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5:4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管理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管理常识

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探析

1当前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在以往的运营过程当中,地质勘查行业更加强调生产效果的产出,由于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突出,因此一直以来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造成了地质勘查行业内重生产而轻管理的普遍问题。传统的工作形式当中,地质勘查单位对于经营中实际收益和经济效果的关注显然不够,这就导致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秩序性不够完善,效率性也得不到提高。随着市场化运营需求的日渐凸显以及地质勘查单位转型的不断推进,地勘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各类问题也更加直接而显著地表现了出来。1.1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就目前来说,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管理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地勘单位对于社会资金的收入率较低,地勘单位以借贷的形式获取资金,并支持生产运营,但是在以往的数据中我们发现,地勘单位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比与社会收入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这就是说,即便地质勘查单位的运营产值较高,但是仍旧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经营状态当中,利润无法偿还全部债务,会大大降低地勘单位自身资产的健康水平,从而影响了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1]。1.2成本管理问题。大部分地勘单位仍旧沿袭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只顾生产效益而忽略了经营效率,也无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这就导致地质勘查行业的产业结构混乱,产品格局不够均衡,影响了地勘行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在当前的这种产业结构模式之下,很多地勘工程项目合理性规划不足,成本管理、预期收益计划的拟定不够及时,更不够科学,这些管理上的缺陷和工作中的疏漏,最终会导致地勘单位工程项目成本的提升以及收益的降低,各类资源耗费过重,最终导致地质勘查单位的严重内耗。1.3人员素质问题。地勘单位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往往决定着地勘单位的发展走向,但是,目前地勘单位的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这也影响了地勘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部分地勘单位管理人员不能统筹单位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规划制定时会出现一些较为片面的观点,导致地勘单位经常会出现欠款和存货资产比重过大、资金周转率不高等问题,虽然这些单位能够维持正常的账面营收,也有着较好的经营状况,但是长久来看,遭遇循环性运营障碍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另外,还有一些地勘单位管理人员能力有限,对于与地勘业务相关的法律常识、行业惯例等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工程纠纷发生时,地勘单位不能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以此也造成了单位人力、物力的重大损失。

2强化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强化地勘单位的资金管理。2.1.1坚持集中化的财政管理模式,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针对当前地勘单位内部资金分散管理且各类账户名目繁多的现状,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集中化的财政管理模式,以此提高对于资金的控制和使用效率。首先要从全局发展的角度,以综合平衡为原则,对当前的账户进行合并和统一,以此减少物料消耗、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劳动力,并最大可能地统筹资金安全,保证重点支出,以此提高地勘单位资金的获利能力。另外,要全面看待单位资金的运营状态和财力能力,在重大项目立项时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集中分散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以此缩短资金流通时间,减少资金占用问题,促进资金向高产出、高效益项目倾斜,以求取得最佳效益[2]。2.1.2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向财务管理活动的渗透,传统企业财会人员的身份转型正在进行当中。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地勘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为此,地勘单位财务人员务必紧跟时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自身角色由以会计核算为主要职能的财务会计向以价值管理,即强调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等管理职能为主的管理会计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对地勘单位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现资金的科学运作,最终促进地勘单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2.1.3借助科技发展的“东风”,不断探索地勘企业资金的网络化管理。在市场经济当中,地勘单位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内部资金控制失灵,就会导致以权谋私、资金流失等问题的出现,对地勘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创。为此,地勘单位应该积极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资金管理工作,加速自身资金管理的网络建设,并实现与金融机构网络管理平台的互通,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控,以此提升资金控制强度,规避资金使用中的各类风险。此外,还应在单位内部推行网上资金审批制度,确保资金流动按照管理计划进行。2.2强化地勘单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2.2.1整合工作团队,保证管理班子的精干、高效。地勘单位内部一个个的项目管理团队,是地勘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经济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保障,为此地勘单位一定要重视强化项目工作班子能力,通过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等手段,确保懂经营、会管理、尽职责的人才来管理工程项目,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开展中合同管理、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防止不必要的成本损耗和资金支出。2.2.2明确成本划分,做好目标成本指标的测算。在项目施工当中,地勘单位应该以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全成本核算、分项目单独考评为原则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和编制,在取得考核委员会一致认可的基础上,与项目管理人员签订责任书,从而明确目标管理人员和业绩考核办法,确保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的明晰。2.2.3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完善责任体系。地勘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做好与目标成本指标相对应的各类责任分配和考核工作。要以完整的预算制度,对工程进行中的人、财、物等各类费用进行评估核算,对成本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和控制;要建立成本检查管理制度,以明确的目标成本管理和考核办法,分项目对工程进度、施工情况及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确保项目成本总目标的实现;要以分项目决算机制,确保工程款项的及时回收、确保合同变更的及时履行,从而实现对经营业绩的合理评价。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内部成本控制奖惩激励制度,将奖金分配与管理团队的整体利益和贡献值挂钩,以此促进项目部与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体系,充分调动全体人员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3结束语

