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2:4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基础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基础常识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论文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高考率先改革,推出新高考方案,引导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能,从而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使之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查看全文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课题。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两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拳头加枕头的电视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长大。和过去的得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当然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就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今天的中学生就是下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明天的中标准。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参与竞争者自身应当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而这一切要靠教育。靠锤炼才能取得。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而言,我认为必须立足改革,探求新路。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为了应条条”,使政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中学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时,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特别是要利用这个工具造就他们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与之相适应,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接班人。否则,我们的事业就难于发展。从这个高度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的要求,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无数成功经验都证明,一旦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慰就有厂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长远的观点看,政治课所担负的素质教育这一功能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所必须坚持和不断加强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为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政治课的地位,保证课时,稳定队伍,促进政治课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做为教师,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立足素质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市足,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厌学,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数学的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a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强市场监管,创设安全生产、生活的环境。

b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c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要制定应对公共安全的法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依法规范,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制,坚决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消极、违规行为。

2、用国家职能知识简要说明怎样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查看全文

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问题

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a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强市场监管,创设安全生产、生活的环境。

b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c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要制定应对公共安全的法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依法规范,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制,坚决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消极、违规行为。

2、用国家职能知识简要说明怎样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查看全文

单位开展“文明共建”活动情况汇报

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切实抓好文明共建工作—XX单位开展“文明共建”活动情况汇报

自市文明办确定开展“文明共建一帮一”活动以来,我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立足帮扶村实际,确定帮扶重点,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帮扶措施,注重为帮扶村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市级文明单位的模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现将我单位开展“文明共建一帮一”活动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文明共建一帮一”活动是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文明共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共建双方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自确定XX村为我公司帮扶对象后,单位党委就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抓,同时制订了帮扶计划,并落实责任到人,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立足该村实际,确定帮扶方案

XX村共有XX户人家,XXX口人,全村有XXX亩土地。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村里经济比较困难。尽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村民的致富欲望却日渐强烈。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我单位领导先后多次深入XXX村了解情况,与村委领导联系沟通,同时广泛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和要求。针对XXX村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种类少、民企薄弱的特点,通过与村委会的协商,我单位确定了夯实基础、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民企的帮扶方案。领导小组成员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查看全文

法的历史类型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阐释了法的历史类型,并对中国法理学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法;法理;法系

法的分类历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西方法学家往往根据各国法的特点及其历史传统,把法分成若干法系,如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等。这种分类较为常见,它只是根据法的某种明显的外部联系进行划分,没有深入揭示法的本质、法的内部联系,是一种形式上的分类。马克思主义法学则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概念———法的历史类型,认为确定法的分类亦即法的历史类型,最科学的标准和依据是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中国法学界据此也接受并界定了法的历史类型这一概念,即: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来划分的法的基本分类。根据这一定义,法被分为四种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者又合称为剥削阶级的法。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讲,法也可说是分成两大类型。较之资产阶级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这一分类被看作法学史上根本性的进步,有利于人们透过表象正确把握法的本质及其共性。这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界的主流观点。

作为法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法学基础理论是从整个法学领域中归纳出的一般共性,对法学其它分支学科是共同适用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这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界关于法学基础理论———近年来倾向于称之为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地位的共同看法。法的历史类型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涉及法的理论的许多方面,和法的定义互为表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界的上述定义只考虑到国内法的某些特质,忽视了国际法这个相对独立体系的特殊性及其与国内法的关系,导致这一定义的外延过窄,无法在国际法领域得到适用。换言之,按照这个定义,国际法似乎被排除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者的视角之外。

国际法是法这一命题已为历来的法学理论和国家实践所证实。历史上除了极少数学者,如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奥斯丁,都赞同这一命题。实践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公然否认国际法的法律性。相反,许多国家甚至在其宪法中明文规定国际法优于其本国法。中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国际法与本国法的关系,但在法律中,国际法效力优先是非常明确的规定。与此相应,法学界也一致公认国际法学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由于法学基础理论是研究法的共性或一般原理的,其每一个带有共性的概念、原理应该是从各部门法学中来,又能回到它们中去的。这就要求从事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们,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实证法,又要对每一个法学部门有所涉掠。但事实上,目前中国法学界对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关国内法的与有关国际法的似乎有点脱节,国际法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没有为法学基础理论学界所注意。反之亦然。不过,法学基础理论学界忽视国内部门法及国际法的情况更为明显。国际法是法的一个特殊体系,不仅是国际法学界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重要主张,也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客观结果。这个结论,似未被法学基础理论学界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除在法学体系、法的一般分类等处作了不甚重要的点缀外,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国际法,更没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专题。鉴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法只有国际法与国内法两种(第三法律体系存在与否尚存争论),称这本教材为国内法基础理论教材,虽然未必切中肯綮,有偏激之嫌,却也不无道理。1990年后,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继续前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逐渐引起注意,但总体上,并没有本质改变。

国际法的缺位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十分有害。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学界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只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国际条约等六种,这显然忽略了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惯例(广义上包括国际习惯)也是中国法的一种形式。中国的涉外法规通常都规定,在中国法律、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明文规定时可适用国际惯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第2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第184条第2款,等等。再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文本,此前的版本亦有类似规定)第53条规定,仲裁庭作出裁决时应当“参考国际惯例”。这说明中国在一定条件下赋予了国际惯例以直接的国内法效力。因此,没什么理由认为国际惯例不是中国法的一种形式。

