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1:5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类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经济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紧跟时展,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文章从教学考核视角出发,在明确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具体分析当前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不合理、考核结果反馈存在难以纠正等问题,提出经济类课程教学应该积极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课程考评方式以及结合新形势人才需求创新考核反馈机制等几个主要举措,予以教学改革。
关键词:考评考核;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的经济体系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形态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模式的改变,导致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经济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具体体现到高等教育上,要求高校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人才供给的作用。然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练习为辅,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这种模式既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如何创新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经济型人才的需求,应从考核评价视角,对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研究。
一、基于教学考核视角的经济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理论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经济分析与评价能力。从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上来看,人们要求经济类人才应具有专业的经济分析能力和评估决策能力。因此,各大高校应重新设立经济类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当前“产学融合”效应要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类项目分析与评价能力[1]。从教学考核目标角度看,能否具有利用高校经济类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结合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分析、项目评估、决策判定的能力,已成为培养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和衡量经济类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实践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在线财务管理、远程报税报关等经济活动,需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财务”、“互联网+贸易”等经济人才。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实验练习,通过上机操作、模拟实验来进行项目评估、预测等。通过实践与实训教学来分析经济项目,撰写评估报告以及各项经济数据整理等,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操作能力[2]。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这些教学方式的采纳都是高校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的必然要求。培养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评价与教育实践意义。
二、目前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非经济类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非经济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设置情况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并结合实际了解当前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发展。在非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一般只是专业选修课,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关系也比较间接,对专业核心知识起到辅助性铺垫的作用,对部分专业课程及具体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由于课程性质所限,“货币银行学”这类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在非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是最少一档的课时和学分,在部分专业还可以用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来替代,即学生可以选择最终是否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例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其开设的“货币银行学”即为专业选修课性质,计划课时36个,2学分,是该专业所有课程中课时数和学分数最少的一类。实际上,“货币银行学”研究的内容对于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经济环境,对于在非经济类专业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判断经济形势,恰当选择和运用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非经济类专业而言,同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非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通常是一样的,很少能够针对各种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类专业特别是金融学专业相比,教学内容也只是适当降低了部分比较复杂的理论内容的推演解析,而基本继承了传统内容,如货币制度和信用关系等。例如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多个非经济类专业中,“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均很相似,仅个别专业对这门课程设置的课时数和学分数有所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该课程设置45课时,2.5学分,比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略多一些。其次,对于与各非经济类专业本身相关的金融学原理的介绍,“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更新和与非经济类专业的直接关联。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存在交叉。这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基层教学单位对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式创新困难
基层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初探
最近几年,基层单位经济类案件呈上升趋势,案件发生率较高,在案件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专业部门根据spss统计分析表示,经济类案件接近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经济类案件又牵扯范围较广,经常是大型案件,警局重点调查的要案,有的甚至政治上层层关联,牵扯甚大。从最近几年的案件类型及发生分析,经济类案件常与基层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较弱密切相关,有或大或小的联系。因此,下面针对基层单位经济类案件与内控制度建设的关系笔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一、基层单位经济类案件的三大特点