对于地勘单位而言,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其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性手段,面对当前经济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地勘单位务必重视人员能力提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与控制手段,从而实现对于单位资金与成本的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地勘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1经济转型期下农业经济展现出的形式

进入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变化。原来是农业辅助工业,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这足以表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对整体的结构形式做出宏观调整,保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化差异明显,这是国情使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支持,也就没有当前的良好形势。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村一同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这一整体局势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生产要素的模式。

2转型期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2.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机制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当前农业产业从业人口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2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查看全文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众多问题,笔者首先对创新经济管理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创新管理措施,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无健全的管理制度、无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经济管理缺乏控制等四方面的问题,应从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建设专业管理团队以及加强经济管理监督四方面入手,采取多项措施,对经济管理过程进行创新,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必要性;问题;创新途径

当今社会的国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对于企业而言,难以改变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慢慢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改变自身发展环境的前提就是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较为笼统,且提出的创新措施偏离了实际,这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针对此问题,本次从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实际出发,深入探究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创新措施,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分析

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只有采取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才能在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状况下生存下来。对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主要有两点,首先,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促进自身发展,目前,各种新型技术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经济管理也产生了冲击,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则会出现管理效率落后、管理问题频现等问题;其次,进行创新也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国有企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这部分企业出现严重的发展问题,不但会对我国其它类型的企业产生影响,也会造成整体经济发展的退步。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管理创新改革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发展与传承,也成为了人们重视的话题。反观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给企业甚至国家带来不小的冲击。信息时代下的后金融危机也是如此,为此,有关企业应当做出适当的经济管理改革,才能在瞬息变幻的信息技术时代安稳立足。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管理;创新改革

要想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就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改革。为此,国家财政部先后了包括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以及企业合并等等事项在内的《新会计准则》文件共38号,这些文件为我国企业的今后发展规定了轨道与方向。为此,有关企业和个人应当在发展道路、方向以及发展态势上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以期能够以充足的信心和良好的状态去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

一、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有关企业想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顽强生存,迎来下一个增长的高峰,便要对当前的经济管理体制,做适度的创新改革,这种创新与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能够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关企业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创新生产与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人们日益发展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而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与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却仍然毫无变革与创新,就会变成掣肘企业下一步发展和变革的大问题。故而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够使得整个企业从外到内的经营模式与理念符合现代社会人们消费的心理趋向,故而企业的经历管理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消费者们推动的必然趋向。只有紧跟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企业才不会落于人后,被席卷在时代的洪流里,最终因为发展速度根本上时代变革的速度,而被时代所淘汰。(二)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全球经济危机过后,各国大部分企业都遭受到了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导致了订单数量下降,产品被滞销以及成本大幅度提高等一系列后果。这些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倒退,而使得核心竞争力也大打折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重振旗鼓。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会由于经济危机的桎梏而停下脚步,企业想要恢复其原本的竞争力固然困难,想要在恢复竞争力的基础上,还比其他企业更甚一筹,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研发适宜人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产品,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必行之策。所谓技术改革,其实也就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改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应有的提升,那么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就愈发的强劲。因此,企业的生产模式、经济管理模式,都必须配合产品的技术创新来做出相应的改革。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自然也就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经济管理类教学方法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表现的又与工科学生不一样。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此提出开放性实验在经济管理类中如何开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活动的情况介绍经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法及开设效果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连续几年的扩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低薪酬,应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期望能缓解这种矛盾。这些改革中的重点都落在“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按其开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与理论教学结合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两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一般这种实验在与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表现为完成理论教学中某些内容之后,为了验证理论并加强记忆而进行此类实验,比如高校中的物理、电子电工等基础性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是指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是根据前面已经学习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综合性比较强,往往需要集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连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结合经济管理类实验讨论独立实验课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会计控制职能研究论文

