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5:41: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础医学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础医学课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现状

摘要:对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教学改革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目前基础医学课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内容繁多,难以理解,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阐述了OBE教学理念下临床专业、护理专业、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提出了基础医学课的教学改革设想,在教材整合上,要综合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内容的重复性、教师的工作量、知识与工作的衔接性等因素,确定整合的科目;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引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评价上,要掌握和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问题矫正。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教学改革,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OBE理念;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强的专业人才[1]。基础医学课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仅是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同时也是连接护理专业课与临床实践工作的桥梁。

1OBE教学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简称OB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斯派迪·怀特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目标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又被称为需求导向教育或能力导向教育[2]。该教育模式目前已经被许多专业认为是追求优质教育的正确方式[3]。这种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及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以“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就该教什么”的教学理念指导高校教33育教学体系改革。将OBE教学理念运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同时也对平衡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求具有重大意义[4]。

2基础医学课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实验课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类型仍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十分欠缺,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1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课可分成很多种类型,通常根据是否接触临床课程,将其分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两大类。基础医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因此,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医学实验课即是针对理论课开设的与基础医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直观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然而,诸多原因导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课教学效果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根据实验性质分类,基础医学实验主要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各有各的优势,在课程安排时若过分强调某种类别的实验,将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基础医学实验课普遍存在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过多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实验过少的现象,经典的实验项目较多,其中有些实验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实验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实验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实验课内容安排过分强调记忆和验证理论,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或收获不大,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因此,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2教学方式和实验技术落后。在实施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仍然采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技术,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启发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学生完全处于“牵着走”的被动地位,按照教师的指导步步模仿,最后得出相似的实验结果,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技术也已远滞后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许多与理论知识和科研工作有关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都未涉及到,这将限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接受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1.3实验室建设水平相对不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是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客观因素,实验设备和硬件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实验课教学的最基本保障。目前,由于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剧增,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扩建或新建实验室,故而实验教学资源生均占有量相对不足,而且实验设备和硬件设施相对陈旧,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大量补充,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致使学生实验动手机会相对减少,实验结果不尽人意[3]。另外,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通常都是根据各学科需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在组织规划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实验室规模小、水平低等弊端。1.4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不统一或缺乏。检验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实验课内容的考核,考核结果利于教师随时掌握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多年来,每个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并不统一,甚至有的院校处于缺乏状态。目前,多数院校采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批改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学习的情况,但这种略显简单的考核形式并不能体现出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中是否团结协作等情况,因而仍然存在着不足。

2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开展整合医学理念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开展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改革后的教学安排,对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思维等能力肯定度均>90%。结论整合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可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医学;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21世纪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维、新模式、新的医学观[1]。在众多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中,整合模式毋庸置疑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由于基础医学多以基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生命奥秘为主要任务,对人的整体认识缺乏[2]。而医学临床实践中要求医生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动态性、全方位的理念,因此整合理念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s-BasedCurriculum,OSBC)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广大专家的推崇,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标志着全世界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始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课程整合模式改革[4-5]。医学课程整合方式主要有基础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等。其中基础与临床整合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进行临床前技能学习,有利于促进基础向临床转化,加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这不仅符合整合医学的理念,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对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多依附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单一学科,基于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这种“学科式”、完全“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因此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医学人才的需求[6-7]。如何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课程整合需要进行更多探索。基于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探索,从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我校于2015年1月起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6班开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将机能实验学和病理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在原有综合性实验教学和PBL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与临床内容进行整合。旨在探索整理临床教学内容的医学基础实验,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衔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1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实施

1.1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原来开设机能实验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呼吸运动调节•呼吸衰竭”“动脉血压调节•失血性休克”“血压测定•心音听诊”“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的4个动物实验项目与临床教学实验中心的多功能模拟教具衔接,在实验中完成正常生理现象的观察→制备实验动物病理模型→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人体模拟实验→分析作用原理的全过程。并在人体机能实验中开展了动脉血压测定、ABO血型测定、心电图的描记、心音听诊等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具体实施过程以“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完成对药物LD50值的测定,同时观察药物对动物的影响,然后到临床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模拟教具实验,通过观察仿真模拟人的表现直观地学习药物对人体的作用。1.2病理学实验课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利用正常教学中的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结合相应疾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将多个知识点都与相应的临床疾病关联。如在血循环障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实验教学内容中加入临床案例,让学生开展临床病理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如讲述血循环障碍实验内容时,结合一名肺动脉血栓患者的病例,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到最终患者死亡的尸检解剖记录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病变特点及各种病变之间的联系、临床病理联系以及患者的死亡原因。

