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15:14: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核心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核心论文

国有经济与国民经济核心论文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以来,我国目前业已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核心多种经济力量交叉并存的生动局面,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是,在国有经济改革方面我们还面临一些理论难题,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步履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如何稳妥地把我国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顺利地引导到国际经济轨道上来?本文利用规范的实体模型和合理的逻辑判断,从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量子单位“一个社会人”的模型出发,对国有经济改革的理论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所有制问题的基本理论

1.社会人的公私二像性

任何社会都是由一个个自然人组成的。过去我们总以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而现在单个社会人或许更能代表社会基元的角色。如果一个公共设施或实体不能为任何一个社会人带来利益,那么该公共设施或实体就没必要存在,如果一个公共实施或实体只能为一个社会中的少数人带来利益(无论是否损害他人利益),那么该公共设施或实体也就难以称为“公共”二字。我们过去往往因为人口的众多而经常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两面性特征:即社会中的个人既有自私性又具有公益性,因而就把私营企业那仅具有一点点公有性的成分也给完全抹杀了,尽管对股份企业的部分公有性我们一直坚信不疑。

(1)社会人的公私性比例模型

命题1假设一个发达社会中总共有n个人,每个人在发展机会上平等。问:该社会中的一个人的财富具有的私有性特征的比例为多少?公有性特征的比例为多少?

查看全文

经济法的核心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指出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与政府有直接的关系,其本质围绕着政府而展开,政府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政府的功能和活动。同时认为加入WTO后,更应进一步研究经济法,以确保小政府对大社会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经济法本质政府有效管理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政府有直接的关系

在经济法的产生问题上,国内外法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认为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2)认为近代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但并不否认市民革命以前的经济法的存在;(3)认为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经济法也就产生了,到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法形成为一个新的法的部门;(4)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不论以上观点孰是孰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国家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协调,经济法是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之法。撇开以前的历史阶段不谈,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政府被迫(动)或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加以组织和协调的职能。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不存在所有经济决策都在自由市场中作出的“纯粹”市场经济。所有的市场经济都是“混合的”,因为在任何现代社会里,政府都要起主要作用。

著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应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政府只应充当“守夜人”,干预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理论。斯密的理论适用于完全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可如今的形势已迥于从前。因此,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理论,并由罗斯福总统在实施“新政”时应用于实践。二战以后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从他们实行的经济制度上来看,美国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韩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对经济干预之意已十分明显。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新加坡是一个严格计划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其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亦为世人所瞩目。

从法律角度来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亦属必然。首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导致市场机制的失灵。在缺乏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垄断,市场自动调节失灵。市场经济下的价格规律遭到破坏,产生了一种外部效果。另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两个弱点,一是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二是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不能避免的盲目性。其次,经济法的形成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机制的失灵导致政府适度干预成为必要,而“适度”之形式表现为“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民商法建立了基本的秩序,但是民商法遗留了大量的空白需要经济法来调整,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民商法突出保护主体的私利益,其利益保护结构不适应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国家干预经济的各种方式中,法律手段是最有效、最易为社会所接受并最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采取经济法的形式。

查看全文

产品质量管理经济核心指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查看全文

世界贸易经济打造企业品牌核心论文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的滞缓,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查看全文

人才安全是经济安全核心要素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的特征日趋明显,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人才安全已上升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人才资源相对短缺,而且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因此,加强人才管理,防止人才流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当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人才资源;管理;经济安全

一、人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要素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安全程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越发展,安全系数就会越高,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的来说,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两个方面: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等;人的要素主要是指处于物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等。上述两方面的要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物的要素是生产力中的基础因素,不可或缺;而人的要素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性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关于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列宁早有明确的论断:“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也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说明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从生产过程来看,提高生产能力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效组织生产,把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的基础作用和人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经济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实物资本。在工业经济时期,主要依靠货币资本。在知识经济时期,人才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按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也认为,人力资本能力建设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是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目前,以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安全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竞争中不会引起无序或过度流失而使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受到损害和威胁”。[1]人才安全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普遍性问题,是由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经济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发展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普遍化的程度,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国家“人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2]中国入世后,随着外国资本、外国企业和外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涌入,我国面临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对于我国的人才安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查看全文