(一)作案人员大多是单位职位较高和财务人员。在单位经济作案的主体经常为主任、副主任,财务经理等有权有势的职员,还有资金经管人员,包括库房管理、账目管理和中间转账经手职工。这类案件中,身为单位主要领导和资金接触职工占案件嫌疑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二)经济类案件涉及范围广,作案人员组织大案件发生单位范围广,涉及医疗机构、教育教学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乡镇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案件从以前的单人作案到现在的不同阶层的人各牟各利,共同作案,形成较大的团伙黑暗组织,主谋经常是职位或官阶大,有实权势力大。(三)案件所立案金额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主席这几年重点打虎对象来看,众多案件多发生官官相护,造成恶劣的重大经济类案件的发生。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基层单位领导或资金经管人员公款私用,这些涉及的犯罪金额急剧增大,对国家、社会和基层的公共设施等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偷工减料,挪用公款,卷走国家扶持资金均令受害组织或职员蒙受巨大损失,形成不良影响。比如某乡林业局的涉案人员在五年之内,利用团伙成员的职位权势,在局内开发两种账本,造成支出收入记录不实,以及虚假替领等方式共同吞并国家林业改造的启动资金150万元。某村村主任兼村粮食大棚项目开发项目负责人李某利用职务之便,擅自调配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涉及土地使用权和水利设施,农户工资预算等近五十万资金分多次转移,公共设施专权租赁,牟取私利等。
二、基层内控制度薄弱是经济类案件的主要客观原因
(一)内控制度系统不完整。近年来,基层组织依据自身职业需求和本身的特点,响应国家经济政治政策方面的改革,不断加强本身的内控建设。制定了结合自身实际的辅助制度,但业务发展的各项内容被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缺乏较强的联系合作,没有整体性的内控制度,没有从基础地方建立与时俱进,较强具体应用性,解决措施完善的内控制度。这样缺乏系统性就会造成基层不能落实方案,全面具体地学习优秀制度来建设新基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对基层单位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对现有业务精准评估。(二)内控制度与单位工进度不同步。根据某单位几年追踪调查,基层单位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优化业务改革,在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工作规章制度在许多新问题上遇到较大的阻塞,新问题也逐渐增多,单位内在规章制度的改革,与时俱进对问题解决就尤为迫切。也有些基层单位将上级的内控制度照搬过来,没有结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这样死搬硬套的制度往往不能较好地执行,解决实际问题。(三)风险防范工作不足。放松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使各项业务存在风险和隐患。一些部门对内控制落实不到位,有些内控制度仅限于文档储存,或者把内控制度挂于各个分部门的墙上,执行程度较差,且基层单位部门的领导对职员的实践能力也疏于管理,内控意识薄弱,造成经济活动中腐败、低能现象慢慢形成。比如说韩某某等作为县林业局主要领导和负责人,在实施大棚创建过程中,没有落实项目地皮招标招商等内部规章制度,项目负责人随意选,施工材料的选择也不能认真负责。(四)资金经管关系混乱。部门财务问题出现多是经济类案件的相似之处,这些均是财务部门对工作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无论是发票管理、资金周转流程和项目资金提取等均存在严重的漏洞。对于发票管理,除了有基层单位合法的发票,某些单位还以公谋私,开发在外打印发票,与合法发票混合使用;而且发票使用完不能及时的核对销毁,外面流漏的发票也没有及时收回入账;在资金周转流程上,财务部门领导疏于管理,对于出账资金流向没有明确的记录,预算执行效果不明显,甚至自身设计私库,资金大量就入自身“腰包”。某些财政主管非专业人才,对项目预算无控制,在业务招待、办公等开销没有适量的控制,造成很大的浪费,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基层经济类案件的防范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帐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可以说这些院校已经在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有了很多的动作,但是从一些调查中发现,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高,实验中的过程记录材料非常不完善,学生们的实验总结报告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还有些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拓展了很多的校外实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去体验。这些校外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但是对于经济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甚微。因为三本院校的学生,进入银行、证券以及一些投资公司的实习机会很少,他们并不能在切合专业的环境内去实习,导致很多同学认为,学校安排的工厂实习实际上就是打工,这可以从目前的工厂实习普遍有报酬的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作用
(一)构建思路。利用目前社会上的企业仿真软件组建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企业设置的仿真模拟,企业由4-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企业的成员分别担任虚拟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研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岗位,并承担相关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市场环境与背景资料的分析讨论,完成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包括战略规划、品牌设计、营销策略、市场开发、产品计划、生产规划、融资策略、财务预算等等。这样的实训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实习人数搭建,并配套建立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国税地税、社保中心、证券公司等模拟机构,另外搭配论坛、产品以及人才信息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学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总经理负责统筹全局,制定战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企业绩效分析、总结;生产总监负责安排产能的大小和产地,适时的调整和升级,控制废品率、质量等级,调整雇佣工人数目,把生产成本降至最低,分析和跟踪对手,研究各组产能变化情况;营销总监负责跟踪对手,计算整个行业供需情况和每个市场的供需情况,从而确定价格、折扣、零售店和专卖店数量、广告费用等等来促进销售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投资回报;财务总监负责根据战略规划安排公司资本结构,适时的减少额外的利息支出、发型和赎回股票、债券,从众多方面分析和跟踪对手,进行财务状况分析和协助决策等,其它还有产品总监、采购总监以及人力资源总监等。该模拟系统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企业在运行中所存在和发生的各种问题,锻炼了危机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平台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实习角色,并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锻炼。会计专业的可以在模拟会计事务所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预算、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制作,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律师事务所里帮助企业处理日常的纠纷以及各种合同文本的审核,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模拟银行、证券公司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操作以及股票投资和上市操作,营销专业的进行营销策划和实施,设计专业进行产品设计,等等。他们在平台上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使虚拟公司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在所有的模拟公司中脱颖而出。
