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7:29: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管理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饲料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饲料企业在获得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内饲料企业的情况来看,部分中小饲料企业仍旧保持着传统的运营模式,极大程度制约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帮助饲料企业改变现状,提高饲料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优势,就需要以科技发展为驱动力,促进饲料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由王征南和李大兵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饲料经济学概论》一书,就是从经济学视角来对饲料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这就为科技发展驱动下饲料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从内容来看,《饲料经济学概论》全书共包含五大篇内容。第一篇主要介绍饲料经济学概述,并分别针对饲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展开了分析。第二篇从饲料市场角度,对饲料产品的供给、饲料产品的需求、饲料原料市场包括大豆、玉米和鱼粉的分析和饲料各种产品的市场进行了论述。第三篇介绍饲料产业与饲料企业,分别从国内外饲料产业的发展历程、饲料产业生命周期、饲料工业布局方式、饲料企业选择制度与发展、饲料企业管理这五个角度展开,并对饲料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四篇侧重于介绍饲料科学技术的内容,从饲料科学技术发展和饲料科学技术推广两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五篇是饲料产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内容包括饲料产业的管理体制、相关政策以及政策目标。由此可见,该书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饲料经济学来进行分析,并且内容充实,逻辑性和针对性强,可供饲料企业管理者参考和学习。从饲料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中小饲料企业尚未向科技化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对产业设备科技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占饲料企业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对高素质研究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难以在饲料企业内部组建起的研发机构,使得饲料产品类型单一,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另外,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部分饲料企业太过依赖传统的线下营销渠道,忽视了网络营销渠道的建立,导致饲料产品出现滞销,影响到了饲料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饲料企业要以科技发展为驱动力,并结合《饲料经济学概论》一书内容,来实现对经济管理的创新。
第一,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比重,增强饲料产品的竞争力。饲料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要以科技发展为前提,以科技发展来改变饲料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帮助饲料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饲料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科技研发的支持,饲料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推动饲料产品的多元化发展,避免陷入到同质化竞争中。
第二,树立“科技兴饲”的企业意识。在新形势和新机遇下,饲料企业要积极主动关注国家对饲料行业科研领域的补助政策,以把握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不断提高饲料企业的科研竞争力,以科技附加值来为饲料企业创造可观经济效益。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饲料企业要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拟定饲料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以科技研发的方式来创新饲料产品,帮助饲料企业逐步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创新方向靠拢。另外,饲料企业也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可以成立饲料研发部门,不断提高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增强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营销渠道。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下,饲料企业往往能够生产出更多优质的饲料产品。因此,饲料企业要完善营销渠道,将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宣传要点,突出饲料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在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免疫力、饲养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以网络营销渠道为例,饲料企业可以自建官网,一方面加强对饲料产品的宣传,达成饲料产品的促销;另一方面帮助饲料企业树立好企业形象,在饲料行业中打造出过硬的口碑。而且,饲料企业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收集市场信息,帮助饲料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大幅度降低饲料企业的营销成本,促进饲料企业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型。
总之,科技发展是饲料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饲料企业只有率先完成向科技型、智能型方向转型,才能帮助饲料企业扩大市场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发展除了体现在设施设备、生产力水平、人员素质上外,还体现在了饲料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上。因此,饲料企业应合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实现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经济法理论教学及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家的需求成为必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间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牺牲和支持,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实践技能。作为国内经济类、管理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的《经济法概论》,长期以来,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生活的深化发展。不同于普通经济类课程的一个法学学科,《经济法概论》结合了经济学科、法学学科两者的内涵关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接受法学学科的规范和指导。最早一版的《经济法概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法学家刘隆亨教授在总结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时政现象后于北京大学出版的。起初名叫《经济法简论》,后更名为《经济法概论》。作为一部能记述我国经济法建设历程以及反映我国重大经济决策的著作,自出版以来,具有了理论性、应用性、超前性和真实性的属性。在之后,不断修订、丰富更新,到目前已经修订了七个版本,印刷发行总量超过几十万册,无论是作为经济类学科教程抑或是法学类教程,《经济法概论》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学习教程。《经济法概论》的修订更新历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辩证详实地记述了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以及经济法学建设的历程
