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遗传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9:40: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典遗传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典遗传学理论

遗传学实验教学系统优化及实践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园林园艺等)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遗传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广度和深度等层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遗传学的理论内容,同时遗传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遗传学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遗传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以及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3-4],而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农科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这就要求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5-7]。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新问题,对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①各农业院校中各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均大同小异,将“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染色体操作实验以及经典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内容相对较少;②学生基本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验时目的不明确,单纯为做实验而做验,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环节;④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⑤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学效果;⑥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需要。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查看全文

医学遗传学临床适用能力教学研究

摘要:精准医疗模式需要临床医生掌握基因测序、数据分析等能力。文章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切入点,通过调整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遗传数据库查询实践、讲授基因测序报告解读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与基因测序公司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引入精准医学的内容,不但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精准医学知识的认识、运用和掌握,也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以期培养出更适应于精准医学要求的新时代医学本科生。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精准医学

得益于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二代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生物学前沿技术迅速浸入医学领域,由此催生不同于传统诊疗模式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出现。其主要特征在于海量的基因测序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相结合,在分子水平对患者疾病进行分析,精确寻找发病原因和治疗靶点,从而对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提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这一全新的医疗模式代表着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精准医学正在各级医疗机构“自上而下”地推广与应用,但是临床医生对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尚缺乏深入掌握,因而对高校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2,3]。医学遗传学主要在DNA水平研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既是医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桥梁学科,其理论和实践与精准医学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经典的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重点包括单基因病的遗传及单基因病介绍、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等,为临床工作中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咨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精准医学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精准医疗的培养需求存在脱节,由此造成的弊端可能有:①学生工作后囿于传统诊疗模式,看不懂基因测序结果或者不能有效甄别基因测序结果的准确性;②钝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敏感性,工作后可能忽略了对新发现基因型或表型的首创性研究[4]。为此,我们尝试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切入点,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引入精准医学的内容。目标在于通过将部分精准医学知识融入医学遗传学课程,提高临床本科生对精准医学知识的认识、运用和掌握,提升其在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识别、诊断能力,并加强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基础研究能力。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我校202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已修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查看全文

遗传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遗传学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难点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难度大、缺乏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目前遗传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传学;问题;对策;教学改革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学科,遗传和变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1]。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系统完整且发展迅速的理论科学,遗传学研究对探索生命本质、不断推动相关生命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遗传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育种过程中以及人类遗传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动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向高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遗传学课程,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

1遗传学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

遗传学课程具有高等学校课程专业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典型特征。在教学方面,遗传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因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扎实铺垫才能学好这门课程。遗传学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尝试改良动植物品种,直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随着细胞学和胚胎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细胞结构以及细胞活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授精及细胞分裂)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遗传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领域,与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医学领域,遗传学技术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筛查和生物制药等;在农业生产方面,遗传学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遗传学技术能帮助人们探究人类的起源、揭开生命的奥秘。遗传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整合和新研究方向的深化与开拓具有重要意义[1]。学习遗传学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理解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遗传学的应用前景。扬州大学农学院在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遗传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将遗传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现对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本科生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遗传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留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对外交流合作的加强,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为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接轨,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近年来,遵义医学院(下称本校)也积极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并成立了留学生专门管理机构———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本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下称本教研室)承担了本校留学生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医学遗传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课程之一。从未来医学发展的层面来看,医学教育者和工作者应能够利用医学遗传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在培养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本教研室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训,现总结如下,以期为本校留学生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1留学生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语言交流障碍

课堂上教学知识的传授及课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均离不开语言的媒介[3]。首先,大部分留学生留学之前均没有接受过汉语言的专业培训,汉语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具备了简单的汉语沟通能力,但是对于专业汉语词汇仍然欠缺。其次,一些留学生英语口语发音中也带有较为浓重的地方口音,本校大多数教师均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在英语口语表达上还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与留学生沟通交流。因此,语言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障碍,也是教师教学授课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1.2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每个人的文化基础水平各有差异,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一。此外,本校开设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所在国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由于之前没有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医学遗传学教学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与留学生的本国基础教育相互衔接和互补,甚至导致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授课。

