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合同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20:35: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节水合同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概述及运行体制
农田水利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物质基础。管理好农田水利工程,是充分发挥其兴利除害功能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跏。织金县始终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长抓不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织金县地处边远山区.县内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受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农田水利设施还很薄弱,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织金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概况
1.1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激增,及引、蓄、提灌溉工程设施的不配套.已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造成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生产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现象又普遍存在。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故修建及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织金县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措施。只有通过小型水利工程措施把分散、零星的水资源利用起来,才能调节全县降雨量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保证农田、旱地作物的需水量,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保证农村人口基本口粮自给。
1.2规划目标
计划至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1.93万hm(其中水田新增5986.67hm2,恢复106.67hm,旱地新增3806.67hm,果林草地新增9366.67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26.67hm2(其中水田新增5986.67hm,旱地新增440hm),灌溉面积达2.89万hm2:计划至2020年,新增灌溉面积3.33万hm2(其中水田新增5986.67hm,恢复2046.67hm2,旱地新增7600hm2,果林草地新增1.77万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2Ohm(其中水田新增598@67hm2旱地新增1333.33hm。),灌溉面积达到4-3O万hm。
农业小麦建设指导意见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开展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棉基地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建设管理,切实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大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实施范围
八个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
三、任务目标
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体制
近几年在巴州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收,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在对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大型项目的实施中作了大量的工作。新建和完善加固了一大批水利优质工程:孔雀河第一分水枢纽、开都河大山口水电站、加固后的和硕县八一水库、博湖扬水处西泵站、开都河宝浪苏木分水闸、开都河焉耆县城区段防洪工程、孔雀河库尔勒市城区段防洪工程、库塔干渠东干渠(上段)工程、大型灌区改造项目迪那河4期、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库尔勒市多浪渠、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孔雀河第三分水枢纽、希尼尔水库、博湖东泵站等等。
一、加快巴州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巴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十多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巴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
1.巴州农田管理行业从实际着手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促进水管行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激活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加快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更新改造、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为自治州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构建农水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二、把握小农水工程管理体制推进管护体制的原则
市政办农田水利建设意见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推动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水项目相结合,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结合,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小型自流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8.2亿元,投工397万个,完成土石方1557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新建改造水源工程661处,新打、配套整修机井518眼,增加蓄引提水能力600万立方米;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整治病险塘坝390座,治理河道330公里。
二、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状况调查思考
近年,我县认真贯彻“巩固革新、完善配套、增强治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依照县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推进、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成效明显,为进一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调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奉献。
一、基本情况
我县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5409处,其中小型水库52座(内小㈠型9座、小㈡型43座),堰塘9284口,引水堰渠820条,提水站122座,万亩灌区2个(东干渠、晓坪水库灌区),兴建镇村水厂37个,山区人饮工程4129处,抗旱水池(窖)965口。全县蓄、引、提水能力达8890.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48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小型水库为龙头,以东干渠等引水工程为骨干,以沟凼、堰塘、提水站、抗旱水池等为补充的农业灌溉体系和以镇村水厂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饮水保障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坚持定期召开农业开发工作会议,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县、乡镇及时调整充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成员,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农建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对县、乡镇确定的重点工程,明确行政领导、施工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四大责任人”,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四包”责任制;实行水利建设与镇村、部门考核挂钩、与项目安排挂钩、与乡镇水利服务人员报酬挂钩、与评先奖惩挂钩“四挂钩”制度。形成了领导挂帅、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的组织领导体系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合力兴水的工作机制。
(二)科学统筹谋划,严格建设程序。围绕全县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规范建设”的原则,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县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专项规划。按照县里有骨干、乡镇有重点、村组有工程的要求,分年度制定农建实施方案。对县、乡镇确定的水利重点工程,由项目业主委托设计单位详实编制工程建设方案,报县水利部门审查批准后,严格按方案组织实施。