(二)该模式的作用。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学生可以研究市场发展前景,依据市场机会,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进行企业设置及部门划分、角色安排;并安排分工,制作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及产品设计及成本估算、确定资金来源;进行经营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预估利润并进行风险分析,经研究、讨论,形成共识,制定相关计划。通过对一个为期2年的模拟经营,综合了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会计处理、销售管理、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这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的大局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企业“进、销、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市场预测与决策能力。除以上之外,项目仿真实训还会具有以下用处:①在实训之中,发现选拔优秀学员参加全国性的企业模拟竞争大赛,提升学院知名度。②有可能的话可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建议结合图书馆建立一个小型的专业书籍书房,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从进入大三开始,就进入企业仿真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有问题就结合老师然后在相应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进行主动式的学习。③企业仿真实训平台如取得成功,将可能会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为社会相关企业提拱人才进修培训服务。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经济法教学与改革思考
经济法是高校法学专业核心学科之一,内含大量实用性课程,涉及到社会应用中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整体呈抽象化和理论化,有一定教学难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量的理论性和概念性内容存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会感觉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对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法学教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杂乱的法学知识体系构架,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实用性法学理论知识,提高日常生活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特点研究
(一)课程综合性较强。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法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劳动法、企业制度法、合伙制度法、合同条款法、民事诉讼、社会法律法规等许多社会门类。在后期应用中,与计算机、保险、金融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都有交叉对接,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法学理论概念进行探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类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广泛性了解。其内在综合性导致学生知识理论学习压力巨大,内容驳杂,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混淆,所以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具有很高的难度。(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环境变更,经济法作为社会经济类行为准则,为适应社会需求,维护人民经济利益,解决经济类纠纷,一直处在不断修订、扩充阶段,以至于法学教材内容也会随之而修改补充。所以经济法学科整体处于常态化变更状态,这给相关研究学习工作带来了不适应性。(三)教学内容理论抽象化。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以大量法律条款和概念信息为主,虽然存在一些案例分析,但整体内容具有绝对抽象化理论化特点。学生在没有法律基础的前提下,缺乏对专业性术语的理解认知。学生社会经验较为薄弱,而经济法学内容又大多以社会经济纠纷现象为事实依据,所以学生只能靠脑海,臆测法律事件和相应处理办法,缺乏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对于具体经济事件的认定和判断,不仅需要学生熟读教学内容、法律法规条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经济法教学问题研究
(一)经济法教材不统一。作为一科社会类部门法学,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一定区别于民法、刑法、宪法等其他部门法学。其教学内容,必须严格按照时下部门经济法来确定。在常规教材编撰中,经济法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经济类法学基础知识和经济类法学各项制度两个方面,但是现阶段出版应用的各种教材又出现内容分歧。比如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长林教授编撰的《经济法学总纲》有五章内容,分别为:经济法学基本理念概述、市场经济类法规制度、市场经济类法规秩序研究、宏观调控与经济类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分配经济法学制度。而在北京地区流行的由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则记录了四章内容,虽然内容上由一定相似,但是整体构架结构完全不同。教材的不统一,导致在全国经济法教育交流会上,各地教师很难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横向对比划分,完成教学经验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法对于我国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学科门类,其理论应用知识很多没有达成共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材编撰和指导教师日常授课中,大多都是学科权威教授基于自己对经济法学科的理解,把握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由此导致不同教师授课内容不能统一,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困惑,也不利于相关教育交流探讨。(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想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工作,除了自身需要拥有过人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外,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甚至还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依旧沿袭了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只注重法学基本概念分析,法学基本原则讲解、探究具体法律程序和相应法律原理等。所以在课堂上,大多以指导教师为主体依据,形成传统的“一人讲,多人听”的课堂格局,不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法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性差异。经济法学是一门需要探讨辩论的学科,如果仅靠老师的单方面讲解,很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指导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从而针对学生个体性差异,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三)考核方式的不科学性经济法学期末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大概在30%左右,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对出勤率、平时小型考核成绩、作业完成度等情况统计后自行给出。由于学生较多,老师对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很难做到有效统计,大多以直观印象给与相应分数,从而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而试卷考核大多以概念解释,情景分析判断、填空、简答等形式题目组成。无论是主观类型题还是客观题,其硬性记忆内容占到整体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只要学生提前做概念记忆,就能达到考核标准。由此可见,这类考核只注重学生概念性记忆,而没有对学生实践能力做出考核。
三、经济法教学与改革方式研究
动态连续学科教学模式革新
一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几年我就《财政税收》的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编写了约二万字的《财政基础知识习题集》;制订了《财政税收教改方案》,对该学科的教材、教法、考评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思路;制订了《财政税收教学大纲》,为教材的编写搭起框架;编写了约17万字的《财政税收》教材,一直以来在校内使用。但这门学科的教改并未完成,教学改革是一项动态的连续的工程,是没有止境的,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改的延续。这里我想谈谈组织《财政税收》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财政税收》是一门政策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材部分内容的时效性较突出,特别是税收部分。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的,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税收政策,推出新的规定或修改旧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些内容难免已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较新,但少数内容也已与现实不符。如教材中消费税的税率形式尚未出现复合税率,但现在国家规定对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复合税率,即在原比例税率征收基础上再按定额税率加征,这样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又如,随着护肤护发品的普及,其消费税的税率由教材中的17%下调为8%;还有,随着“费改税”的推行,“车辆购置费”已改为“车辆购置税”,教材中“财产行为税类”应增加该税种等等。