查看全文

动物科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内容抽象,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更新较快,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来说较为困难。针对本课程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选择、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课程分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学科,其目标是能够从分子水平揭示生物体遗传、发育、生长、变异等现象的机制,进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从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预示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以来[2],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转基因、克隆、CRISPR等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预示着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将在以后的医疗,农业等行业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显然,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对于一名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学好分子生物学能够帮助其从分子水平认识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指导育种,同时又可以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加之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来说较为吃力[3]。笔者认为,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内容交叉比较多,特别是核酸结构和遗传物种传递这部分内容。(2)分子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材的实时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分子生物教材较为落后,更新较慢。(3)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为抽象的学科,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会加大学生对本课程的抵触情绪。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使分子生物学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笔者从事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多年,针对以上一些问题。从教材选择、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对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教材普遍更新较慢,远落后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国内的教材中,普及率较高的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最新版本是2012年的第四版;郑用琏的《基础分子生物学》更新到2012年的第二版;而针对动物科学专业来说比较好的赵书红的《动物分子生物学》是2010年的版本。相对于国内的分子生物学书籍,国外的分子生物学著作更新较快,比较著名的有HarveyLodish等编著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已经更新到2016年的第八版;Jocelyn等编著的分子生物学经典专著《Lewin's基因》已经更新到2017年的第十二版。当然,这些书籍都是英文原版,对大多数本科生来说,阅读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可以选择一本国内的教材,然后再选择一本国外教材作为参考教材,若有中译本更好。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有较多重复,任课教师需要相互沟通,将授课的侧重点区分开,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法则和基因表达调控,这些内容只需要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简略介绍即可,更为详细的内容可以放到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学习。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追踪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如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可适当选择几个课时做专题讲座,邀请各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授课。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分子生物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安排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时,需要结合理论课授课进程同步进行,以加深相关理论的理解以及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理论课中当学习DNA复制的时候,可安排学生做PCR实验,这样就可以将理论课中关于DNA复制的原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将分子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反转式”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于学生

查看全文

高职病理学理论教学设计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是适应时展的产物,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医学人才[1]。医学高职教育培养周期一般较医学本科短,因此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即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当前教育只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至关重要。病理学是高职医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职病理学的理论教学是传授病理学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高职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1],而病理学作为联系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知识点庞杂、内容多、课时少。如何掌握好“够用为度”,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起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本领,是当前教学中的难题,对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一大挑战。这一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把书读薄,把书读厚”的教学理念是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提出的,是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过程的一个教学理念,将其引入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厚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要素,对帮助构建学科体系、完善临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并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裨益[2-3]。教师在“厚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思维导图、PBL教学法及启发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把书教“薄”及教“厚”间自然切换,有效把控课堂,为年轻教师指明病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应对教学难题,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临床思维和自学能力。

1高职病理学理论教学设计

1.1设计目标。符合高职病理学教学大纲,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临床逻辑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1.2“厚薄”教学理念的融入。将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及思维导图相结合,结合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1)指导教师完成病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即把书教“薄”,主要运用思维导图(如百度脑图)绘制知识要点及关系图。(2)指导教师完成病理学重点难点讲授,即把书教“厚”。病理学中任何一个新知识点的出现,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大核心问题:(1)什么是(定义)?(2)为什么(原因)?(3)有什么表现(病理改变)?(4)对机体有什么影响(临床表现)?(5)发展及结局。在每个问题的引导下,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反应具体发散,层层展开,做到把某个问题讲深讲透。以“淤血”为例,结合核心问题,用百度脑图绘制的思维导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5个关键问题将本节内容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并将各授课要点以“淤血”这一主题词分别展开,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及重要脏器举例。通过这个图,简明扼要地概括出相关内容,指导教师把书教“薄”,并通过颜色标注出教学重点及难点,为学生后续自学及复习给出明确的指示。在讲解教学重点如肺褐色硬化(见图2)时,进一步通过核心问题及思维导图模式进行内容的延伸和递进,达到将书教“厚”的过程。

