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10:4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年政治经济思想研究
以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中国近现代的两次经济转型,并为第三次经济转型创造了宝贵经验、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理论准备。①经济思想是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是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不能忽视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研究青年(1893年12月至1921年7月)的政治经济思想,②有助于拓展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全面理解经济思想,宏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青年政治经济思想研究
递变的三个维度青年时期的交际、阅读与实践三个维度,是中国近代各种社会思潮作用于青年政治经济思想的体现,解释了其青年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客观原因。(一)交际维度青年在与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挚友、事业上的战友交往中,实现了思想的递变。其中,“海归”师友杨昌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对青年的思想递变起了决定性作用。“湖湘人才群”培养了他的本土化倾向,而“北大学者群”开阔了他的近代化视野。1918年与1919年两次进京,除与黎锦熙、杨昌济等故人交往外,还结识了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知名学者,认识了罗章龙、刘仁静、、陈公博等青年翘楚。[1]相互交锋的思想论战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将西方近代思想与中国当时最先进的观念传输给青年,解放了这个“讲南方土话”人的思想。(二)阅读维度青年在东山小学阅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列强瓜分之危险》。1912年,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原富》,这本译著将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中的自由竞争观念带给了他。1913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修身课时,记录了“耗财损息之事,莫如营屋置衣履,故母金不可不中也。日人重毋金,箧无余帛,囷无宿粮”等来自西方经济思想的观点。[2](P4)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性中的利己利他。[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代表作中,他阅读了《管子》。由其阅读内容,能够看出青年的经济思想既受市场自由思想的影响,也有国家管制思想的渗透。1919年7月在健学会成立时,提出“国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财产应私有应公有”等问题,在《健学会会则》中第一次体现了对经济思想的重视,主张“经济学”“有必要分□一门研究”。[4]1919年10月在问题研究会的讨论中,第一次系统地罗列了中国问题,其中细分了中国经济问题;[5]在“经济问题”中,又细分了五个金融方面的问题。③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他的影响,可以直接从文化书社的书目中看出,他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人口论》《近世经济思想史论》等五本经济学著作列为“书之重要者”。[6](三)实践维度189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07年-1909年辍学在家参加农业劳动。1912年,国家处于经济战争中,当时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最好是商业专家,因此报考了省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后因纯英文授课而辍学。1917年,利用暑假与萧子升进行社会考察,沿途靠给人家送对联、写家信维持生计。1918年,管理学校学友会的活动经费、到京筹集赴法费用。1920年3月,在上海发起工读互助团,解除种种经济上意志上的束缚。1921年1月,请彭璜备办新民学会通信集印刷费,8月通过船山学社津贴、公私捐助成立湖南自修大学,[2](P1-23)并把经济学纳入自修大学的课程,“法科里面的科目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7]最具经济意义的社会实践,是1920年组织社会企业———文化书社。该书社以传播先进思想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书社股本以公有形式属于全体投资者,不返还股本不分红。青年以最大股东的身份成为企业创始人,聘请易容礼出任经理。马日事变后,遭国民党当局查封。[8]
二、青年政治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青年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外在动力,而递变的发生则是他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的思想成果。(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青年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可“惟圣人不喜躯壳之乐利(即世俗之乐利)而喜精神之乐利”[2](P4)的利益观;沿袭“四民分业定居论”与“孟子分工观”的传统经济思想,提出“多余之农工商业,终日经常忙碌,非为君子设也,为小人设也”的分工观;在“家薄必不能住”的短缺环境下,恪守黜奢崇俭的经济教条,“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爨”,只求达到“翼可勉强支持也”的生活标准;[9]当判断出“中国二十年内无望民治之总建设”时,幻想通过小国寡民的原始经济形态来实现社会转型,认为“最好保境自治,划湖南为桃源,不知以外尚有他省,亦不知尚有中央政府,自处如一百年前北美诸州中之一州”,“并非部落主义,又非割据主义”。[10]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流地位的时代,设想照搬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能带给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这说明他最初并未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与科学道路,这是由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力量及其经济思想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二)西方近代经济思想。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东渐,中国知识分子尝试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寻求答案。[11]在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青年在接触西方近代思想时,丰富了自己的经济思想。1.以物价作为分析市场的切入点他在考察经济问题时,以物价变化为切入点,敏锐地捕捉到“日本米价顶贵的时候,每石超四十元”,[12]“言及生活代价奇昂,(记者按,近有从巴黎回者,举一物贵实例,一个旧牙刷,价二佛朗。一双皮鞋,价六十佛郎。)谓非洲各口岸,堆积麦粮千百吨,任其腐朽。各埠存货如山,轮船火车宁闲置不运载”等国际经济信息。[13]简单的价格分析,仅能揭示市场秩序混乱的直接根源,无法揭露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通过价格分析的基本方法,客观描述了转型期的经济状况,为深入分析准备了材料。2.股份合资与工厂性质在地方军阀的配合下,外资公司一旦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便会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清晰地预料到矿业所有权“一旦断送外人之手,不惟湘省人民永无救济之望,即湖南财政亦永无整理之资”。[14]站在捍卫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的立场上,发起驱张运动,要求遵守“凡本国人与外国人合资办理之矿业,其资金必须均等,以护主权”的矿业条例。[14]他不是盲目地排斥外来资本要素,而是主张在维护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中国资本应平等地与外资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资源。而对工厂性质的理解,他认识到“一个工厂的政治组织(工厂生产分配管理等),与一个国的政治组织,与世界的政治组织,只有大小的不同,没有性质的不同”,因而判断无政府主义是无法证实的,因而得出工团主义认为“国的政治组织与工厂的政治组织异性”的思想是“愚陋不明”的结论。