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调整来更新与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和严谨。
二、加强税收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税收》学科中税收部分的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大量习题。讲授每个税种时,先介绍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免优惠等要素,然后讲解该税种的计税方法,最后讲解例题。教师讲授完后,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该税种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计税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具体税种的难点、重点设计有代表性的习题,建立一个能训练学生实操技能的对学科教学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税收习题库。
高校经济数学教学状况及措施
在金融类院校中,经济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重点学科。而这门很重要的学科却往往被大学生们忽视,而且看作最难的学科,同时也是最不愿意学的一门课程。经济数学难度大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的作用没有专业课体现的那么直接,也是学生们不重视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好经济数学课程,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好经济数学这门课程,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对经济数学的的重视
经济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的发展,数学已成为分析、研究经济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个世纪以来,它更是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应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一名金融院校的学生经济数学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后继课程的学习。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他在专业上造诣的大小。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给了三位博弈论专家,这从某个意义上说也是对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肯定。经济数学知识可以使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能够给经济学理论提供严格的理性的证明,使用数学逻辑得出用文字语言无法得到证明的经济学结论。经济数学中的理论如偏导数、全导数、全微分公式在经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这些表达一旦被赋予经济学的含义时,复杂的事物就变得如此清晰可辩,用不着任何多余的文字说明。数学表达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备的确定性和精确性,数学推导具有数理逻辑性,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实际的情况是,部分经济类院校的学生在经济数学的学习中存在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数学都是一些符号、式子和定理,与我的专业无关,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学生觉得高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每次经济数学期末考试都有极少数同学的成绩是零分或几分,从一个方面说明学生中有的自暴自弃,放弃高数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中有的学习自律性很差,存在逃课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应试而被迫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高数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最好在学生刚接触高数时进行,为了具有说服力,应该向学生阐明高数在该专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好是举几个例子说明.让学生口服心服。这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必须对数学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应用做全面的了解。学校有关部门也可采用某一类专业的高数教学相对固定教师的办法,然后对教师进行应用实例方面的培训。
二、针对经济数学的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一)专业的广泛性。
经济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每个高校基本上每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特别是经济类院校。这就决定了经济数学教学面对的对象不一样,面对的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文科和理科,统招和自费),特别是现在扩大招生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入学数学成绩相差甚远。有一部分学生入学数学成绩低于及格分数。针对这种学科特点,在教学上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本学科的需要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可以采取分层目标教学法,进行分层、分类、不同学时的教学,例如,我校是一所金融类院校,专业涵盖了金融、会计、管理、投保等金融类专业,同时还设置了计算机、文秘、法律、英语等非金融类专业,根据这种特殊情况,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设置重点、时数都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有统招的、自费的,由于他们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基础相差悬殊,如果同时授课,势必会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又消化不了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了分类、分班、分层次教学,使得每一类、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好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学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形式革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发展动向透视论文
摘要: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薪酬管理,对制定薪酬体系、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论述了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指出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而论述了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薪酬;薪酬管理
持续发展的成功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并将之转变为市场竞争的优势。
因此,薪酬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薪酬及薪酬管理
薪酬又称薪资或待遇,它是指雇员作为雇佣关系的一方,通过劳动或工作换来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货币收入。它是经济类报酬和非经济类报酬的总和。论文百事通经济类报酬是指员工的工资、津贴、奖金等,非经济类报酬是指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氛围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