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17:2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毕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毕业论文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毕业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展示,它更侧重于体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它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或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并没有达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缺乏创新性。因此,有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话题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笔者设计了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看法、毕业论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服务环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7个方面,30多个问题。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教学条件、论文管理、社会实践、就业环境等方面问题,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重要性、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毕业论文完成周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监督与评价等6个方面,30多个问题。其中,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指导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采用了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中旬。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回收率96.50%;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3%。
3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存在题目太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因为自身知识有限和能力不足,使论述难以深入,要么难以继续写作,要么解决不了问题。此外,选题模糊、题目过于陈旧、选题雷同、与学生志趣或优势脱节等问题也不少见。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选题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普遍存在选题宽泛、选题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限,使得对于所选题目的研究很难深入,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也存在选题滞后于现实需要、雷同性强等问题。
我国经济学毕业论文论文
一、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现实性原则
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极其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经济学论文选题时必须考虑研究的问题有无现实意义,要借助选题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研究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论文选题时必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房价过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就业问题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的内容,这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专业性原则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理所当然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这也要求论文选题要紧紧围绕经济学科,体现经济学的专业性。对选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确定论文题目。由于经济学本身具有研究面宽的特点,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选题偏离专业领域的情况,因此在选题时更要找准经济学的切入角度,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度。二是要体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实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如果能在选题中有所体现,更能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
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一、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过程中,包含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以及经济活动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内外部经济状况的高度融合性分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切不可盲目的一刀切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主要包含了进行会计报表解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评价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以及企业财务经济综合分析。
二、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程序
由于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工作,企业应该有一定的科学分析程序来具体实施,否则,很难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具体程序主要是这样的,即企业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分析目标,这是做好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所在,也是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活动的起始点,因为不同的分析目标将会需要使用不同的经济信息,实施的分析策略也是有所不同的。然后,企业就应该收集、整理、检查、核实相关的分析资料,不仅包含了企业内部的微观经济资料,还包含了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出一定的调整,尽可能的提高这些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接着,企业应该确定分析评价的基准,即经验基准、行业基准、历史基准、目标基准等,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析评价基准。当然,企业还应该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要发挥出每一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尽可能的避免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根据分析目标与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对比与选择,尽可能的让分析结果达到客观全面的标准。目前为止,企业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三、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样的,主要是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它就是说要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全面价值管理实施以及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那么,在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项目指标当中,利润表项目指标是整个经济评价分析指标中的核心所在,它综合性的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执行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及适用性。那么,在具体的财务经济分析方法中,主要包含了生产经营业绩指标总体完成情况分析、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营业成本增减变动情况分析、期间费用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资产价值变动损益分析、投资损益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税金及附加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等。这些不同的经济分析方法,将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的经济指标与信息。具体来说,第一种财务经济分析将为企业计算出各个不同项目的指标变动状况;第二种则包含了营业收入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产品销售数量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产品销售单价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营业收入构成变动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分析出现行的经营状况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性要求;第三种则包含了营业成本率增减变动分析,营业成本增减变动分析,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增减变动分析等,从而为企业的日常活动中的实际发生成本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其他几种分析方法则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举债能力及财务杠杆的利用效果,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状况,未来投资环境的分析以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分析,有利于分析企业资产的实际运用状况,还可以对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进行分析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从而通过以上的分析评价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扬长避短的针对性措施与建议,不断推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让企业的资产配置、内部控制、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环节都有着更为真实可靠的经济数据提供指导与支撑,从而让企业的真实状况通过财务经济分析指标来更为透明的反映出来,有利于企业在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战略性决策。