会计职能问题是会计理论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会计理论界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两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过程超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1]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我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它是会计的本质反映和具体体现。由于会计的本质是“反映生产和再生产中的数与量”,[2]所以,会计的职能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反映生产过程,即把经济数据转换为经济信息。会计的反映职能包括会计对有关数据的记录、计算、整理、汇总,以及把数据转换为一系列能表现会计对象的指标体系的全过程。会计没有控制生产过程的职能,主要理由是:

第一,从马克思关于“簿记”的论述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簿记”一节中虽然反复通过“记载”、“记帐”等字眼描述过“簿记”的性质,研究了某些会计问题,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着重更没有专门研究会计的职能问题,涉及到会计职能问题,马克思只是顺带提及的。通观“簿记”全文我们并不能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得出会计(簿记)具有控制生产过程的职能。事实上,马克思关于簿记的论述,除前面引用的那段话外,还有以下几段重要论述:“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实际的买卖上外,还耗费在簿记上”;[1]资本家之所以需要簿记,是因为“资本作为它的循环中的统一体,作为处在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的两个阶段,首先只是以计算货币的形态,观念地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头脑中。这种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计)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1]这段话字眼上虽有“确定和控制”几个字,但看前后文精神,马克思讲的却是:资本的增值运动,首先是观念地反映在资本家的簿记中。簿记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会计通过计价、定价等反映资本的耗费、补偿及增值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信息(但会计本身不是管理)。马克思接着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例如农民,只有资本主义农业,才产生使用簿记的租地农场主),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的时候,很明显,他的这种职能和他执行这种职能所消耗的劳动资料,如纸张等等,都是劳动时间和劳动资料的追加消耗。这种消耗是必要的,但是既要从他能用于生产的时间中扣除,又要从那种在现实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参加产品和价值的形成过程的劳动资料中扣除。”[1]接着马克思作了一个注解:“在中世纪,我们只在修道院中发现农业的帐簿。但是,我们知道,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帐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让官员的专职。由于这种分工,节约了时间、劳力和开支。但是,生产和记载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回事,就像给船装货和装货单是两回事一样。充当记帐员的那一部分公社劳动力,是从生产中抽出来的。他执行职能所需的各种费用,不是由他自己的劳动,而是由公社产品的扣除来补偿的。只要作些适当的修改,资本家的簿记人员的情况,就和印度公社的记帐员的情况相同。”还说,簿记“不论这种职能集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手中,不再是许多小商品生产者的职能,而是一个资本家的职能,是一个大规模生产过程内部的职能,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规模;还是这种职能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种职能本身的性质都是不会改变的。”[1]资本家“必须把一部分资本投在雇佣记帐员等等和购置簿记用品上。……这部分资本是从生产过程中抽出来的,它归入流通费用,归入总收益的扣除部分。(专门用于这一职能的劳动力本身也包括在内)。”[1]“簿记所产生的各件费用,或劳动时间的非生产耗费”[1]“不会因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其性质。”[1]随读马克思有关簿记的论述,我们知道,马克思把“簿记”作为“流通费用”中的一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簿记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耗费在簿记上的人力和物力是必要的,“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1]但是,与在买卖上的耗费一样,是属于非生产性的,都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并且要从总生产时间和生产资料中扣除。也就是说,马克思在研究流通费用时关于“簿记”问题的主要精神是强调了耗费在簿记上的劳动的必要性和性质,他并没有专门研究簿记的职能问题,当然在说明簿记的必要性时,涉及到了簿记的职能问题,在此,马克思也主要指出了簿记在观念上反映着资本的增殖运动,指出了簿记的职能是记载生产过程。因此,从“簿记”一节的内容看,我们并不能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得出会计具有“控制”职能的结论。

