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会计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7:1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建会计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建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基建账并账的探讨

摘要:在原会计制度中,中小学校基本建设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设会计账套核算,与之相关的资产负债未在单位会计报表中得到全面反映,造成会计信息不完整,很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完工若干年后,实物资产已经交付使用,而基建竣工财务决算还未办理,或是验收后资产未能及时交付单位资产部门统一管理,造成单位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严重不符,形成单位资产管理的漏洞等。不利于加强中小学校的资产负债管理,进而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迫切需要全面修订,2013年财政部修订了财务会计制度,对中小学校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提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原则遵循新事业单位准则并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基础,与新中小学财务制度相配套,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正确导向,经费全额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中小学校会计大帐,增强了中小学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增加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报表披露内容。本文根据新会计制度的具体细节标准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中小学基建并账会计工作效率提高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会计制度;基建账并账;问题探讨;模式优化;审计

中小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基建账并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建设资金到位,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施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显著提高施工活动的建设效率,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最优质的施工建筑工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应该不断提升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的思想意识,完善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分析出发,对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相关的补充与调整,从而保证中小学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及完整化。同时要明确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最后,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不断地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操作技能。

一、目前中小学基建账并账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小学基建账并账工作做得不够好,各项会计数据缺乏有效的整合,并未能及时地形成完整的会计数据分析系统。基建财务工作与工程建设管理衔接较差。在基建财务核算中,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基建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很少有机会对基建工程的实体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核实工程的进度项目总体进展情况,无法将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与项目工程的进度相匹配。基建工程财务竣工结算不及时,结算手续不完善等。基建竣工后,不能按规定办理竣工手续,不及时办理交工验收手续,期间所发生的维修费及其他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扩大基本建设支出,很大程度上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纳入固定资产时,只是预估入账,事后又不能及时修改固定资产价值,导致账实不符。使会计信息应有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漏洞,不能有效的监管国有资产的正常使用。

二、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的优化手段

查看全文

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摘要:2019年初,新制度已基本在高校落地执行。但执行初期,基建与事业账的融合问题凸现,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及信息质量的水平。新核算体系下基建核算科目设置、核算项目、新增科目的核算、特殊建设项目核算、基建项目报表披露、在建工程成本范围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高校可以通过强化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科学规范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构建专业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等方式来应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变化。

关键词:政府会计;高校;基建;会计核算

2019年初,经过高校会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新《政府会计制度》得以成功转换。基建项目作为高校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项目多样,核算内容复杂,且基建会计自1995年以来第一次完全纳入“大财务”核算,开始全新的核算模式,实务操作中有关基建核算的科目设置、项目核算、基建财务信息报表披露等问题,文中将逐项解析,以供主管部门及同行参考,增强高校会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执行能力,支持推动高校财务体制改革和发展。

一、新核算体系下基建核算科目设置

2015年之前,基建账务一直采用单独核算体系,科目设置按照“资金来源类”和“资金占用类”设置,分别在两大类下设置基本建设支出(明细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货币资金”“预付及应收”和“基建拨款”“基本投资借款”“其他借款”“其他应付款”“应交基建收入”“应交税金”等明细科目;2015年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将基建账并入“大账”,即原单独核算体系仍使用,仅将基建账务数据按照相应科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反映基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实际成本,并同时反映建设资金流入流出和结余情况等。

二、新核算体系下核算项目的特殊变化

查看全文

高校财务核算体系探究

摘要:随着新会计制度和高校财务制度的颁布施行,高校的核算方式和核算手段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笔者通过对新高校财务制度下的核算体系的分析,具体阐述了新制度带来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核算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基于新高校财务制度的财务核算体系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为广大高等学校会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

一、前言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仅延续了旧会计制度中较好的部分,而且在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详细制定了高校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全面完整的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最重要的是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严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财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财务核算体系而且取决于财务核算系统的高效运行。资金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到款占据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逐渐地从核心管理财政拨款向核心管理学校主体转变。

查看全文

基建会计纳入“大财务”探析

摘要:自2019年1月1日起新《政府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本文基于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基建会计纳入“大财务”进行了深入探析,不仅分析了以往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单独核算的弊端,而且还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就事业单位如何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基建会计纳入“大财务”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事业单位