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查看全文

医学教学质量监控现状思考

[摘要]近年来,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基础医学的特点,就构建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以管促教,从以二级学院工作为中心转移到以教研室教学工作为中心;在教学督导方面,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重心,加大实践教学监控力度;在教学环节方面,从单一的课堂评估逐步过渡到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评估和监控,将原来单向循环的“院系—教研室—教师”监控模式逐步转变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一、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现状

高校医学教育主要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其中,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入门阶段。医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是否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取决于他们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对医生这门职业的认知和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因此,建立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是保证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凡是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因素和环节,都应该纳入监控与评价的范围。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2012年以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开展,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各医学院校普遍建立起了教学质量校、院(系)二级监控机制,并以检查性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为抓手,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来看,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重实践研究而缺乏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模式,无法对教育评价进行深入分析。第二,监控范围局限于教学过程,对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果重视不够。[1]第三,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在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第四,教学质量的监控指标由描述性指标向量化指标发展,[2]但由于教学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简单的量化容易陷入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之中。以上种种,影响了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效果。

二、加强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

20世纪90年代,我校基础医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2006年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初步建立起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近年来,基础医学院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基础医学的特点,就构建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以管促教,从以二级学院工作为中心转移到以教研室教学工作为中心;在教学督导方面,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重心,加大实践教学监控力度;在教学环节方面,从单一的课堂评估逐步过渡到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评估和监控,将原来单向循环的“院系—教研室—教师”监控模式逐步转变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转移“一个中心”对于二级学院来说,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要把握好工作的中心所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都是校、院(系)二级监控机制,学校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学生信息员,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监控。二级学院参照学校的做法,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开展教学监控。这样的监控直接将重心放在教师身上,作为最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室,虽然承担着组织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等诸多任务,却在质量监控过程中被忽视了。由于教研室的主动性未能发挥,平时只做“传声筒”,学院的监控意见下达到教研室,教研室将意见反馈给教师后,没有继续跟踪指导,导致质量监控浮于表面,效果不佳。经过研究,我院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考虑并凸显教研室对教学的组织和保障地位,由“以二级学院为中心”转变为“以教研室为中心”,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科的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如给予教研室一定的主任监控基金等,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主导性地位。事实证明,以教研室为中心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教研室上对二级学院负责,下对教师进行直接管理,从组织备课会、新教师试讲、检查性听课、预实验检查到监控信息反馈和原因分析、考试结果分析等,教研室都积极主动介入了各环节的质量监控过程并对监控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上报,激活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管理(“管”)三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研室内部乃至全院上下创造了良好的质量意识环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赢得更好的评教成绩、评优机会和职称评聘待遇。(二)抓好“一个重心”教学质量不是独立的要素,它涵盖了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即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上,必须把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而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质量监控的主要阵地,检查性听课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办法,是质量监控的重心。1.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学质量评价被国内外高校普遍采用,有学者认为应从行为管理、师生关系、课程组织、学生成绩等评价维度入手,也有学者提出应采用ISO9000质量认证系统或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目前,国内高校通常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作为一级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基础医学院采用国内高校的做法,制作了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评表。理论教学课评表总分100分,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细化为教师个人形象、课堂纪律、对内容的把握度及语言表达、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课件及板书、对学科前沿信息的把握、教学方法运用、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感染力10个评价指标。同时,考虑到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及为了适应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异性需求,课评表中设置开放性栏目,如优缺点及意见建议栏,方便听课人充分表达对课堂教学和教师本人的意见,或就个人听课体会作出更加具体化的评价。实验教学课评表总分100分,分为教学常规、实验内容及安排、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效果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规范、实验教材、实验计划及细则、实验学时安排、实验内容与理论结合、实验考核方法、教改融入实验、学生参与性、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验预期结果、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等。与理论课评测重教师的授课行为不同的是,实验课评测尊重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将课评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所占比重达到50%。2.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实时反馈机制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反馈原理被广泛应用。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及时、准确的反馈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并能促进系统的优化设置。在教学质量控制中,对信息的反馈和处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为了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评教结果,检查性听课由教学管理科组织随机进行,事前不通知教师和教研室,并采用多方评价方式,参与者有督导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含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同行。听课结束后立即组织听课人员座谈,就授课情况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各方意见做出对该名教师的授课评价,由教学管理科在当日课程结束后立即反馈给教研室和教师,促使教师重视评价结果并及时调整翌日教学方式。实时信息反馈方式避免了信息反馈时间滞后导致的评价效果弱化问题,并预留了教师调整授课方式的时间。在构建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基础医学院建立了一个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多渠道指的是不以单方面评价为定论,而是在收集多方反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综合性结论,例如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二级学院评教、教研室评教等形成对某一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并通过各级各类座谈会如学生座谈会、教研室主任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实验人员座谈会等,收集对学风、教风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处理方式也多元化,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书面反馈、当面反馈,也可以网上公示、文件通报、会上传达、专人谈话等等。(三)加大“一种力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实践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是医学生走进人体生命世界的第一步,塑造了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基本道德素养。加大实验教学监控力度,是我们建设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医学院对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各学科实验室重组后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对所有课程实行统一管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实验课程从原来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步发展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互联网+”实验教学新模式,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了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网上考试系统等。线上学习不再是教学的辅助,而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实现了线上线下、教与学、考核一体化的实验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理念,满足了医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并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实验的兴趣。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管理模式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很大差别,在实验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质量监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基础医学院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重点抓好实验教学四个内容的质量标准:第一,实验准备。提前进行预实验,实验课课件及教案齐备,实验设备运行良好,实验室干净卫生,实验用品齐全并摆放整齐。第二,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设计合理,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实验指导。实验过程中坚守岗位,不随意离开实验室,能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管理好实验室纪律和实验室安全。第四,实验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组织适当的实验考核或测试,实验结果达到预期,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在监控实施过程中,开展以督导听课、随机检查、信息员监督为主要手段的三维督查方式,督导组开展检查性听课,事先不打招呼,不定线路,直奔实验室听课,侧重实验内容、实验指导和实验效果的督导;学院分管领导和教学管理科按照授课计划到各实验室随机抽查,侧重实验准备、实验室安全和实验课纪律管理、教师在岗情况等;聘请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实验教学状况,如有重要情况及时报告。此外,每学期召开实验技术人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