第二,从“会计”的原意看,众所周知,会计的初级形态是“簿记”,而所谓“簿记”(亦称簿记核算),就是记账,它是会计工作中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等涨势处理方法的总称。其功能就是在账簿中记载生产和记载商品价值的计算过程。它的产生(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时期的简单刻记与结绳记事账。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就有专门簿记员负责“登记农业帐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才从简单地登记财务收支。发展到用货币来综合反映和监督(事后监督)经济过程。在中国,据史书记载,周代就设有专门官职,为皇朝掌管钱粮财物,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清焦循的《孟子正义》对“会计”一词的注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也就是说,“会”与“计”两字连用,即日常零星核算与定期的总结核算的意思。尽管按字面解释难以概括会计的全部内容,但不难看出,会计的基本职能只能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计算和记录。我们从前述引用马克思的几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在《资本论》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中,虽然马克思主要不是为了研究“簿记”,但他涉及簿记的论述也多次强调了会计的计算和记录(记载)两项职能(会之为反映)。他为了揭示“会计”与“生产”的关系,在“簿记”之前加上了“记载生产”的定语:“生产和记载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回事。”[3]还在揭示商品经济中的簿记只是同商品的价值形式有关时,又对簿记作了如下的论述:“商品价值的计算,记载这一过程的簿记。”[3]所以,作为会计前身的簿记,它的职能就是通过对财物和经济活动的计算和记录,即进行会计核算而向人们提供有助于管理财务与经济活动的信息。也就是说,从“簿记”的原意中,我们也根本看不出会计具有“控制”经济活动的职能。第三,从“控制论”的原理看,会计只能为经济调控提供经济信息,会计本身并不具有内在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职能。“控制论”认为,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变换过程和信息反馈原理。信息变换过程包括信息接收、存取和加工的过程。信息反馈原理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运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而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对经济过程中占有的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算、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或事业机关等单位的业务执行情况,为经济管理(微观或宏观)提供必要的信息。控制则是指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作用,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所要求和人们所希望的轨道,并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实行经济控制,指挥和调节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制定计划(目标);组织计划执行;把实绩同计划相比较评价取得的成果;在评价计划执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并调整(修改)计划。在这四个步骤中,会计虽然可以提供经济控制所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可以从成本高低。资金多少、利润大小等多方面提供备选方案,以供制订计划和调整计划等决策活动时参考、决择,但是,提供条件并不等于经济调控本身。所以,我们不能把会计为经济控制提供经济信息就视为是经济控制本身。会计只能计算、记录经济过程,会计不具有控制经济过程的职它旨。

第四,从会计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出于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会计是出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需要,伴随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生存,就必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并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样便形成了各种经济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人们为了组织、安排和管理好经济过程,就需要知道为了生产一定的产品需要耗费多少劳动,取得了多少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如何进行分配等等。出于对经济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关心,人们便经常地观察经济过程,了解劳动耗费的发生和劳动成果的取得,运用一定尺度,计量所观察的结果,并把计量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反映。借助这些活动对经济过程进行总结性的和有系统的监督,以便有效地管理经济过程。因此,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的观察、计量、以及记录和比较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会计产生的本质要求来说,会计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而是为了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比较,即“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

第五,从经济管理常识看,说会计具有“控制”生产过程职能也是说不通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前后所讲的生产过程是包括生产和流通在内的总流通过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标题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会计具有控制职能,那么,“经济管理”只需有会计就够了,这显然是夸大了会计的职能,同时也否定了其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例如,从宏观上讲,经济管理有:计划、财政、信贷、价格、海关、投资、利率、利润、税收、工资、统计、工商行政管理等等;从微观上讲,经济管理除了会计外,还有企业生产、计划、质量、技术、物资、劳动、销售、财务管理等等。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都要避免“会计主义”。在会计的性质问题上,我们很赞同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的一个观点,即:“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4]“会计本身不是生产活动,也不是管理活动,它只能提供为生产所要求、为管理所必需的经济信息。”[2]