[15]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下,国家政治组织与工厂的生产和分配管理,都是权威式层级计划管理,配置资源以行政命令为导向,不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工厂(或称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划定于二者边际量相等处,此时交易成本最低。当一个企业无限制地扩大到包括一个社会的全部行业时,便进入了计划经济模式,价格的作用完全由政府指令代替。3.反对资本垄断与军阀管制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是外来资本、军阀政府与封建地主。青年很早便认识到这三者的特权势力是抑制中国近代经济要素流动根源,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资本垄断是“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实业愈发达,要哭的人愈多”,因此他认为要解放人类,“只有不许实业专制,破除私人垄断”。[16]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垄断资本家通过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掠夺消费者剩余,或通过依靠军阀政府特权,设置行业准入壁垒,抑制自由竞争。寻求短期租金最大化的地方军阀勾结外来资本势力,随意管制市场,任意扭曲产业结构。地方军阀为了增加财源,开放鸦片生产,“自张督到湘,湘省烟禁大开”,“劝民种烟,召各县团总发子令种”,[17]地方军阀强制生产鸦片,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诱导人民进行成瘾性消费,造成巨大的负外部性,通过苛捐杂税掠夺人民财富,“加米捐,加盐税,加纸捐,加田税,人民之膏腴全干”。[18]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后,深刻地理解了“厘金和关税是商人的两个生死关”,“假使把外货的关税特别加增,或竟废掉协定关税由中国自己定出保护关税来,把中国商人身上的镣铐撤去,一转瞬间国内工商业加速度发展起来,外货在中国就立刻没有立足之地”。[19]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推进,要破除三大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的垄断管制,创造宽松市场环境。4.首次经济斗争是保护国有资产青年深刻地意识到国有资产流失带来的经济恶果,发动了首次经济斗争,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军阀政府变卖国有资产,是毫无节制地用国有资产向帝国主义购买军备,完全不顾丧失经济主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只图短期内维护特权地位。“卖公地,卖湖田,卖矿山,卖纱厂,公家之财产已罄”,[18]公共资源变卖给外资,人民群众便失去赖以生存的廉价生产生活资料。“铁道卖尽,矿山卖尽,森林卖尽,商埠卖尽,乞得日本父的枪械、饷款、训练教官”,[20]外资直接控制着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矿业、林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导致“洎乎今日,富者贫,贫者死”[18]的分配效应,社会贫困日益集中到人民群众一方,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外资及军阀政府一方,悬殊的贫富差距潜伏着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诱因,并恶化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在充分认识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上,青年提出建设湖南应该将生产资料经营权赋予人民,由人民创办银行、纺纱厂,明确主张“自营食,自营衣,自营住,斥其羡余之茶米矿,换得大洋及生活必须品”,[10]这是一种以商品经济为辅的自然经济思想,不是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正确方向。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完成推翻外来资本与军阀政府的历史任务,无法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便淡出青年的经济思想;能够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便进入青年视野。(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传入中国后,帮助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方式与转型方向。青年的政治经济思想离异于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为落脚点,结束了青年时期的递变过程。1.政治经济思想中的“计划”在思索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时,首次表现出对计划思想的认同,“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要这样才有具体的效果可睹。‘浪战’是招致失败的,是最没效果的”,“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21]“浪战”是指资源分散利用,无法达到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完成历史任务方面;而“共同的”,就是有计划的集体行动,能克服分散运用资源的弊端,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不是随便无意的放任的去准备,实在要有意的有组织的去准备,如此才算经济,才能于较短的时间(人生百年)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很经济的可能的范围内成立为他日所必要的基础事业”。[22]这种观点,只是带有浓重的计划思想色彩,且难以考证其政治经济思想中的计划思想是否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但是由“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可以看出,他开始认同计划手段。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前,青年客观地评价过这种思想的发展前景,他清楚“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23]十月革命已经胜利三年了,依旧观察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俄国的生命力,思考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并确信,“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但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24]2.首次在政治经济问题上运用阶级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期内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及政治经济思想,深切体会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力量源泉是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那些有知识的贵族和资本家,想出什么‘资本集中’的种种法子,金钱就渐渐流入田主和工厂老板的手中。他们既将土地和机器,房屋,收归他们自己,叫做什么‘不动的财产’,又将叫做‘动的财产’的金钱,收入他们的府库(银行)。于是替他们作工的千万平民,反只有一佛郎一辨士的零星给与”。[25]青年首次认清了私有的经济资源在自由市场上的运动规律,认清了资本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认清了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经济根源,意识到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重新分配生产要素所有权,破除市场上既得利益者的经济特权地位,才能实现公平竞争与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创造的成果。
三、青年政治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示