我国经济热潮与核心价值论文

内容摘要:在中国,GDP指标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已经过去的2006年更是达到10.7%,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绽放出令人眩目的光环,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房地产投资的空前高涨、重要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证券市场的持续走牛。文章对促成当前中国经济热潮的深层原因和未来变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周期性,核心价值,经济博弈

一、从理论的视角,正确看待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在周期性运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性的理论,对整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做出了基于宏观层面的科学界定。对于人类的经济认识的总体趋势,我们给出这样的认识:即总的趋势不断向前发展,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曲折。纵观近20年来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轨迹,这种经济周期的起伏波动贯穿始终。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因此,宏观经济的冷热、起伏等周期性问题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的。

西方经济理论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做出了说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大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波动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不过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周期性波动。引起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因而经常引起社会总供求的失衡。这种矛盾的动态趋势是在不断减弱的,其原因分阶段来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带动了供给能力的提高,总供求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迅速减小。同时,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也使从政府到社会各方面对加强宏观调控的认识趋于一致,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客观经济规律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减小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主流新闻媒体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任务论文

一、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提供舆论保障

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主流新闻媒体在提供舆论保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宏观经济报道是以报道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为主要任务的,如果全社会不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共识的话,政府就无法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或者政策难以推行。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在实践中,主流新闻媒体在从事宏观经济报道时应当做到这样几点:首先,对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判断应与中央保持一致。保持一个声音,对内可以安定民心,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外则利于保持国家安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形象,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不免会有一些波动,新闻媒体应当强化大局意识,理清“波动”的来龙去脉,冷静客观的分析,不要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做出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的错误判断。另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不能带有炒作的心态,要站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做有建设性的报道。

例如:2005年7月,随着上半年各项重要经济数据的,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是热、是冷的争论又再度掀起(2003年关于中国经济的“冷热之辨”持续了将近一年)。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自从2000年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以来,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度发展,部分行业过热已有蔓延之势,因此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商品零售价格(RPI)在2004年三季度达到最高值后,已呈下降趋势,同时投资增长也已回落,而部分行业过热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消费又持续低迷,因此,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可以说,两种观点都并非没有依据,那么作为新闻媒体应当怎样报道这场关于中国经济冷热问题的争论呢?又如何作出负责任的判断呢?《瞭望新闻周刊》就这一重大、敏感问题及时推出了一组名为《中国经济趋势研判》(2005年7月4日第27期)的专题报道。从标题上看,“研判”是研究判断的意思,既不是草率的作出定论,又不是罗列各方观点,而刊物的判断模棱两可。“研判”就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研究问题、并作出带有倾向性的,而非绝对的判断。这非常符合《瞭望新闻周刊》的定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主流权威的新闻周刊,不能避重就轻,要力求作出负责任的、有利于全局的、又不掩盖问题的判断,从而正确引导国内国际舆论。

在专题报道开篇的引文中写道:“……事实上,自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告别短缺格局后,经济的复杂性便日益显著,人们对于关键时期的关键数据自然也有不同的解读。这之中,既有专家个人立场的原因,也与转型期体制变化、结构变化及经济周期的自然变化复杂交集密不可分。”这段话对于“冷热”之争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作了交待,告诉读者,由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关于“冷热”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热中有冷,冷中有热”。从构成专题报道的篇目来看,《中国经济步入温和调整期》、《经济放慢是合理减速》、《历次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组成了专题的主体;另有三篇配文是对持不同观点的权威专家的采访。整组专题一方面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呈现给读者,另一方面,主体文章通过对主流学者的深入访谈、对一手资料的精心梳理整合和编辑记者的反复研讨,得出了属于刊物的判断:“新一轮经济增长在经历了三年上升期后,目前开始进入温和调整期,虽然当前经济处于一个较为理想的区间,但宏观调控应未雨绸缪,防止未来出现滑坡。”