历史的记述,离不开著作的记载和描述。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目标被确立,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全面重新确立、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规划,使得依法治国的思潮具体贯彻到经济领域,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经济社会中的各类活动、行为在固定的法律形式下运行。依法治国成为经济社会领域国家管理的准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具体内涵的形式表现。在“建立和完备经济法规体系”的目标下,国家立法部门加快立法,司法部门加强对经济类案件的审查工作,在《经济法概论》第二,三版中一一都有记述。随着中国“九五”计划推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版的《经济法概论》详实反映了应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升级以及加入WTO的步伐不断拓展,《经济法概论》的第五版阐述了“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经济法和法学领域的需求。
二、结合实际需求,开启经济法的新理念、新视角和新体系
从《经济法概论》出版开始,作者提出并坚持“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所有经济关系”的新理念,新视角。作为对经济生活的总结概括,《经济法概论》在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的问题上有着准确地反映。它是经济法区别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根本点”的新理念。在经济法体系构建上,《经济法概论》总结归纳了四个部分即:市场经济规制法、宏观调控法、资源分配与保护法、经济矛盾中冲突的法律解决机制是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市场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作者理论完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反映经济现实、并具有一定超前性。
三、著书注重大众理解、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与意义
电子商务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其显著特点是边缘性、交叉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专业、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发展而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系统掌握现代商务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商务开拓能力,市场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策划、开发、运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跨度大、综合性、交叉性强,其中既有经济管理相关知识、也有法学、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是后续一系列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前置导论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既能促进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热情和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因此,搞好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研究对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及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
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要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必须精心选择教材和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目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材多种多样,往往会让任课教师无所适从,感到难以把握授课重点,因此把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主线,对教学内容柔性化处理是关键。
(一)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勾划专业知识体系。要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结构知识的全貌有一个粗线条的全面把握,因此,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概论应该包括如下内容: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本部分包含电子商务基本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篇(本部分应当包括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与支付、订单履行、物流管理等知识);电子商务技术与环境篇(本部分包括电子商务基础技术,如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商务支付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以及电子商务的社会运营管理、法律环境)。作为电子商务概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概论中许多内容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因此,概论课程讲解过程中要把握适度,提纲挈领,蜻蜓点水,其目的是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和需求,为以后专门的、深入的学习作铺垫,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柔性化选择。目前,市场上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非常多,每本教材的内容也各有一些不同,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成为许多教学者头痛的问题,另外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其发展很快,而电子商务概论教材的更新周期却相对较长,从而不能及时介绍学科最新、最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概论教师应当对概论的内容做柔性化处理,以一本教材为主,适当在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以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
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思索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经济法的社会性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的社会性体现在其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上。经济法的社会性是通过确认自由、公平竞争和公正交易的规则以及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而实现的。经济法的社会性和民商法的私人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字:经济法社会性社会公共利益
