“制”,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其次,要管“活”,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而且要搞活,要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因此,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要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由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为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战略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向编委会提出具有超前性、前瞻性的建议。

三、在工作方法上,要逐步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查看全文

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业经济体制中还没有达到完善,经济体制与经济观念还不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各个先进发展机制不适应。这种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不仅影响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执行,给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农业经济体制管理中出现的不足导致由于利益产生的矛盾加深,使利益的协调不合理。

2.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规章制度,并颁布了一些列的管理规定。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这些规定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使管理上规范化的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度较薄弱。

3.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

查看全文

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以及完善,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状况。基于此,为保障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此,本文着重分析预算管理的内涵,并就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以及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地位分析

基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企业在运行发展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大。现阶段,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科学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并合理把控预算管理,确保工业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工业企业预算的概念

所谓的预算,指的是财务人员在工业业务开展前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资金运用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一般而言,工业企业的预算工作在推行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业务、财务、筹资、资产等多个领域。相关的实践显示:工业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能够为企业的生产规划、贷款等工作的推行奠定基础,并由此确保各类资源、资金的协调与优化,保障最高经济效益的取得。

二、工业企业预算的作用

查看全文

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同志宣读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市直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黄必贵同志宣布了新组建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名单。下面,我就组织好实施全市机构改革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二中、三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国务院和自治区根据这一部署,已先后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并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根据上级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神和部署,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反复研究制定了我市机构改革方案并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批,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方案也进行了批复。根据批准的方案,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全面启动实施机构改革工作。

实施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我市在组建时按上一轮机构改革的要求,设置了较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各部门,使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特别是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适应。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在管理体制、职能配置、组织结构以及决策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发展的要求。这集中表现在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事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而且程序繁杂,政府组织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政府效能与服务水平不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等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发展,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认真加以解决。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抓紧组织实施机构改革。

二、明确目标任务,把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要使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取得最为理想的成效,有必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把握住应遵循原则,找准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确保改革取得最佳成效的措施。这样从总体上探索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虽然是一种理性概括,但它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丰富的感性认识加以综合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揭示和把握深化此项改革的本质。既能动地反映深化此项改革应遵循的规律,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达到预期目标的全过程。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按照党的十五大要求,确定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都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一)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遵循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把机构改革与优化公务员队伍相结合,致力建立结构合理、高效廉洁、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深化此项改革的方案,注意突出重点;从上至下,分级、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推进。以深化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为重点,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通过重点深化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进一步探索和把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力度,积局部改革为全面改革,为综合配套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开拓道路。使此次改革既符合方向,又在各省、市、自治区范围内促成自上而下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势,为今后继续深化此项改革创造条件、提供经验。

(二)深化改革的目标。自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长远目标也就应相应定位于: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企分开、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法制完备、廉政高效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而近期目标则应定位于:紧随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步伐,通过深化此项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既巩固前次改革取得的成果,又优化职能结构和组织结构,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最优化和区域性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及内部活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建立依法行政、办事高效、服务周到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使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政府步入21世纪,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及可持续发展,尽力提供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的政府行为。

(三)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深化此项改革主要应遵循以下6项原则:(1)转变职能为首的原则。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科学确定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强化区域性宏观管理、政策引导、执法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能。(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力度,撤销绝大部分工商企业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积极稳妥推进其他机构改革,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3)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尽力精简机构和人员,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把精简同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相结合,消除机构叠床架屋,政出多门等弊端,确保政令统一;完善并规范运行程序,提高效能。(4)标本兼治的原则。消除政府包揽了不该包揽的那些经济社会事务的行为,使其相应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通过这样“简政”釜底抽薪治“本”,标、本兼治,使“精兵”和“简政”协同运作、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从根本上消除机构扩张、人员膨胀的反弹机制。(5)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框定的“笼子”内,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作好因地制宜这篇文章。(6)协同联动的原则。深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联动要快,防止周期过长失去原有的强劲势头。同时加大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体制改革,加速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另外,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应与政府机构改革统筹规划,不能让“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成为接纳政府机关富余人员的“黑洞”。否则,势必扭曲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并付出过高的代价。

查看全文

我国行政组织立法完善论文

一、健全和完善行政组织立法的意义

(一)健全和完善行政组织立法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需要

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大规模的精简工作在改革开放前分别于1958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开放以后又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五轮精简工作和机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但始终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个怪圈历经五轮改革而不灭,反而演变成了一条难以避开的刚性路径。以1993年机构改革为例,1993年开始的第五轮机构改革力度很大,国务院各部门精简20%,全国共精简人员200万人,但再膨长速度却更快。1985年—1995年,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党政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年新增人员都在100万人左右,国家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注:宇剑:“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经济日报》,1998年3月7日。)五轮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行政组织体系法制建设滞后、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仅仅精简机构和人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效果是有限的。为了彻底走出历史怪圈,从根本上巩固来之不易的机构改革成果,必须加强行政组织立法,构建政府机构改革的法律机制,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

(二)健全和完善行政组织立法是规范和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精简机构是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手段,但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体制。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工作中致力于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触及到解决企业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阻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而兼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种性质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极为重要。只有健全和完善行政组织立法,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职能和其他职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才能推动和保障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组织立法是实现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