《中国经济趋势研判》发表之后,其主要文章和观点得到国内外上百家权威媒体的引用,一场关于“冷热”的争论几乎因为它的发表而平息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论,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苗头又得到了强调,为经济全局的健康平稳运行作出了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贡献。

二、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预警

查看全文

毕业论文写作探析

摘要:新时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管类毕业论文应更具“应用性”,体现问题意识,重点解决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邢台学院会计学院310篇毕业论文的系统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写作要求进行分析,对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和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就要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耦合度。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突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要类型,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写作目标,以简洁明确、求真务实为写作原则。毕业论文中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上述目标和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写作。

一、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

(一)论文选题原则。毕业论文选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使选题符合客观经济、管理规律。其次要体现价值原则,使论题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要有问题意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尽量体现应用性。再次,要坚持可行原则,充分考虑选题是否具备写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驾驭能力,宜小、精、专,忌大、泛、空。最后,牢记创新原则,选择具有发展前途和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创新不仅仅包括研究内容的创新,也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创新。(二)题目的一般表达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题目一般多用“研究”等表达形式,论文题目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适宜的表达方式被忽略了:如“论”字式标题,包括“论”、“简论”、“试论”等表达方式;“析”字式标题,如“简析”、“试析”、“分析”、“探析”等表达方式;“新”字式标题,如“新论”、“新探”、“新思考”等表达方式。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浅论”、“浅析”、“浅议”等“浅”字式标题缺乏“精、深、专”的学术研究精神,不能体现学位论文应有的深度,因此,“浅”字式标题表达形式只适用于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命题时应尽量避免。

二、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

查看全文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编撰要点

一、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编撰办法

不单是通常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言语修辞,而是探求办法和探求进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前进,是编撰者在实习进程中常识广度和归纳才能的表现,也是医学科学本身开展的结晶。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编撰通常分为材料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正等进程。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写作通常有几种类型:总述、个案报导、病例剖析、临床研讨、科研课题论著、学位论文等等。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编撰要看你的阅历和年资,这决议了您对疑问了解、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即是才能,扼要主张如下:

1、在校学生,通常只能写总述等理论讨论型的论文;

2、低年资者,总述、病例个案报导、回忆性病例剖析等。

查看全文

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高被引论文既是学术评价机构评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又是学界捕捉理论热点、把握研究现状、预测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国外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论文研究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有鉴于高被引论文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频次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来此领域研究的整体样态、理论聚焦和结构特征。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统计

(一)研究意义。国内绿色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与台湾产业政策比较视阈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环境影响日益明显,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价值导向的绿色发展理念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新时代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及时回顾和总结绿色发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发文刊物、引用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情况来精准把握绿色发展研究进展和理论动态,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二)文献统计。分析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结构特征,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有效支撑。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和引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6日。检索范围:中国知网查询篇名中含有“绿色发展”的学术论文,学科领域包括工程科技I辑、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6项。检索原则:为使数据更加精准、结论更加科学,有必要对学术论文进行甄别、遴选和处理,文献检索中的成果介绍、会议纪要等没有纳入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范围。检索方法:以被引次数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