一、经济法社会性的内涵及价值
何谓“经济法的社会性”,学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笔者认为,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不能不认真加以对待。依笔者理解,经济法的社会性至少包含这样的含义: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社会性,指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一种全局性而非局部性,一种大众性而非个人性。同时社会性也与公共性、公益性和干预性相联系。[①]经济法社会性的凸显,既是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也是法律自身不断分化和完善的结果。民法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己任,注重保护私人的利益,具有私人性;商法以调整平等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为已任,注重维护商人的营利,具有营利性。显然民法和商法囿于自身的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无法调整具有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新的法域来满足相应的法律调整需求。“从私法观察角度出发所看到的经济关系,不过是两个私人之间以互相平等为前提的关系。这种观点忽视了第三者,即在任何经济关系中都是最大的利害关系人:公众。”[②]亚当?斯密曾断言,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成功的引导着自私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③]但“斯密对此完全没有证明,自1776年以来,也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给予证明”。[④]事实上,实践却证明了追求自己利益的人们大多并不能自发的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相反的,往往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串通定价等等。“看不见的手”也无法解决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无论是作为私法一般法的民法还是作为私法特殊部分的商法,都只能调整私人之间的关系,并无力顾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国家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在充分尊重私人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并由此产生了不同于民法、商法的法域,这就是经济法产生的动因及其社会性的根源。金泽良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协调性要求,认为,为了填补市民法所遗留下来的这方面的法律空白状态,就需要国家的干预。社会协调性的要求,并不是‘无形的手’,而是通过‘国家的手’,实际的去弥补空白状态。”[⑤]“经济法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以‘国家的手’(代替‘无形的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的,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⑥]这些论述,精辟的指明了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和法律根源,并着力强调了经济法的社会协调性;换言之,即使是“国家之手”的运用,其着眼点仍是经济的社会协调性,而不是片面强调国家的意志或者利益,当然更非民法或者商法所竭力维护的个人利益;经济法的社会性或者社会法的性质凸显。我国有学者甚至认为,认识“经济法是社会法”的意义并不亚于认识“宪法是根本法”的意义。主张,我国于80年代产生的所谓“经济法”在观念上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法,而是公法性质十分浓厚的经济行政法或国家经济管理法。由此带来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把计划法作为经济法的“龙头”;使经济法应有的社会利益本位异化成为“国家本位”或者“权力本位”;把许多不属于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内容如合同法纳入到经济法里面,同时又把许多理当属于社会法体系的内容排斥在外……。中国应当充分意识到经济法的社会法性质,这对于转变经济法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⑦]在此,笔者无意争论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异同,以及计划法作为经济法的“龙头”是否合理,从作者强调经济法是社会利益本位的法而不是国家本位或者权力本位的法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论述是相当深刻的。政府是仅仅把经济法作为其强化对经济的管理,扩大自身权力的工具,使其在“依法”的幌子下,“合法”的对企业施加非理性的干预和控制,满足自己的权力偏好;还是真正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又不致于过分限制私人自由及窒息私人活力着眼来设计经济法;显然是立法者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法正当性与否的主要标准。“只有在实现普遍利益或公益所必需的时候,才能允许对个人施以强制;此乃自由传统的一项基本原则。”[⑧]经济法也必须奉行这样的原则。现实中,经济法的立法确实存在着一种异化的倾向,在强化政府权力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的防止权力滥用的法律措施,在设定市场主体义务的同时,忽视对其权利的保护。因此,尽管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法之法”[⑨],“经济法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来统制经济生活,具有权力干预权利的公法特征”;[⑩]强调经济法的社会性而不是国家性,强调经济法是社会经济管理法而不是国家经济管理法仍然意义重大,这将决定经济法存在的道义上的合法性,并决定其命运和实施效果。
二、经济法社会性的体现
首先,从调整对象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社会性。尽管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存在不同的学说,例如,国家协调说、国家调节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管理协作说和社会公共性说等学说;如果从实质内容上看,这些学说所展现的经济法体系和范围,则是基本一致或者正在趋向一致。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概括为经济管理关系;同时这种经济管理关系,又具有社会公共性。无论是市场规制关系,还是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社会性。前者并不在于规范具体当事人的交易关系,而主要着眼于构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矫正市场中的反竞争行为,以法律的手段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条件;规范商事主体的竞争行为并且保证交易的公正。后者则侧重于规范国家的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在于确认和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主体、宏观调控的手段以及宏观调控的效力和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实现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无论是市场规制还是宏观调控,均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它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同时政府这种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虽然经济管理离不开行政权的作用,但经济法视野中的经济管理已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国家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着眼于维护经济发展所需的秩序和共同条件的公共管理。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融社会性与管理性于一体;社会性寓于管理性之中,管理性是外观表现,社会性则是实质内涵。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意见
