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3:38: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础医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础医学教育载文情况分析
摘要:为总结《基础医学教育》出版现状,进一步研究融媒体条件下《基础基学教育》出版策略和思路,对《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刊登的287篇论文进行统计。文章运用Excel表格统计了各栏目载文量,基金资助情况,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和职称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刊的办刊理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文献计量学
《基础医学教育》是反映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研究动态的专门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为我国从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论探讨方面的发展。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等。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和总结《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现将2020年度《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与2016年的统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发表的28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论文按照栏目,基金项目类型、数量,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职称等信息逐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求和、汇总等处理,对最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所谓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也即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认证方式。该文通过阐述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中关于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分析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LBL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OBE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明确当前社会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在OBE理念指导下,将传统讲授教学法(LBL)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BL)相结合,应用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OBE理念;PBL+LBL;教学模式;基础医学
当前,我国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2016版)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使医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由传统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2]。因此,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法引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在OBE理念指导下将PBL+L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杰出医生)实验班“人体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中的教学体会,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体形态学到功能再到病理,理论性、实践性都极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OBE理念和PBL教学法
1.1OBE理念
OBE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中,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专业需求,明确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故被认为是一种朴素的育人理念。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考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
1.1北美和英联邦国家的医学教育模式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哈医大教师学习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圣迭戈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为例,教育模式分北美医学教育MD(doctorofmedicine)模式、英联邦国家医学教育MBBS(medicinebachelorandba-clelorofsurgery)模式。美国作为世界医学教育中心,实行本科后医学精英教育的体制,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以本科生为起点,学制4年。英国高等医学教育以中学毕业生为起点,学制为5年,毕业后经过1年实习期后方具有行医资格。澳大利亚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澳大利亚也开始由传统的MBBS模式向MD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思路与策略值得借鉴。北美医学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先进,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美国医学院校的PBL教学始于1979年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完全采用PBL教学的美国医学院校是1982年新建的摩斯大学医学院,目前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100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1]。其中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扮演了全球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引领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新途径(newpathways)”项目,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课程重整为核心,将传统医学教育课程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成课程群[2]。一方面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希望将导师制和学生科研项目整合到课程中;另外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横向将基础医学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又强调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纵向整合。这种医学教学方式包含两个突出特点: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导师制引入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能力[3]。与哈佛大学一样,当前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正在纷纷进行以课程重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1.2日本医学教育模式
近年来,日本各医学院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日本医学生经过6年本科医学教育毕业后通过全国医生执照考试,再经过2-3年的研修医培训,可以获得执业医师执照,并在全国范围内通用[4]。日本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同样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基础医学院日语医学班学生参观的日本新澙大学医学部为例,学生7人左右组成学习小组,每次授课前先由指导教师发给每个小组共同的病例,学生围绕病例中的问题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基础医学院教师参观学习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1990年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还有2所医学院于1995年开始实施PBL课程。据文献报道,2001年全国已经有39所学校采用了PBL教学[5]。另外,在新澙大学医学部,教师在教学过程更多采用自制讲义、幻灯。学生课堂笔记认真详实。教师之间在工作中更多切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3俄罗斯医学教育模式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开展整合医学理念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开展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改革后的教学安排,对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思维等能力肯定度均>90%。结论整合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可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医学;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21世纪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维、新模式、新的医学观[1]。在众多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中,整合模式毋庸置疑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由于基础医学多以基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生命奥秘为主要任务,对人的整体认识缺乏[2]。而医学临床实践中要求医生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动态性、全方位的理念,因此整合理念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s-BasedCurriculum,OSBC)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广大专家的推崇,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标志着全世界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始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课程整合模式改革[4-5]。医学课程整合方式主要有基础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等。其中基础与临床整合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进行临床前技能学习,有利于促进基础向临床转化,加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这不仅符合整合医学的理念,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对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多依附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单一学科,基于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这种“学科式”、完全“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因此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医学人才的需求[6-7]。如何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课程整合需要进行更多探索。基于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探索,从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我校于2015年1月起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6班开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将机能实验学和病理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在原有综合性实验教学和PBL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与临床内容进行整合。旨在探索整理临床教学内容的医学基础实验,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衔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1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改革的实施
1.1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原来开设机能实验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呼吸运动调节•呼吸衰竭”“动脉血压调节•失血性休克”“血压测定•心音听诊”“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的4个动物实验项目与临床教学实验中心的多功能模拟教具衔接,在实验中完成正常生理现象的观察→制备实验动物病理模型→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人体模拟实验→分析作用原理的全过程。并在人体机能实验中开展了动脉血压测定、ABO血型测定、心电图的描记、心音听诊等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具体实施过程以“胆碱酯酶抑制剂LD50测定”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完成对药物LD50值的测定,同时观察药物对动物的影响,然后到临床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模拟教具实验,通过观察仿真模拟人的表现直观地学习药物对人体的作用。1.2病理学实验课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利用正常教学中的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结合相应疾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将多个知识点都与相应的临床疾病关联。如在血循环障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实验教学内容中加入临床案例,让学生开展临床病理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如讲述血循环障碍实验内容时,结合一名肺动脉血栓患者的病例,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到最终患者死亡的尸检解剖记录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病变特点及各种病变之间的联系、临床病理联系以及患者的死亡原因。
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论文
一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
1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源及意义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
二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应用分析
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学信息的丰富,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中PBL模式因其重视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自推出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内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面临不少困扰。笔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3个方面对PBL模式在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该现状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1教育者