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他重视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山区经济和实行多种经营;主张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办好手工业合作社以及允许个体手工业存在和发展;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和坚持勤俭持家。的这些重要经济思想,对当前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思想;现实意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志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闻名于世,而且也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深入探讨的经济思想,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以及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同志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对此有深刻理解。1947年底,新中国的诞生已为期不远,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已提到日程,已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发展经济要有长期打算。他指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历史阶段。目前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就是给将来社会主义建设打基础,一切建设都要有长期打算。”认为,无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他说:“经济建设是基础。我们打仗为了什么呢?为的是生产建设。又为了什么呢?也是为生产建设,就是说要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以便把各种力量动员组织起来搞好生产。搞好了,使人人有生产资料,人人能生产。战争是暂时的,生产是永久的。”为更好地发展生产,主张“要把工人动员和组织起来,学习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像后大搞生产运动那样掀起生产热潮。”还提出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和银行等方面的许多具体措施。
1949年7月,党的工作重心即将从农村转入城市,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更加认识到抓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为着支援当前尚未结束的解放战争,需要发展生产,为建设新中国,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更需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发展工业,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工人阶级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要求。”“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困难,就是在于我们的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我们的国家原来被帝国主义剥削得很穷,我们是在遗产很少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家业的。”然而,我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就国内来说,我们最主要的有利条件,在于我们有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大团结。……六亿人民的团结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全国六亿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以比较快的速度来建成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有利条件。”
卓炯的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同时也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有破有立,敢于在批判中阐明自己的见解。卓炯先生在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卓炯;经济思想;商品;市场经济
卓炯先生(1908一1987年)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卓炯的经济思想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我们正在亲身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卓炯的经济思想的体现,他的研究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继承。
一、卓炯经济研究方法探析
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是一个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具体和抽象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等,都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卓炯在经济研究中,特别运用了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对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方面,都做了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卓炯认为,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是人类认识互相联结的两个过程。在《试论商品经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篇文章中,他兑:“在商品经济问题的争论上,目前有一个最主要的倾向就是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矛盾的普遍性,并且用矛盾的特殊性取消矛盾的普遍性,这就是矛盾得不到解决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卓炯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成就得力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辩证方法n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实际上也要归功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
不过,卓炯并不把马克思文义当作不变的教条,他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恩格斯说道的一勺话:“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观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28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接着说:“我们要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学习他的某些字句。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实际研究中,卓炯对此可谓身体力行。
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认真研究和剖析管子市场经济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题】经济思想史研究
【关键词】宏观治国学/微观治生学/“人和”/市场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学有了强烈的“管理导向”,即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营销者(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我们把市场营销从微观(企业)、宏观两个方面的管理来研究分析,借用中国传统的市场管理思想“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两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实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一)“顺道”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人类却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经济也在盲目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日趋严重,全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研究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寻求一条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古代实学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以叶适为中心
一、宋学的“实学”倾向与“践履”同“事功”之分
