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3:2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础医学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应用分析
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学信息的丰富,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中PBL模式因其重视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自推出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内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面临不少困扰。笔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3个方面对PBL模式在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该现状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1教育者
1.1教师角色转变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时采取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常见。PBL教学的特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性的自我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1]。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导向式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依靠学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国内的PBL教学往往走入另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形式,仿佛贴上“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的标签就是PBL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标都变得迷茫。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变,每位老师对PBL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2教师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大多都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就上岗,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李丽萍[2]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促进和分享3个方面。赖亚曼等[3]提出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道者”和“授业者”,而是“医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医疗人才类型改革的参与者”,这二者是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PBL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名义上是学生讨论,但实际仍然是教师掌控着主导权,所谓的PBL教学变成了在老师掌控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夸大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围绕问题,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拿捏好参与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很费思量的问题。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而对教学的策划与管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与提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拓展等方面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组织和提供学习资源时具备发散思维,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1组,且每组都有1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1个班级被拆分成几个小组,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开展PBL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识体系,重新组织、构建新的适应PBL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整合课程基础医学模块教学探索
[摘要]整合课程模块教学中,基础医学模块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衔接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如何使医学生打好医学基础,并且更好更早地衔接临床学科,PBL结合CBL模式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合理的课程构建,优化的案例选择及强大的导师队伍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整合课程;PBL联合CBL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科分类为主的教学模式,包括通识课程、基础医学学科及临床医学学科。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比较突出,强调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同时缺陷也日渐明显,如学习内容在多学科有重复,也缺乏有系统的联系;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逻辑性不强及发散性思维较缺乏等。根据人体组织器官系统或某一主题组织的整合课程,综合了医学、人文社科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但也存在一些弱点,比如打破了基础课程的整体性,可能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适应,一些学生甚至会因为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无法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自2010年起,实行长学年制医学生整合课程模式教学,尝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整合课程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及国内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一种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纲领,从临床案例出发,通过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过程,疗效判断及预后转归等。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完成学习目标。本文对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讨论一些心得体会。
1低年级学生进行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的困难重重对于低年级医学生来说,医学基础课程刚刚开始学习(我校从入学第二年进行整合课程PBL联合CBL的教学),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信息储备基本停留在高中生物学知识水平上,不能判断问题的存在,发现及判断案例信息的能力相对差,容易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信息的查找上。同时,看待问题容易存在片面性,发散性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都有限,不能深入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专业;容易把重点放在揣测疾病的临床诊断上,而不关心案例中呈现的基础及临床相关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适应小组讨论,课后也不愿或不能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要求导师有较好的掌控能力及强大的医学知识背景,合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且注意控制讨论节奏和讨论范围,进行有效指导。
2课程构建的重要性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浅谈青年教师基础医学概论授课反思
【提要】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层次复杂,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学科较多等。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技术及科学前沿,该文作者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青年教师基础医学授课反思
【提要】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层次复杂,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学科较多等。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技术及科学前沿,该文作者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4]。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青年教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探索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多、教学难度大,针对独立医学院校民汉合班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安排、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思维在生物化学的作用
1在生化教学中以循证理念为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
基础医学教育,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基本的人体知识,其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医学生的学习习惯、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基础医学知识与形象生动的临床知识相比,内容繁杂,概念抽象难懂,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循证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解决问题为目的,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设置问题,推导及解答问题,初步树立起为问题求证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循证能力和力的有效途径[3]。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物质代谢及调节特点、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进而从分子水平揭示化学变化及生命活动规律,是医学科学基础中的基础。生物化学的知识与临床及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入与每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和临床病例,集中对本章的理论进行循证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和教学程序。例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生物化学“酶学一章”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还涉及到一些理化知识。传统的教学直接从定义开始讲授,其次分析各种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及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办法,使其很难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各类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从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或者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发生结合,使酶的活性下降。在这一教学中,可以以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例如设置下列问题: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消炎机理、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理,氨甲喋呤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辅助手段去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原理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2在教学中依照循证程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循证医学教育是随着EBM的普及,逐渐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最佳的外部证据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者的选择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4]。其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5]。可见,循证思维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锻炼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证据,不断推动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那么,教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循证医学这一思维模式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手段是不断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提出问题,并刨根究底寻找解答的方案。因为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只能从某一层次和某一深度给予解答,而对于这一问题更新层次和更深深度的认识,师生可以通过共同查找资料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寻找证据中展开学讨论,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在问题的指引下,经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在上述实例中,以“细菌感染”这一典型病例为切入点,首先提出问题:竞争性抑制的定义是什么?其与“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理”有何关系?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循证思维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细菌感染的主要发病机制,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总结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使医学生初步学会用EBM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程序去解决基础医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其循证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性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EBM,使医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断接受EBM的思维和方法,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度发展的时代,教科书的理论更新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进步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的矛盾迫使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落脚点,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更新的文献资料,加以评价后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每一堂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来精心备课;并且掌握与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理念,克服自身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自我,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做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性。
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实际工作过程引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探索切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衔接、学生乐于授受的教学方法,将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获取专业能力的基础,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学知识与专业结合,是深化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相关定义
(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人们将关注点投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的地位,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原来的知识本位职业能力观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观迁移。(二)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综合体系,一般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同时可以得到工作结果的一系列完备的工作程序[1]。(三)基于工作过程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程序是: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任务→岗位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达成培养目标,素质规格。在“去职业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态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二、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研究
衔接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的应用
1生物化学运用“衔接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1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新中国建立较长时期内,医学教育沿袭前苏联的教育和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医学课程按照“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的渐进方式进行设置。这种教学方式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科界限分明,教师不注重将各类课程、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讲解课程,难以做到融会贯通。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丰富和扩展了各学科的前瞻性知识,同时衍生和发展出许多的交叉和边缘性医学学科。这导致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数量和内容越来越多,医学教育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见,目前的医学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高专任课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较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1.2“衔接式”教学法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作用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联,是从事基础科研的重要工具,有必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衔接式”教学法。“衔接式”教学法不仅要使初学者收获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衔接相关学科知识点,强化相互联系和渗透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强化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及其他医学课程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职业发展能力。“衔接式”教学法始终紧扣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能有效地架起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体会到医学知识联系的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层面。该课题将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知识衔接,挖掘、探讨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在临床医学学生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应用医学知识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衔接式”教学法的实施、教学重点和注意问题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在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十分关键。但当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护理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为此,高职院校要尽快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措施,妥善解决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高职护理教育发展。
关键词:护理教育;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
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培育护理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除了要变革传统教育框架外,还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工作,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护理专业被归属到医学类专业,其基础医学课程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1)学时设置不够科学: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占比过大(30%),制约了人文、专业类课程的设置,同时实训总学时不够,不利于锻炼学生护理技能。(2)教学内容有所重复:基础医学课程大多以学科为单位,单独开展教学,课程间缺少联系,教学内容有所重复[1]。(3)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尽管近几年部分护理专业可以运用的基础医学教材问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仍运用医学类专业通用的基础医学教材进行教学,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删减,教师在教学期间较难引导学生把各类基础医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技术联系起来。(4)实验教学缺乏:现阶段,在许多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为1∶2.5,且实验大多十分简易,缺少与护理有关的实践性、总体性实验。(5)教学方法不够高效:由于护理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聊且没有新意,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目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