论文的格式: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贸易经济增长作用毕业论文
“贸易赤字”对经常账户是一种扣除,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应产生收缩作用。传统经济中,“贸易赤字扩大”几乎是“净出口恶化”、“经济增长放慢”和“失业率上升”的代名词。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周期”中,美国长期连年加速增长的“(巨额)贸易赤字”,不仅没有显示出其“收缩”功能,相反却同“经济长期扩张和增长率加速”相辅相成。这显然应该引起“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学者的重视。本文力图解析这个新现象和新命题背后的若干新机制,进而展望美国贸易赤字的前景。
一、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贸易赤字”与“增长超常”并行不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周期”开始扩张以来,贸易赤字一直趋于上升。199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是311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攀升到6177亿美元。14年时间竟增长了近20倍!就贸易赤字在GDP中的比重而言,1991年为-0.52%,而2004年则为-5.27%,扩大了近10倍。
在贸易赤字“恶化”且规模惊人的同时,美国经济却长期保持着超强劲的增长态势。1991年后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当年GDP的增长速度是-0.5%,1992年达到3%,1999年升至4.4%。此后,虽然遭遇信息技术(1T)产业滑坡、九一一事件和油价猛涨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冲击,经济增长一度放缓,但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却一直得以保持,即便在2001年的“准衰退”中,GDP增长率仍是0.8%。2003-2004年,美国GDP增长率又递增为3%和4.4%(10多年中的峰值)。2005年,尽管遭遇特大“飓风”,但全年GDP增长速度根据最近的测算仍然不低于3.5%。
二、新型世界经济中美国“贸易赤字”可以促进“IT产业全球化”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首先在于投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很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储蓄还在继续下降。尽管如此,美国的投资总额却一直在迅速扩张。1991年美国的国内私人总投资约为10000亿美元,而到2000年已经超过了20000亿美元。2001-2002年经济“衰退”时,美国的私人投资虽有所缩减,但到了2003年以后便很快恢复。
经济效益指标毕业论文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对外贸易经济地位毕业论文
世纪交替的2000年,不仅是我国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对外经贸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恢复良性循环的第一年。今天1—5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7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贸易顺差104.6亿美元,出口行业普遍创新高。与此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分别增长46.2%和40.5%。上半年对外经贸形势虽然喜人,但不能盲目乐观。出口增长率作为一个相对指标,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当前外贸出口的发展情况,但这种纵向比较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受基数的影响较大。去年上半年全国月均出口只有138亿美元,这一低基数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长速度。从全球范围看,现在并不只是中国的出口形势好,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势头都很强劲。在世界经济普遍转好的形势下,我国今年上半年出口出现的高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今年在全球贸易中的排位就能够前移或稳定不变。排位变化仅仅是个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每个国家都在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种种迹象表明,在跨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从整体上已经不再适于把比较优势作为未来的贸易发展战略。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将下降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被看作是提高效率与促进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不要仅仅被当作平衡国内市场余缺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优势战略强调的正是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比较优势战略的行列,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我国成了鞋帽、纺织品、箱包、旅游产品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而且在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市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六五”期间年平均增速12.8%,“七五”期间为10.6%,而“八五”期间则高达19.5%,连续多年保持外贸出口额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记录,从而使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自1978年到1997年间增长了13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10位。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且将继续上升。如果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均价格计算,我国的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40%,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4经济大国。这意味着我国客观上已走向大国经济,这从对外贸易规模的特征上尤其可以证实。首先,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已超过3400亿美元,在“七五”计划末期已挤进世界贸易大国前15位。这15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利时与卢森堡合计统计)通常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0~80%,因此国际经济组织和研究机构在分析、预测全球贸易走势时,都非常注意排名前15位的贸易国家和地区。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刚好有15个。以2000亿美元作为贸易大国的最低衡量标准,当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08亿美元,所以中国不仅完全有资格进入贸易大国行列,而且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其次,出口供给能力与国内市场容量空前增长。若将中国的出口与东南亚及东亚地区进行比较,更能显示出中国较强的出口供给能力。1980年—1985年,中国的出口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现出口起飞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相比,增长率和总量都比后二者低。1985年—1990年是亚洲地区出口的黄金时期,中国仅次于泰国,增长速度稍高于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高于东南亚地区4国的平均数许多;1990年—1995年,中国出口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总体上看,将1994年与1980年对比,中国的出口增长了585%。由于中国出口基数较大,到1994年出口的总和相当于东南亚地区4国的78%,而1978年这一比例为37%。所以10多年来,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增长较快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因而引致了全球贸易大国的普遍关注。