水利和渔业工作要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的水利和渔业工作,对于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再上新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要求,牢牢把握建设现代水利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拼搏实干,着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着力加强水生态建设,着力做好对上项目资金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保障。
任务目标:计划兴建水利工程50项(其中新建20项),新修蓄水工程12座,新打机井20眼,整修配套机井45眼,埋设各类管道20万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0.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解决全区14个村9885人的饮水安全;争取市级以上资金3740万元;征收各项水利规费300万元;生产鱼苗50万尾,完成水产品产量880吨,实现渔业产值980万元。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
总体要求:基础工作更扎实,常规工作有亮点,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协调发展,各项工作争先进位。谋划发展有思路,推动工作有办法,干事创业有激情,争先进位有信心。
水利工程水毁修复措施的探讨
1概况
连城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位于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分水岒地带,海拨在300~1800m之间,是暴雨频度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mm,年平均气温13.8~19.5℃,最高气温34~37℃,最低气温-2.0~-5.0℃。连城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雹、台风、暴雨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崩,而以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灾情最重。仅2005年就连续遭受到6月22~23日暴雨洪水,第5号、第9号、第13号台风,第10号热带风暴引发的洪水袭击;2006年遭受“5•31”、“6•1”和“6•18”洪水侵袭。全县累计就有1420处水利工程水毁,占工程总数的31.3%。其中,渠道802处、小山塘146座、拦河坝226处、防洪堤153处、水闸31处、人畜饮水工程50处、水库附属设施12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因此,从水毁工程的类型中寻找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和对策,以提高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十分必要的。
2水毁工程类型
(1)水源工程。包括水库、山塘、山地水利蓄水池等。常发生坝体渗水、渗漏、管涌、滑坡、塌陷、漫溢决口、溢流设施冲毁、蓄水池墙毁坏等。(2)渠首工程。包括径流引水拦河坝、无坝引水进口建筑物、拦河闸、引水闸等。常发生坝体、水闸基础淘刷、倾斜、开裂、位移、闸门扭曲、启闭机失灵,甚至塌陷、决口、拦河坝垮坝或护坦、护岸、坝身冲毁等。(3)灌溉渠道。常发生山体滑坡堵塞渠道或冲毁渠道,渠道滑坡、塌陷、决口、冲毁,淤积等。(4)渠系建筑物。渡槽、倒虹吸管、涵洞涵管、跌水、陡坡、排水闸、排沙闸等渠系建筑物常发生基础淘刷、位移、倾斜、沉陷、开裂,甚至冲毁。(5)提水工程。常发生泵房进水被淹,机电设备浸水损坏,电气设备被淹、绝缘下降,无法使用;泵房位移、倾斜、垮塌;上水池的池体或山体边坡塌陷、底板冲毁、管涌、出水管道损坏等。(6)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常发生水池、输水和配水管道、支墩、镇墩等设施冲毁等。
3水毁原因
3.1自然因素
书记在水利冬修推进会发言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更加坚定加快我县水利事业发展的信心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今年。并首次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水利改革步伐,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省、市紧接着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相继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重点部署。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水利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水利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我县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县也积极策应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抓紧研究了水利事业发展相关工作。这个月的13日,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和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这两个文件的讨论稿今天也随会印发,下午还将提请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出台实施。
我县地处信江上游,主要河流有7条,县内雨量丰沛。建国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目前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1座,小(二)型水库120座,山塘水库2584座,引水坝77座,机电排灌站1321座,这些水利工程,使我县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综合体系,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完成了七一、王宅水库以及12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效提升了防洪水平,改善了灌溉条件。但从总体上看,我县水利设施建设还很滞后,水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今年5月份,我县遭受了三次短时强降雨袭击,给我县水利工程造成了重大损失,从刚才明善同志通报的情况看,县域拦水坝、饮水坝冲毁了几十座,怀玉、紫湖等乡镇拦水坝、饮水坝、桥梁、道路遭受了巨大损失;七一、峡口水库泄洪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泄洪量;怀玉高速公路一个标段整体被淹,经济损失达到了3000万元;文成、临湖等地民房倒塌,南山矿山泥石也造成多人伤亡事故;县城供水也因七一水库浑水难以沉淀,造成了两个月的供水困难,群众反映很大,给我们县委、县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水管体制在基层的管理和维修维护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水管体制改革还有待加强,等等,这些可以说困难重重,压力很大。
由此可见,加快水利改革步伐,既是中央和省市的要求,更是我县水利事业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新要求,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理念,努力推动我县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力争通过5到10年时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民生水利保障、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等五大水利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二、突出重点,集中攻坚,不断推进我县水利事业上台阶上水平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见
2012年,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12〕92号),决定在继续做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的同时,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我市已被纳入2012年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为切实做好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自年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来,我市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对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高且灌溉矛盾突出的部分末级渠道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受益区群众的高度肯定。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必须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整体推进,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确保顺利完成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的,遵循“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设规划完备、群众积极性高”优先的原则,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效益一片”,迅速提升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我们XX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水大县。
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