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9:00: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社会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却遭到不同立场研究者们的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发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巨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市场经济

【正文】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外的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只有通过对这一“公共领域”的建设,才能抵抗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所实施的新异化。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与当今人们所使用的同一概念是一致的吗?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拓展吗?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深化

查看全文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却遭到不同立场研究者们的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发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巨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市场经济

【正文】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外的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只有通过对这一“公共领域”的建设,才能抵抗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所实施的新异化。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与当今人们所使用的同一概念是一致的吗?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拓展吗?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深化

查看全文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却遭到不同立场研究者们的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发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巨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市场经济

【正文】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外的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只有通过对这一“公共领域”的建设,才能抵抗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所实施的新异化。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与当今人们所使用的同一概念是一致的吗?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拓展吗?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深化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与市民社会理论分析论文

【提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却遭到不同立场者们的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发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巨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市场经济

【正文】

近20年来,市民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外的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只有通过对这一“公共领域”的建设,才能抵抗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所实施的新异化。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与当今人们所使用的同一概念是一致的吗?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性拓展吗?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深化

查看全文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物质交往关系/市场经济

【正文】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外的文化批判领域,认为只有通过对这一“公共领域”的建设,才能抵抗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所实施的新异化。他们的观点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市民社会”是一个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那么,这一概念与当今人们所使用的同一概念是一致的吗?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拓展吗?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深化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指由相互需要的契约关系而将人们联系起来的市场交往体系及其保障机制。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国家的社会领域。它虽然独立但是却不自足、不完善,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统合才能达到人与人真正的联合。因此,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为市民社会提供最终的伦理根据。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贯彻落实好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按照“中国化”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统揽全局,扎实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首先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在1938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这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复杂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党和人民在艰辛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格外地珍惜它、用好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要成果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这些成果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决定了它们必定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且现在还在实践和发展中。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复杂矛盾,包括解决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贯彻落实好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按照“中国化”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统揽全局,扎实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首先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在1938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这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复杂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党和人民在艰辛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格外地珍惜它、用好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要成果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这些成果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决定了它们必定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且现在还在实践和发展中。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复杂矛盾,包括解决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查看全文

发展社会交流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贯彻落实好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按照“中国化”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统揽全局,扎实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首先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在1938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这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复杂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党和人民在艰辛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格外地珍惜它、用好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要成果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这些成果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决定了它们必定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且现在还在实践和发展中。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复杂矛盾,包括解决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核心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不仅具有共同的核心,而且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和谐社会理论”的主线和理论基础,处于统领的地位,“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任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关系

从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下简称“和谐社会理论”)以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既是对我党各个时期发展理论的全面继承,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新的科学总结,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成为我党当前统领和指导各项工作的指针。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全面的发展观。它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的过程。就经济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方式、经济结构的优化、人们经济生活的质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等等,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政治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社会政治意识的科学性,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等等的发展。其中,核心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文化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思想道德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志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科学发展观反对“单打一”、反对片面性,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均衡性。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我们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开拓发展新思路,丰富发展新内容,开拓工作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亦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观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灭了城乡、地区和收入的“三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精神需求也得到极大地满足。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注重把“和谐”理念融进发展之中,借鉴和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严重失衡,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为缓解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追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把和谐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目标。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周家则进入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南此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同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