一般说来,实学是明中叶以降三百余年的重要社会思潮。实际上,实学自宋即伴随新儒学(即宋学)而共生演化。理学、心学中蕴涵反空疏虚学而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特色,而浙东学派讲求实利功效力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开明清事功实学之先河,成为东南区域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所谓"宋学"即宋代学术,包括文、史、哲、经各学。其结构特征主要是学派林立各有传承,又相互汲取相互交锋,兼容并蓄相斥趋同;其学术特征主要是对儒家经典及其传注的质疑,通过较为开放自主的方式重新解经,以阐发学术见解思想主张,探索义理性命宇宙生成。表现出经世济用、规范伦理或重思辨、明义理的思想倾向,学理思路又多吸收释、道二教,因而在方法、观念、学风上有别于传统儒学。宋代丰富多彩的思想学说和格调迥异趋同的观点主张,汇集而成精神文化发展的五彩长河,蕴积而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
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宋学蓬起,自"宋初三先生"、李觏、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程颢到张轼、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思想家,人才济济,学派林立,各臻其妙,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兴起于北宋集成于南宋的理学。自周敦颐、张载、二程,发展到南宋的朱熹、陆九渊,建构了理学发展的流脉体系,至元明而流变赓续,入清渐趋衰微。理学融汇儒、释、道三教,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儒学思辨化、哲理化,并发展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成为中国帝政时代后期社会秩序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士林学术思想与思维定式的规范。
实学与理学共生而又对立于理学。明代实学家崔铣说:"宋之四子造诣精矣,皆实学矣。"(《洹词》卷10)"宋之四子"即周敦颐、程颐、张载、邵雍。清代实学家章学诚也称赞朱子学是"性命、事功、学问、文章合而为一",认为其后学"皆承朱子而务为实学"。(《文史通义》卷3《朱陆》)但"实学"一词在宋以前就有,如东汉王充《论衡·非韩篇》说:"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全齐文》卷26《释玄光》有"圣贤功绩,何莫由斯。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日月"(收入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卷13《释道岳》"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旧唐书》卷119《杨绾传》引其论贡举之弊的奏疏中有"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当识大猷"。至宋,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实学"的概念被更多地运用,如《河南程氏遗书》卷一记载程颐说:"治经,实学也。……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他强调"穷经将以致用也。"(同上,卷4)朱熹《中庸章句》的《题解》开篇讲程子释《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他批评"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无力行之实"(《朱文公文集》卷46)。他认为"今学问流而为禅,上蔡(指谢良佐)为之首,今人自无实学"(《朱子语类》卷5)"一味说入虚谈最为惑人,然亦但能谩得无学底人,若是有实学人,如何被他谩才说悟,便不是学问。"(《朱子语类》卷121)"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用。"(《朱文公文集》卷46)他指出:"只是无志,以举业为妨实学",提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13)可见朱子是十分强调实学的。其他宋学者也大多倡实学,如张拭说:"圣门实学,贵于践履"。(《南轩全集·论语解》卷四)心学提倡"躬行实践"(《陆九渊集》卷6),陆九渊讲自己"平生学问惟有一实,一实则万虚皆碎。"(《陆九渊集》卷36)其文集中有包恢在《三陆先生祠堂记》中提到"孟子之实学"(同上,卷36)"唐虞三代之实学"(同上,卷35)等说法。宋代官方文书也用实学,如建炎元年科举诏令中有"俾谨择于考官,用精搜于实学";庆元四年有言者叹云"天下士子,谁务实学哉!"(《文献通考》卷32《选举五》)"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以来实学之士。"(《文献通考》卷42《学校三》)
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陈亮;农业思想;三农问题
[论文内容提要]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观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嗤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经济思想是陈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亮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其中,农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陈亮受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浙东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核心重农思想、农本思想和富民强国思想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陈亮认为保护农民,稳定封建经济,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为此,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概括地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以农为邦本思想为指导,提倡积极的赋税、土地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经济。陈亮认为,重农才能立国,富民才能强国。因此,他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经济,“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对汉文帝的“不求富国而求富民,故为治之先,勤于耕农是劝,今年以开藉田先农,明年减半租勉农,又明年以除租税赐农,野不加辟有诏,亲率农耕有诏”的重农政策极其推崇。他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上升到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古者农自耕其田,其力与相若,其食与其口数相称。上之人劝之有其诚,董之有其官,赈之有其政。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天下无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发展农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还有赖于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陈亮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赋税政策,免除各种苛敛之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官俸开支巨大,军费开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统治者的恣意挥霍,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种名目,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达到“不可以偏举,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连传统的夏、秋二项正税,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增加了剥削。最有力的举证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远不如北宋,但其赋税收入却超过北宋。如北宋赋税最多的熙丰年间,年赋税收入约6000余万贯,而南宋淳熙时年均赋税收入达到6570万贯。对此,陈亮强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放弃现行的苛敛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岁不过三日,什一而税。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上下有制,未作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时,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则“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唯此,才能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稳固国家。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这一分析方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两权分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制度分析;制度经济思想;经济运行制度