查看全文

历史类型与国际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阐释了法的历史类型,并对中国法理学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法;法理;法系

法的分类历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西方法学家往往根据各国法的特点及其历史传统,把法分成若干法系,如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等。这种分类较为常见,它只是根据法的某种明显的外部联系进行划分,没有深入揭示法的本质、法的内部联系,是一种形式上的分类。马克思主义法学则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概念———法的历史类型,认为确定法的分类亦即法的历史类型,最科学的标准和依据是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中国法学界据此也接受并界定了法的历史类型这一概念,即: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来划分的法的基本分类。根据这一定义,法被分为四种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者又合称为剥削阶级的法。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讲,法也可说是分成两大类型。较之资产阶级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这一分类被看作法学史上根本性的进步,有利于人们透过表象正确把握法的本质及其共性。这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界的主流观点。

作为法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法学基础理论是从整个法学领域中归纳出的一般共性,对法学其它分支学科是共同适用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这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学界关于法学基础理论———近年来倾向于称之为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地位的共同看法。法的历史类型是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涉及法的理论的许多方面,和法的定义互为表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界的上述定义只考虑到国内法的某些特质,忽视了国际法这个相对独立体系的特殊性及其与国内法的关系,导致这一定义的外延过窄,无法在国际法领域得到适用。换言之,按照这个定义,国际法似乎被排除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者的视角之外。

国际法是法这一命题已为历来的法学理论和国家实践所证实。历史上除了极少数学者,如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奥斯丁,都赞同这一命题。实践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公然否认国际法的法律性。相反,许多国家甚至在其宪法中明文规定国际法优于其本国法。中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国际法与本国法的关系,但在法律中,国际法效力优先是非常明确的规定。与此相应,法学界也一致公认国际法学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由于法学基础理论是研究法的共性或一般原理的,其每一个带有共性的概念、原理应该是从各部门法学中来,又能回到它们中去的。这就要求从事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们,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实证法,又要对每一个法学部门有所涉掠。但事实上,目前中国法学界对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关国内法的与有关国际法的似乎有点脱节,国际法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没有为法学基础理论学界所注意。反之亦然。不过,法学基础理论学界忽视国内部门法及国际法的情况更为明显。国际法是法的一个特殊体系,不仅是国际法学界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重要主张,也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客观结果。这个结论,似未被法学基础理论学界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除在法学体系、法的一般分类等处作了不甚重要的点缀外,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国际法,更没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专题。鉴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法只有国际法与国内法两种(第三法律体系存在与否尚存争论),称这本教材为国内法基础理论教材,虽然未必切中肯綮,有偏激之嫌,却也不无道理。1990年后,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继续前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逐渐引起注意,但总体上,并没有本质改变。

国际法的缺位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十分有害。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学界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只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国际条约等六种,这显然忽略了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惯例(广义上包括国际习惯)也是中国法的一种形式。中国的涉外法规通常都规定,在中国法律、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明文规定时可适用国际惯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第2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第184条第2款,等等。再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文本,此前的版本亦有类似规定)第53条规定,仲裁庭作出裁决时应当“参考国际惯例”。这说明中国在一定条件下赋予了国际惯例以直接的国内法效力。因此,没什么理由认为国际惯例不是中国法的一种形式。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及对策

摘要: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十八大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预示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产生了影响。以湖北省为例,留在农村的以中老年居多,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诸多不利。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探究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尝试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并不断加深。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农村人口老龄化尤为显著,“空巢老人”居多,对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一、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湖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3年湖北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2013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9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21%,比上年提高了0.40个百分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这是湖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表明湖北老龄化已经日趋严重了。随着0-14岁年龄人口的不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今后湖北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据预测数据,到2020年湖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18.3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3.79%,比2013年提高3.5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总量不断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如图1)。图一湖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省城乡老龄化系数的排列顺序为乡村、镇、市分别占比15.7%、12.3%、10.6%,可见湖北省的老龄化模式中,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深。从这一排列顺序中能够看出,在湖北省农村平均6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可见问题比较严重[1]。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中一个特殊妇女群体正在形成,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根据市镇妇联、村干部对“留守妇女”情况调研统计,我镇有外出务工人员14658人,其中男性大约占49%。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我镇约有农村“留守妇女”6306人,占农村妇女的35%。这些“留守妇女”年龄多在30岁以下,其中30—50岁之间的占49%,她们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占94%,身体状况良好的占79.7%。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新农村建设。因而,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正视她们的生存状况,真正地关心、关爱这个群体。

劳动强度大。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据统计,有83%的“留守妇女”靠种植业为生。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

生活质量低。农村“留守妇女”娱乐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有些“留守妇女”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由于疲于养家奔波,对子女全面教育和培养意识不强,只注重吃饭穿衣上。她们与丈夫沟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质量不高。

精神负担重。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不少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担心丈夫是否忠诚,其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

缺乏安全感。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男人不在家,睡觉不踏实,缺少人身安全感,她们容易成为农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查看全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类型;我国各派的名称、性质;我国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根本活动准则。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必然性及优越性;我国现阶段各派参政的基本点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了解当代社会政党制度的有关实例,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各种政党制度及其政党之间的关系、提高鉴别政党制度问题正误的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