另一方面,进口能力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其进口也迅速增长,进口额已超过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之和,也大于拉美两个最大的贸易国墨西哥与巴西的总和,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尤其重要的是,我国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或影响某些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而大国贸易不同于小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大国的供求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中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它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它的进出口量的变化会导致一些国际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在出口供给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全球此类产品供给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在我国外贸具有大国经济规模以后,开始遇到一些特有的难题。首先,出口扩张难度增加。我国出口已突破1800亿美元大关,作为贸易大国的基数已经很大,如果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将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中等贸易国的贸易额,这显然是不容易达到的。其次,贸易摩擦加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走了一条从资源性产品为主,到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为主,再到低附加值机电产品为主的升级道路,基本与中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相吻合。中国在十多年时间内由不起眼的贸易小国一跃而为贸易大国的变化,给原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以强大冲击。贸易伙伴国为保住其既得市场份额,对新崛起贸易大国加以歧视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今后将面临对处贸易摩擦长期化的局面。
第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由于我国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大宗进口原料价格上扬,同时由于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事实上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已经主要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因价格太低或下降过猛而失去市场。所以任何可能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贸易措施发挥作用的余地将越来越小。更何况90年代以来中国与几个大的贸易伙伴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贸易顺差,出口商品价格的人为调整可能引致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应乃至保护主义举动。
经济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不妨形象地说,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世界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商品贸易。诚然,世界贸易中仍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小麦型商品贸易,即使飞机型商品贸易也不能完全脱离小麦型国际贸易的规律。然而,传统理论毕竟未能解决全部问题,新理论不落窠臼,富有创意,在一些最基本的贸易问题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在国际贸易学说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作为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之外的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又一重大因素,长期以来却为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忽视。研究国际贸易的先驱者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和更高的生产效率。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应也是俄林(B·Ohlin)1993年的名著《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分题。一些现代学者从60年代末开始试图发掘这块瑰宝,直到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随着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日臻成熟,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正统理论中的地位才得以确认,它能够造就贸易机会和提供贸易利益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大放异彩。
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随着规模经济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逐渐被国际贸易正统理论认可和接纳,所有一切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倍受重视。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国内规模经济与国际规模经济的研究自不待说,而今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又进一步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静态规模经济效应表明,一国企业若拥有超过其国内竞争者的规模优势,那么,这种规模优势必将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市场分额。动态规模经济也能产生与静态规模经济相同的效果。动态规模经济通常发生在那些充满着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不完全竞争的高新科技产业。在实践中,收益递增最重要的动态形式与来源就是研究开发(R&D)效应和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效应。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企业围绕16K随机存贮器(RAM)展开的激烈竞争,堪称动态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
半导体制造业是动态性极强的寡占行业,有关计算机存贮器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产品升级换代的生命周期转换令人目眩。采用更先进的线路刻印方法可以将更多的电子元件组装在一个薄薄的芯片上,因而能储存倍增的数据形式的信息。同时,生产计算机存贮芯片具有强烈的学习效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液、浓度、振动水平、灰尘等均须严格控制,大部分(约95%)芯片都要报废,只有坚持不断的试验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具体的生产细节,产品合格率才会大幅度提高。此外,新一代芯片的技术发明很难长期据为私有财产,在产品周期内,技术进步就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即使芯片设计的具体情节也难以长期伪装起来,企业可以通过摄制、放大竞争对手刻印线路的图象,窥测个中奥秘。正是由于研究开发与边干边学的交替进行,1974-1984年,随机存贮器的单位计算能力的实际价格竟下降了99%。这种显著的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必然导致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而谋求动态规模经济也就成为半导体产业中国际寡头竞争的主要标志。
外贸易经济关系毕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年均12.8%的增速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9.7%的增速,我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17位上升至第9位,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向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与此同时,21世纪我国贸易收支出现大幅贸易顺差被视为与经济增长极具正相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一些学者却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张小济胡江云,1999;陈家勤等,1999)、“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成反方向运行趋势”(彭福伟,1999)的情况。这显然与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相悖。因而,要科学地认识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必须解开“贸易顺差悖论”之谜。
一、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论的来源
要评价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论的得出,正是缘于此。支出法是从需求角度将一国由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行为主体在一年期间通过不同经济活动的最终支出额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其公式为:GDP=C+I+G+(X-M)。由“总支出=总产出”原理出发,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即为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通常采用净出口贡献度和净出口贡献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公式如下:
净出口贡献度=[△(X-M)/△Y]×100%
净出口贡献率=净出口贡献率×[△Y/Y]×100%
根据以上公式,可计算出1979~1998年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各项指标(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贸易出现逆差的年份,大多经济增长较快;而贸易顺差则大多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如1985年和1993年,贸易逆差分别达448.9亿元和701.4亿元,经济增长却高达13.5%,同期净出口贡献率分别为-3.4%和-1.5%;1997年贸易顺差达3347.0亿元,经济增长仅为8.8%,同期净出口贡献率为3.1%,等等。如此看来,上述学者的观点似乎成立。但是,检验“贸易顺差悖论”是否存在,我们还必须检验支出法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模型。
证券经济学分析毕业论文
摘要: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分析,“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从众行为的原理,对信用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