综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对经济过程占有的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算、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或事业单位的业务执行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信息。会计的职能就是“反映”经济过程,会计不具有“控制”经济过程的职能。作为结论,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学习马列主义经济思想要通过阅读马列原著的前后文及有关背景,从基本原理上和体系上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而不是断章取义;二是要区别“会计是否具有控制职能”与“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能将其混淆起来。说会计不具有“控制”职能,并不是说会计不重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本身不是经济管理。

查看全文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研究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经济法律素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应用型非法学专业普遍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由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边缘性,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仍然是在“经济法”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所作的增减和修补;各种课程内容重构的实践,本质上还不是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出发所作的构建。本文试图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和路径做一番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设想。

一、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重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一个基本的理由是: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存在实质的区别。那么,这种实质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逻辑上说,认定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存在实质区别,可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面去判断。事实上,与法学专业相比,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三个方面存在实质差别。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总共有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十四门专业核心课共同服务于奠定各法学专业的基本法学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法学课程的经济法,其课程目标是:养成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相应地,经济法课程在内容上必定是涵盖了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背景、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制度在内的完整知识体系。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只是非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养成非法学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素质。很显然,经济法律素质与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因此,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可能采纳或“借鉴”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必须重构其内容体系。

(二)课程性质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引言

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良好的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不良的合同管理将为企业带来经济纠纷,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过程,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石。

2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2.1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转移标的物用益权的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完成工作的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给予信用的合同(借款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转移智慧成果的合同(技术合同);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义务类合同。由此可见,合同涵盖了企业外部所有经济往来事项,也涉及了企业内部所有人员。而各项经济往来是企业是否获取利润,是否能够存续的主要依据;企业内所有人员是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的根本元素,因为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无人驾驶”。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离不开合同,企业若想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良好的合同管理体制。

2.2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查看全文

经济法调整对象分析论文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国家协调论”、“经济管理与经济运行经济法论”、“国家干预经济法论”、“国家调节经济法论”和“经济管理经济法论”等若干有代表性的学说,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理解不同,而对经济法调整范围的不同界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界定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涉及到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标准以及界定经济法调整范围的大小等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标准

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的标准涉及到以下问题。

首先,首要问题在于确定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出发点,是从现行的法律规定出发还是以西方的法的体系为标准来确定和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呢?目前,经济法学界一致认为应以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注:杨紫煊:《论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笔者认为,这一出发点是正确的。其一,从法理上看,法的部门是实质意义上的,即它是由特定的法律规范组成的,而不是指某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从现行的法律规定出发确定法的部门有违常识。所以,显然不能想当然认为《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一出,经济法与民法便泾渭分明了。其二,从法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的法的体系是历史地形成的,对于我们而言,有必要进行扬弃,而在扬弃中,其基本依据必然是从实践的需要出发。因此,在具体确定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时是否应充分尊重民法、商法传统的调整领域,以维护中国本不发达的私法体系的完整?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否正“日趋缩小”或越小越好?笔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应符合现实的要求,并不一定拘泥于现已被认可的法的体系。法的体系是主观的产物。法的部门的存在与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人的认识可能落后于实践,囿于各种原因,人们可能认识不到已经存在的事物,或虽有所认识但混同于其他事物。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现实发展的要求,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已有的法的体系将会被打破,更为科学的法的体系将会建立起来。

其次,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应是特定的,是由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目前,国内经济法学界虽然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性质有不同的表述,但均认为经济法不调整非经济关系,也不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只调整国家对经济生活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即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

再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其他法的部门的界限应当区分清楚。如果不能划分出经济法与其他法的部门的界限,则经济法无从建立;如果不能严格划分经济法与其他法的部门界限,则经济法的体系也不可能严谨科学。因此,关于经济法与其他法的调整对象“交叉”或“重叠”等说法只能说是对经济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或相当程度的认识,但还不能说完全科学地界定了经济法的概念和应有地位。

查看全文

常识判断热点:经济体制改革

从以往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来看,常识判断出题范围广泛,就其出发点而言往往不离当年的时事热点。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成就,2014年考查北京奥运会,均为当年的热点内容。针对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解读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掌握的政策热点。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调控方式的改革。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需掌握的政策热点见下文。

1、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农村先于城市

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从1978年12月起,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标志,在整个农村掀起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例1】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题]

A.上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