基建会计指的是事业单位就单位基本建设相关经济业务所专门开展的核算业务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会计业务处理体系,可以对单位各类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用途、支出进行系统完整的核算。基建会计核算结果不仅能够为单位领导层做出基建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而且还能通过会计信息数据对单位基建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反馈和控制,确保单位基建项目风险的最小化,对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我国很多地区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拓宽,以往的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不利于单位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鉴于此,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要将基建会计纳入到“大财务中去”,实现各类经济业务的统一核算。

一、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单独核算所存在的弊端

(一)两大核算主体各自为政。无论是针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还是基建项目的财政拨款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虽然资金流动都体现在一个银行账户之内,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却是通过两个套账方式体现,两大核算主体各自为政,核算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核算以往都是基于收付核算制进行的,难免存在着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主体空间范围界定不清的情况,资金使用随意性和浮动性较强,为违规违法情况的发生营造有利环境。(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割离。以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分别核算还会造成会计信息相割离的情况,由于核算方式上的差异性,一些局部业务即使存在着相似性,在不同的核算方式下核算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直接对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割离,基建会计中的一些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情况不能够及时体现和反馈,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有可能出现坏账和入账障碍等严重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体现。(三)会计信息反馈不全面。一些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反馈工作做的不好,仅仅对总体情况以及几个关键点上进行反馈,并没有将各类信息系统、全面地在会计报表中体现。这些片面的披露和反馈方式使得单位基建项目收入和支出情况不能够及时反映,为会计舞弊提供了操作空间。一些单位出于某种目的在基建账目上弄虚作假,隐藏真实财务情况,进而挪用、套取和转移基建资金,最终导致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四)国家资产监督难度大。以往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基建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二重性,单位基建项目如果不能够及时将项目核算和监督材料汇报给单位会计部门的话,一些信息就会被隐匿。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国有资产审计工作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单位资产管理问题,难以实现有效监督。同时,部分基建项目一旦形成固定资产,以往的资产管理问题就会被掩盖,甚至全面资产管理监督范围,使得单位监督难度加大,此外,基建会计单独核算还不利于政府监督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可以通过会计科目和业务处理上的灵活处理掩盖基建项目价值流失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权责发生制视角对事业单位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论文3篇

第一篇

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

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迎来了很大的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学生队伍也跟着壮大。为了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大学城、新校区都相继落成。很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发展到二至三个校区,主校区也由城中,搬至城边大学城。单从学校的环境变化,也能反映出学校要发展,基本建设必须走在前面的要求。从各高校的基建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建的资产游离于学校以外、资金来源从源头上无法区分,哪些是贷款,哪些是自有资金。还有些高校,只建设不进行财务决算,无法将学校已投入使用的房屋纳入学校国定资产。通过这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确实能够解决不少实质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完善。站在基建财务管理的角度,在基建工程项目的陆续财务决算的前提下,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便于今后更好的做好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基础工作,完善好相关的合并工作。通过年末年初的财务预决算会议,感觉到高校的基建财务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同时又与高校的事业财务密不可分。为了满足我们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和财政决算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基建财务与学院财务基础工作的作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应该独立建账合并报表。对于已完成建设项目的高校,应该取消基建财务的独立,合并到学校财务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分别核算与独立报表的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个法人单位,两套财务报表,报表数据不准确的现象。仅就此方面,通过账务合并,从立账、对账中看到一些问题,造成数据差异较大,不能一一对应等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1.1高校基建账并入大账存在的问题

(1)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没有成为整体

随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预算越来越细化,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自筹和贷款等,今年要做什么、建什么,预算要多少,这些都是由学校财务统一来报预算计划,基建会计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建的预算情况,只能掌握实际决算情况,开始每年的《基建投资表》填报时无法准确掌握财政性资金拨款中的:中央财政性资金、地方财政性资金以及地方财政性资金中的财政拨款和地方部门自筹拨款情况,从而容易造成预决算项目分配的时候,预决算数据不统一的现象,有好多高校都是估算的。各高校基建没有收入来源,不论是拨款还是贷款,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学校的事业账转入到基建,往往贷款也不是全部用于基建。所以资金来源很难对应,无法细分一栋在建楼中拨款数和贷款数,在财务决算报表中,按要求都要一一对应。但是对于基建会计来说,无法了解拨入基建款的来源;贷款和还款情况;还了多少利息、本金;贷款余额是多少。按照相关要求应每年年底学校财务根据还款用款情况给基建相关手续,在基建账中列支相关贷款还款情况。