1.1教师角色转变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时采取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常见。PBL教学的特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性的自我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1]。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导向式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依靠学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国内的PBL教学往往走入另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形式,仿佛贴上“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的标签就是PBL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标都变得迷茫。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变,每位老师对PBL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2教师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大多都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就上岗,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李丽萍[2]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促进和分享3个方面。赖亚曼等[3]提出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道者”和“授业者”,而是“医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医疗人才类型改革的参与者”,这二者是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PBL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名义上是学生讨论,但实际仍然是教师掌控着主导权,所谓的PBL教学变成了在老师掌控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夸大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围绕问题,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拿捏好参与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很费思量的问题。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而对教学的策划与管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与提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拓展等方面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组织和提供学习资源时具备发散思维,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1组,且每组都有1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1个班级被拆分成几个小组,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开展PBL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识体系,重新组织、构建新的适应PBL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展望
走过90余年时光的《生理学报》记载了近现代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承载了无数科学家科技强国的梦想,更见证了新时代生理学科振兴的荣光。学报发刊以来,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特色综述为主要形式,刊载了中国生理学界近百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国内外生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是《生理学报》秉承的崇高使命与历史责任,其中也包括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当前,全世界都处于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对生理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我国生理学界在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生理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改革与实践,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其经验也将在国际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此,《生理学报》在其90余载的发刊历史中,第一次组织和出版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展望”专栏,以“后疫情时代生理教育教学对接健康中国2030战略,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旨,邀请了我国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以及长期扎根在一线的生理学教育教学管理专家撰稿。
本专栏共收录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等8家单位共10篇特邀论文,包括如下重要内容:1、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学科国家基金资助现状与展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殷文璇处长和田艳艳就过去10年我国生理学科及各分支学科基金申请及资助项目的领域分布、研究方向及经费投入现状,梳理了我国生理学科的重点支持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介绍了未来我国生理学科基金项目的布局与展望;2、全球视野下生理学科教育教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陈应城教授系统介绍了基于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背景下生理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实践和未来的趋势以及方向,为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指明了方向;3、系统整合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器官系统的整合教学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连医科大学管又飞教授系统介绍了该校以“六着力”和“五结合”为特色的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改革与实施成效,为兄弟院校探索基础医学系统整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样板;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疫情时期我国在线教学的大规模成功开展,是基于疫情之前我国医学教育界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罗自强教授以中南大学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为例,系统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及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下与线上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路径;5、创新线上课堂教学方法。基础医学学科的传统教学通常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堂讲授仍然是目前知识传授的主流方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庭槐教授着重介绍了该校创建的基于线上课堂教学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以及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互教互学方面显示的良好效果;6、全新虚拟仿真实验模式。南京医科大学高兴亚教授就该校创建的以动物、人体机能和功能数字人(electronicstandardizedpatient,ESP)虚拟仿真实验“三位一体”的全新实验模式,及基于ESP内核的生理驱动虚拟人系统做了专题介绍,为使用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范例;7、新型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考核评估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也能够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王韵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估体系,及其在医学教育由传统线下教学向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8、形成性评价实践及发展。吴立玲教授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在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启示,为基础医学学科考核评估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经验;9、终结性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蔡红星教授以徐州医科大学生理学科为例,提出丰富评价方式、优化试卷内容、规范评价标准、提升教师评价技能、增加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等多项策略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为全面达成基础医学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生理学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一本重要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生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神圣使命,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本专栏在全球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肆虐而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景下出版,这10篇论文不仅展现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建设成果,也向世界生理学界展现我国生理工作者在大疫之下卓有成效的生理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也将开启《生理学报》关注我国医学教育和生理学教学的新篇章。我们相信本专栏的出版及后续的建设和发展,一定会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作者:管又飞
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实验课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类型仍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十分欠缺,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1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课可分成很多种类型,通常根据是否接触临床课程,将其分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两大类。基础医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因此,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医学实验课即是针对理论课开设的与基础医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直观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然而,诸多原因导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课教学效果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根据实验性质分类,基础医学实验主要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各有各的优势,在课程安排时若过分强调某种类别的实验,将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基础医学实验课普遍存在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过多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实验过少的现象,经典的实验项目较多,其中有些实验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实验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实验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实验课内容安排过分强调记忆和验证理论,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或收获不大,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因此,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2教学方式和实验技术落后。在实施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仍然采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技术,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启发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学生完全处于“牵着走”的被动地位,按照教师的指导步步模仿,最后得出相似的实验结果,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技术也已远滞后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许多与理论知识和科研工作有关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都未涉及到,这将限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接受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1.3实验室建设水平相对不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是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客观因素,实验设备和硬件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实验课教学的最基本保障。目前,由于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剧增,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扩建或新建实验室,故而实验教学资源生均占有量相对不足,而且实验设备和硬件设施相对陈旧,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大量补充,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致使学生实验动手机会相对减少,实验结果不尽人意[3]。另外,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通常都是根据各学科需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在组织规划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实验室规模小、水平低等弊端。1.4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不统一或缺乏。检验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实验课内容的考核,考核结果利于教师随时掌握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多年来,每个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并不统一,甚至有的院校处于缺乏状态。目前,多数院校采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批改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学习的情况,但这种略显简单的考核形式并不能体现出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中是否团结协作等情况,因而仍然存在着不足。
2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教育改革论文