2教学设计实践论证

2.1过程。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病理学教研室8名教师(3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进行“厚薄”教学理念的深入学习,集体备课,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招募30名临床教师及50名学生)分别进行20分钟试讲。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授课效果相关信息。2.2结果。本次共发放8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8份(授课教师8份,听课教师及学生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详见表1~2。听课教师及学生对课堂评价总的情况为:分别有93.8%、96.3%、90.0%、78.8%、77.5%的师生认为基于“厚薄”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自学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建立,符合学习规律及认知过程,同时有92.5%的师生认为该教学设计值得推广开展。

3讨论

查看全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文章总结了在十余年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的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实践证实,新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生物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创新生物学人才

分子生物学的目标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虽然它在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却因为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广,理解难度高,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难和学生学习难。这种现状不但困扰着老师和同学,也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如何克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瓶颈”?本人在从事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除了选用好的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2]。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清晰的、有层次、条理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着手。“一本教材书,数种参考书”,除分子生物学国内、国外各类版本外,与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我们也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强化,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基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对教材处理的前提。既避免了教学中各学科的重复,也进一步凝练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的一些思路。1.思维导学模式。在DNA复制教学环节,知识点多,并且较分散,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学习困难和知识混淆的现象,针对这章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学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重点、难点解读。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中,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梳理出重点。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的知识点包括:(1)引物切除造成的遗传信息缺失;(2)端粒末端的特点;(3)体细胞和性细胞末端修复机制的不同;(4)DNA结构的变化;(5)端粒酶的修复机制。梳理知识点后,总结教学重点:一是引物切除后损伤修复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不同;二是四链DNA结构;三是端粒酶的修复机制。其中端粒酶修复机制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集中在端粒酶的性质和修复发生的过程。经过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组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无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结合的新发展探讨论文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面向2l世纪的纲领性的文件,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空前伟大历史任务的宣言书、动员令和方向盘。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新贡献。“七一”报告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贯串“七一”报告的一根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准确理解“七一”报告的精神实质,就要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义,领会“七一”报告是怎样贯彻这一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是否贯彻这个原则,历来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党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个真理。这个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的实际,把两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回答和解决本国的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就因为贯彻了这个根本原则。

一、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

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遭到敌对势力的仇视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这些攻击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真理性的。现在,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有较大的增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特别是由于苏东剧变,敌对势力又一次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这种在新舞台上演出旧剧目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问题是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动摇。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产生过许多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理论。这些理论除了包含着谬误和偏见以外,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代表着人类认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其中有些理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即使是谬误和偏见,也为人类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教训。这些理论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宝贵成果,没有这些成果也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决不能对这些成果采取粗陋的非历史主义态度。这是一方面的事实。另一方面的事实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科学地揭示世界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些理论至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出思想动机的原因,不了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因而也是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这种根本性的缺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的前途。这不是因为前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当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暴露没有达到一定的必要程度,再加上阶级眼界和阶级偏见的限制,以致任何才智杰出的人都不可凭头脑构造出真正科学的理论。这样的科学理论只有到l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大生产发展了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决不在于凭空创造了什么,而在于批判地吸取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总结了社会发展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创造了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理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了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结束了人类在黑暗中徘徊的苦境。就像有了基因理论,遗传学上的许多奥秘就迎刃而解了一样。近代中国从1840年开始的八十年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向西方引进了许多理论和学说,可是它们在实践的严酷考验中一个一个地破产了。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也还有各种其他西方理论在中国传播,例如罗素和杜威就到中国来宣传过他们的理论;此外中国还有许多自己的“土特产”。但是,世界的总体状况怎样,中国为什么在近代陷入被列强宰割的地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性质如何,怎样改造中国,是改良还是革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如何,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科学地说明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指出符合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众不同。当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的时候,立即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当全国只有五十几个党员的时候,党就有信心彻底改造旧中国,信心的根据就是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这八十年来我们党就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如果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的真理,这样的奇迹可能出现吗?有一种说法: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或许有它的真理性,但由于近几十年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现在已经“过时”了。这是一种更有迷惑性的说法,但是同样经不起分析。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基本原理的部分和具体结论的部分。支撑一种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运用基本原理考察特殊对象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某些具体结论即使确实过时了,也不等于基本原理的过时,不等于这个科学理论的过时。只有出现了下述两种情况之一才可以说一个科学理论过时:(1)这个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反映的对象现在已经不再存在,或者已经面目全非,因而表述这些基本原理的命题已经不再是真命题。(2)出现了一种新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比旧理论具有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强的解释力,不仅能更深刻地解释旧理论所能解释的问题,而且能解释旧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指出旧理论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把旧理论降低为它的一种局部情况(极限情况或特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现在是否遭遇到了上述两种情况之一呢?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因理论、信息论、系统论等重大成果,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产生马克思主义的l9世纪确实大不相同。可是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任何一个基本原理是假命题吗?一个也没有。恰恰相反,这些基本原理还正在不断地为现代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实践结果所证实。当然,这些基本原理也要丰富和发展,它们的内容要进一步深刻化,形式要进一步精确化,但它们的“硬核”至今没有动摇。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广阔的理论覆盖面和深刻的解释力,还没有出现一种理论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降低为它的一个特例,如同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那样。不错,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层出不穷,流派纷呈,它们对局部的问题确有值得重视的见解,把它们看成一堆谬误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它们在总体上仍然远低于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更说不上超越马克思主义。一部分阶级偏见不很浓烈的西方学者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是轻率的、没有根据的。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谈表观遗传的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以深度学习理论指导“表观遗传”概念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深度探究、本质变式、迁移应用等环节,推进概念的主动学习、探究演进和理解内化等,达到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表观遗传;概念教学;高中生物学