我区从**年开始,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教学点“村级后备干部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先后4期为114个村培养了159名大学生,占村总数的55.3%。已有18名进入村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有22名担任村文书、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等职,成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领头人”、应用科技的“明白人”、率先致富的“带头人”,为农村改革发展贡献着聪明才智。我们的做法是:
一、结合汉台实际,制定培养规划
我区有16个镇、乡、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的镇、乡、街道办事处15个,共有206个行政村,村级干部总数1296名。近年来,通过各级党校、农干校、农广校狠抓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全区75%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到了中专学历。但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后备干部队伍力量薄弱,“选人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才匮乏,干部素质差的问题,已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这一实际出发,区委研究决定,采取联合办学方式,选送一批农村优秀青年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教学点参加学习,经过努力,为每个村培养1名大专学历的高层次后备干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办好“村级后备干部大专班”,区委组织部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农校教学点进行了反复醋酸讨论,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落实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指导支持。为落实培训经费,区委决定由区财政拨出专款,解决每人每年2500元的培养经费,区上累计承担培训经费66.5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办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确定培养目标,选好培养对象
我们确定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班的专业为农村经济管理,大专学历,脱产学习,学制两年。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使每个学员能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我们十分重视做好培训班的招生工作,严格把好学员的选拔关,招生对象只限于农村高中毕业生,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区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培训的意见》,对选送条件、培训形式、专业设置、招收名额、招考办法等问题作了具体要求,并抽调干部到各中学了解生源情况,印发了招生简章。各镇乡办事处按照区委的要求,确定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对象报名。区委组织部对报考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和校方共同组织了学生的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体检结果,按照“严格标准、综合平衡”的原则择优录取,有效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经济法的社会性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的社会性体现在其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上。经济法的社会性是通过确认自由、公平竞争和公正交易的规则以及确认宏观经济管理规则而实现的。经济法的社会性和民商法的私人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字:经济法社会性社会公共利益
一、经济法社会性的内涵及价值
何谓“经济法的社会性”,学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笔者认为,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不能不认真加以对待。依笔者理解,经济法的社会性至少包含这样的含义:经济法调整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管理关系,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首要价值目标。社会性,指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一种全局性而非局部性,一种大众性而非个人性。同时社会性也与公共性、公益性和干预性相联系。[①]经济法社会性的凸显,既是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也是法律自身不断分化和完善的结果。民法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己任,注重保护私人的利益,具有私人性;商法以调整平等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为已任,注重维护商人的营利,具有营利性。显然民法和商法囿于自身的调整对象、调整机制和法益目标,无法调整具有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新的法域来满足相应的法律调整需求。“从私法观察角度出发所看到的经济关系,不过是两个私人之间以互相平等为前提的关系。这种观点忽视了第三者,即在任何经济关系中都是最大的利害关系人:公众。”[②]亚当?斯密曾断言,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成功的引导着自私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③]但“斯密对此完全没有证明,自1776年以来,也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给予证明”。[④]事实上,实践却证明了追求自己利益的人们大多并不能自发的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相反的,往往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串通定价等等。“看不见的手”也无法解决宏观经济领域的问题。无论是作为私法一般法的民法还是作为私法特殊部分的商法,都只能调整私人之间的关系,并无力顾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国家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在充分尊重私人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并由此产生了不同于民法、商法的法域,这就是经济法产生的动因及其社会性的根源。金泽良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协调性要求,认为,为了填补市民法所遗留下来的这方面的法律空白状态,就需要国家的干预。社会协调性的要求,并不是‘无形的手’,而是通过‘国家的手’,实际的去弥补空白状态。”[⑤]“经济法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以‘国家的手’(代替‘无形的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的,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⑥]这些论述,精辟的指明了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和法律根源,并着力强调了经济法的社会协调性;换言之,即使是“国家之手”的运用,其着眼点仍是经济的社会协调性,而不是片面强调国家的意志或者利益,当然更非民法或者商法所竭力维护的个人利益;经济法的社会性或者社会法的性质凸显。我国有学者甚至认为,认识“经济法是社会法”的意义并不亚于认识“宪法是根本法”的意义。