查看全文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利于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毋庸置疑这些年来预算会计制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无法满足真实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客观体现政府运行成本、合理进行绩效评价的要求,不利于如实反映国家家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力争在2020年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本次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能够为编制科学、全面、准确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依据,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信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2017年11月财政部颁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而后又结合中小学校行业特点,就中小学校执行新制度相继做出若干补充规定及衔接规定。政府会计制度创新性的提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统一规范了部门、单位、系统间的会计核算,强化了政府财务会计功能,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及时性、相关性与可比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二、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与国际化。崭新的校舍、宽阔的操场、高配置的电脑与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提供给祖国花朵们良好的就学条件,然而随着固定资产不断地增加,也逐渐暴露出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完善。(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制定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往往不是制度本身就不完善就是没有按照制度去落实。学校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使用,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流于形式,对学生和教师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缺乏考核评价,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及时、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闲置或流失问题严重。(二)固定资产账账、账实不符。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存在着固定资产财务账面与资产账面或是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账账、账实不符这类低级错误的产生,是让学校管理层头疼且难以理解的,引起学校管理层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怀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块:1、固定资产分类不规范,财务账与资产账中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分类不明确;2、固定资产购置与入库不同步,按照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购置与入库分开核算,容易出现购置后未及时入库或者遗忘的情况;3、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在账面体现,且存在着不及时报废的情况,造成账面价值虚高。(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欠规范。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的规模和项目近年来不断扩大,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基建项目都是独立设置基建账进行核算,且基建账暂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基建账套的科目不统一,核算质量不高,部分单位甚至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这对于数据分析及资料保管都造成影响。而对于基本建设项目的预决算管理、资金管控及竣工验收等的管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与变化

(一)固定资产确认的核算与变化。(1)购入固定资产。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对于购入固定资产进行两笔账务处理。按照支付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同时,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政府会计制度中,购入固定资产在一张凭证内通过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双分录进行体现。预算会计中,按照支付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同时,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记“固定资产”,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新制度通过平行记账的方式取代了原固定资产购置双分录的核算模式,减少了固定资产不及时入库的可能性,保证了资本性支出足额资本化。(2)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原中小学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对于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计入“其他支出”科目。政府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在预算会计中不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会计中借记“固定资产”,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贷记“捐赠收入”或“无偿调拨净资产”,根据相关税费及运输费,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相关税费、运输费计入“其他费用”科目。“捐赠收入”与“无偿调拨净资产”为新增收入类与净资产类科目,期末分别转入“本期盈余”与“累计盈余”,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应该说,“捐赠收入”与“无偿调拨净资产”的设置,使得固定资产能够按照其获得方式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完善了会计信息。(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与变化。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提出“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设置固定资产折旧辅助账”,并没有要求中小学校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新政府会计制度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土地以及以名义金额入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对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与计提时点均作出明确规定。不同于企业的折旧计提时点,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新增的当月开始计提,当月减少的当月不再计提。对于2019年1月1日前的资产折旧,应当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稽查的基础上明确其折旧年限与已使用年限后于2019年1月1日进行补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引入,是本次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与变化,有利于正确评价政府资产价值,确保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当然,这也给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对现有的资产进行清查并搞清楚其入账价值的准确性,以便正确计提折旧。(三)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与变化。原中小学会计制度设置“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归集核算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该科目调整为“待处理财产损溢”,同时明确了处理收入小于相关费用的净支出部分,计入“资产处置费用”。因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处置时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的金额应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即账面价值减去已计提折旧后的金额。(四)基建并账的核算与变化。《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明确,中小学校需在2018年12月31日完成基建并账,将未并入行政账套的基建账户数据并入2018年年度资产负债表中,再按照并账后的科目余额进行新旧账过度,转入新账相应科目。基建并账后具体的核算方式为:1、预付工程款时,财务会计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等,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等;2、支付工程进度款时,财务会计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预付账款”等,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如为已预付工程款部分,预算会计不做账务处理;3、竣工验收时,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预算会计不做账务处理。

查看全文

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1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1.1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当前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工作中,总预算会计制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统领作用。所以,总预算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来看,却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由此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1.2科目设置单一,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就目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所设置的科目来看,主要包括“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暂存款”和“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这些科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负债、支出的资金情况反映出来,但由于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查看全文

小议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对接的剖析及思索

2010年12月,财政部印发《医院会计制度》,提出“医院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除按照本制度执行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2011年4月,财政部印发《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明确指出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医院会计“大账”。至此,医院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率先实现了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的衔接。