查看全文

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

摘要:文章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引导及课后巩固三方面,对如何在医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开展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和思考。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改革;微课;

专题讨论医学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和产生机制。课程按器官系统分章节介绍,内容繁多且杂,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知识点进行一一讲授,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1]。多数学生反映生理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在传统“满堂灌”式课堂上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运用时更是无所适从[2]。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生理学失去了兴趣、信心,甚至对该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作为难教、难学的医学专业基础科目之一,生理学教学迫切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3,4]。微课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5]。教师将微课引入生理学课程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提高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6]。但微课视频时间短,多是围绕单个知识点开展,课程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容易过分关注细枝末节而失去对大方向的把控。目前,大多数高校也只是将微课作为生理学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并未全面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是围绕一个主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一种参与式研讨教学,具有深度性、灵活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等优质特性。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微课中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8]。将微课和专题讨论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在医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开展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新教学模式从本质上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要实现两个转向:“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和“以教导学转向以学定教”。微课教学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6]。专题讨论教学以围绕一个个主题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微课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思考、总结并对其进行阐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9]。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以求掌握消化微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或是小测试。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随时发起线上提问,展开讨论。教师需提前发布专题讨论内容,学生通过微课、教材以及查找文献,思考、总结,充分准备讨论资料。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探讨,形成较统一的团队观点,有助于课堂上的表达输出。无论是线上微课的学习,还是课堂上专题的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由课程遵循者变为开发者

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授课质量探讨

【摘要】基础医学教育行业中的青年教员在接受教学任务后,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出规划并严格落实。但是目前在国内外教学培训体系和理论研究中,针对这一过程都缺乏面向青年教员的针对性、系统性的总结和指导。作者创新凝炼出一套适合青年教员群体的教学规划流程,首次提出“切磋琢磨”四字范式理论。本文将以《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详述该范式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为同行提供借鉴,以期为基础医学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青年教师;授课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达到合理的师生比例,在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并即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中流砥柱。相比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群体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斗志;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扎实和前沿,思维新颖而活跃,包容性和创新意识强;此外,青年教师应用新技术方法的能力更强,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1]。

1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青年教师在具备优势之余,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经验欠缺,不清楚应该怎样讲好一堂课,目前针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多是泛专业化的培训[2],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虽然很全面,但实际应用亟待深入。青年教师在取得培训证书以后,离真正走上讲台还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决定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入门与进阶,却常常缺乏明确的导向,处于培训的真空地带。在既往的教学听查课和学生反馈调查中,结合调查报告,青年教师最常见的授课质量问题主要有:①教学准备不充分,容易紧张,课件和教具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②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控力较差,节奏紊乱,逻辑不清,举例不当,互动无效;③重难点知识不明确,教案书写不规范,课堂思政不突出,不能激发学习热情;④课后的教学反思不够深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⑤实验课尚可完成,理论课则困难较多[3]。以上问题缺乏针对性方法,发生频率高,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为困惑而产生种种误解,降低了成长的速度和质量,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入校初始就要学习的内容,它们的特征主要是知识点多、机制复杂、记忆困难,也是学生医学道路上的第一重关卡,更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验。大学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单纯的照本宣科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唯有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遵循合理的教学逻辑,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4]。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基于近年来医学院校庞大的招生规模,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了较多的教学时数,一方面缺乏导向性、支持性的培养,迟迟难以实现“量”到“质”的蜕变。因此如果能够切合实际地探索一套教学活动流程,让青年教师能够在规范化培训后安稳着陆、熟悉教学环节、摸清教学规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快速而有效地成长,将为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2提升授课质量的方法与实践