20世纪80年代后,制度经济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在已有的著作和论文中,绝大部分只是介绍性阐述西方制度经济理论,对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很少涉及,这说明我们对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对西方制度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以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来论证要阐明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可以说,马克思是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框架的主要经济学家之一,注重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显著标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这一研究对象应采用的分析方法,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把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统一起来。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反映的是一定制度的特征,是制度具有的实际内容。所以,要揭示这种关系的本质,必须运用制度分析方法。马克思以其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建立了对制度研究的独特体系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长期制度变革的最有力的论述”。制度分析方法在说明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上具有的深刻性,使人们在经济学研究的分析体系中,越来越注重采用制度分析方法。从这一意义上说,通过运用制度分析方法,使经济问题的研究从现象层次进入到本质层次。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的运用是以客观存在的一定经济关系为前提,通过分析不同经济关系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活动效率间的内在联系,及人们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并从理论上构建以制度分析为主线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制度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什么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下进行,这种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起源是什么?要说明这一问题,也必须以一定的假设前提为基础。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这里的一定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的存在,都是以生产力为条件,因而生产力就成为不同生产关系的共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不同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分析以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思想政治的经济价值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表现形态
1.为经济发展提供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是市场经济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可靠保证。可以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实质上是以其世界观功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指导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自觉遵循经济规律,以最少的成本投入产出最高的效率,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其次,对经济建设发挥政治主导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市场经济并不能只靠自身提供发展的条件,必须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有政治、法律为其提供发展的保证,尤其是要有政治为其提供发展方向的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行为的配合,保证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消除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揭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人们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3.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它通过开展理论宣传与教育,帮助劳动者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宣传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在价值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与发展。同时揭露批评一些精神方面的消极因素或消极行为,增强劳动者克服经济发展困难的意志,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营造一个全党全社会都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劳动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的措施
1.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构成能否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核心所在。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更要把领导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为此,必须提高党委成员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及水平。因此,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党政工青妇等组织共同努力,各部门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形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毛邓宏观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是对宏观经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战略步骤等方面。
[关键词]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
和邓小平的宏观经济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艰难探索为邓小平的成功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对邓小平和宏观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领导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和理解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试图消灭资本主义甚至个体经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在“”时期,几乎把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全部消灭,甚至把农民的自留地也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一大二公三纯”使所有制形式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导致生产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认为,对于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