一、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衔接的调查分析

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系统,仅依靠定性的规范研究是难以完成的,会计实践中存在引入实证研究的客观需要。2010年4—9月,基于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背景,设立了医院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研究课题,结合江苏省公立医院对医院日常运营和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状,课题组就医院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研究尝试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基建会计纳入医院会计“大账”的改革意见建立研究假设,设计研究程序,在分层抽样调查江苏省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现状的基础上,检验研究假设并得出研究结论,以期研究成果对医院会计制度设计提供可借鉴之处。

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等。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国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研究的文献资料。其次,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样本,以江苏省省级医院和扬州、徐州、苏州3个地区市直属公立医院为范围,试填、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采用访问法,进行非问卷深度访问。最后,对采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Excel2003和SPSS13.0对回收的43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提交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高校财务部门新会计制度分析

摘要: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于2019年1月执行后,能够更合理地配置高校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促进高校发展。本文对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工作衔接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应用新会计制度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政府会计制度;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会计制度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充实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内容,细化了事业收入支出科目的设置,补充了事业基金的核算内容。要求学校内部独立核算收支情况并列入年度收支报表,对于具有后勤保障作用的部分,需将收支后净额归类到其他收入类目核算。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部分,其收支参数归类到报表相应项目,较好地提升了报表的实用性。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科目进行了添加,对原有一些科目进行了细化处理,使其核算更符合配比原则。新添加的作为备抵科目的累积折旧对应固定资产科目。如实反映了资产情况,使会计要素计价更为合理。新高校会计制度将科目进行了细化分类,将其他经费拨款、教育经费拨款统一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在财政类别下分解为基本收入与项目收入。事业基金是指高校拥有的无限定用途的净额产,新设立事业基金类目,在核算范围上有所变化,省略了原有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长期借款、基建工程科目及所分出的更详细的科目是高校新会计制度科目。将基建会计汇入大账后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高校资产。

二、高校新财务会计改革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增设了库存现金等科目,其核算内容及方法与原账套相同,高校可在相应一级科目下设明细科目。按投资期限不同,高校对外投资可分为短期与长期投资,高校原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内容要对两科目核算内容一致,根据不同期限对原对外投资科目余额进行分析。新制度增设的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小,在新账中将原账中部分资产划定为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科目记录符合标准固定资产类别。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新会计制度不断落实,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已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发展的趋势。高校在日常业务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存在不适应,财务部门在设备购置决策、清查盘点等方面未能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导致出现许多弊端。会计核算体制不完善,受外在因素影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验收固定资产,财务人员仅负责检验发票未实地查验货物。工作人员未及时将资产验收入库、无法精确录入某些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等,造成账实不符现象。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基本会计报表,因高校经济业务繁杂,导致产生风险较大。高校各方利益相关者只有深入了解高校财务状况,才能避免产生财务风险。

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也需要适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鉴于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和财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需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部经过调研论证,并借鉴国际惯例和社会各方的专业理论及建议,最终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制度相对比而言,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很大突破和创新。深入领会这些改变,规范落实新制度,及时改进会计实务操作,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家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分析

(一)资产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更加完善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其他各项财政政策改革,现在的制度对原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作出了大量调整,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使用更加具体和完善。新制度中,资产类会计科目由原来的11个增加至17个,除“现金”科目稍作修改为“库存现金”,“材料”、及“产成品”科目换为“存货”外,还创新的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短期投资”、“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和“待处理资产损溢”等会计科目。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科目对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做到真实反映。例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不作摊销,其损耗没有定期做出相应的计量和体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和真实价值不能如实反映,虚增了资产。又如,原制度中没有设置“在建工程”这一科目,使得部分基建工程项目流于会计核算和监督之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状况,也不利于对其所有资产的监督和后续管理,而这些新增的会计科目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事业单位合理规范自身的财务会计行为。现在的制度对会计科目的更改也使得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合理、规范。例如,将原制度中的“对外投资”科目按投资年限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际的业务操作也将按真实情况区分,这样更有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将涉及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的内容,统一放在“存货”科目里核算,趋同于企业会计的处理方式,使业务处理更加简洁方便,更能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从制度对资产类会计科目名称和使用的这种改变不难看出,现在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更为严格。这种改变使得会计科目更具实务性,并有助于事业单位对其国有资产和基建项目等进行更合理的管理,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也提高了其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