查看全文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基础医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基础医学学科的前沿学科,而且与临床医学各学科紧密联系。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临床专业医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已成为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课程规划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考试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一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2]。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从分子细胞层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为专业课学习和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是新形势下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7-8]。本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1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法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均需要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因材施教,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基础理论,由浅入深。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构建并完善由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现象及本质等所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技术的理解。授课教师应该以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对细胞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精炼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较多,但课时有限,所以,任课教师应精炼教材内容,有的放矢授课。该门课程的必修内容是认识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精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同时,课后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查看全文

心血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目的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是一门多个学科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基础实验科学,实验操作往往步骤多,容易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虚拟实验教学可以模拟实际实验操作,具有成本低、反复操作性强、共享性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中。方法以心血管实验为例,本文选取60名空军军医大学2016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虚拟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心血管实验相关内容学习。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间,实验成功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实验操作的掌握等方面明显提高。结论虚拟实验教学结合传统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科研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心血管实验;基础医学实验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以及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心血管相关实验不仅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同时也关系到生理课等基础医学课程理论学习效果的提高。综合性实验不仅资源耗费大,实验操作也较为复杂。在实际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操作失败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虚拟实验教学是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不局限于实验场所,通过虚拟实验界面模拟实验操作流程,无需实验动物、仪器和试剂[1,2],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在相关课程的基础实验课程中采用了虚拟实验教学。教育部也提出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3]。因此,本研究以空军军医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通过强化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中心血管相关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实验操作技术的能力以及课程教学质量均显著提高。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空军军医大学2016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6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名),入组对象在年龄、性别和基础知识背景等因素上无显著差异。1.2研究方法。根据教学大纲,两组学生在进行《观察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传统实验课前,均进行虚拟实验课程学习。不同之处在于实验组学生在完成课堂常规任务后,加强心血管相关实验的虚拟操作学习,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手术技巧等方面学习,同时进行虚拟实验后的试题练习。1.3教学效果评价。以5个人为一组进行实验分组,在实验课程后记录每个分组的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时间后进行统计。在课程结束后,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调查两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模式满意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改变。¯x±s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查问卷结果以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教学信息平台显得很有必要。文中以实验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基础医学”源于“实验医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世纪以来,医学实验为人体发育过程的生理学现象和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更为直观的依据。基础医学所涉及的课程体系庞大,基础医学实验更加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应用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是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时数及师资力量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及自身综合能力提升中的促进作用。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开展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内容丰富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按照老师授课内容进行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第二,单一的实验教学体系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实验本身的探索性和应用性;过于重视用实验去验证课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由于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繁多,学时数少,只能压缩减少实验课的内容和课时量,出现了实验教学互动不足,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最后,课堂教学随着下课而结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2现代信息化技术网络教学的优点

查看全文

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形态学

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为核心学科,是医学生涯的基础。对解剖学关注不够,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合格的临床医师,留给患者可怕的后果。在过去10年,医学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从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转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基础形态学科遭遇了这种教育转变。挑战在于,引入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学科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在医学早期研究解剖尸体,为横向(解剖和组织)以及纵向(病理)整合课程提供了良好素材和契机。

1.1基础医学形态学科的传统教学

传统上,本科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课和临床教育两个阶段,其中基础课为前两年半。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理论课讲授和实验课。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为第2学期,局部解剖和病理学为第5学期。解剖学和组织学关注于学生对正常解剖和组织基本结构的获得。与临床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几乎不涉及或者一带而过,基本不考虑促进稍高水平的临床前学习,学生不理解这些课程对于临床课程学习,对于医学生涯的重要性。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之间内容密切相关,学科独立,中间间隔2个学期,知识难免遗忘,难以融合。由于教学衔接的需要,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由于“老生常谈”而缺乏兴趣。沿用赫尔巴特提出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间接经验为中心,以期达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目的[3]。学生由于被动学习,死背书而缺乏兴趣。

1.2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设计

本设计尝试以医学教学整合来组织基础医学形态学各学科的教学,尤其是解剖、组织和病理三门主要课程。这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的教学蓝图,目的是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使基础阶段的学生敏感于临床问题的诊断与处理,培养其整合基础和临床课程的能力。展示发展中的“以系统为基础的课程”的早期阶段和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途径。以心脏教学为例,展示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课程设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