二、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统计,拟从发文刊物、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和科学研判,寻绎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大体样貌和结构特征。(一)关于发文刊物的分析。通过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当代经济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等刊物,详见表1。表1梳理了发表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篇数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文最多,共计8篇;《环境保护》发文量次之,共有5篇;发表3篇的刊物包括《当代经济研究》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其余如《经济地理》《地理研究》《经济纵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钢铁》等刊物均发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发表31篇高被引论文,占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近三分之一。从发文刊物的级别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计89篇,可见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更大。从刊物所属机构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机构刊物29篇,学会组织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党校刊物10篇,出版单位刊物9篇,行政机关刊物7篇。从刊物复合影响因子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9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介于1.0~3.0之间的刊物,26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关于被引频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数意味着较高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成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标识之一。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国内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作了统计分析,详见表2。表2列举了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引用次数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数据统计发现,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为44.6次,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有4篇,被引次数低于40次的论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论文中,前10位论文与后10位的被引次数差距明显,其中引用次数第1位论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论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122.9次,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经济研究》《企业经济》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10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9种;被引次数后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20.4次,主要发表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济问题探索》《环境保护》《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8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7种。(三)关于下载次数的分析。下载次数也是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高下载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鉴于此,笔者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绿色发展研究高下载论文作了统计,详见表3。表3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的学术论文。统计结果表明,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可见该刊刊发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颇大。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超过10000次的论文仅有1篇(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2])。该文从绿色发展的功能、机制、能力、发展战略四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作了系统性分析,因而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绿色发展研究成果下载次数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的论文进行多维比较发现,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数前10位,可见下载次数与引用频次密切相关,高下载往往预示着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钢、周绍杰的《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一文在高下载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从刊物的级别来看,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8种。(四)关于发文年份的分析。随着社会热点的更迭和理论聚焦的转移,学术论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问题,因此论文被引次数与发表年份密切相关。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了年度统计,详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占年度发文比为2.14%,总体上看占比较低。从年度发文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016年篇数最多,共计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2014年最多,共计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从年度发文占比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年度发文占比前后变化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来年度发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当说明的是,近年来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质量问题,主要受到成果发表年份的影响。如冯之浚、周荣的《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发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学术论文引用81次,引用时间分别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关于研究内容的分析。1.篇名主题词统计分析。从篇名主题词梳理统计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内容选题相当广泛,涉及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应用评价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等。在基础理论方面,如王玲玲、张艳国对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作了深度探析[3],黄志斌、姚灿、王新等对绿色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系统剖析等[4]。在评价机制方面,卢强、吴清华、周永章等以广东省区域评价为例深入探讨了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苏利阳、郑红霞、基于绿色生产构建了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体系[6]。在个案研究方面,的绿色发展思想,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评热议。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内外绿色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如石敏俊、刘艳艳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我国58个地级市和25个国际城市的绿色发展进行多维比较分析[7],等等。2.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关键词是论文主体内容的凝练和体现,使用频率高的关键词表征着某一论域研究的理论聚焦和发展趋势。但是,有些研究成果关键词存在专指度低、与题目高度重合等问题。笔者整理过程中,剔除与“篇名”高度重合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等,这些词汇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关键词统计情况见表5。关键词统计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理论界紧扣绿色经济发展的指数、效率、理念等核心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评价研究,并通过模型建构拟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宗旨,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绿色增长,确保广大民众共享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福利。(六)关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有助于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统计,详见表6。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较为普遍,可见该论域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其次,理论阐释法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6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4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7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2篇,运用文献解读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黄羿、杨蕾、王小兴等)一文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构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关于论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进行统计分析,作者发文篇数排名情况见表7。基于中国知网数据,87位作者共发表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人均发文量为1.15篇。其中,胡鞍钢发文最多,共有6篇;赵建军发文次之,共有3篇;发表2篇成果的有冯之浚、方世南、秦书生、王兵、刘思华、李晓西等6位学者。从作者构成数量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平均作者数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论文只有1个作者,35%的高被引论文有2个作者,16%的高被引论文有3个作者,8%的高被引论文有4个作者,作者数为5个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占9%。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6篇,3个作者论文有2篇,6个作者论文有1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5篇,3个作者论文有3篇,8个作者论文有1篇。数据统计发现,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论文中,1个作者论文都只有1篇。这充分说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协作的学术共同体。从作者单位属性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中,62篇作者来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来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来自行政机关,5篇作者来自党校系统。排名前10位高被引论文作者中,8位来自高等院校,1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载论文作者中,7位来自高等院校,2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可见,高校作者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作者群。从作者单位合作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课题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见,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以同一单位独立完成为主,但多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数量日渐增多。从作者分布区域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区,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见北京是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重镇,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湖南、广东、辽宁作者各有6篇,江苏、湖北、山东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庆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宁夏、云南、山西、广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经济发达的省市,区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关于项目资助的分析。基金项目作为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为研究的有序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情况作了梳理统计(见表8)。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共计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30.6%。从项目资助的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共有46篇论文获得项目资助,可见项目资助篇数占比不大。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5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4篇。项目资助与成果质量固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充裕的经费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潜心问道、安心治学,继而撰写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论及经验启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