主张,我国于80年代产生的所谓“经济法”在观念上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法,而是公法性质十分浓厚的经济行政法或国家经济管理法。由此带来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把计划法作为经济法的“龙头”;使经济法应有的社会利益本位异化成为“国家本位”或者“权力本位”;把许多不属于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内容如合同法纳入到经济法里面,同时又把许多理当属于社会法体系的内容排斥在外……。中国应当充分意识到经济法的社会法性质,这对于转变经济法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⑦]在此,笔者无意争论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异同,以及计划法作为经济法的“龙头”是否合理,从作者强调经济法是社会利益本位的法而不是国家本位或者权力本位的法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论述是相当深刻的。政府是仅仅把经济法作为其强化对经济的管理,扩大自身权力的工具,使其在“依法”的幌子下,“合法”的对企业施加非理性的干预和控制,满足自己的权力偏好;还是真正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又不致于过分限制私人自由及窒息私人活力着眼来设计经济法;显然是立法者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法正当性与否的主要标准。“只有在实现普遍利益或公益所必需的时候,才能允许对个人施以强制;此乃自由传统的一项基本原则。”[⑧]经济法也必须奉行这样的原则。现实中,经济法的立法确实存在着一种异化的倾向,在强化政府权力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的防止权力滥用的法律措施,在设定市场主体义务的同时,忽视对其权利的保护。因此,尽管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法之法”[⑨],“经济法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来统制经济生活,具有权力干预权利的公法特征”;[⑩]强调经济法的社会性而不是国家性,强调经济法是社会经济管理法而不是国家经济管理法仍然意义重大,这将决定经济法存在的道义上的合法性,并决定其命运和实施效果。
二、经济法社会性的体现
首先,从调整对象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社会性。尽管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存在不同的学说,例如,国家协调说、国家调节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管理协作说和社会公共性说等学说;如果从实质内容上看,这些学说所展现的经济法体系和范围,则是基本一致或者正在趋向一致。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概括为经济管理关系;同时这种经济管理关系,又具有社会公共性。无论是市场规制关系,还是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社会性。前者并不在于规范具体当事人的交易关系,而主要着眼于构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矫正市场中的反竞争行为,以法律的手段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条件;规范商事主体的竞争行为并且保证交易的公正。后者则侧重于规范国家的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在于确认和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主体、宏观调控的手段以及宏观调控的效力和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实现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无论是市场规制还是宏观调控,均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它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同时政府这种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虽然经济管理离不开行政权的作用,但经济法视野中的经济管理已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国家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着眼于维护经济发展所需的秩序和共同条件的公共管理。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融社会性与管理性于一体;社会性寓于管理性之中,管理性是外观表现,社会性则是实质内涵。
畜牧学概论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畜牧学概论是高等农林院校非动科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课,面对的学生群体包括来自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营养及动药等相关专业。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材的灵活选择及考评体系的优化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林高校;畜牧学概论;教学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农业中重要的分支学科———畜牧学,为这些产品的供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撑。畜牧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配制、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繁殖育种及畜牧场规划等相关知识[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非动科专业本科生了解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畜牧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的生产技能,更好的解决生产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及畜产品品质,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面对的群体均为非动科专业的学生,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差,加上现在教学安排中对理论教学课时数量的不断压缩,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具有很大困难。因此,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所选教材进行改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程的主导者,采取的往往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问的问题往往也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使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提不起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感。因此,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本着“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做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及被咨询者,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行为导向教学,调动学生创造能力,使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这一理念[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相互影响,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反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内容及时调整
电子商务教学改革论文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论文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