生物学概念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将生物学现象、事实经过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抽象出来而形成的理性知识,是生物学学科知识的主干。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出发,开展批判性的学习,在深度探究中建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1]。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主动投入、掌握知识的来源方法、习得知识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可以高效地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概念,实现概念的灵活迁移和应用,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2节中的“表观遗传”为例,尝试利用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推进概念的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深度学习的本质内核,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往往来源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疑问。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还原概念产生的背景或相关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动力;进而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置真实的、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为学生的概念学习创设“入口”,推进概念的主动学习。例如,在“表观遗传”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以真实的生物学现象和真实的实验研究资料创设情境,资料1: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在性状上仍存在微小的差异。资料2:一个蜂群中,工蜂和蜂王都是由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发育而来,若雌蜂幼虫在出生三天后被饲喂蜂蜜和花粉,将发育成工蜂,若被饲喂蜂王浆,则发育成蜂王。通过对资料1和资料2的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前概念,对经典遗传学理论产生质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如何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究?上述情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型,为“表观遗传”概念的学习创设了“入口”,有效推进学生对概念的主动探究。

2深度探究,演进概念的探究方法

查看全文

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位育”人格品格通识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所谓“社会位育”(Socialadjustm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引申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1926年回国后,受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观点的启发,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动辄论生物位育(Organicadjustm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与社会学者,亦竟相发探社会位育之说。”(1)1932年,他主编《华年》杂志期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借鉴中国传统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论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基本涵义。(2)按生物遗传学的理论解释,在生物演化的进程中,物种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反映在“静”与“动”两个方面,所谓“静”者,是指生物在“环境里所处的地位”;所谓“动”者,是指生物“自身的发展”,因此,潘光旦认为,“这种生物现象和人类亦有相通之处”。那么,这种相通性和互动性是怎样的呢?他解释道:“社会位育”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位”,即社会秩序,这是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方面是?坝保瓷缁峤剑馐谴俳桓錾缁嵯蚯胺⒄沟亩ΑU舛陨缁岢稍崩此担导噬鲜且桓觥巴臁敝涞谋缰す叵滴侍猓拔弧保巧缁嶂刃颍爸刃虻母菔巧缁岱肿蛹湎嗟钡摹保弧坝保侵干缁峤剑敖降母菔巧缁岱肿蛹涫柿康摹臁保?)潘光旦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同而过量”,那么,“社会生活便日趋保守,甚至于腐朽以死”,如果“异而过量,社会生活的主心不定,甚至消失,演成一种无政府的状况。”(4)所以,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相宜的,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来讲,既要重视社会的人文环境,又要根据社会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给予社会成员充分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自身展示才能的地方,这是潘光旦“社会位育”思想的主要涵义。

他认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所发见的一个最基本最综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与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